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记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赏析/应宇力
《女性空间》
导演:应宇力
片长:43分钟
出品时间:2003年
故事梗概///
本片是访谈型的纪录短片,共分“都市版”和“校园版”两集。
在“都市版”中导演试图通过对不同国籍、年龄、文化背景的女性人群的访谈,比较当前社会中女性人群对无形空间(精神层面)和有形空间(谋生层面)的不同认识,借此尝试探讨男女两性议题的新视角。
本片历时10个月拍摄、剪辑完成,中心问题是:“上海是否是一个给女性发展空间比较大的城市?”一共先后采访了11位中外女性,最后用了5个人的素材。
“校园版”以动画片头开始,全片由摄制组四个女生以被访者和制作者的双重身份进入拍摄角色,并辐射到其他女生人群。本片以大学校园生活为背景,展示和探讨当今大学女生在女性身份认知和女性意识的矛盾观念。由于摄制组成员之一来自台湾,因此本片开头通过这对台湾姐妹的访谈比较了大陆和台湾两地的文化和女性观念差异。
动画片头的设想为:一楼、二楼是具象空间,分别象征公共卫生区域和个人寝室区域;三楼是象征女性意识的抽象空间。全片采用黑白色调是为了暗示大学女生的矛盾心理和矛盾观念,以及她们在从“女生成长为女性”的过程中将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
第三部分章明
章明四川巫山长大,自幼喜爱绘画、文学。大学在重庆学习油画。
1988~1991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为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
1991年应邀出席德国慕尼黑国际学生电影节。
1992年编剧导演二集电视剧《为了聚会的告别》,获广播电影电视部“银屏”一等奖、全国电视剧“飞天”二等奖。
1996年导演完成处女作电影故事片《巫山云雨》,在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映。
1996…1997年获第14届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1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金奖、第11届瑞士佛里堡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国际电影协会联盟奖”、第15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首奖“龙虎”奖、第11届日本福冈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12届法国蒙彼利埃电影节“评委会奖”等国际奖项。并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等巡回展映及纽约影展和世界各电影节展映。随后影片在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北美、瑞士、新加坡等地区发行。
1997年因电影《巫山云雨》当选美国林肯中心电影委员会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世界22名新导演”。
1996~1999年间,美国《纽约时报》、《村声》、法国《电影手册》、英国《画面与音响》、日本《STUDIO VOICE》、日本NHK电视台、台湾《影响》、韩国《KINO》、香港凤凰卫视等媒体因电影《巫山云雨》均对其进行报导、评论和专访。
1997年应邀担任第二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评委。
1997年初导演完成20集青春偶像电视剧《真空爱情记录》,创该年同类题材最高收视纪录。
1999年被香港《亚洲新闻》周刊评为“21世纪社会文化先锋”人物。
1999年4月担任第六届大学生电影节评审委员会特邀评委。
2000年导演电视电影《晚安重庆》。
2000年4月担任第七届大学生电影节评审委员会特邀评委。
2001年编剧导演第二部电影故事片《秘语十七小时》和电视电影《幸福院》。
2000…2002年应邀参加第5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第10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32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第2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独立时代单元、第51届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电影节、第21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第40届奥地利维也纳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
2002年编剧导演电视电影《鲁镇往事》、《花开不断》。
2003年拍摄DV纪录片《巫山之春》。
2004年筹备拍摄新作《黑暗传》。
导演访谈请参见《影像冲动》一书
我为什么拍了纪录片《巫山之春》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电力工程,也就是三峡大坝的修建,改变了巫山,把巫山割裂成新的巫山和老的巫山。
我在2003年春节回到巫山时,巫山的新城完全建立起来,老城只剩一片废墟,等着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水涨上来将自己淹没。
开始我并没有想到要拍一个纪录片,但我和我的一个朋友从新县城到老县城废墟的路上,我打开了随身带着的DV摄影机……这台小小的DVCAM的摄影机已放在那三年,我第一次用它开始了拍摄。这也是我第一次拍摄纪录片。
我没有正规地举着摄影机对着我拍摄的朋友和亲人,在所有场面里,我只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他们也没有把我当成一个拍摄者。我在拍摄多数场面的时候,都跟被我拍摄的对象一起做同样的事情,跟他们打牌、聊天、玩乐、吃饭、逛街,只是总有一只手拿着开着的摄影机,所以镜头不稳定,画面也不“专业”。但我想这是一个不错的拍摄态度。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场面,是老城的一片残垣瓦砾上,一个人在卖从废墟拆下来的门。一大堆门,立在那里,背后是三峡长江,那感觉很奇怪。
新城我拍得更多,但我的重点不在城本身,我拍了我周围的亲人、朋友,他们在新城的“新生活”。
我在三峡工程蓄水前的春节回去,一是因为与父母春节团圆,二是因为要亲眼看一看还没有被水永远淹没的老城故土。我把这个时刻人们的世俗的平常生活记录下来。就像《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宋人的日常生活一样,它给后人留下了那一刻独一无二的记忆和回味。我想我镜头下的普通巫山人(包括作为拍摄者的自己)虽然有各种不同的麻烦、弱点和问题,但他们仍然充满希望地生活着,所以我拍的纪录片叫《巫山之春》。
