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546-故宫过客 >

第2节

5546-故宫过客-第2节

小说: 5546-故宫过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青,瓦工。有一天在宫中抹墙,灰迹未干,却被一只蜗牛爬成异彩。刚巧永乐皇帝朱棣视察现场,以为祥瑞。问其名字,回答只有乳名阿孙。朱棣于是说:现在是杨柳发青季节,就赐名杨青吧。杨青后来主持瓦工工程,“凡制度崇广,材用大小,悉称旨。”    
    这些技艺卓绝的大匠,将自己的指纹深深印刻在紫禁城的宫墙殿堂。他们幸运地被史书记下了名字,并被开心的朱棣赐予官职,由此才可能出现在1420年冬至次日的大典上,在弥漫的阳光中,见证自己的作品轰然面世。    
    而在紫禁城漫长的肇建中一天天老去甚至死去的那十万工匠,那百万壮丁,则湮没在历史的雾霭中,成为永远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还有那曾经生机无限的崇山峻岭。    
    今天的太和殿高近27米,面宽近64米,进深37米,建筑面积2376平方米,为世界现存最大木制结构建筑。    
    当我们为太和殿的宏伟嗟叹之余,不妨展开一点想像力:将大殿的高度再升起8米,将面宽再拉开30米,将进深再延展20米,那将是怎样的一座宫殿?    
    这座放大两倍的太和殿,叫奉天殿。1420年的冬至,永乐皇帝朱棣就是坐在这里迎接一年中最丰沛的阳光。    
    而支撑奉天殿的,是一种合围可达90米,高可达45米的木材——楠木。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楠木生南方,而黔,蜀诸山尤多。其树直上,童童若幢盖,枝叶森秀不相碍,若相避然,故又名“交让木”。叶似豫章,大如牛耳。干甚端伟,高者十余丈,巨者数十围,气甚芬芳,纹理细密,为梁栋器物皆佳,盖良材也。”    
    这种高贵的巨树生长在中国最险峻的山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忌惮地势幽险,运输艰难,直到元朝灭亡,历代宫殿建筑,一直没有大量采用楠木。所以千百年寸寸生息,得以成材。


《故宫过客》 冬至的阳光《故宫过客》 采伐持续十年

    然而,这一次,千年楠木,遇到的是永乐皇帝。一个刚刚从侄子手中夺下江山的轼君者,一个在对前朝旧臣斩尽杀绝中心理失衡的新皇帝。    
    在南京宫殿里,朱棣不会感到舒服。他的侄儿建文皇帝就是在这里,在一场大火后神秘失踪,这座宫殿让他时时感受到森森阴气。在梦境里,他常常回到那个叫北平的地方,朱棣11岁被分封到那里作了燕王,从那里带出的子弟兵一路以弱胜强,帮助自己登上皇帝宝座。    
    现在,他要在那里建一座真正属于自己的,空前绝后的皇宫。只有在那座皇宫里,才盛得下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胸襟;只有在那座皇宫里,他才能找到真命天子的全部感觉。    
    那座皇宫是一份证明。    
    那座皇宫叫做紫禁城。    
    于是,当1406年的夏天来临之际,楠木该出山了。    
    千万年始成的栋梁,终遭浩劫。    
    工部尚书宋礼亲自赶赴四川监工。在马湖府山,他们收获颇丰,“围以寻尺,干逾寻丈者”不计其数。然而,这些超级大材要运出山外需要砍树开道,“庸万夫力乃可”。    
    木材被辗转运至河道,奇观呈现。《嘉靖马府志·提封上》这样记载:“一夕,木忽自行达于坦途,有巨石巉然当其冲,夜闻吼声如雷,石划自开,木由中出,无所龃龉。度越险岩,肤寸不损;所经之处,一草不掩。”    
    这样的奇观显然也令永乐皇帝大为震撼,他提笔册封马湖府山为“神木山”,那些巨型楠木被称为神木。    
    神木运到北京后存放于崇文门外的神木场。其位置大约在北京广渠门外双井附近,今天这里高楼林立交通不畅,神木何在?    
    大规模的采伐持续十年,1417年宫殿终于开工。十年间究竟有多少楠木被伐?无据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永乐皇帝几乎没有给后来者留下多少机会。三大殿几度重修,越修越小就是明证。    
    还可以确定的是,深山伐木,吏民“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产木之地,人民无几,即尽其州县之老壮男妇,不过一二百人”。    
    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的,还有紫檀。    
    今天,在太和殿东西两壁,还各有一口雕龙大柜,它们高近4米,宽2米多,深近1米,相当于普通房间的一面墙壁,全部以紫檀制成,里面陈列象征最高政权和法统的三代鼎彝。其实明代在这里原有紫檀雕龙大柜8座,而紫檀家具更是遍布紫禁城。    
    紫檀素有“百年寸檀,寸檀寸金”之说,近代西方人,一直以为这种珍贵的木材只能制作小巧器物,没有大料。而到了中国之后才明白,全世界成材的紫檀,几乎全部汇集到了中国。    
    而中国,并不出产紫檀。紫檀产于东南亚,数量稀少,成材需要数百年。永乐皇帝派出的浩大舰队六下西洋,尽管今天的人们对其目的仍然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勿庸置疑,东南亚的成材紫檀,几乎被郑和一扫而空。    
    果真是空前绝后。


