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帝国在行动-第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海外能源开发方面,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这两家综合商社总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战友。2006年10月,三菱财团的三菱商事与俄罗斯技术供应出口公司正在进行一项铀矿开采可行性研究活动,该铀矿位于俄罗斯东部,开采的铀矿将提供给日本。其中,位于Sakha的Yuzhnaya矿将于2009年开始投产,其建设需要花费2。45亿美元,2015年年产量将达到1000吨。此外,另一处的Elkon铀矿的储量据估计将达到25000吨,三菱商事社希望拥有25%的股份,并将为可行性研究投入600万美元。
不仅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开始在铀矿资源上发力,日本其它综合商社也不甘落后。据路透社报道,日本第一劝银财团的伊藤忠商事透露,该公司要把现有的每年4000吨的铀交易量,在五年内扩大到7000吨到8000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中国15年后最高的需求量。2005年10月,也是中国发布核能使用规划不久,伊藤忠商社同哈萨克斯坦国家铀矿公司签订了10年的购买合同,这些铀用以转口美国以及日本国内需求。
2007年4月,以富士财团的丸红(综合商社)为首的“日本企业联盟”购买了哈萨克斯坦南部Harasan矿区40%的股权,丸红、东京电力、中部电力、东北电力这4家企业分别按照55%、30%、10%、5%的比例分配。该矿山由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公司和“日本企业联盟”共同开发。2007年8月,东芝与丸红达成协议,接受丸红转让的22。5%比例的股份,从而获得该矿山的开采权。自2014年开始的40年时间里,“日本企业联盟”可以获得份额为2000吨/年铀精矿。其中,东芝每年可获450吨铀精矿,预计可满足2~3座核电站的需求。
铀矿换股权,形成利益共同体
2007年4月,日本经济产业相(部长)甘利明和东芝公司社长西田厚聪等人一同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并与哈方就扩大铀燃料的进口及加强核电站技术的合作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同年7月,东芝公司透露出,计划将旗下的西屋电气公司10%左右的股份转让给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公司。显然,面对世界范围内资源争夺战越演越烈,铀燃料价格直线飙升的情况,东芝希望通过和哈萨克斯坦形成利益共同体,来强化三井财团对核电业务的统合。
此后不久,东芝公司将所持西屋电气公司10%的股份以5。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公司,将拥有西屋电气的股份从77%减少到67%。三井财团的东芝公司通过这项交易旨在强化与全球第二大铀储备国哈萨克斯坦的关系,建立起从铀燃料到核电设备制造的一条龙全球核能业务体制,使其在全球越来越多的核电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
也许是受到东芝的启示,中国很快与哈萨克斯坦达成以铀矿换股权合作协议。2007年11月19日,英国《金融时报》发出消息称,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将共同持有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家铀矿公司(Zhalpak项目)49%的股权,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公司保留另外51%的股权。作为交换,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公司将获得中国核燃料加工或发电厂的股权。该报评论说:“对于行动隐秘的中国核工业而言,该交易是个突破,突显出中国在中亚积极获取能源资源的攻势。”
遗憾的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达成这个“实质性的核能合作协议”可谓有些姗姗来迟,而且是小巫见大巫了。Zhalpak项目是一个铀矿总储量仅15000吨,年产量1000吨,2012年投产的一个小项目,中国每年获得不过500吨铀精矿。相比之下,日本仅在2007年5月就同哈萨克斯坦有关方面签署了25项关于能源合作的协定和备忘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日本每年从哈萨克斯坦进口铀的长期协议以及哈铀矿开采权的备忘录。与此同时,日本有关方面还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就共同开发铀矿达成了一致。
其实,中国商务部网站早在2004年11月15日就公布了消息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原子工业公司上周在北京草签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并签订了到2020年原子能工业领域合作工作纲要。正式协议将在2005年两国首脑会晤期间签署。” 也许正是捕获到这个消息后,日本综合商社抢先于中国政府与哈萨克斯坦尽快达成了更多实质性协议。与日本财团快速实现布局相比,中国方面则更多的是“雷声大、雨点小”。
2007年12月26日,住友商事、关西电力、日本原子燃料工业及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公司签订了合作文件。日本公司将从2010年起利用哈萨克斯坦国营企业拥有的工厂,将矿山开采出的铀加工成核电燃料,这样可自己完成以往依赖于欧美的“再转换”等高难工序,稳定核电燃料的来源。由此,三井…住友财团与哈萨克萨斯坦之间的合作从铀矿勘探,迈向了包括燃料加工等下游领域在内的更为紧密的合作阶段。
要建核电厂,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铀矿资源。中国自己国内探明的铀矿大约有7万吨。但是,中国现在核电厂每年需要的铀为1500吨,当40座核电站建成后,每年需要的铀将达到7500吨。这样一来,中国现有的铀矿不到10年就耗尽了。理所当然,中国只有把目光放在海外,寄希望海外原料供应地能供应中国核电站所需要的燃料。试想,如果铀矿都掌握在外国财团的手中,那些中国人花巨资建好的核电站不就成了外国资本的提款机了吗?
