汉魏文魁-第14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汶必然冤枉!”
“冤枉与否,小人不知,”是勋越是恼怒,赵达倒越是坦然,“小人只是依法而行罢了。军法有云:‘勾连外敌,泄露军情者,可立斩。’军中与国中不同,军士亦与平民不同,为防微渐,误杀好过宽纵。如非大将,则军中校事可执其律,不必禀报曹公——达闻,此亦昔日是参军与曹公言之也。”
是勋不听这话还则罢了,听了这话,不禁三尸神暴跳,怒火直冲顶门,当即拔出剑来,朝赵达一比划:“吾亦疑汝通敌,可能当场斩汝么?!”赵达依旧淡淡地回复道:“参军非校事也,不可执军律。倘参军为校事,则达死而无怨。”
“你……”是勋头一回觉得自己的舌头不大好使,他气得连话都说不清了。正当此际,突然又听人群外一声暴喝:“赵达,尔敢!”
孙汶不禁高叫道:“典都尉,救我啊!”
ps:今天有两位npc粉墨登场,一位是……不必粉墨,也不必登场,露个名字就被砍了的黄军先生,还有一位张辉先生,别看他出场少,只要露了面,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再派上用场——想当年的翟煜,不是隔了很久又二回登场了么?
第四章、法不可废
这回冲过来想救人的是曹操的宿卫都尉典韦典国藩,只见他双手一分,围观的士卒“唏哩哗啦”跟波开浪裂一般,全都跌翻在地,于是分开了一条通路出来。典韦“噔噔噔”大步来到场中,暴叫道:“孙汶是某的部下,他若有罪,韦愿以身代之!”
是勋心说以身代之管蛋用啊,你这个头大无脑的家伙,对付赵达这类货色,你这么说完全没戏!可是该怎么说才能有用呢?是勋气得浑身哆嗦,竟然连他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良策来。
只听赵达淡淡地回复道:“黄军亦典都尉部下也,今已伏法。达无能使典都尉代罪,不知典都尉可要杀了赵达为部下报仇?”
“你!”典韦这家伙脑袋一根筋,就知道忠诚于曹操,对于曹操亲自颁布的军令,亲自任命的校事,他自然不敢也不愿下手。可是要他就这样眼瞧着孙汶被杀,赵达放肆,自然也不甘愿,当下冲上去一把揪住了赵达的衣襟:“你我且去主公面前分辩个是非曲直!”
“可以,”赵达还是一张气死人不偿命的冷淡面孔,闻言微微点头,“然而曹公有令,明日便要攻城,今日便须将军中叛逆全数斩灭。我与典都尉去见曹公,你等继续行刑,不得有误!”
“谁敢!”典韦连声暴叫。
“典都尉好大的威风,”赵达微笑道,“你在这里,他们自然不敢行刑。然而……你不是要与达一起去见曹公吗?”
“好了,”人群外突然又响起一个是勋熟悉的声音来。“围聚辕门。高声喧哗。成何体统?将这些围观的兵都绑下了,军法处置!”
“慈范?”是勋闻言,不禁皱眉。
只见一身黑衣的卢洪缓缓步入场中,朝是勋稍稍一揖:“是参军。”
“慈范,汝也要绑我不成?”
“不敢,校事之权,不及将佐、参军,”卢洪垂着头。不去看是勋的脸色。
“原来,你也是校事……”是勋这才恍然大悟。
《太平御览》曾引《魏略》,提到过一则歌谣,说:“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这是指曹操在军中设置校事官,以加强对臣下的伺察和纠举,结果校事恣意妄为,搞得人人自危。这段记载,是勋在前一世是读到过的。并且《三国志》和《晋书》的多篇传记中,也提到过校事。提到过其首领卢洪和赵达之名。倘若是勋初到此世,便得识卢洪,一定可以想起这些记载来。
但是人的记忆若不加复习,总会逐渐消磨,加上“卢洪”之名实在太过大众化,所以是勋当日为济阴督邮,奉命行县,问程昱借来卢洪相助,就压根儿没往这方面去想。后来他把卢洪举荐给曹德,但是被曹操横插一杠给抢走了,倒是偶尔见着卢洪跟曹操密谈,但他本人不属于军方的系统,也不知道这位卢慈范究竟在做些什么——问了对方也不回答。现在才明白,敢情卢洪跟赵达一样,都是曹操信任的特务头子,怪不得搞得这么神秘兮兮的……
想起历史上对校事的评价,是勋一则以惊,一则以喜。惊的是校事权力很大,为害时间很长,自己今天得罪了他们,后果可很难预料啊;喜的是细思史册,似乎并无大将、谋士为校事诬杀的记载,估计他们就对付不了自己,再加上这校事尤其是赵达的下场嘛……我知道的。
就听赵达对卢洪说:“达待与典都尉同去拜谒曹公,辕门行刑,便托付于慈范了。”是勋闻言,冲过去一把抓住了卢洪的肩膀:“慈范,卿亦与某同去拜谒主公吧!”