《故宫过客》 冬至的阳光《故宫过客》 紫禁城出生时的样子

    四    
    紫禁城出生时的样子,中国的史书几乎没有记载。今天能够获得的最早文字记录来自一本私人日记《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那天晚上,在那座大城中,每人都用火炬,蜡和灯把屋舍和店铺照得通亮,使你以为太阳已经升起。……那座宫中有十万人,他们来自契丹,中国,摩秦,喀尔马克,土番,柯模里,哈剌和卓,女真和沿海各地,还来自不知其名的别的国家。”    
    波斯使者火者·阖耶速丁是被郑和的宝船带到中国的。1421年2月1日,中国的春节。永乐皇帝要在全世界的使节面前,展示他最新的伟大作品。    
    火者·阖耶速丁随同浩浩荡荡的队伍向那座神秘的皇宫走去。这些人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脚步,已经开启了一部交响乐的前奏,这部交响乐名为——紫禁城。    
    到达大典上演的三大殿之前,要穿越五道大门,步行1700多米。第一道为大明门,第二道承天门(天安门),第三道端门,第四道午门,第五道奉天门(太和门)。    
    大明门于20世纪中叶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今天,这里与天安门城楼之间,是一块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视野开阔旷远。而明清两代恰恰相反,是一条由两列连檐通脊的廊房夹束而成的幽深狭长的T型广场。这两列廊房由大明门内东西两侧发端,自南向北约1华里,在承天门(天安门)下金水河前折向东西,外面围以红墙,并与东西长安门的垣墙相接,以此合围而成封闭的狭长空间,这两列廊房称为千步廊。    
    人们秩序井然地步行近千步,走在这条悠远的街道上,目光所及,远处的承天门(天安门)显得尤其高大神秘。    
    浅吟低唱,紫禁城交响乐的前奏缓缓升起。    
    走过千步廊的前导铺垫,第一小节的高潮和着金水河的潺潺波动,承天门(天安门)的弘敞壮丽扑面而来。    
    穿越承天门(天安门),前方是建筑形制与之相似但体量较小的端门,两侧朝房合围了一个面积不大的方形广场,交响乐进入了平淡的过渡段落。    
    午门前广场与端门前广场同宽但长度是其三倍,午门阙门合一,两翼向南飞出形成凹字造形,三面合围的空间拉近了午门与人的视野距离,整座建筑轮廓多变,高低错落,气势森然。    
    从午门两侧的王门与掖门鱼贯而入奉天门(太和门)广场,这是一片二万六千平米的开阔地带。内金水河蜿蜒东西,五座精美的汉白玉拱桥跨越其上,使整个广场平添几分灵秀。沿着内金水桥前趋,直奔奉天门(太和门)。乐音渐渐急促。    
    紫禁城其实并不以建筑本身的高度和体量显示宏伟,而是巧妙利用建筑物之间形制变化,形成高低错落,横竖宽窄等收放有序的空间关系,“隔则深,畅则浅”,欲扬先抑,创造出独特的韵律节奏。


