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文明与缺憾 >

第29节

文明与缺憾-第29节

小说: 文明与缺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thinstinct)的一种表现;而死亡本能是不可能不在每一个生命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我们所确信的这些本能被划分为两组一组是性爱本能;它把生命物质结合成越来越大的整体;另一组是死亡本能;它的作用正好相反;是使有生命物退到无机物状态。生命现象就是从这两组并存而又矛盾的行为中产生的;然后又被带向死亡的终点。
    你们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耸耸肩说:〃那不是自然科学;那是叔本华的哲学!〃
    但是;一个勇敢的思想家为什么就不可能预先猜测到某种以后被严肃而艰苦的细致研究所证实的东西呢?
    何况世上并不存在任何从未被说过的东西;早在叔本华之前;类似的话就有许多人说过了。
    而且我们正在谈论的实际上并不是叔本华的哲学。我们并没有断言死亡是生命的唯一目标;我们没有忽略除死亡外还存在着生命这个事实。
    我们只是承认这两种基础性的本能;使它们每一个都具有自己的目标。
    这两种本能是怎样混合在生命进程中的?死亡本能是怎样用来为性爱的目的服务的(特别是当它作为攻击性而转向外部时)?这两个任务将留待未来的研究去解决;我们现在仅仅是能够看到这种解决的前景。
    此外;保存性特征是否可能并非毫无例外地归属于一切本能;当性爱本能努力使生命物综合成更大的整体时;它们是否也可能并不打算退回到事物的一种早期状态这个问题我们也将留待后人去解决①。
    B从我们的基础出发;我们已经取得不少进展。
    我将回顾这个基础;即我们有关本能理论思考的出发点。
    这个出发点也就是引导我们修正自我与无意识之间关系的那种东西它是得自分析工作的一种印象:进行抵抗(resistance)的病人常常没有意识到他的抵抗。
    病人不仅没有意识到他的抵抗;而且对这种抵抗的动机亦一无所知。
    我们乃不得不去寻找这种动机。
    我们不无惊奇地发现;这种动机是一种强烈的受折磨需要
    ①关于强制性重复和死亡本能的这一论述;几乎完全源出于《超越快乐原则》一书(1920g)。在弗洛伊德较晚写的一篇论文《性受虐狂的效益问题》中;可以看到关于性受虐狂的更详细的阐述。英译注。
    (nedforpunishment)。我们只能把这种需要归类为性受虐狂愿望。
    这个发现的实践意义不亚于它的理论意义;因为这种受折磨的需要可以说是我们治疗工作的顽敌。满足这种需要的受苦行动与神经病相联系;因为这个缘故;该需要使病人坚持处于病态中。
    受折磨的无意识需要这个因素;似乎存在于每一种神经病中。
    在某些病例中;神经病性质的受苦能够代之以其他种类的受苦。这些病例都是令人信服的。我将向你们介绍一种这类体验。
    我曾经成功地使一位中年独身妇女摆脱了症状情结(theplexofsymtoms)。
    她曾因该情结而蒙受了大约十五年的折磨;几乎不能参加生活中的任何活动。她后来感到病好了;于是变得十分活跃;渴望发挥她那不算太差的能力;赢得一点承认、享受和成功;尽管这种时刻来得晚了些。
    然而;每当她尝试做一件事情时;只要别人告诉她或她自己意识到因年纪太大;已不可能在那一领域有所成就;她的尝试就结束了。这种结果本来显然会导致她旧病复发的;可是她现在却不可能再得那种病了。相反;她每次都会碰到一件事故;使她暂时停止活动并感觉很痛苦。例如;在她做某件事情时;她或者摔倒在地;扭伤了脚踝或膝盖;或者碰伤了手。当人们使她知道她自己对这些明显的事故负有重要责任时;她似乎就改变了她的方法。
    于是相同的烦恼不再引起事故;而是导致各种身体上的小毛病;如粘膜炎、咽喉炎、流行性感冒和风湿性肿胀。
    一直到她最后下决心放弃各种尝试时;整个不安定的状况才宣告结束。
    我们认为;这种渴望折磨的无意识需要的来由已是明白无疑了。
    这种需要显得像是良心的一部分;是良心向无意识的一种延伸。
