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问了:赵匡胤率大军返回汴梁,那辽兵和北汉兵南侵的事情又如何应付?答案是:根本就没有辽兵和北汉兵入侵这回事,这只是赵普玩的一个小伎俩。后来不久,赵普为自圆其说、遮人耳目,又造了一段谎话,说是南侵的辽军和北汉军闻听赵匡胤做了皇帝,不敢放肆,主动北撤了。
以上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事件。兵变之前、之时,都没有死人,也没有流血,只在赵匡胤穿着黄袍走进了汴梁之后,才死了那么一点点人,流了那么一点点血。
赵匡胤率十万大军只花了不到半天时间便回到了汴梁城下。而离开汴梁往陈桥驿去的时候,赵匡胤和军队却差不多走了整整一天。一来一往,行军的速度竟如此悬殊。
赵普、赵匡义和高怀德等人簇拥着赵匡胤由仁和门迈进了汴梁城。这期间,汴梁城内一片恐慌。
早在赵匡胤还没有开回到汴梁城外的时候,“陈桥兵变”的消息就已经传到了汴梁城内。老百姓们慌了,文武大臣们也慌了。有些人想逃出城去,但苦于四周城门早已紧闭,且有石守信的军队严加看守着。石守信的任务就是戒严京城,重点是监视那韩通的动静。
王审琦的任务也是双份的:重点是保护赵匡胤一家人的安全,另外便是封锁皇宫。兵变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宰相范质、王溥和那韩通都在宫中,所以并不知情。一直到赵匡胤走进汴梁城了,范质、王溥和韩通等人才终于得知了兵变一事。
据说,听到兵变消息之后,范质痛哭流涕,并紧紧拉住王溥的胳膊道:“是我等之错啊!我等不该让赵匡胤把军队都带走……”
王溥的胳膊被范质抠出了血,但王溥一点也没有觉着疼痛。王溥呜咽着言道:“范大人,即使京城还有军队,我等又能奈赵匡胤何?”
范质、王溥二人,凄凄惨惨切切,着实令人可怜,那韩通不然,闻听兵变之后,也不言语,更不哭泣,而是偷偷地越过宫墙,避开了王审琦等人的监视,向自己家中逃去。
第四部分惟一一个流血事件
可惜的是,韩通不逃还好,一逃反而丢了性命。他虽然避开了王审琦的监视,但他的住处四周,却始终有石守信的手下在监视。
当时,负责监视韩通住处的人叫王彦升。王彦升是石守信手下一名勇猛的小军官。看到韩通逃回家之后,王彦升不敢怠慢,提着剑就闯入了韩通的家。好家伙,那韩通正握着剑向外跑呢。王彦升也不打招呼,一剑就刺向韩通的胸。韩通猝不及防,竟被王彦升刺个正着。韩通惨叫一声,倒地而死。
韩通的惨叫惊来了韩通的妻子。看见韩通的尸体后,韩妻也禁不住地大叫了一声。然而,她刚一开口喊叫,王彦升的剑便刺进了她的身。
王彦升连杀韩通夫妻二人之后,一时凶性大发,竟将韩宅内所有的人全部杀死。这便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所发生的惟一一个流血事件。
杀完韩通全家后,王彦升就提着滴血的长剑去找石守信了。闻听石守信已赶往仁和门迎接赵匡胤,王彦升便又急急地赶向仁和门。没走出多远,王彦升就撞着了赵匡胤和石守信等人。
赵匡胤立即盯着王彦升手中的长剑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见赵匡胤一身龙袍,王彦升非常地惶恐:“……那韩通想反抗,我把他一家人杀了!”
“什么?”赵匡胤睁大了眼:“韩大人乃朝中重臣,你居然杀戮了他的全家?”
跟着,赵匡胤大声言道:“来啊!将杀死韩大人的凶手就地正法!”
跑过来几个军士摁住了王彦升。石守信赶紧道:“点检大人,韩通意欲不轨,王彦升及时除祸,岂能加罪?”
赵普跟着言道:“点检大人,京城已经流血了,岂能让流血再继续?”
众将官也都为王彦升求情。赵匡胤顺势下台道:“也罢!王彦升本不知道我所说的那三个条件,又迫于无奈,情急之下虽犯了罪过,却可以原谅,且饶他一回吧!”
