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国士 >

第216节

国士-第216节

小说: 国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来也怪,关选这一声喊,竟震得众将耳朵里一阵嗡嗡乱响,心中同时一惊:“这老头说话的声音好生邪门,更锥子一样。”却不知,关选做了一年多说书先生。

茶馆里何等喧,古代又没有扩音装置。你要想叫所有人都听进去你说的故事,必须将声音清晰地送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去。否则,你就别想吃这口饭。

孙元也不觉宛尔,道:“老先生,打仗这种事情,还是让年轻人去做吧……对了,关先生是读书人,可有功名,以前是做什么的?”

听到这关选这清亮的声音,孙元心中一动,隐约感觉到这个老头未必就一无是处。

关选一顿,摇头:“没有功名,没有功名,也就是识得几个字,以前在茶馆做说书先生,混口饭吃。”堂堂读书种,如今却如此窘迫,还长着一张满是伤痕的脸,自然不好意思再说自己有功名在身了。

“说书先生……想来当兵……还这么大年纪……”众人都是瞠目结舌。

“说书先生,我又不在军营里搞文工团……等等……”孙元心中那个隐约的念头突然清晰起来,心道:宁乡军中本就缺少知识分子,毕竟,这年头文贵武轻,我帐下还真缺少跑腿拟稿的书办。还有,这人的嗓门很是不错,如果在战场上喊喊话,宣传宣传宁乡军的政策什么的,却也好使。

幻想一下,在战场上,老先生对着陷入宁乡军包围圈的,负隅顽抗的敌人喊上一嗓子:“黄台吉将军、多尔衮将军、岳托将军和黄、多两兵团诸位固山额真、牛录额真:你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阿济格兵团已于十五日全军覆没,代善兵团已调头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我大明的士兵,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

“不对,这里是明朝,没飞机和坦克。”

想到这里,孙元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从遐想中醒来。

他这突然的一声笑,让众人一呆。

孙元强忍住笑,朝关选一拱手:道:“既然关先生瞧得起孙元,瞧得起宁乡军,愿意为国效力,孙元心中自是欢喜。本将军手下正缺一员书办,如果老先生同意,就留在下吧。”

犟驴子也说道:“着啊,这老头不是识字吗,又懂得说书。将军正好将他留在身边写写发发,闲是也可以让他说几关书儿解闷。将军,要不,将这老头给我做书办吧?”

孙元喜欢读书人这一点已是公开的秘密,而且,这一年来,自孙元做了参将之后,大家都跟着水涨船高做了高级军官。

按照朝廷的制度,游击以上的高品军官每五年要考核一次,称之为军政。除总兵、副总兵以上军官由皇帝亲自考选之外。余者都要去兵部武选司一体考较为官得失。不称职和老迈伤残者,要被淘汰。明年正是大考之年,这写揭贴、造册子,以及走门路都要费许多精神,如果能够有个师爷在手,却省去了许多麻烦。

这个犟驴子,看起来粗鲁不文,人却精灵,连这都能想到。

众人心中都是一动,觉得不能如此便宜了他,都说驴子你他娘抢人抢到将军头上了。

孙元哈哈一笑:“还真是这个理,驴子,这关先生我用了。”

却不想关选却一摇头:“我不要做幕僚,我要做军官,我要上战场和建奴面对面厮杀。”

第361章宣府急报

“你要做军官?”众人又笑起来,宁乡军的军官是那么好当的,那可是得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出来。

费洪是个厚道人,看了半天热闹,忍不住好言相劝:“老先生,这战场上可是要刀口舔血的,你年纪大,身子弱,怕是不成的。”

“不,我是来顶替刘明的,他以前在什么地方,我就在什么地方当差?”老先生还在不住摇头,死活也不听劝:“孙将军的美意,我心领了,还是让关选到部队中去吧!”

他已经想得明白,孙元乃是一军主将,这样的人物根本上不了战场。上不了战场,又如何在战场上找到儿子?

众人皆又捧腹,笑道:“韶伟,想不到关老头想的却是要顶替逃兵刘明。更没想到,刘明竟然已经被你提拔成军官了。韶公子好眼光,连这样的人也得到了你的提携。”

宁乡军的老人中有不少人以前被韶伟欺负过,虽然说旧事不堪重提,可如果有能够让他出丑的机会,自然是不会放过的。

韶伟部队里出了逃兵,被人一通训斥,心中本就窝火。如今又被大家一通挖苦,忍不住喝道:“刘明以前在我手下当兵,老头,你若是要顶替他,就跟我走吧!”

