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第19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营的军官们都是北京本地人士,又出身不错。在京城里厮混了一辈子,别的本事没学会,可在政治上的嗅觉却极为灵敏,自然知道孙元生擒高迎祥一事,已是简在帝心。而今,又在对建奴一战中斩获甚丰,想不引起龙颜大悦都难。他又是卢象升所看重的人,将来的前程还能小了去。
于是,这些纨绔子和有背景来头的人一路上都忍不住跑过来同孙元论交情。
孙元这人在前世本就是个商人,长袖善舞本是他的强项。只不过,穿越到明朝之后,突然变成了一个毛头小伙子,在激素的作用下,有的时候还显得急噪和压不住性子而已,也因为如此,以前也吃过不少亏。现在经过一年的历练,基本上已经能够做到控制住情绪。就耐下心来,同众人说笑起来。
对付这种纨绔子弟和官三代富二代军官,孙元有一整套经验,几个酒桌段子一出,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只觉得这个孙元虽说是无敌猛将,却也是个妙人,同他说话,开心得紧。
看孙元三言两语就同京营的将军闷打得火热,高起潜心中又开始不快,冷着脸子不,理睬任何一人,独自走在队伍前头。
在他身边则跟着王允成,他刚才莫名其妙地被高起潜骂了一顿,心中憋气,也不肯理睬高太监。
二人就这么沉默地走着。
骑在马上,同众人聊了半天,孙元突然发现京营将领中有一个抱着一个竹笼子的军官很是眼熟……真说起来,同汤问行还有九分相象,只不过是胖了一大圈而已。
难道这人是汤问行的兄弟或者亲戚?
孙元心中疑惑,朝他一拱手:“这位将军眼熟,孙元有礼了。”
汤问行没想到自己还是躲不过去,一张脸顿时红了起来,低头哑着嗓子:“见过孙将军。”
“将军可姓汤,不知道同南京信国公府可有渊源?”孙元问。
一个京营军官朝孙元竖起大拇指:“孙将军好眼力,汤将军的确是南京信国公府的三公子,姓汤名问行,前番在泗州生擒高迎祥,立下绝世功劳。朝廷恩典,让他来我京营做了个镇抚将军……咦……生擒高迎祥不是孙将军布置的吗,怎么却不认识汤镇抚?”
“啊,汤兄弟,果然是你,你怎么胖成这样,又缘何跑到北京来做了京营大将?”孙元吃了一惊,他已经可以肯定眼前这个*裸着上身,一脸狼狈的军官就是汤问行。
没错,就是他。
这一点可以从他身上的伤痕看除了,尤其是他胸口上那个被敌人用长矛刺出的贯通伤,须瞒不了孙元的眼睛。
要知道当初在泗州的时候,孙元可是看服侍汤问行的那个婆子给他换个几次药的。
孙元在离开宁乡北上之前,也叮嘱过卫青华派人去南京请汤问行的。却不想,他竟然来了北京,还胖成了这样。
听到孙元说起这话,汤问行只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隙好钻进去。来北京之前,他已经想过,自己这辈子只怕在不会同孙元见面了,却不想今日不但见着了,还是在这种情形下。
汤问行低着头:“孙将军你大概是认错人了。”
孙元皱起了眉头:“汤兄弟……难道你不叫汤问行,难道不是信国公府的人?”
汤问行:“将军大概是误会了,你所说的那个汤问行也是信国公府的人,与我同名同姓。不过却出身卑贱乃是一个奴仆,芥子一般的人物,而我却是信国公的三儿子。”
“这世界上的事情还真是巧啊,一个府中,竟然有两个同名同姓的人。”有京营军官笑起来:“好生叫人可恼,一个下人竟然和镇抚同名同姓,得让他改了。”
“对对对,得让他改了。”众人都是一一通附和:“太不象话了,没个规矩!”
孙元心中一动,立即什么都明白了:“原来如此,是末将无礼,还请镇抚大人勿怪。”
在没有得到朝廷的任命之前,孙元不过是一个千户军官。而一个镇抚,却是高官了,按照规矩,孙元在汤问行面前之能自称末将。
汤问行听到这一声“末将”如同触电一样抬起头来,眼圈微微发红:“孙将军说哪里话……其实,以前那个汤问行已经死了,倒不用改名的。”
手不觉紧紧地抓住鸡笼子,因为用力,指节发白。
“抱歉,认错人了……可惜我那汤问行兄弟,一条好汉。”孙元摇了摇头,不再同汤问行说话。
看到汤问行如此懦弱狼狈,变成如今这种模样,孙元不禁一阵心疼。可人各有志,他也不好说什么。不用问,就可以知道,汤问行是经家族安排进京城做官的。一个普通的宁乡军士兵和镇抚级高官,任何人都能做出明智选择的。
这真的明智吗,在即将到来的大崩溃大灭世中?
