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正说历代十九名后 >

第19节

正说历代十九名后-第19节

小说: 正说历代十九名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诛戮。一直到冯太后死前,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何人,可见冯太后的威酷到达何种程度。    
    


第八部分遗风绵延

    冯太后虽然威酷,其胸怀也不是她前后的后妃们所能比拟的。她最喜欢登临方山远眺。一次,她和孝文帝同登方山顶上,顾瞻远近山川,不禁感慨万分。她对群臣说:“当年虞舜葬在苍梧,娥皇、女英二位妃子并没有陪葬。何必一定要葬在皇陵中才显得富贵呢!我死了之后,不要把我送回祖陵,把我安葬在方山顶上,最合我的心意了!”于是,孝文帝建造了方山顶上的两个陵墓。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病死于平城皇宫太和殿,后葬于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大同东北),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终年49岁。    
    她生前曾预作遗命,后事一切从俭,反对死后厚葬,遗嘱墓内不置随葬品,墓室二丈,坟陵不得超过三十步。按照北魏的惯例,这仅仅是一位普通官吏的规格。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片孝敬之心,违背了冯太后的遗命,将坟地扩展为六十步。这对于一位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来说,也是够为薄俭的了。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哀痛至极,五天五夜浆水不入口,三年不与后妃同居。他还在冯太后永固陵东北一里多的地方预先营建自己的寿宫,准备死后葬在这里陪伴冯太后。及迁都洛阳后,又在漳西建造山园,为方山冯太后虚宫,号称“万年堂”。更重要的是他在政治上,继续冯太后的未竟事业,实行大规模的汉化民族改革,推广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制定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    
    孝文帝拓跋宏虽然身为鲜卑血统,但在冯太后的亲自抚养下,自幼接受的是汉族文化,他还有冯太后之遗风,亲政之后日理万机。同冯太后的各项改革一样,他的迁都、各种汉化措施亦曾遭到多方面的阻力和反对,但他毫不妥协,排除干扰,将改革付诸实施。为此,他不惜将反对迁都、意欲叛逃平城的太子恂废为庶人,后又赐死。并用武力镇压了以保守派陆睿为首发动的叛乱,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他很重视纳谏。当时,北魏的刑罚很残酷,一人有罪,殃及全家。如孝文帝就曾错误地规定:凡有罪徙边者,如果逃跑,其全家应服役。刺史崔挺上书不同意此法,他就虚心采纳,取消了这个刑罚。孝文帝对政令的贯彻落实情况也很重视。他宣布改穿汉服后,见妇女犹着夹领小袄,就问:“卿等何不遵诏?”他也很关心下层人民的情况,经常免其租赋,赐以粟帛。    
    494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借口,避开顽固派的阻挠,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随后又在生活习惯上进一步汉化,如与汉族通婚、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等等。通常散骑常侍刘芳与给事黄门侍郎郭祚都因其文学才能受到皇帝的礼遇,多次被召见讲论汉家礼仪,并秘密议论政事。鲜卑等胡族大臣、贵戚都觉得皇上疏远了他们,一个个愤愤不平。孝文帝让给事黄门侍郎陆凯私下告诉他们说:“皇上想多了解些古事,询访前世的礼仪法式,不会亏待本族人的。”这才稍稍缓和了他们的情绪。为了鼓励代人南迁,孝文帝又下诏规定:凡迁来洛阳的北地代民,免征三年的租赋。    
    孝文帝受过冯太后近乎虐待的管教,却是冯太后事业坚定不移的继承者。孝文帝摆脱了冯太后生前在旧都平城造就的政治氛围,将冯太后推行的拓跋部汉化改革在新都洛阳发扬光大了。他的这些措施都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八部分历史地位

