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第39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以是步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船不够用,所以必须腾出地方来运尽可能多的物资。唯有物资充足,关宁军才守得住海州城。
如果关宁军还没有进入海州城,而建虏主力到了的话,战事就只有一种结果。关宁军被屠,海州城得而复失,新军也将因为没有后勤的供应而最终不得不往回杀,灰溜溜地上船逃走。
因此海州之战,最关键的是时间之争。是关宁军先进入海州城,还是建虏的主力先赶过来,将决定这场战事的最终胜负。至于明军最先夺取牛庄驿,夺取海州城,只是这一场战事中最轻松的一步而已。
在事先的计划中,已经考虑到这个情况。因此不但发起攻击的时间已事先考虑过,连行动中的所有步骤都为了能多一点时间而设计。
正是因为如此,钟进卫才要率领新军截断海州城援军的后路,不让他们有逃过去。至于建虏逃进山里,钟进卫是顾不上了。
在新军的攻势下,就算能逃走一些,也不会对战事有什么影响。
如此一来,战争的主动权就还在明军的手中。明军就多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可以用来卸货,赶路。
虽然晚上卸货、赶路能节省不少时间,月亮也是帮忙,月色很好。但无论如何,都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关宁军还是需要很多时间来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
也因为如此,当初钟进卫就要求辽东巡抚袁可立亲自领军前来。因为相比之下,他还是相信袁可立的能力和人品。
但袁可立病重,没办法,他就出言威胁祖大寿,免得他出什么状况。
新军接下来要做的任务,是清剿掉海州城内的建虏精锐后,越过海州城,前往五十里远的一处预定阻击阵地阻拦建虏的援军。因为不在那个地方阻击,放了建虏主力过来的话,他们就会绕城而过,攻击还在运送物资的关宁军。
新军必须要早一步赶到那处阻击阵地,如果被建虏援军先越过那处阻击阵地的话,就没有其他地形能挡住建虏不绕路了。
幸亏新军是火器部队,不用考虑连夜作战后身体疲乏的状况,无需休息就可以再次投入战斗。
现在不但是关宁军在抢时间,新军也是在抢时间。而且任务更重,更艰巨。他们必须阻击建虏主力,坚持到关宁军全部进入海州城,才可以边打边撤,躲进海州城休息。
这一场战事,不但对关宁军来说艰难,而且对新军来说,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将近中午时分,海州城才粗粗清理了一遍。钟进卫也来不及做进一步细致的工作,就把能说汉话的人组织了起来,代替新军控制那些不是很重要的点,以便能腾出新军人手。
至于那些重要的点,比如城门,还有城中军械,粮草等场所,仍然是由新军所掌握。
海州是建虏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但建虏在去年连番的战事,包括寒冬腊月的出征,消耗了海州不少的储备。
建虏在城破逃走之时,还放火烧仓库。虽然最终新军把火扑灭了,但也损失了好多物资。剩下这些物资是很宝贵的,可以让关宁军多坚守一段时间,等待下一次新军的到来。
钟进卫不能再等下去了,不知道辽阳的建虏何时得到急报,也不知道辽阳的建虏会在什么时候派出多少援军,后续还会有多少援军。
这些都是没法掌握的事情,但钟进卫可以肯定一点,建虏是不会甘心海州被明军占领,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扎下一颗钉子,因此唯有自己这边抢时间了。
于是,钟进卫也不管城内局势还没最终稳定,后续部队还没有赶到海州城,就先领着一千多名新军出了海州城的北门,往辽阳方向赶去。
无论如何,要先一步抢占那处最佳的阻击地,然后坚持到后面的新军赶上来,还有野战炮兵,车营都赶上来。再坚持到关宁军进入海州城,才算完成任务。
钟进卫在此时感觉到,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这话,真是一点没错!
第六百六十三章 摸不着头脑
京师文华殿内,玻璃代替了窗户纸,使得殿内的光线很好。
崇祯皇帝正在处理政务,和内阁首辅温体仁商讨着各地春耕的事情。
此时的温体仁,滔滔不绝地向崇祯皇帝诉述各地的情况,并着重强调内地,特别是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并未下大雪,恐怕会因缺水而影响春耕。
他讲着讲着,忽然发现崇祯皇帝皱着眉头,脸露担忧之色,却又显得心不在焉的样子。
温体仁心中有点无语,只好暂停了汇报,唤崇祯皇帝道:“陛下,陛下,陛下!”
