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申论相关资料-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切合的话语,当然语不合体;第三部分有的考生不是写成评论,而是抛却材料,写成了随笔,文不合体。
2、言不及的
言不及的,就是说一些考生虽然说了很多话,但是没有说到节骨眼上,没有说到要害处。虽然我们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是由于其语言驾驭能力比较低,不能一言及的。下面是一位考生的答卷:
因为此事影响较大,又较为典型,且事实已经发生,H身心受到损害,责成市政府督促环保局处理:印刷总公司承担部分责任,赔偿H夫妇人民币21500元。
总体方案如下:第一,政府制定关于目前许多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条例,健全法律规范,以强制执行;第二,明确政府机构职能,加快进行机构改革的力度,明确划分政府机构职能;第三,提高办事效率,说办就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第四,树立改革的长期性的信心,要求宣传部门作好宣传,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理解;第五,法院内部要提高执法力度;第六,国有企业自身在布局上进行调整,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份答卷,语言表达质量较差。起句〃因为此事影响较大〃模糊不清,指代不明。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位考生的〃方案〃,根本没有明确的内容,只是些〃口号〃和毫无实施办法的空话,这些都是《申论》考试中必须摒弃的语言。
3、遣词造句能力差
有的考生基本功不扎实,造句能力差,措辞不当,词不达意。比如2000年《申论》测试中,前面所举到的那位考生〃规模〃与〃规划〃不分,虽然一字之差,但完全是两个意思。再如,〃本案即是一例因印刷噪声为诱因,致人脑溢血,要求经济赔偿的典型案例。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解决。〃短短一句话,其中〃噪声〃一词,错得莫名其妙;〃本案即是……案例〃,让人不得其解,自然是有语病的句子;〃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解决〃,这句话也缺少主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4、语言罗嗦
本来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明白,但是有些考生却翻来覆去地说。比如以下一段实例:
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我国法律中有集体诉讼的制度,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另外法院考虑: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这里只就语言问题加以分析:〃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一句,可改为〃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市中级法院应依法受理〃;〃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可改为〃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协调照顾〃;〃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可改为〃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也并不是绝对的〃。
5、缺乏过渡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实例:
先从发展经济的目的说起吧,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人民的生活环境如果是恶劣的,人民的心情不是愉悦的,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这样的教训世界上曾有过许多。60年代的日本,畸形儿的比例很高,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护环境,水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元素,现在日本好多中老年人还在谈〃汞〃色变。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一是说明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不注意环境保护,发生了汞污染;三是我国此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问题是这三段意思之间缺乏必要的交待与过渡,比如,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日本60年代是否有相似之处?我们对日本所走的弯路是否要予以高度重视?因为没有作必要的交待与说明,所以使得其意思之间不够连贯,断续跳跃。
6、标点不当
标点使用不当的问题比比皆是。请看下面的一段实例: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也诱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做法,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君不见,' '
市面上各种医药公司林立满目,柜台上的药品更是多如牛毛,种类齐全。当然,这正反映了我们的医药技术正在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正在丰富。但是同
时我们也不可否认,这里面也存在着大量的所谓奇药、怪药乃至邪药。有这么一句话:〃一项专利养活三代人。〃于是,很多犹如PPA般药品有专利一夜间犹如雨后春笋,纷纷占据着药品柜台上的一角。这些闭门造药的发明人,不是不明白药里面有对人们产生危害的成分,但是利字当头,明知药有〃毒〃,偏向药中行。而这些药,往往又钻了药品市场机制的空子,疏于检审,良莠不分。
〃……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个句号,应该为逗号,才能与〃同时也诱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做法……〃联系得上;〃……人们的物质生活正在丰富。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引句中的句号也应该为逗号,因为这两句是一个意思。
7、其他问题
其他还有语言不够平易近人,不够生动形象等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问题,不再赘述。
(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坚韧不拔的训练。要想培养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写,只有反复进行写作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出众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里,我们仅谈谈语言表达与思维过程的紧密关系。
语言表达,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将所考虑的内容用文字符号固定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思维内容要寻求一定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表达形式又要求思维内容能够符合其规范。语言表达这种〃形式〃与思维过程这种〃内容〃的辩证关系如下:
首先,思维内容在付诸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思维在人的头脑中具有快速、简洁的特点,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达到自我理解;而语言文字的表述则要求准确、清楚,能够为他人所理解。所以思维内容在付诸语言文字形式的时候,语言对思维起着检验、过滤的作用。思维在语言的作用下,原先模糊的要变得清晰,原先杂乱的要变得有条理。思维根据语言文字表述的实际效果,内容单薄的再进一步充实,理解肤浅的再进一步加深,局部不合理的再进一步修正,形象不鲜明的再进一步突出其特征等等。因此,思维的文字表述过程,是思维反复深化、思维内容进一步充实、思维过程进一步严密、思维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其次,文章形式反作用于思维过程,使思维内容的表达能够符合文章形式的要求。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但文章形式又对文章内容起着制约的作用。在思维内容付诸语言文字的时候,思维内容总要寻求一种适当的形式来表达,而当这种形式一旦确定之后,这一形式便又反作用于思维,要求思维内容能够符合其形式的要求。例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不同的体裁形式,即对思维有着不同的要求。一旦选定诗歌这一形式,思维的内容就必然受到诗歌语言、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制约。在这一阶段,思维只有在文章形式的作用下对思维内容进行反复的改造,才能达到文章内容与文章形式的有机统一。
六、时事政治能力
关注理论热点、改革难点、社会焦点;对理论热点、改革难点、社会焦点有独道的见解和分析、判断、解决能力;明确理论热点、改革难点、社会焦点对当前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的影响;深刻领会解决理论热点、改革难点、社会焦点存在问题的重大意义
七、行政管理能力
掌握、 熟悉公务员工作职责、 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式;会运用公务员常用的工作手段(如:应用文体写作、信息手段运用、突发紧急事件处理等);掌握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处理技巧;会组织大型活动、会议及准备工作;会编制各种报表、预算、决策等。
第四专题:应试技巧与解题方法
一、审读材料:申论应试的首要环节
所谓审读材料,是指根据申论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把握给定材料内容的整个过程。审读材料在时序上居于首位,不容滞后,是申论应试的基础性环节。虽然它不会在答卷中得到直接体现,但它是概括要点、提出对策、判断观点和进行论证等环节的前提。考生只有读通且弄懂全部材料,才能把握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并区分所反映的多个问题的主次轻重地位,以便准确概括出主要问题,完成第二环节的任务。
(一)、充分保证审读材料的时间
审读材料是申论应试的首要环节,只有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才能切实把握材料反映的问题,保证后面三个环节的质量,取得理想的佳绩。因此,考生不能在审读材料环节上吝惜时间,认为在审读材料环节花较多时间是浪费的想法是不对的,每个考生都必须用充分的时间去审读材料。一般来说,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的话,考生用于审读材料的时间应不少于40分钟,即考试总用时的1/3左右。当然,给定材料字数越多,篇幅越长,内容越复杂,理解难度越大,考生也就要相应地在审读材料环节花费越多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功〃,明白这个道理后,考生就应舍得花时间去读材料,为后面三个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以往的实际考试中,许多考生只是草草地阅读一遍材料,便仓促地下笔作答,其结果是无法抓住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从而使提出的对策失去了针对性,有时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自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这一点。
(二)、审读材料的要求
申论考试所提供的材料不是什么文章作品,而是稍加整理的〃半成品〃。因此,应试者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将分散的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从给定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其他事物等多种活动。这种思考、分析、概括等各种逻辑思维活动,都不是一次性的简单行为,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反复复的过程。只有准确概括提炼出主旨,才能为下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审读材料的重点自然是理解材料的内容,但是也不能忽视材料的形式。只有全面掌握材料的形式、范围和文体等,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命题者的初衷,有效地把握住关键问题。否则,便会文不对题,这种现象在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屡见不鲜。
(三)、审读材料的原则
一般地讲,在审读材料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整体把握给定材料,找出给定材料的隐含信息,扣住给定材料的中心来拟题。
(2、)多角度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给定材料,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但不一定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中心的。多角度的原则还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就是说,只要紧扣给定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能使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3)、筛选性原则。给定材料中很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就会跑题。
(四)、审读材料的方法与技巧
1、弄清题意,摸准要求
【例1】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考生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是知足才能常乐;二是不知足才能常乐。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赞同第二种观点吗?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目自拟。
要写好这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材料中〃知足常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要明确可以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