第六节 日本是怎么赢的?(略)
东芝又一次走到了时代的前列; 实力雄厚的日本核工业基础; “单兵突进”难敌“集团军作战”
下章接第十章:财团就是力量
第十章 财团就是力量
从明治维新至今,以三井为代表的日本财团,在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的世界中,一方面团结日本全民的力量,另一方面整合世界各国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原料、技术和市场。这是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也就是日本国家的生存之道。
尽管彼此不存在从属关系,但主办银行、综合商社、制造企业还是构成了日本财团三位一体的紧密结构。财团成员通过交叉持股、互派经理、共同投资、交换情报等方式建立横向联系。事实上,多元化并非独立企业的使命,而是整个财团分工与协作的结果。
从本质上讲,财团体制与家族文化和商帮文化密不可分。拥有高度忠诚和丰富实战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成为日本财团生存的关键。为此,日本财团通过“终身雇佣”、“年工序列”、“企业内工会”等形式,力求使员工建立对企业和财团的归属感和荣誉意识。
日本财团的经理人很多都经历了“从士兵到将军”的过程,其中优秀的人才不仅是本公司的高管,而且进入财团的核心机构“经理会”或是担任财团成员企业的董事,甚至还会担任 “经团联”会长(被称为“财界总理”)或副会长,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
日本的财团体制围绕“全套完整产业链”而构造,使整个产业协调统一发展,不是某个行业超常发展,也不让另一些行业掉队。这种经济体制被形容为“会社主义”,意思是说日本整体就是一个企业,而日本大学经济专业的参考书则直接称之为“日本型社会主义”。
作 者 题 注
导言
“财团”实际上是由综合商社、主办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以及众多不同领域分工的制造业企业聚拢而形成的“商帮”。但是,无论是“财团”还是“商帮”,其中的“团”和“帮”都表示的是一种集合体,都在说明“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道理。日本财团是现代企业制度,是金融化和股份化的产物,已经完成由“家族企业”向“社会企业”的变革。现代的日本六大财团并非是垂直控股的组织结构,而是通过成员企业间的相互持股共同投资等手段形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第一节 对抗列强的坚定意志
美国操纵经济命脉,降日本为殖民地
二战以后,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军事和经济上的全面占领。美国通过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从产业、商业、交通运输、银行等几乎各个经济领域对日本实施经济占领。美国占领当局的《禁止垄断法》公布以后,把旧有财阀的领导机构“投资会社”(控股公司)及财阀同族所持有的股份资产一律移交新设的“投资监理委员会”,并由该委员会从事清理。而美国就从中操纵了“投资监理委员会”,控制了全部日本大企业的股权。
1949年设立了 “美援基金”。美国对日本的“援助物资”运到日本后即折成现款,转入日本特别会计预算的收入部分,称为“美援基金”,完全归麦克阿瑟总部支配,投入日本的国营企业的铁路、电信和私营企业的电力、海运、煤炭、钢铁、化学肥料、化学药品及中小企业各部门中。这样美国通过了美援对等资金,达到美国国家资本对日投资的目的。在通过国家资本投资之外,美国垄断资本家还以私人投资的方式侵入日本经济。
到了1950年,美国垄断资本已经侵入了日本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电力、石油、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铁与非铁金属的生产、精确的机器和仪器的制造以及铁路运输业等。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经济上几乎完全沦为了“美国的殖民地”。在美国占领当局主导下的“改革”让日本经济每况愈下,而且人民的生活状况持续下降,1950年共有13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同时工人和职员的工资却在不断的下降。
1951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美国正把日本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美国独占资本家陆续派遣了底特律银行家道奇、狄隆·里德公司副经理德莱伯及华尔街御用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萧普等人赴日研究日本经济情况,积极活动对日投资事宜。日本的反动卖国政府也正极尽谄媚地以种种办法‘吸收美资’。就是这样,美国独占资本深深地侵入了日本的大小企业,控制了日本独占资本,并通过这操纵了日本的经济命脉。”
该文章还进一步揭露,美国梅隆财团的西屋电气握有三菱电机的巨额股票,美国泰埃特华脱公司握有三菱石油的巨额股票,美孚石油公司握有日本战时各石油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东亚燃料公司的51%股票。美国摩根财团的通用电气公司握有东京芝浦电气(东芝)的巨额股票,国际标准电气公司握有住友电气工业及日本电气(NEC)的巨额股票。麦克阿瑟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大的股东之一,他在日本收买了与通用电气有攸久关系的住友公司的一大部分的股票。
不仅在产业方面,美国独占资本对日本的商业、海运、银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控制权。在日本的美国贸易公司共有40家,它们几乎完全独占了日本的对外贸易,日本本身的贸易公司则只靠收入一定的佣金,成为外国公司输出商品的经纪人。海运也几乎完全由外国轮船公司所独占,美国在日本有轮船公司12家。以美国的花旗银行、大通银行为首的外国银行在日本建立了分行,控制着对外汇兑等业务。《人民日报》评论说:“这一美国资本输出到日本,并掌握了日本财阀,操纵日本经济命脉的过程,显然就是降日本为美国殖民地的过程。”
然而,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成为日本摆脱美国控制,重新走上经济独立的良机。当美国1950年6月介入朝鲜战争时,日本成为军需资材和劳务供应基地,本国企业获得巨大利益和发展契机,同时劳资关系也开始缓和。为寻求经济上的独立,日本各界寻求团结的呼声越来越高,重新组建财团成为各个企业共同努力的目标。由于“解散财阀”时未触动财阀的银行,从50年代初期起,以旧财阀银行为中心联合原系统各大企业的经理陆续组成经理会,逐步形成新财团体制。
采取“稳定股东工作”,重新形成财团
从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 5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的竞争力远远比不上美国和欧洲的企业。例如,在50年代中期,不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世界100家大企业中,日本只有 4…5家;在包括美国企业的世界100家大企业中,日本还榜上无名。为了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50年代,大企业之间合并、协作以及产业再组织论成了当时日本政策思想的主流。日本政府认为,小企业体制是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迅速改变这种现状,扩大企业规模,扶植主导产业,就成了日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