声音一声比一声重,最终把处于神游状态的崇祯皇帝唤回了现实。
崇祯皇帝看温体仁的胡子都一翘一翘地,面露不满。他心中稍微有点尴尬,知道自己又走神了,就向温体仁解释道:“刚才朕在想着辽东巡抚病重,但钟师傅恐怕已经到达辽东,差不多要发动海州战事了,也不知道会打得怎么样?”
温体仁就知道崇祯皇帝是担心这事,因为已经不止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了。
不过他也能理解,不要说崇祯皇帝还年轻,沉不住气,对第一场光复辽东的战事患得患失,还要担心中兴侯的安危,就是温体仁本人,也经常会在忙碌之余想起这场战事。
但他不能陪着崇祯皇帝一起坐在紫禁城里空想,因为这不会起到一点作用。
所以温体仁只好劝解崇祯皇帝道:“臣已说过多次,中兴侯对火器部队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建虏听到就怕。这次的战事应该没问题的,陛下就安心等着好消息即可。眼下大明的事情还有一大堆,得先处理了才行!”
崇祯皇帝其实知道这个道理,可又确实很担心。
他坐直了身体,态度认真地对温体仁说道:“温卿,朕知道了,还请温卿重新讲解一次各地的情况吧。”
温体仁点点头,崇祯皇帝的态度还是让他满意的。于是,他又重新开始讲解起来。
可温体仁还没讲几句,忽然有急报至。
这一下,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紧张起来,不会这么快战事就有结果了吧。
不过当他们知道急报来自福建时,便重新放松了下来。同时,他们也有点奇怪,福建怎么会来什么急报,日本都臣服了,不可能闹倭寇吧?
崇祯皇帝带着一丝疑惑,不慌不忙地打开急报,开始看了起来。
温体仁注意到,崇祯皇帝的脸色马上就变了。这一下,温体仁的心又重新提了起来,肯定不是好事。
果然,崇祯皇帝看完后,面色严峻,一边把急报递给内侍,一边对温体仁说道:“温卿,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东南沿海的海防形势非常严峻。”
温体仁比崇祯皇帝更了解海防的重要性,他一听之下,脸色也马上沉重起来,接过内侍转呈过来的急报,快速看了起来。
等他一看完,崇祯皇帝又说了:“听钟师傅的意思,那郑芝龙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怎么就会搞得全军覆没呢?”
“陛下,这急报中说海贼和红夷联手,战舰数目就已超过福建水师。而且那红夷的战舰更是厉害,光战船上的火炮就是我大明水师战船中火炮的十多倍,根本没法与之战。”温体仁提醒崇祯皇帝原因道。
崇祯皇帝皱着眉头,疑惑地问温体仁道:“难道我大明水师战船上就不能多放几门火炮么?”
温体仁并不是很清楚这个事情,但他知道不放那么多炮肯定是有原因的。
于是,他向崇祯皇帝建议道:“陛下,大明禁海多年,这火炮和战舰之间的事情,可能存在一些瓶颈,才导致没法放多门火炮。依臣之见,不若招那郑芝龙前来京师。”
“嗯?”崇祯皇帝有点不明白,温体仁为什么建议招郑芝龙进京而不是逮捕他进京。
温体仁听崇祯皇帝语气中的疑惑声调,就进一步解释道:“陛下,以后大明藩王封建海外,这海战是免不了的。因此应尽速搞清楚这大明战舰和红夷战舰之间的差异,不缩小这个差距,必然会影响大事。”
“这个郑芝龙本是大海贼,如若得知朝廷要拿他问罪,必然不肯俯首就擒。因此臣才建议招他前来问个清楚。到时候如若战败乃是其自身无能所致,再问罪不迟。”
温体仁这番话说得崇祯皇帝连连点头,不过他还有疑问道:“那郑芝龙就肯来京师么?”