卢洪抬起头来,朝是勋微微苦笑:“便洪、达不在辕门,斩刑终将行之。况典都尉非能言者也……”说着话瞟了典韦一眼——“若想保下孙汶性命,除非是参军去见曹公求赦。”
赵达朝他一瞪眼:“慈范,你……”
典韦虽然不聪明,可也不是笨伯,当下叫道:“也说得是,便请是参军去见主公,有某在此,定不教彼等害了孙汶性命!”
是勋眼珠一转,朝典韦轻轻点头:“如此,劳烦典都尉了。”说着话大步离开辕门,朝向曹操的主帐而去。赵达想要追上去,却被典韦牢牢按住了肩膀,一动也不能动。
赵达不禁埋怨卢洪:“军法不可废,慈范何故如此?”
卢洪瞟了他一眼,然后望向是勋的背影,缓缓摇头道:“坚钢必折……汝这般作为,不是守法,反是乱法,且我等必因汝而死无葬身之地啊……”
是勋为救孙汶,一时心急,有点儿莽撞了,竟然不等卫兵通传,就闯入帐中,求见曹操。眼瞅着曹操的脸色就有点儿不大高兴,问他:“宏辅匆匆而来,是何缘故?”是勋气喘吁吁的,开门见山地答道:“为校事欲斩孙汶,特来求赦。”曹操就问:“因何罪而欲杀之?”
一般情况下,是个人就会脱口而出:“勾结袁术之罪。”但是勋可不会这么说,而是耍个马虎眼儿:“欲加之罪。”曹操皱眉追问道:“何谓‘欲加之罪’?”是勋答道:“无物证,无人证,彼亦矢口否认,岂非‘欲加之罪’乎?”
曹操捋着胡子,面沉似水:“校事于将佐之下,有专断之权,某亦不加过问,宏辅何必多事?”你未免管得太宽了吧。是勋忙道:“主公岂可不问?专断之权,绝不可操之于下!”
他本来以为曹操喜欢听这话的,可曹操终究不是诸葛亮,当下皱皱眉头:“左右不过个把军吏,若权不下移,吾行将累杀矣。”说着话垂下头去,翻开一卷竹简,再也不瞧是勋。却问。“适才的军令、政令。宏辅可都拟就了么?”
是勋闻言,就觉得一股凉气从后脊梁上直冒上来,当下大着胆子,加上一句:“请主公赦了孙汶。”
“此例不可开!”曹操冷哼一声,“此例开则军法废,军法废则兵不整,兵不整则军必覆。宏辅勿再多言,请下去吧!”他还特意把那个“请”字加重了语气。是勋心说完蛋完蛋。曹操真生气了……这可怎么办才好?难道自己就此退缩吗?终究那孙汶跟自己并非亲人啊……
可是虽然非亲,却并非非故,自己此前几回出使都带着孙汶当保镖,那是老熟人啊,并且最初还是自己把他推荐给曹操的哪,难道就忍心让他含冤而死吗?他虽然有点儿厚脸皮,外加没啥节操,但……见死不救,那还算是个人吗?!
眼瞧曹操的表情,有点儿不大高兴。但还不象勃然而怒——只是是勋绝不敢等闲视之。
要是换了一个人,大概就会硬着头皮继续求情了。并且很有可能求得下来。终究要杀的不过是个小小的司马而已,又没有确切的证据,而求情的却是重要谋士,又是自家亲眷,以曹操的脾气,可能发怒,可能朝是勋吼,但最终还是会赦免了孙汶。
但是,从此以后,恐怕就会有一根刺留在曹操的心中,而且说不定就越插越深。曹操为人猜忌——话说这也是雄主们的通病了——后来无罪而死在他刀下之人不知凡几,比方说崔琰,比方说孔融,那些人就未必真有取死之道,甚至未必会对曹操集团造成多大危害,但曹操觉得他们挡路了或者担心他们会挡路,那他们就必须得——死!