    我们稍稍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冯太后第二次临朝称制后,很快就改年号为“太和”。年号在封建时代一般都寄托着最高统治者的志向。“太”者,大也;“和”者,和谐、协调之意。这里包含着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协调各种社会矛盾的意思。改元“太和”,就标志着汉化改革国策的确立。试看,“太和”年号从冯太后临朝称制延续到孝文帝亲政之终,先后达二十三年之久。在这二十三年的时间里,有哪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包括冯太后对孝文帝的培养教育,不是在这一思想、方针、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呢?    
    在冯太后称制的十五年间,她以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对旧有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排除了种种阻挠和反对,使新制得到贯彻和执行。在她执政期间,国家每逢灾荒,她就下令减免赋税,开仓赈济贫苦百姓,并同孝文帝一起,几次到代郡去访察、了解民间疾苦。    
    冯太后临朝听政的时期,是平城时代最辉煌的时期,那时候各项改革相继推行,北魏社会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在北魏平城时代,母权制遗风很盛。因此,处于这样的氛围中的北魏宫廷,才能生长出冯太后这样一位少见的女政治家。历史上,恐怕也只有唐代的武则天可与之相提并论。


第九部分隋文帝之后——独孤伽罗(1)

    隋文献独孤皇后,是北朝后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的第七个女儿,她14岁嫁于杨坚,杨坚代周自立之后被封为皇后,50岁去世,是我国古代史上有名的皇后。    
    独孤伽罗嫁于杨坚的时候,正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将要结束的时候。杨坚独揽北周大权,终于代周自立,独孤伽罗为其出谋划策,成为他的“贤内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独孤皇后在政治、后宫治理上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促进了隋王朝的稳定和繁荣。但是在东宫易储的事情上,她却受到了杨广的蛊惑,最终与隋文帝杨坚选择了错误的继承者,致使隋朝的大好基业在仅仅十几年的时间里毁于一旦,独孤皇后的得失也为后人广为评说。    
    “夫妻开店”篡北周    
    独孤伽罗的祖籍在云中,在北周的时候寄籍在洛阳。独孤伽罗于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出生在一个名门大家,她的父亲独孤信,是北周的大司马,由于功绩卓著,被封为河内公,也是当时北周的“八柱国”之一,掌管着兵权,位高权重。独孤信有六个儿子和七个女儿,长女就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四个女儿嫁给了大将军李。李也是北周的大柱国之一,与妻子生李渊,也即后来的唐高祖。武德元年的时候,独孤信的这个女儿被追谥为元贞皇后。独孤信一家在北周的权势炙手可热,而独孤信的第七女,也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即文献皇后。独孤氏一门三代都与皇族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这可谓前无古人的事情。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14岁的独孤氏嫁给了26岁的杨坚。杨坚的先祖杨震在东汉的时候曾经做过太尉,家道也很显赫,其父杨忠是北周的柱国大司空,但是其威势是不能与独孤家相比的。而且杨坚这个人也其貌不扬,身材奇特,上长下短,比例严重失调,但是面容之间却常有威严之态。北周太祖在杨坚还很小的时候见过他,笑着对别人说杨坚的骨格奇特,简直就不像是人世间的凡人。因此,杨坚虽然受到先辈功业的荫庇,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官了,但是却常常遭到皇室猜忌。为了免受嫌疑,他只好处处小心,韬光养晦,轻易不与人争执。时间久了,杨坚就成了一个很不显眼的人物了。但是,独孤信却慧眼识珠,通过媒人的说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杨坚。从此之后,独孤氏在杨坚一生的事业中,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独孤氏嫁给杨坚之后,夫妻二人的感情非常好,他们有五男五女,长女取名杨丽华,嫁给周宣帝宇文,深得周宣帝的宠爱,很快就被立为“天元大皇后”。这样一来,独孤氏的姐姐是皇后,女儿又是皇后,杨坚一家的势力骤然增长,成为北周权势最大的家族。但是这时候的北周,皇权还有很大的实力,并不是取而代之的最好时机。独孤氏也与杨坚处处小心,隐忍养晦。但是,杨坚因为功勋卓著而被封为北周上柱国,掌握全国兵马,在朝中威望日重,开始逐渐地引起了周宣帝的猜忌。杨丽华做了宣帝的皇后之后,杨坚成了国老,皇室对他的猜忌仍然没有因此而有所减轻。宣帝甚至曾经多次对皇后杨丽华说:“你父亲杨坚如果惹火了我,我一定会诛杀你全家的!”    
    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宇文和杨后之间由于一件小事情发生了争执。周宣帝当时很生气,但是杨丽华却神色自如,一点也没有认错的意思。周宣帝大怒,下令将杨丽华赐死。虽然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但是这件事情一旦发生,杨氏一家不单会失去已有的富贵,甚至还会有满门抄斩的命运。杨家上下一片混乱,在这个紧急关头,独孤氏显示出了长远的眼光,她亲自入宫面见周宣帝,在宫殿前为她女儿请罪,叩头请求饶恕,额头都磕破了。周宣帝无奈,只好收回了成命,不再计较此事。其实,周宣帝正是想借这个事情试探杨家的态度,独孤氏看到了事情的紧迫,采取了隐忍不发的策略,既保住了杨皇后的性命,也使得杨氏一门的权势和地位得到了保全。