郑芝龙不是蠢蛋,当然知道要是来了京师,就等于是刀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温体仁稍微想了下,然后继续解释道:“从这急递中可以看出,那郑芝龙的战船所剩无几。他除非是想放弃眼前的权力威势,甘心隐姓埋名做个富家翁,否则必然要依靠朝廷,重建福建水师后才能再有出头之日。因此,只要朝廷明确他来京师是为了何事。臣以为,此等枭雄,必然会放手一赌。”
崇祯皇帝听了点头道:“好,那就依温卿所言,此次战败之事暂且缓议,等查明战败真相后,再行处置。”
不过他说完之后,又问温体仁道:“温卿,你说钟师傅是否会知道这战舰的差异?”
温体仁想了一会,摇摇头道:“陛下,臣以为中兴侯未必知道。否则在去年传令各地船厂动工之时,他便会提醒了。”
崇祯皇帝略微有点失望地点点头,毕竟钟师傅也不是万能的。
“那这红夷和海贼的联合舰队就这么把福建水师打垮了,又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就这么离去了,是怎么回事?”崇祯皇帝对这一点想不明白,就又咨询温体仁道。
这下难住温体仁了,他也不相信,那些强盗会如此宽宏大意,费钱费力打了一仗,然后什么要求都没有,就自个走了?
君臣两人最终还是摸不到头脑,便只能先这样了。
他俩没想到,仅仅隔了五天之后,一个惊天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师。所有人的目光,包括崇祯皇帝,甚至都不再关注辽东战事,全都被红夷和海贼的联合舰队震惊了。
第六百六十四章 打天朝人的脸
首先报到京师的八百里急递内容,是红夷和海贼的联合舰队从吴淞口出现,一路上烧杀劫掠,往长江上游而去。
长江上原本就不多的内河战船根本就不是那支联合舰队的对手,犹如螳臂当车,没有起到一点作用。
而沿江的卫所军队,一对上登陆的海贼和红夷联军,也是一触即溃。
江南地区为之恐慌,纷纷逃离沿江地区,这西寇战力之强悍,尤胜当年之倭寇。
崇祯皇帝大惊失色之下,连忙召集内阁六部商议。可商量来商量去,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商议了一个通宵,却没有得出一个有效的对策。
因为多年以来的禁海,使得大明根本就没有像样的水师。而自戚继光北调之后,江南的武备又松懈了下来,根本就没有一支强军能拿得出手。
这个时候,有许多人甚至开始怀念成祖时期的大明舰队。在那个时候,大明水师铺天盖地。大海之上,全是大明的水师。一直到极西地区,全部都是大明水师说了算。那会像今天这样,被西夷打进了长江,却找不到能抵御的水师。
文华殿内的君臣都是双目通红,虽疲倦不堪,可没人敢提出休会。
“陛下,把中兴侯招回来吧!”兵部尚书杨鹤身上的压力非常大,实在没办法,只好向崇祯皇帝建议道。
崇祯皇帝其实早就想过这点了,但此时中兴侯去了辽东,正在和建虏打仗,远水解不了近渴。
再说中兴侯率领的新军只是陆军,他对长江上横行的西夷舰队怕也无能为力的。
因此,崇祯皇帝才把这个念头熄灭了。现在见兵部尚书又提了出来,甚至还引来了殿内几个臣子的附议,不由得又重新考虑了起来。
“陛下,西夷的火器犀利,两岸的卫所军队莫不能敌。如果有中兴侯的新军在,西夷至少不能到岸上来荼毒百姓。这是目前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请陛下三思。”杨鹤继续建议道。
温体仁却有不同意见,他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中兴侯此时怕是已经发动了战事。中兴侯的新军虽然厉害,但建虏的主力也不是泥捏的,中兴侯能不能打赢战事还未知。这江南西夷之乱,臣以为不能寄希望于中兴侯。”
崇祯皇帝听两个臣子说得都有道理,一时又无法抉择。而文华殿内的其他大臣也分成了两派,各自拥护两个观点,辩论不休。
一直到傍晚之时,有些年纪大的文臣就坚持不住了。崇祯皇帝见这些人坐在赏赐的凳子上,脑袋直往凳子底下钻的时候,只好采用了一个无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