《故宫过客》 冬至的阳光《故宫过客》 高潮乐章开始了

    一过奉天门(太和门),真正的高潮乐章开始了。三万多平米的奉天殿(太和殿)广场一览无余,体仁,弘义二阁东西屹立。在平坦的海墁砖地北面,突起了8米多高的白石基坛,由三层重叠的须弥座构成,三台之上又垒起一重0。98米的须弥座,长63。96米,宽37。17米,屹立其上的,就是那座无与伦比的奉天殿(太和殿)。    
    “在院子的另一端,有一座大殿,比头一座殿大得多,而且更宽阔。殿内放着一个四腕尺的御座。这个御座的四周是栏杆,像基督教圣龛的横木,而且铺上中国黄锦缎,整个庸金缕绣成龙凤的图像及其他中国图案。一把金椅放在御座上,其左右分排站着中国官员。”    
    被十万之众所裹挟,火者·阖耶速丁还能有如此的观察力,的确不易。但要全景描述紫禁城盛大典礼,这种支离破碎的记忆,就远没有《明会典》之类的官方记录来得精确,尽管这些记录听上去极其冰冷。    
    大典前一日,宫廷负责皇帝御玺的尚宝司,将宝案设置在奉天殿御座之东,礼仪机构鸿胪寺官员将表案设置在大殿东中门外,礼部的主客司将放置外藩进贡礼物的案桌设置在丹陛左右,钦天监在广场东侧的文楼上设置定时鼓,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司将宫廷雅乐“中和韶乐”摆放在殿内东西两侧,奉天门的东西两侧也安放演奏雅乐的大型乐器。    
    典礼当天,锦衣卫在奉天殿的丹陛,广场东西两侧,陈设卤簿仪仗,在殿内东西安设羽扇,在奉天门前的通道上陈设车辂步辇。禁卫军设军仗于奉天门外到午门外的通道两侧,军仗旁陈设金鼓,御马监陈设仗马。锦衣卫将披红挂彩的驯象牵制广场,左右相向站立。    
    在奉天门前日晷旁,钦天监高声报告时辰。第一遍鼓起,身著朝服的百官和各国使节整装待发;第二遍鼓响,众人依次由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奉天殿广场,殿内鸣鞭卷帘;第三遍鼓声,皇帝由内廷出发,导驾官前方引导,尚宝司宦官捧着御玺随后,皇帝乘着御辇在《飞龙引》乐曲中来到奉天殿。永乐皇帝朱棣驾临奉天殿。其排场一如宫词:    
    升殿先闻后户开,双双侍卫互旋回。    
    红灯两盏盘盘舞,忽见龙颜御座来。    
    中和韶乐奏响,十万人在礼仪官指引下,行三跪九叩大礼。高高在上的永乐皇帝朱棣,在这个时刻,会想些什么?长久以来困扰他的“轼君篡位”的恶名,是否再次袭击已经羸弱不堪的内心。    
    朱棣留给后世的印象,是一位以大手笔书写大历史的生猛皇帝。郑和下西洋,肇建紫禁城,六次亲征北元,戎马一生,豪气干云。然而,这些力透纸背的形象之下,是否还隐藏着另一个朱棣呢?    
    这个朱棣,少年时与蒙古铁骑相逐于草原,由此习惯了杀人游戏,或许也萌生了有朝一日继承皇位的梦想,然而,梦想只是闪念之间,兄长的太子地位不可撼动。偏偏逃到大漠的蒙古人又造谣,说他真正的父亲是元顺帝,因为怀孕的老妈被朱元璋霸占,才认贼作父。朱棣后来老老实实去了北平,在元朝的“故宫”里作起的燕王。偏偏侄儿建文帝年轻气盛,在一些急欲建功的大臣鼓噪下,搞什么削藩,连他在小王宫里颐养天年也变成奢望。燕王叛乱多少有些无奈,起兵时只有区区万人,武器装备更无法与侄儿的正规军相比,却偏偏数次反败为胜,一路打上皇帝宝座。尽管作了皇帝,可全天下骂他的人何止千万,为了扭转“旁门左道”的形象,一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朱棣,忽然变得气吞万里,形象工程个个惊天动地。不过,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带来短暂的万国来朝盛况外,于经济于政治都只是一笔入不敷出的买卖;六次亲征北元,除了前两次还算师出有名外,其余都是穷兵黩武,且没有一次真正达到军事目标。    
    只有紫禁城,终归为后人留下一座伟大的瑰宝。    
    几经折腾,坐在紫禁城奉天殿龙椅上的朱棣,外表风光,其实早已元气大伤。


《故宫过客》 冬至的阳光《故宫过客》 对皇帝带有明显敌意

    然而,即使这片刻的风光,也有人看不过眼。一个对皇帝带有明显敌意的故事,从紫禁城肇建不久一直流传至今: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姓胡的漏刻博士,在朝中掌管计时,兼职作些占卜算褂的活计。当紫禁城主体宫殿竣工之时,志得意满的朱棣想向他讨几句吉言。乌鸦嘴的胡博士说:明年四月初八(农历)正午宫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