    它应当与良心具有相同的起源;并因而与一部分已经被超自我内在化并接收过去的攻击性相符合。只要上述说法不错;为了各种实践的目的;我就有理由把这种需要叫做〃无意识内疚感〃(unconsciousenseofguilt)。在理论方面;我们实际上还尚未确定;我们到底是应该假定整个已从外部世界返回的攻击性都受到超自我的束缚而转向反对自我呢;还是应该假定攻击性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自由的破坏性本能在自我和本我中继续进行着沉默而危险的活动。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但我们对它缺乏更多的了解。可以肯定的是;当超自我最初建立时;它所接管的是儿童指向其双亲的攻击性由于儿童在性爱方面的固定作用和遇到的外部困难;儿童没有能力向外释放这部分攻击性。
    因此;超自我的严厉性完全不需要与抚育的严格性求得一致。
    最有可能的是;当以后出现了压制攻击性的需要时;这种本能会选择在超自我刚建立时的那个决定性时刻向它展现过的同一条途径。
    在分析治疗中;无意识内疚感过于强烈的人;是通过消极的治疗反应来表现他们自己的。
    对于预测诊断来说;这种反应是很难对付的①。当人们向他们解释了他们的某个症状时这种解释通常应该至少在该症状暂时消除时才作出他们所发生的情况反倒是该症状和疾病暂时加重了。只要对他们在治疗中的表现予以表扬;或说几句分析取得进展的鼓舞人心的话;就足以使病人的情况趋于恶化。关于这种情况;
    ①参见《自我与本我》第五章的一个长脚注。英译注。
    一个非分析者可能会说病人缺少〃复原的愿望〃(wiltoreAcovery)。如果你遵循分析的思考方式;你就会在这种情况中看到无意识内疚感的表现。
    这种处于病态的表现;以及折磨和受挫折;恰恰是病人所需要的东西。
    这种内疚感所显示出来的各种问题;如它与道德、教育、犯罪和过失等的关系;目前是精神分析者所偏爱的研究领域①。
    在这里;我们意识不到的已从精神的底层来到了开阔的旷野;我不可能再带领你们前进了。不过;在我今天跟你们分手之前;我还要告诉你们我的另一个思考结论。
    我们已习惯于认为;我们的文明是以性倾向为代价建立起来的。
    这种被社会所禁止的性倾向;一部分确实被压抑了;而另一部分却运用于其他目标了。
    而且我们承认;无论我们怎样自豪于我们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但要想实现文明所提出的要求并在文明中感到舒适却是不容易的。
    因为强加于我们身上的各种本能的制约;构成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我们关于性本能所说的;同样甚至更适用于别的本能即攻击性本能。使人类公共生活变得困难并威胁着其中的生存者的;首先便是这种本能。
    对个体攻击性的限制;是社会要求个体首先作出的、并可能是最重大的牺牲。
    我们已经认识到一种在其中这种难以驾驭的事物已被驯服的领域;即超自我。超自我接管了各种危险的攻击性冲动;它似乎在有反抗倾向的区域都派驻了重兵把守。
    但另一方面;如果纯粹从心理学上来考虑问题;我们却应该承认;自我在这样为
    ①对这种内疚感的主要论述请参见《自我与本我》第五章;《性受虐狂的效益问题》和《文明及其缺憾》第七、八章。英译注。
    社会需要作出牺牲时是并不情愿的;也并不乐意忍受那些它本来想用于反对他人的破坏性的攻击倾向的折磨。这种情况很像是支配着有机动物界的〃吃或者被吃〃这种困境在人类心灵领域中的扩展。幸运的是;攻击性本能从未单独存在过;它总是与性爱本能并存;而后者在人类创造的文明条件下则具有减轻或避开攻击性的作用①。
    ①弗洛伊德此前不久曾在《文明及其缺憾》特别是该书第五、六两章中;详细论述了攻击性和破坏性本能。英译注。
    第三十三讲 女性气质①
    我一直就想告诉你们;我正在与某种内心障碍作斗争。
    可以这样说;我感到难以把握这些讲演的合理范围。
    在十五年的工作过程中;精神分析的确发生了变化;而且变得更加丰富了。
    但是;尽管如此;对精神分析的介绍即使不作修改和增补;也是可以应付的。我常常思忖;这些讲演是没有存在的理由的。
    因为对精神分析者来说;我讲的东西太少;而且毫无新意;但对于你们来说;我讲的东西又太多;而且对于其中的一些;你们还尚未作好理解的准备;它们超出了你们的知识范围。
    我为这些讲演寻找了各种理由;并根据不同的理由努力证明了各个相互独立的讲演的正确性。