征尘一起,李闯进京,满清铁骑入关,天街踏尽公卿骨,你官做得再大。没有自己的军队,没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强力团体,又算得了什么?
做为一个团体,宁乡军将来肯定会加入很多新鲜血液,也会有不少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甚至连宁乡军,将来也会改换名字。
但不变的却是我孙元已经播种在这个时代的现代战争理念。
走了半天,队伍总算回到老营。
看到自家营盘,一直低头行军的宁乡军突然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欢呼:“我宁乡军…………”
这个时候,汤问行突然猛地抬起头来大吼:“乌……”
最后那个“啦”字却细不可闻。
“乌拉,乌拉!”两千人同时挥舞着兵器大声呐喊。
第323章驻扎
这是一场短促的遭遇战,时间正是在大明朝崇祯九年的八月底。
此乃是清朝的立国之战,在勇敢善战的阿济格率领下,清军共出动了满、蒙、汉军八旗共计十万人,可以说,此次入关可谓是集中了清朝可以调动的所有机动力量。
清军绕道蒙古,自喜峰口入长城,于延庆集结。然后,深入明朝京畿重地。
在为期两月的战争中,清军一路攻城掠地,连陷二十余城,大小五十余战。明朝京地区损失惨重,除了少数将领之外,几乎没有组织起象样的反击。
至于清兵此次的劫掠,自然是十分丰厚的。到现在,心满意足的清朝大军已经大部开到密云、平谷一带,准备北返。
在如此规模巨大的入侵战中,其实宁乡军与阿山的此次遭遇并不算什么。但却是唯一的胜迹,对于军心士的提振,却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特别是对宁乡军普通士卒和军官来说,更是如此。在以往,金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已经广为人知。在没有真正和满清建奴交手之前,说句实在话,大家还是心中忐忑。此此不但亲眼见到了传说中的辽东野人,还亲手粘了他们的血。
大家突然发现,其实建奴也没什么了不起。也就是个子高些、力气大些、武艺强些。可对上宁乡军,却还是如待宰的羔羊一般不堪一击。
孙元和京营汇合之后,带兵回到老营。
在当地驻扎了两日,休整完毕之后,探马来报附近几个州县的建奴都已尽数北上。方圆几百里之内,再看不到建奴一兵一卒。
孙元知道,这是建奴开始陆续北归了。
这一时期的满清刚刚立国,还没有南下与明朝争夺天下的心思。毕竟,如今的明朝虽然已经国库空虚,衰弱得如同八旬老翁。但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刚消灭了农民军主力,表面上看来,困绕明王朝多年的内乱好象有平息的迹象。且明朝的统治还很稳固,满清兵力本弱,即便出动汉、蒙八旗,每次入关也不过是十万人之数。
在皇太极看来,这点兵力显然是不可能灭掉一个老大帝国的。就算灭亡了明朝,也不可能以区区十万人统治老大帝国的亿兆百姓。
不但皇太极这么看,其他满清贵族也这么认为的。在建奴眼中,明朝也不过是一个用来度过机荒的大粮仓而已。
在真实的历史上,就在九月一日这天,阿济格手下的第一支军队将从冷口出塞。也就是喜峰口和山海关之间的狭长地带,也就是后世的迁安县。
在接下来的十余日内,所有的入关清军将尽数撤出。
也就是说,接下来,宁乡军不会在遇到任何一支建奴军队。就算他们想再觅战机,也跑不过骑着快马的建奴。也就是说,宁乡军现在可以进京城献俘了。
可京营已经被建奴吓破了胆子,如何肯现在回北京,说是怕半路上再遇到敌人伏击。
这群老爷兵以前在京城就是纨绔子弟和浪荡子,很多人都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战斗力也就是地方乡军的水准。否则,高起潜带领他们出京之后,不会一直在京城南部区域兜圈子,转进转进再转进。
所以,对于孙元的提议,高起潜立即就否定了,说不急,一切还是等朝廷的旨意下来之后再说。
高起潜乃是司礼监内相,如今又做了京营的统帅出城迎敌。在出城之前,皇帝就颁下旨意,又赐下尚方宝剑,让所有进京的勤王军队都归他节制。也就是说,如今的高起潜代表的是天子的意志,对于京畿地区除北京城之外一切军务都有临机决断之权。
如此一来,高起潜就成了孙元和王允成名义上的领导。
高起潜在出城之前自然知道京营是什么德行,靠他们若是想同建奴打仗,死得不要太难看。不但京营,就算是关宁军、宣大军过来,也肯定不死辽东野人的随后。既然这样,咱就不去送死了。只要能保住京营,将来还朝,对皇帝和朝廷也算是有个交代。
反正这几十年来,大明朝军队屡屡败在建奴手上,就连京城也被人家抢过几次,也不差这一回。
好在也是他运气好,出京之后,消极避战了两月,现在总算是等到了建奴彻底吃饱,准备撤退的时候了。如果现在回京,鬼知道建奴会不会杀个回马枪,顺手将自己给干掉。如果那样,我这两个月在野外吃风喝露岂不是白辛苦一场?