我在巫山拍过两部电影,一部是1995年拍的《巫山云雨》,一部是2001年拍的《秘语十七小时》。在《巫山云雨》片里,三峡和三峡工程是作为一个背景而存在;在《秘语十七小时》片里,三峡是作为剧中角色的活动场景而存在。当然,我的电影并不是巫山的风光片,而是说巫山人的故事,说那种人对未来不确定的情绪。
这次回去我拍了我周围的人在巫山新城过的第一个春节。这成了一个见证,因为这是上千年老巫山城淹没在水底之后,新巫山城开始的元年。
据说在巫山挖掘出来的“巫山人”头骨碎片化石被认为巫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人类。这些人类一定不会料到上百万年以后,长江水会被堵起来,只是因为需要电,对远古人类来讲,那就是火。
作品赏析/章明
《巫山之春》
导演:章明
片长:110分钟
出品时间:2003年
故事梗概///
我带着DV摄影机,在春节期间从北京回到我的故乡巫山,在节日的十多天里,我的镜头对着我的朋友和我的家人,拍下了每天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
巫山是长江边的一个老县城,已经被撤除成为一片废墟,它即将被长江涨上来的水淹没,因为三峡大坝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准备蓄水发电。
巫山新县城刚刚修建起来,县城的人们,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正在度过他们在这里的第一个春节。
新的巫山县城有了出租车,而老县城的废墟上一个男人正在卖一堆从废墟里找出来的门板;我和我巫山的朋友见面,在新县城的街道上乱逛,为的是找到能够娱乐的场所;我朋友的女朋友跟一个男人打架被抓进了看守所,我们想办法看是否能够进看守所去看她;在一个我和朋友经常聚会的咖啡店,三个陌生女孩的闯入,使我们暂时忘记了那个节日期间还蹲在看守所的女人——我朋友的女朋友;我的父亲大病初愈,但他坚持要带我走过长长的新城街道去我姐姐家赴宴,为的是亲自给我介绍新城的建筑;我六岁的侄儿耳朵旁长了一个奇怪的包,可他仍然一刻也闲不住;那三个咖啡店认识的女孩带我们去她们住的地方过夜,我的一个朋友跟其中被认为最出色的女孩有了一夜风流;除夕夜晚,巫山县委书记亲自点燃了焰火,开始庆祝巫山全城盛大的乔迁之喜;我的朋友还没有找到门路去探视他在看守所里的女朋友,只能在咖啡店里给我们谈论他女朋友是如何的“性感”,他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又是怎样的美好;父亲的坏脾气影响着家人过春节的气氛,但他却有个好心情来谈他以后过世要用的棺材;
我们终于去看守所见到了那个传说中性格暴躁的我朋友的女朋友……
巫山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在2003年的春节,巫山人在新县城开始了他们新的历史的元年……2003年10月
第三部分苏青 米娜(1)
苏青
1969年出生,内蒙古人,现居北京。铁路设计专业毕业,当过焊工、矿工、工会干事
1992~1995年组建摇滚乐队,任吉他手。
1995~1998年在广告公司任广告创意、策划部主任。
1998~2002年在重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做节目编导。
2002年起独立拍摄反映中国聋人生活现状的纪录片《白塔》。该片2003年7月在朋友鸟人家中首次放映,2004年6月参加“现象第二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2004年7月《白塔》参加第15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最佳处女作奖”和“最受欢迎影片奖”。同年9月参加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10月参加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并入选2005年以色列docaviv纪录片电影节。
米娜
1973年出生,重庆人,现居北京。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
1996~1998年任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品牌企划。
1998~2000年从商。
2000~2002年任广告公司策划、客户总监。
2002年与苏青合作拍摄《白塔》。
2003~200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研究生班。
导演访谈/苏青 米娜
●现象工作室(以下简称现象):《白塔》虽然是部聋哑人题材的纪录片,但是我觉得故事的内涵远远超越了它的题材。
○苏青(以下简称苏):我知道大多数人对他们了解还是非常少的。其实在《白塔》之前,我们拍了很多片段,都是关于聋哑人的。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聋哑人能不能跟健听人很好地相处?跟健听人结婚的,为什么最后离婚的多?我是带着问题去拍摄《白塔》这个故事。其实初衷是想反映聋人的生活,但是由于情节的发展比较有戏剧性,所以很多观众看的时候往往被故事所吸引,而反映聋人生活这个主题相对来说就减弱了。但就我来说,《白塔》只是我反映聋人生活系列中的第一部片子,今后我还会继续拍,拍各种各样的聋人个案,就像生存调查一样。其实在改革开放前,聋人的生活很有保障,那时候上过聋哑学校的毕业后都分到福利厂工作,至少都能自食其力。但后来,这些福利厂参与市场竞争,大批倒闭。在中国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福利厂,每个城市都有一大堆失业了的聋哑人,现在要靠家人的救济生活。我哥哥就是其中的一个,四十多岁了,还得家里帮助他们,还得帮他们抚养孩子。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米: 因为苏青自己的成长环境使他对聋哑人有特别的感情,这是我无法体会的。所以对于苏青来讲他肯定是想在片子里强调聋人这个概念多一些。但对于我来说,聋人也是人,我更多的是看到人的因素,这个故事是人的故事,很多人被这个故事吸引,特别是男人似乎更能找到共鸣。《白塔》是从聋人的角度看社会看男人和女人之间。景明面临的问题是男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但因为他是聋人,所有的问题都被放大了,变得残酷和无奈了。
●现象:虽然片中的主人公是个聋哑人,但是他的经济状况却还不错,好像比很多正常人都强。
○米:是。我们其实是有意要淡化“弱势人群”这个概念。人们觉得弱势人群需要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变成一种很泛泛的同情,换句话说麻木了。所谓的弱势人群在我看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