还有荀彧,究竟是不是曹操逼死的,也是史上永久的谜团。对此,是勋在前一世就认为他因曹操而死的可能性很大——曹操倒未必真想弄死荀彧,但他觉得荀彧挡路了,所以暗示你且靠边儿站,于是绝对了解曹操性情的荀令君为免将来可能受辱,干脆提前自我解决。
话说曹操的猜忌之心、嗜杀之意,恐怕这年月没一个人瞧得比是勋更清楚了,即便是荀彧荀文若也不能!
是勋这阵子蹿起速度太快,势头太猛,跟朝廷中和士林中名声太响,他本能地察觉到了曹操略有不愉,所以处心积虑地想要消除曹操的疑忌——包括故意把写给李通的私信也递给曹操看。仗着自己是曹家恩人加亲眷的他人所无法企及的特殊背景,相信只要足够谨慎,曹操的点点不快绝不会转化为怒意,而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退。但这次为了挽救孙汶的性命,他一时鲁莽,竟然闯帐而入,却发现自己隐隐约约触及到了龙之逆鳞!
有着两世的社会经验,有着超过同僚两千年的历史积累,更重要的是从史书中摸索到了曹操的各个侧面,是勋知道,有些话已经不能再说了,再说就肯定出事儿。好在他始终都没有告诉曹操,孙汶是因何而被诬获罪的,大战当前,倘若说出“勾结袁术”这四个字来,那么同样的疑忌也很可能转移到自己头上。啥,自己更跟袁术八杆子打不着关系?那又有啥要紧?若讲证据,世上便再无冤死之人了!
可是他又势不能退,他只要后退一步,则孙汶必死无疑——连自己都求不来赦令,别人还敢再跟曹操开口吗?而即便开了口,又有几分成功的把握?曹操新设校事不久,正欲利用此职来整肃军纪,在这时候冤杀一两个军吏,对曹操来说,那根本算不上什么。即便等到许多年以后,当校事的权限越来越大,甚至从军中而跨越到朝中,行为已犯众怒,群臣如高柔、何曾、程晓等陆续上奏请求废置,曹操跟他的子孙们也只是杀赵达以堵众口而已,却始终未废校事一职,校事甚至能够“按奏丞相”。是勋在这个时候想要扳倒校事,其难真的势如登天啊!
怎么办?!
第五章、寿春城下
治乱世应用重典,这道理曹操明白,是勋也明白。
后汉之所以衰颓,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法规太宽松,并且往往有法不依——当然这主要是对官僚士大夫,而非对普通百姓。所以后来郭冲五事中就说,诸葛亮治蜀,“刑法峻急”,法正去劝,诸葛亮却说:“……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
裴松之疏《三国志》的时候,把郭冲五事全都给驳了,但这事儿未必是真,话中的道理却是不错的,而且并不仅仅适用于蜀中,整个儿大汉朝,东西南北,全都是这种对百姓“德政不举”,对士大夫“威刑不肃”的局面。曹操所以能够崛起中原,诸葛亮后来所以能够稳定蜀地,很大一个因素就是靠着整顿法纪,运用重典。要都跟袁绍似的连身边儿的主要谋士都无法约束,由得他们兼并田地、搜刮民财,曹魏和蜀汉就全都立不起来,曹家和刘家也全都是袁家的下场。
当初兖州动乱以后,是勋就曾经劝曹操要趁机整顿当地世族来着,所以在“明法”这方面,他跟曹操的施政理念是相当接近的,故而他提出要申明军纪,曹操也就全盘接收——虽然有点儿走歪,但正道儿该怎么走,是勋本人也不是很清楚。
曹操是搞了“特务政治”啦。其实在特殊的背景下特务亦有其用。甚至“特务政治”亦有其用。对于一向疑心病重的曹操来说,既然捡起了这柄利刃,那就绝对不肯放下。所以是勋一直就事论事,光说孙汶,而并无怨怼校事制度之语,更无片言只语指向赵达——可是眼瞧着曹操已经光火了,即便只想救下孙汶一个,又该怎么继续劝说呢?
是勋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在心中给自己鼓劲儿:加油,你成的,只要镇定下来,你一定能够救下孙毓南的性命来……你这张嘴已经说遍了天下英雄,又不是第一次游说曹操,有什么可怕?!
于是他突然收敛起紧张、焦急的神情,先故作轻松地朝曹操深深一揖:“君主之权,不可操之于下,便有所分别派用,亦当总之于上。是故勋不揣冒昧。要来求主公的赦书,军法固不可废。故赦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