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224-跟着电影去旅行-中国卷 >

第30节

5224-跟着电影去旅行-中国卷-第30节

小说: 5224-跟着电影去旅行-中国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岭高速路、首都机场高速路、京沈高速路、京津塘高速路、京石高速路、京张高速路。北京市共有12个长途汽车站。  出租车  初到北京的话,北京站站前就有出租车站。如果去的地方离北京站很近(只是起步价10元),司机不太愿意拉,可以走出北京站站前广场,向前过一条街,走到中粮广场就可以遇到很多出租车了  自行车  在北京的许多大饭店都有出租自行车的业务,通常每日租金在20…30元左右。若是想对北京有一个较为通透的了解,不妨交一定的押金,租一部半新的自行车,然后就可以在市中心的大小胡同中尽情穿行了。再顺道听几句偶而飘进耳朵里的浓浓的京片子,这真是游北京的一大乐事。  美食  京菜擅长烤、爆、烧、焖、涮,听起来豪爽,吃起来痛快。北京烤鸭是来京游玩必食的美味;西四缸瓦市一家名叫砂锅居的老店所烧的砂锅白肉名满京城,相传他们用的原汤已有二三百年历史;涮羊肉是最受北京人欢迎的冬令美食,其中阳坊涮肉连锁店以价格便宜,味道正宗而倍受青睐。可以以半份起卖,在全市有许多分店。除此之外,还有东来顺、又一顺、能仁居的涮羊肉名气也很大。  北京风味小吃有600多年历史,包括汉民风味小吃、回民风味小吃和宫廷风味小吃等300多种。  北京的各大饭店历来是名厨荟萃,如北京饭店的谭家菜、建国饭店的法式西餐都是别处不易享用到的佳肴;北京还有正宗的法式、美式、意式、俄式餐厅和日本料理、韩国烧烤以及越南、印尼、泰国风味的菜馆。若为省时实惠,还可以光顾街头小店,这里不乏北京特有的包子、饺子、面条及家常炒菜,当然,环境就不如大餐馆讲究了。  东直门内大街原是北京最富特色的餐饮一条街,大街南北两侧云集了各种风味的餐馆,多为24小时营业。但现在因为拆迁,这条路上的餐饮店多已搬迁。  购物  北京有被称为工艺美术品“四大名旦”的景泰蓝、牙雕、玉器、雕漆以及金石篆刻、文房四宝、古玩字画、丝绸刺绣、珠宝翠钻等,工艺精巧,形态多样;对偏爱民间手工艺品的人,北京的面人、泥人、绢人、脸谱、风筝、剪纸也是一绝;北京的乐器也有极高的制作水平,不少客人选购中国民间乐器,或学弹奏或作装饰;还有各种极具当地特色的蜜饯果脯和点心;北京的中药滋补品也更为正宗,货真价实。  北京主要商业区有: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西单商业大街、琉璃厂文化街、工艺品总汇、秀水街、银街等。


《跟着电影去旅行—中国卷》 一个并不古老却怀旧的城市上海:一个并不古老却怀旧的城市(1)(图)