高起潜既然做出这样的决策,又有尚方宝剑在手,孙元也不废话,直接将嘴闭上了。
这死太监和自己性相不和,如果说僵了,他一翻脸用尚方宝剑将我孙元砍了,我可没处申冤去。
孙元虽然在滁州、泗州立下绝世功劳,可在朝中衮衮诸公眼中也不过是一个武夫。行军法杀一个武人,对他们来说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要说地位高,现在的孙元可比不上毛文龙和贺人龙;至于功劳,也不过比贺人龙大一点点,也就同以一军之力牵制了整个建奴八旗的毛文龙相当。可这有如何,这两人一个不小心,还不是被人如杀狗一样砍了脑袋。
君子避凶就吉,迟一些日子进京就迟一些好了,也不急。
不过,老是驻扎在野地里也不是办法,秋老虎厉害,得小心军中起了瘟疫。
于是,孙元就建议是不是将军队开进一座县城休整些日子,静候皇帝旨意?这里距离永清、固安、东安三座县城也就几十里路,不如选一处驻扎。
高起潜这人本就是个损人不利己的性子,嫌人有恨人穷,对于孙元被就反感,立即下意识地反对,说敌情不明,鬼知道大军一动,会碰到什么。
可京营众将在野外跑了两月,苦透了,都请高公公开恩,先将部队拉进城去为好。否则,再这么呆下去,大家先就遭不住了。
大家都是纨绔和泼皮出身,在京城是享惯了福的人,一听到孙元的建议,都同声支持。
高起潜无奈,又派出侦骑侦察了两日,发现附近已经再看不到一个建奴之后,这才冷着脸点了头。
终于可以进城,终于可以有干燥的房间,有热水热食,三军上下一片欢腾。
很快,大军就开进固安。
固安地势还算不错,有一定的城防设施,正适合军队驻扎。在历时两月的战争中,整座县城的士绅百姓都已逃亡一空,城中看不到一个人影。
如此,倒方便了众军。
进城之后,三军各自忙着号房子,争地盘,混乱了一整天才消停下来。
没有了建奴的威胁,所有人都放松下来,城中炊烟四起。京营的士兵都在谈论等到朝廷命令下来,一旦回京之后,得吃点什么玩点什么,也好弥补这两月的辛苦。而天雄军诸将和川军众人则在谈论等以后进了京城,受了天子检阅之后什么时候带兵去大同见卢象升。卢督师现在已经就任宣大总督,正是整训部队的时候,咱们去了正好谋个好官职。若是在京城呆的时间太长,只怕好位置都被别人给占了,所谓手快有,手慢无啊!
可是,对于京畿地区所遭受的这场苦难,对于大明朝军队被建奴打得丝毫没有还手之力的窘迫,大家却都不当一回事。这二十多年以来,大明王朝输得次数实在太多,多到大家都记不清楚,多到大家都麻木了。
在他们眼中,这场败绩和以往任何一次也没有任何区别。
夜已经深了,在一间亮着灯的小屋里,汤问行正大口大口地喝着烈酒。他****的上身已经被酒精刺激得一片通红,上面满是晶莹的汗珠,每动一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