他横了众人一眼:“你们都别跟我抢,否则,老子不客气。”

关选见韶伟面如冠玉,虽说眉毛上有一道伤疤,却也生得玉树临风。心中便有好感,道:“我就跟将军走。”

“老先生要做军官,这事放心好了,包在我身上。只需训练上两月,就能识得其中妙处,咱们走起!”韶伟也不废话,铁青着脸就朝城墙下走去。

看着二人的背影,孙元忍不住想将他们叫住。这老头身子实在太弱,去当兵上阵厮杀,那不是笑话吗?

可转念一想,这关选将来即便另有用处。可若是下到部队中锻炼一阵子,也不是坏事。宁乡军是纪律的部队,任何人要想加入这个团体,都必须接受训练。

等二人刚走,又有一个士兵气喘吁吁跑上城墙来,手中挥舞着一个封了火漆的木盒子,上面还插了三根鸡毛:“急报,急报。”

看这份急报的制式,正是六百里加急。

不但孙元,众将也是心头一凛,同时暗道:果然来来,要出兵了!

就在两日前,清兵分两路大举入关南侵的消息传来。十万满清大军浩浩荡荡入寇大明。一路由多尔衮带领,从蓟镇青山口而入;另外一路则由岳托从墙子岭南下。

清朝的第四次南侵开始了。

在孙元看来,如果历史不发生巨大的改变的化,这是满清入关之前规模最大一次侵略。而在这次侵略中,明朝遭受了前所未又的巨大损失。

渤海所离岳托入侵的地方有两百来里,这几日,孙元已经提前派出斥候侦察敌情,部队也准备好了粮草辎重,只等朝廷命令一到,就奔赴战场与敌决战。

据历史记载,岳托此人乃是奴儿哈赤之孙,满清大贝勒礼亲王代善之子,很小的时候就加入了军队,战斗经验极其丰富,乃是满请军方的少壮派,颇有军事才能,是个英勇善战的将军。

他这一路人马至少有五万,扣除辅兵和民夫,怎么着也有两万主力战兵。而宁乡军才两千人马,双方势力对比悬殊。孙元在没有得到朝廷命令之前,自然不可能出兵。明朝对军人戒心甚重,一百人以上的部队没有兵部的军令,无辜移防一百里,视容谋反。所以,孙元在此之前也只能呆在所里,暗地准备。

渤海所乃是长城关隘,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又没有多少油水,清兵这次南下为的是抢钱抢粮抢娘们,自然懒得来找孙元的麻烦。或者说,清兵觉得自己不来找孙元麻烦已经够意思的了,区区两千明军,又怎么敢去摸他们的老虎屁股。

拆开火漆,孙元拿出将令只看了一眼,就悚然动容。

“怎么了,怎么了?”

“将军,可有军令?”

众人将的目光都落到孙元脸上。

孙元一脸肃然,清了清嗓子,道:“建奴入寇,。皇帝陛下颁下圣旨,急招宣、大、山西三镇大军入卫京畿。宣府杨国柱总兵与大同总兵王朴、山西参将虎大威已经带先头部队至延庆卫居庸关,招见宣府各将。依我看来,这仗看来是要打了。”

“终于可以打仗了!”沉默了半天,众人却同时发出一声欢呼。

孙元:“你们就那么盼望打仗?”

犟驴子的大嗓门响起来:“废话,这一年多来咱们憋在这山窝窝里,俺身上都快憋出毛病来。”

大约是觉得“废话”二字说得实在无礼,犟驴子不好意思地抓了抓脑袋。

温建全也道:“将军,你现在虽然是渤海所参将,咱们也沾了你的光做了游击将军。这这里不过是穷山沟,自卢督司丁忧之后,咱们上头没人。这一年多来,朝廷的军饷什么的却是没看到几文,还吃了不少大人物的憋气。说来,这里还比不得当初在宁乡自在。再怎么说,在江南的时候,咱们好歹也是个地头蛇。若再在这里呆上几年,这宁乡军就要废了。这次有仗打,以咱们宁乡军的厉害,不难在天子脚下打上几场大胜仗。等立了大功,到时候,将军你升了官,自寻个好地方做总兵。”