  现代人的眼里有两个上海:一个是历史承载里的旧上海,一如张爱玲笔调下的灰色视角,王家卫镜头里透着蓝调的伤感,《海上花》里的那份奢华、颓靡和精致。十里洋场,潇潇洒洒。夜总会里有穿着开叉旗袍烫着卷发的美女唱着《夜上海》。她们有慵懒的眼神和性感的手指,在她们的歌声中,我感受到了《花样年华》。眩目的旗袍,感性的爵士,优雅的举止,迟来的爱情,那是个迷惑人的年代;另一个则是现代人苦心构筑的新上海,一如《苏州河》、《大城小事》和《花眼》里的上海,高楼林立,闪烁着迷眼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招贴广告,还时不时有叽里咕噜的英语夹杂。街上的女孩打扮时尚,有着金色的眼影,黑亮的嘴唇,阿桑娜似的雀斑和ONLY的狂野。空气中弥漫着哈根达斯的冰淇淋甜和星巴克的香。这样的上海,先锋,诱人,而我却始终感觉有点陌生。而让我有些模糊的是,这两个上海除了名字相同以外,相关程度并不怎么完全一致的,虽然有交叉的地方,但是有些时候却是并行的。就像我们在看《苏州河》的时候,不断有似曾相识的东西涌来,而这些因素又俨然已被改头换面,重新拼贴组装过而重获新生、熠熠生辉。除了那个只“说”和“看”的“我”的原型是一个似乎所有新锐导演都要一试的旁白者外,我们在影片里重温了王家卫式的肩拍摄镜头、大广角、流光溢彩的街道和室内夜景,黑帮电影中的绑架阴谋和绑匪的自相残杀。  惊心动魄而又旖旎多姿的老上海  逝去的或许比存在的更具魅力,因为它们隔着时代的面纱,那些久远的形象,透过陈旧的画报、香烟壳、固定或活动的影像,生生不息。走入当今的上海,许多历史的旧物与新事物水乳交融,呈现出别样厚重的摩登。有关上海的电影,每每都力求能拍出旧上海繁华之后最深的落寞。可能是个巧合,这些上海风情大多数都由女人的一举一动和嬉笑怒骂表现出来的。阮玲玉、周璇、胡蝶……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蕴藏了太多的上海故事。而这些电影中的妖娆意韵,又都有着不同的风情。  老去的上海电影影像里,有一个令我痴迷的影子,快乐、悲伤、迷惘、阴毒、仇恨、沉沦、高贵,这种种的情态交替地浮现于她那张永远年轻的脸上。说她是一个影子,是因为我只能透过远逝的影调试图触摸她的感觉,而她非常的姿态,总令我质疑于她的真实,也许是年代隔得过于久远,也许是她太平凡,又太传奇的缘故吧?  几年前,几位香港的青年导演来到上海,拍摄出《上海之夜》、《红玫瑰与白玫瑰》、《阮玲玉》等怀旧电影,以留存现代香港的“她者”——老上海的美丽身姿。“叮叮当当,叮叮当当”,电车在夜上海的街头穿梭,抚慰着现代都市中寂寞难眠的女子,就如张爱玲,便喜欢伴着电车的声音入睡,而她又把电车与它所发出的音乐多次写入自己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即其中之一。几十年后,关锦鹏通过电影影像,重绘了那一段爱或非爱的尴尬存在。  这些影片摄影方面很是考究,每一个镜头都是那样的精致,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幅旧上海的画卷,一个风月无边,动荡中也保持着浮华,喧闹的上海离我们是如此的亲近。我能听见街上报童的叫卖,我能听见黄包车的咕噜噜驶过,我能听见歌厅里的莺歌燕舞,灯红酒绿,我也能听见亡国也不在乎的觥筹交错……虽然没有什么外景,但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气氛营造得非常成功。欲望之体,随着现代的交通工具,游荡于城市的繁华之中,有的人苏醒了,而有的人恒久的迷失着,这就是真正热爱都市灵魂的人,图绘的城市景象吧?!  还是那个执着的关锦鹏,再一次回到上海的过去,唤醒曾在孤境中断绝生命的心。暗淡的旗袍,精致的脸庞,自虐的眼神……《阮玲玉》如昙花一般芬芳而寂寥,关锦鹏女性般的细腻和哀婉也全投射到了《阮玲玉》和张曼玉的身上。  每当我看着《阮玲玉》中的张曼玉,又回想《神女》、《新女性》里真实的阮玲玉,便会不自觉地陷入“精神分裂”的状态,或许是我太想看到现实中阮玲玉的生命之态,而张曼玉活灵活现的模仿,几乎到了难以分辨的程度,但这两个形象总是无法于我的脑中叠而为一,因为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这中间隔着岁月,这中间隐藏着我们无法真切体会的悲伤和绝望。  就让我暂时地相信《阮玲玉》的“真实”,因为还没有什么能替代它重现当年。阮玲玉的摩登辉映着上海的现代文化景观,她在新兴艺术——电影中沉醉;她踩着漂亮的高跟鞋欢舞于上海舞场的灯红酒绿;她在左翼风潮的冲击下扮演革命女性;她像千万个普通少妇一样为都市生活精打细算;她恋爱、她同居、她在欺骗中哭泣、她为迟到的爱情心狂神迷。