    第一个讲演谈梦的理论;它应该再次一举把你们送回到精神分析的气氛中去;并向你们表明我们的观点实际上是非常牢固的。这个讲演所引导产生的第二个讲演;则从对梦的解释走向了所谓的神秘主义(ocAcultism);利用这个机会;我不受拘束地讲出了我对这样一种研究领域的看法:在这个领域中;许多有偏见的想法尽管遇到
    ①这个讲演主要依据两篇较早的论文;即《关于性别的解剖学区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1925j)和《女性性欲》(1931b)。但是本讲演涉及到成年妇女;包含了新的材料。在弗洛伊德死后出版的《精神分析纲要》(1940a〔1938〕)第七章中;作者再次回到了这个课题。英译注。
    了激烈的反抗;却仍然在斗争着。
    我希望你们在作出判断时能够学会容忍精神分析的实例;并且不要拒绝和我一起来漫游这个领域。第三个讲演探讨了人格剖析问题。它涉及到你们所不熟悉的题材;无疑对你们提出了最严格的要求。然而;要我向你们隐瞒这个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的最初起源则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在十五年前就把握了这种剖析;那么当时我就会对你们谈到它的。
    至于我的上一个讲演;你们恐怕只有付出艰苦努力才有可能领会它。这个讲演对我过去的有关见解提出了种种必要的、具有决定性的修正;它们对解决各种最重要的问题作了新的尝试。如果我不谈到这些修正的话;那么我的介绍就会把你们引入歧途。正如你们所知道的;一个人一旦提出辩解的理由;这些理由最终便将证明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是命中注定的。我服从命运;并请求你们也采取这种态度。
    就介绍精神分析本身来说;今天的讲演并不重要。但是;把它作为详细的精神分析工作的一个实例提供给你们;却是很合适的。
    我可以谈两点情况来介绍一下今天的讲演。
    首先;它所提出的仅仅是观察到的事实;而几乎没有附加任何理论性的东西;其次;它所论述的题目比别的题目更能引起你们的兴趣。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女性气质的性质这个谜面前一筹莫展:
    那些戴着有象形文字的方冠的头①;
    ①指古代埃及的僧侣。中译注。
    那些包着头巾的头和扣着黑色教士帽的头;那些装着假发的头以及其他无数不幸的、淌着汗珠的人们的头①……
    你们当中的男人将不得不为这个难题而烦恼;但女人们却没有这种烦恼;因为女人本身便是这一难题。
    你们在遇到一个人时所做的第一个区分就是:〃他是男的还是女的?〃
    并且习惯于以毫不犹豫的确定性进行这种区分。解剖学在这点上具有和你们相同的确定性;而且并不比你们更加深刻。
    男人的性产物即精子及其载体是阳性的;而卵子及其聚藏它的有机体则是阴性的。
    两性方面的器官已经形成;它们的唯一功能就是从事性活动。
    它们很可能起源于相同的(遗传的)性倾向;但发展成为两种不同的结构。此外;男女两性的其他器官、身体形态和组织结构;则显示了人体性别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是不稳定的;它的程度也是可变的。
    这些就是所谓的第二性征。
    其次;科学会告诉你们某种东西;它与你们的期望背道而驰;并可能被认为会搅乱你们的思想。
    它引导你们注意这一事实;即男人性器官的若干部分也出现在女人身上;尽管它们处在发育不全的状态;反之亦然。这种观点认为;上述事实的存在是双重性别特征(bisexuality)②的表现;仿佛人类个体即非男人亦非女人;而始终既是男人又是女人只不过一种性别比
    ①引自海涅诗集《北海》第二部分第七篇〃问海〃。英译注。
    ②在初版《性学三论》(1905d)中;弗洛伊德阐述了双重性别特征。该部分包括一个长脚注;该书的以后各版均对这一脚注作了增补。英译注。
    另一种性别更明显罢了。
    另外;我将要求你们熟悉这样一种见解;即在个体中作为男性成分与女性成分结合标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