第九部分隋文帝之后——独孤伽罗(2)

    这件事情发生的同一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周宣帝得病死去了,继承皇位的静帝宇文阐只有8岁,不能料理朝政。这时候的杨坚在朝中的势力已经无人能及了,朝堂上下都是杨坚的亲信人等。杨坚就在众人的拥戴下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总揽朝廷内外的军国大事,国家大事都由他来决断。    
    这时候,国家的政治也开始不稳定起来,杨氏代周的谣言四起。杨坚虽然有代周自立的心思,但是仍然担心有人趁机作乱,所以一直犹豫不决。杨坚的很多属下都劝说杨坚代周自立,惟有独孤氏认为反对的势力还比较大,称帝的时机还没有成熟,竭力地劝说杨坚暂时不要代周。正当杨坚为这件事情犹豫不决的时候,果然不出独孤氏所料,相州的总管尉迟举兵反叛,率兵讨伐杨坚,其余还有一些人响应。杨坚调兵遣将,很快就消灭了这些势力。剿灭了这些军队之后,杨坚听说尉迟的起兵与宇文氏诸王的怂恿有关,于是就在剿灭叛军后软禁了那些宇文氏的王侯。这样一来,杨坚就独霸了朝政,再也无人敢过问了。这时候,杨坚虽然还没有称帝,但实际上已经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了。由于这次叛乱,杨坚对独孤氏的建议更加重视了。    
    静帝迫于形势,就封杨坚为隋王,而且先前的许多朝廷礼节,也因为杨坚而特意废除了。静帝下诏允许杨坚带剑上殿,上朝的时候可以不必下跪,所受的待遇在其他所有的诸侯王之上。后来,在杨坚的要求下,静帝又赐给他原本只有皇帝才能戴的十二旒王冕和天子才能使用的旌旗,这些都已经超过了臣子所能享受的最高礼节的限度。天下也都知道幼帝懦弱,而杨坚的文治武功又得到了广泛的颂扬。    
    这时候,独孤氏密切地关注着天下的舆论,她看到多数人对杨坚并不反感,就认定这是个有利的时机,于是就秘密地派人给在外带兵的杨坚送去消息,说:“天下已经是这样了,大家都觉得你会代周自立,既然已经是骑虎难下了,不如干脆就这样做算了,大丈夫处世就是要建功立业,夫君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啊!”正是独孤氏的支持,使得杨坚最终下定了代周自立的决心。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终于废掉了年幼的周静帝,自称皇帝,改年号为开皇,建立了隋王朝,独孤氏被杨坚立为皇后,长子杨勇被立为太子。独孤氏的深谋远略对杨坚成功地建立隋王朝有巨大的作用。此后杨坚又陆续杀了宇文氏的诸王,以绝后患。


第九部分帝王家的“河东狮”(1)

    隋朝的时候,盛行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是在正妻之外,丈夫还可以有若干个妾,所以这种制度实际上只是对妇女的限制,而对拥有特权的男子尤其是皇帝来说,仍可以占有许多女子。隋文帝后宫佳丽很多,独孤皇后对此的整治很是严格,她对隋文帝管制的严格程度在过去的皇后中也是少有的。    
    隋文帝杨坚称帝的时候已经40岁,而这时候的独孤皇后也已经27岁了,在此之前,他们的女儿杨丽华已经做过宣帝的皇后。隋文帝和独孤氏对前朝政治的得失有很深切的体会,认为北周政权之所以没落,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浮夸不实。所以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就开始改革官仪,并大力地整顿朝纲,一心想要建立一个圣明繁华的新朝。而独孤皇后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