《跟着电影去旅行—中国卷》 一个并不古老却怀旧的城市老上海风情

    上海,一个并不古老却怀旧的城市。石库门,百乐门,月份牌,滑稽戏,阮玲玉,张爱玲,还有那狭窄弄堂里妖娆的旗袍身影,以及形形色色的在这个城市中存在过或者仍旧存在着的物和人……当怀旧的气息染满街道和窗棱的时候,那些沾满尘埃的泛黄的老照片又重现了从前的繁华和梦想。……    
    月份牌    
    月份牌的诞生源于近代中国门户洞开后外商致力于洋货倾销的广告宣传。每逢年尾岁首,商家作为商品宣传附送。洋商们起初企望以西洋画片推销其产品,然而收效甚微,于是便改用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类似于年画的形式,突出民俗内容,如“八仙上寿”、“沪景开彩图”等。在画面适当的位置标有商品、商号与商标,并配以中西对照的年历或西式月历(由此产生“月份牌”这一称谓),赠送给顾客。这种形式新颖、寓意吉祥的月份牌一经诞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别具的韵味便赢得人们的喜爱,于是精明的中外商家趋之若骛,乐此不疲。    
    月份牌对我国的近代史、绘画史、商业史及烟草、服饰、戏剧、影视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它作为一种民族绘画形式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目前,我国专门收藏月份牌的人也不在少数,月份牌成了一种极为抢手和难觅的收藏种类,且价值不菲。    
    旗袍    
    旗袍是上海的招牌形象,她曾经伴随着上海女子走过了几十年的风华,如今又成为了那个时代、这个城市的标志之一。    
    上海是雌的。记得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在小说里曾这样写到。这句话的褒贬暂且不谈,但它却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种事实,上海女人永远是受宠的,上海也永远是宠爱女人的。旗袍真可谓是奇袍,正规而庄重,富贵而典雅,裙衩间若隐若现的那点春光,显出了无比的性感和女人味。上海女人是多变的,也是善变的。旗袍似乎永远和上海有关,更和上海女人有关。70年前的海派旗袍,70年后的今天,旗袍重又显山露水,再过70年,旗袍又会出现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不必揣测,也无法揣测,就如同女人们的内心世界。旗袍之与女性的意义在于解放之美。一种可以量体裁衣的服装意味着女性终于能够对自己的穿衣打扮乃至生活命运都有所选择,所以钟爱旗袍,即是钟爱自己。    
    旗袍在近代上海的兴趣留下了一个惹人回味的背影。《海上花》里的沈小红,黄翠凤们都还穿着宽大的看不出身材的褂裙,到阮玲玉就已经开始穿着旗袍款款生姿了,《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更是连下楼买混沌都穿着旗袍。    
    弄堂    
    这典型的上海民居,这已纵已逝的生活镜头,这万言难尽的衔坊悲欢,正像黄浦江水般悄悄地流淌过去,终究会仅留几段旧痕遗梦,夹进相册里,储在记忆中,去酿造日醇一日的伤逝情绪。    
    一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曾经率先进入弄堂的上海人,已在那狭长的空间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如今有些人已经或正在走出弄堂,搬进新建高层楼房里去,当然还有近一半的上海人仍生活在弄堂里。    
    走了的人带去的是回忆,没走的人面对的是现实。    
    百乐门舞厅    
    百乐门舞厅是上海著名的综合性娱乐场。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    
    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Paramount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该娱乐场由杨锡镠建筑师设计,号称“东方第一乐府”。建筑共三层。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三楼为旅馆,顶层装有一个巨大的圆筒形玻璃钢塔,当舞客准备离场时,可以由服务生在塔上打出客人的汽车牌号或其他代号,车夫可以从远处看到,而将汽车开到舞厅门口。    
    该娱乐场建成后,一度租给某法国人经营。由于出租合同规定,“百乐门”老板根据客人人数抽成,这位法国人即规定舞客一律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