王彦升因此得以活命。
赵匡胤在众星拱月下继续在京城里走动。很快,城里的老百姓便渐渐安下心来。因为,赵匡胤虽然带着数万军队进城,但军纪十分严整,几乎没有发生一起哄抢百姓财物事件。只那些文武大臣们依然惴惴不安,因为他们不知道赵匡胤将如何处置他们。
赵匡胤在前呼后拥下登上了明德门。站在明德门楼上,可将整个汴梁城尽收眼底。当时的赵匡胤,的确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赵普在赵匡胤的耳边低低地言道:“他们来了。”
“他们”是谁?范质和王溥二人也。王审琦走在范质和王溥的身后,可谓是满面春风。而范质和王溥却愁眉苦脸,而且脸上还有尚未风干的泪痕。尤其是那王溥,战战兢兢的,好像在上刑场。
然而赵匡胤的表现却令范质和王溥二人大感意外。赵匡胤迎上来,含着眼泪对范质和王溥言道:“两位大人,我赵匡胤受先帝恩宠有加,从无背叛之心,可是,三军官兵硬是把这件黄袍加在了我的身上!敢问两位大人,我赵匡胤究竟如何是好?”
范质和王溥面面相觑,王溥率先伏地冲着赵匡胤磕头,一边磕一边言道:“陛下称帝,乃顺乎天意,更顺乎民意,微臣愿终身侍奉陛下!”
王溥都称赵匡胤为“陛下”了,事已至此,范质也只好伏地叩首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匡胤连忙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一边搀扶范质和王溥一边言道:“两位老大人快快请起!我赵匡胤本是一个粗人,只知道跃马横刀,这治理天下的重任,还望两位老大人鼎力担当啊!”
赵匡胤此话,明显的是叫范质和王溥二人官任原职。范质高兴了,急急地谓赵匡胤道:“请陛下速往崇元殿登基!”
王溥也道:“陛下早日登基,天下便早日安定!”
就这么着,赵匡胤在范质、王溥等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崇元殿。范质忙着去召集文武百官。王溥则忙着准备行禅位之礼。所谓禅位,通俗地讲就是,皇帝主动自愿地把帝位禅让给另一个人,比如尧曾禅位于舜,而舜后来又禅位于禹。也就是说,赵匡胤不仅要做皇帝,而且还要做一个看起来很“合法”的皇帝。
文武百官都赶到崇元殿里来了,这时候的文武百官,已经不再那么惊恐不安了。而王溥的禅位之礼却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因为在行禅位之礼的时候,要当廷宣读禅位之文。可时间这么匆促,即使有人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之才,恐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一篇禅文一挥而就,而缺少了禅文的禅位礼,也就不成其为禅位礼了。
而这难不倒赵普。赵普早有准备。就在王溥急得不知所以的时候,一个叫陶谷的翰林学士从怀中掏出一篇早就写成的禅文呈给了王溥。王溥如获至宝,亲自当着群臣的面宣读了那篇禅文。
禅文出自陶谷之手,但显然是赵普和赵匡胤的主意。禅文写得很好,是以恭帝柴宗训的口吻写的。柴宗训先是回顾了尧舜等人禅位之历史,接着讲自己年幼无知,不能治理天下,再歌颂赵匡胤的美德和功劳,最后决心效法尧舜之故事,将帝位禅让给赵匡胤。
禅文宣读完毕,赵匡胤就再次穿上黄袍——来崇元殿的路上,赵匡胤曾脱下黄袍——正式登基。群臣虽然知道那禅文所言纯粹是胡说八道,却也在范质和王溥的带领下,一起跪在了赵匡胤的脚下,一边磕头一边山呼“万岁”。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位大皇帝,便堂而皇之地诞生了。
因为赵匡胤曾任过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赵匡胤就取“宋”为国名。赵匡胤即是宋太祖。又改元“建隆”,所以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便又成了宋建隆元年。这一年,赵匡胤刚好三十四岁。
第四部分李筠走投无路自焚而死
赵匡胤称帝后,立即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柴宗训的母亲原来称“符太后”,赵匡胤改封“周太后”。后周朝的文武百官大都留任原职,就是那韩通,赵匡胤也追封他为中书令,并且厚葬之。赵匡胤又大赦天下,奖赏功臣,并派使者将柴宗训禅位于他的消息通告邻近诸国及宋朝各地镇守大员。
总起来看,赵匡胤称帝的前后过程是十分平稳的。如此平稳便夺了帝位,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人说这是一个奇迹。当然了,这奇迹得以发生,赵普功不可没。
只不过赵普虽然立下奇功,但为了安抚前朝旧臣、稳定局势,赵匡胤一时也没有让赵普身居高位。对此,赵普不以为意。而实际上,满朝文武也都知道,赵普虽未居高官,但论及在朝中的实权,就是仍任宰相的范质和王溥,也不能和赵普比肩。
也有在赵匡胤称帝的过程中未立下任何功劳的人,在赵匡胤称帝之后,“获益”匪浅的,比如那个王氏,她本来只是一个“夫人”,而赵匡胤称帝后,她便摇身一变成为大宋朝的国母“皇后”了。
当然,沾赵匡胤的光而使其地位升腾的人,不止王氏一个。赵匡胤的姐姐、妹妹、弟弟和自己的儿女,全都成了皇亲国戚。而那个杜氏自然而然地成了大宋朝的皇太后。
据说,那王氏被迎到皇宫里之后很有点惶恐。惶恐的原因是,赵匡胤曾说要使她成为皇后,而她不相信,还说赵匡胤说的是胡话。可现在,赵匡胤真的成为皇上了,她也真的成为皇后了,所以她就在想啊:以后,赵匡胤会如何待我呢?