“对对对,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是一脸的激奋,又是跺脚又是大笑,情绪异常亢奋。

看到众人的神情,孙元心中一笑,大家士气高昂,也是一件好事。是啊,战幕已经开启,宁乡军自然免不了要打上几场。他却也不怕战功再被别人夺了去,毕竟,满清这次入寇历时半年,仗有的是机会打,也不怕不被朝廷和皇帝知道。上次被高起潜黑了一回,那是自己一时不慎,吃了个小亏而已。

孙元:“明日我就去居庸关拜见杨总兵,你等在渤海所得多加小心,提防建奴偷袭。另外,战斗一旦打响,咱们肯定会离开渤海所,说不准会被调去什么地方,你们也得做好准备。”

说到这里,孙元突然想起一事:“巴勃罗和二胡那边的大炮准备得如何了?关键是步炮协同战法演练得如何?”

第362章惯性

“得得”的马蹄声轰隆响起。

孙元和四个护卫骑着快马奔驰在官道上,马蹄卷起滚滚黄尘。

延庆卫乃是宣府镇的一个军事要点,扼守着京城门户居庸关。

看着这天下雄关,孙元穿越者的思绪又发散开去。按照历史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大军抵达居庸关。守将唐通和监军杜之秩投降,京师的北门锁钥被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也因为居庸关不战而降,北京无险可守,于四日之后陷落,大明朝就此灭亡。

想到这里,孙元不禁摇头。以居庸关的险要,只需放上几千士兵几门炮,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怎么连一箭未发就投降了呢?

想来,定然是从崇祯登基起,朝廷一场接一场的失败已经让人绝望所至。

确实,这十多年以来,明朝对外对内用兵,好象只卢象升在滁州取得过一场空前胜利。其余,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大明朝,到此刻已经没有心气了,尤其是在对建奴作战上面。

实在是太需要一场胜利了。不过,这次建奴来势凶猛,即便有宁乡军在,可因为孙元势力实在太弱,他不认为自己能够在这历史的大洪流中发挥作用。

昨天离开渤海所的时候,孙元突然问起炮兵的事情。

长矛火枪方阵如果没有火炮压阵,不能对敌人的集团式冲锋相成压制,就如同缺了一条腿。所以,对于组建炮兵他还是非常热心的。这一年以来,炮厂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一律开绿灯,对于炮厂的日常事务,他这个绝对的大股东也没怎么过问,由着二胡鼓捣,反正孙元也不懂,外行指挥内行只能添乱。可惜因为缺少熟练工人和机器,炮管还好说,反正是弄个模子,一次成型。关键是炮身上的附件,这些玩意儿因为使用了超时代的螺丝螺母,还得使用耐磨的钢件。在没有车床的情况下,螺丝需要匠人用脚踏式床子一点一点用刀子刻度出来,尺寸精度也不高,废品率严重。十个附件中,有一个合格品就算是烧高香了。

即便是炮管,情况也不太妙。黄铜实在太软,遇到爆炸后产生的热空气很容易就膨胀变形。虽说不用担心炸膛伤了士卒,可开上一两百炮,炮管就要报废,需要回炉重铸,实在太麻烦。

因此,到现在只有四门四磅炮和一门八磅炮服役。就这点大炮,拉上战场上,估计也打不了几仗。

这却也是一件无奈的事情,只能暂时对付着先用。

惟武器论是不对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战场上,人才是第一要素。所以,孙元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步炮协同上面。

这事说起来简单,其实也不容易。在长矛火枪方阵战法中,火炮是要放在方阵中间的。在敌人进攻时,先得用大炮轰击压制。于是问题就来了,宁乡军将士都反映说,大炮射击实在太吓人了,炮弹首先得从大家头上飞过去,再能打中敌人。

实心弹还好,若是碰到开花弹、散弹、链弹什么的,鬼知道炮弹会不会在头上就炸了,伤到自己人。

对此,孙元也只能苦笑了,说到底还是士兵们胆子小,和对于这个时代的火器质量没有任何信心。要知道,同时期的大明工部制造的火枪就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没打中敌人,先炸膛伤着自己的事情并不新鲜。

即便宁乡军的火器质量再好,大家也有心理阴影。

没办法,只能慢慢训练,先将士兵的胆气训练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