出乎王氏意料的是,赵匡胤称帝后的当天晚上见到她所说的第一句话是:“皇后娘娘,朕今夜想与你一起共度良宵,你可否愿意?”
赵匡胤是在她的住处说这句话的。皇帝有皇帝的寝殿,皇后有皇后的寝宫。王氏慌忙伏地磕头道:“臣妾愿侍候皇上共度良宵!”
赵匡胤“哈哈”大笑道:“皇后请起!朕是皇上,你是皇后,地位平等,你又何必行此大礼?”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南唐国皇帝和吴越国皇帝相继派使者到汴梁对赵匡胤称帝表示祝贺。当然,祝贺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批的财物。
吴越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唐朝末年黄巢农民大起义时,有个叫钱镠的人在杭州一带组织地主武装对农民起义军进行镇压。后来,他就凭借这支武装,占有了杭州一带土地,并把其势力扩展到太湖周围,从而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割据王国吴越。赵匡胤称帝时,吴越国的皇帝叫钱鏐。而当时南唐国的皇帝李璟已死,继位的是李璟的儿子李煜,史称南唐后主。
南唐国和吴越国之所以及时地派使者到汴梁对赵匡胤朝贺,其根本原因是,向赵匡胤讨好,希望赵匡胤不要派军过江去攻打他们。当然了,李煜也好,钱鏐也罢,都还有试探赵匡胤的意思。
赵匡胤热情地接见了南唐国和吴越国的使者,不仅设宴款待他们,还回赠了大批的财物。李煜和钱鏐的使者高高兴兴地回国交差了。
然而,赵匡胤在消灭李唐和吴越、平定江南之前,首要之事就是彻底消除潜在的威胁,即消灭掉李筠和李重进。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举兵反宋。李筠是“周朝宿将”,自称与周世宗“义同兄弟”,以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七八年,领有泽、潞、刑、洛、卫等州,是当时势力比较强大的一个藩镇。
赵匡胤代周自立后,李筠表面上不得不接受宋朝的册封,暗地里却勾结北汉,密谋叛乱。他派儿子李守节前往汴梁,一方面将北汉约他起兵叛乱的书信上缴朝廷,以麻痹赵匡胤;另一方面则突窥视朝廷的举动,预约与后周旧臣作内应。
但赵匡胤还是将李守节放了回去,并声色俱厉地言道:“李守节,你回去告诉你的父亲,朕已经再也不能容忍他的所作所为了!他如果能够悬崖勒马、真心悔改,朕还可以考虑从轻发落于他,否则,朕将亲自领兵踏平潞州,为大宋天下除害!”
李守节回到潞州后,转达了越匡胤的旨意,可李筠仍一意孤行,毅然举起了反宋的叛旗。
建隆元年四月,赵匡胤派遣石守信、高怀德率军前往征讨李筠。为了配合石守信等部的行动,赵匡胤又增派慕容延钊、王全斌由东路出击。但宋军刚刚出发,李筠就由潞州攻占了泽州,大有西下之可能。与此同时,北汉又出兵南下,声援李筠。正在局势日益严重之际,又传来了李重进准备起兵响应李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