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的5种能力-第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会去洗澡?” 有一位学生很兴奋地说:“我知道了!干净的维修工看到脏的维修工时,觉得自己很脏;但是脏的维修工看到干净的维修工,觉得自己很干净。所以一定是干净的那个去洗澡了。” 同学们对这个答案似乎很满意。 这时,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是错的。两个人同时从破旧的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是干净的,一个是脏的呢?这就叫做逻辑。” 逻辑是什么呢?形象地说,就像当一个人走进迷宫时,会中了迷宫设计上的圈套,而选择了错误的路径,结果在其中打转,这时如果能让自己摸索着离开这个布局,走向高处,由高处俯视,便能清楚地看到迷宫中的整个布局和所有的正确路径。这个路径就是逻辑。要想寻找逻辑,就要脱离一切人为的布局。 逻辑思维法就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 例如,动物王国的储备盐被人偷吃了,法官审问三个嫌疑犯。 毛虫说:“是晰蜴比尔吃的”。 蜥蜴比尔:“是这样的”。 花猫:“不是我吃的”。 这三个家伙说其中至少一人说的是真话,至少一个人说的是假话。到底是谁吃了盐呢? 这时候可以这样分析: 假设是晰蜴比尔吃的,那么这三个家伙都说了真话。这不可能,故以排除; 假设是花猫吃的,那么这三个家伙又都说了假话,故以排除; 所以只有剩下的假设是正确的,即毛虫吃了盐。 逻辑思维的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的前提,如果不确定前提,往往会造成自相矛盾的情况。 希腊哲学家喜欢以一则寓言来说明思考上的矛盾。 一条鱼咬住了一个小孩子,孩子的妈妈哭泣着恳求鱼放了她的孩子。 鱼说:“你猜我会吃了你的宝宝吗?如果你答对了,我就放了他。” 妇人思考了一会儿说:“你想吃掉我的孩子!” 鱼兴高彩烈的说:“如果我把孩子还给你,你就说错了,所以我可以吃掉你的孩子。” 孩子的妈妈立刻说:“不!如果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就表示我说对了,你该信守诺言将孩子还给我。” 被搞得糊里糊涂的鱼只好松了口,妇人抱起了孩子,飞快地逃走了。 这位女人的聪明就在于她发现鱼思考的前提与她思考的前提是不一样的,然后抓住鱼在逻辑思考上的破绽,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练一练】 1、很久很久以前,在东方的一个国家里,有一个驰名的降神者。他和别的降神者不同,通过他的口预示吉凶的不是一个神,而是三个:说真话的神,说假话的神和耍花招的神。这三个神像模样完全一样,被供在祭坛里面,请愿的人就跪在这个祭坛里面。 这三个神总是有求必应,但是由于他们模样完全一样,谁也判断不出是哪个神在回答。有一天,来了一个人,他决意要辨认出每个神的真面目。他问站在左边的神: “你身边站的是谁?”左边的神答道:“说真话的神。” 接着,他又问站在中间的神:“你是谁?”中间的神答道:“耍花招的神。” 最后,他问站在右边的神:“你身边站的是谁?”右边的神答道:“说谎话的神。” 这个聪明的人一下子就分出了三个神的真实身份。你知道他是怎么分出来的? 2、一天晚上,福尔摩斯和华生宿营在外。在美丽的星空下他们支好了帐篷入睡了。半夜里福尔摩斯把华生推醒了,说道:“华生, 瞧天上的星星,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华生半梦半醒地回答:“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星星。” 福尔摩斯又问:“那你能从中推理出什么呢?” 华生答曰:“嗯,如果有成千上万的星星,而且如果其中一小部分拥有行星,那么很可能存在着与地球同样的星球, 而如果存在着与地球同样的星球,那么那儿一定也存在着生命。”你觉得华生的回答正确吗? 3、有两个园丁在菜园里为主人干活。园丁甲看见白菜叶子上生了虫子,便把虫子捉了踩死了。园丁乙看到了,就埋怨他不该踩死虫子。于是,两个园丁吵了起来。 这时,主人和管家过来了,主人问他俩吵什么。 园丁甲说:“我看到虫子在吃菜,就把虫子捉了踩死了。我觉得不踩死虫子怎么能保护白菜呢?” 主人点点头说:“说得对!” 园丁乙说:“虫子也是一条生命,它不吃白菜怎么能活下去呢?踩死了虫子怎么能保护虫子的生命呢?” 主人也点点头说:“说得对!” 这时,站在一边的管家有些迷惑不解,他悄声问主人:“根据逻辑学上的道理,要是两种观点发生矛盾的话,其中必有一错,而不可能都是对的。” 主人又点点头说:“说得对!” 请问,到底谁说得对呢? 参考答案: 1、左中右分别是耍花招的神、说谎话的神和说真话的神。 (1)、假设左边的神说的是真话。他说中间的神是说真话的神,但是,中间的神却回答自己是耍花招的神,两者是矛盾的。因此,这个假设是不对的。 (2)、假设中间的神说的是真话。他说他是耍花招的神,那么左右两边的神肯定是一个说真话,一个说假话。左边神说中间的神是说真话的神,右边神说中间的神是说谎话的神,两人说的都与中间神的不一样,都是谎话,因此,这个假设是不对的。 (3)、假设右边的神说的是真话。他说中间的神是说谎话的神,那么他自己由于说了真话应该是说真话的神或者耍花招的神。而左边的神说中间的神是说真话的神就是谎话。他就是耍花招的神。因此,右边的神是说真话的神。这个假设是成立的。 2、错误,这表明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帐篷被偷了! 3、都说得对。但是都没确定前提是什么。 【小秘诀】 逻辑思维的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逻辑,什么是思维定势。 【名人名言】 如果我们有正确的前提,并且把思维规律正确地运用于这些前提,那么结果必定与现实相符。——恩格斯
第4种能力:思维力什么是美德?——辩证思维法
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年轻人正在向众人宣讲“美德”。苏格拉底就向年轻人去请教:“请问,什么是美德?” 年轻人不屑地看着苏格拉底说:“不偷盗、不欺骗等品德就是美德啊!” 苏格拉底又问:“不偷盗就是美德吗?” 年轻人肯定地回答:“那当然了,偷盗肯定是一种恶德。” 苏格拉底不紧不慢地说:“有一次,我在军队当兵,接受指挥官的命令深夜潜入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部署图偷了出来。请问,我这种行为是美德还是恶德?” 年轻人犹豫了下,辩解道:“偷盗敌人的东西当然是美德,我说的不偷盗是指不偷盗朋友的东西。偷盗朋友的东西就是恶德!” 苏格拉底又问:“又有一次,我一个好朋友遭到了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他买了一把尖刀藏在枕头底下,准备在夜里用它结束自己的生命。我知道后,便在傍晚时分溜进他的卧室,把他的尖刀偷了出来,使他免于一死。请问,我这种行为是美德还是恶德啊?” 年轻人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也不是恶德。这时候,年轻人很惭愧,他恭恭敬敬地向苏格拉底请教什么是美德。 事物总有正反两个对立面。爱迪生在试制白炽灯泡时,曾经失败了1200次,有个商人讽刺爱迪生是个毫无成就的人。爱迪生哈哈大笑:“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为我证明了这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可见,失败其实也是成就。 有一次,美国艾士隆公司董事长布希耐在郊外散步时偶然看到几个小孩在玩一种又丑又脏的昆虫,爱不释手。他顿时联想到:某些丑陋的玩具在部分儿童心理上占有位置。市面上销售的玩具一般都是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为什么不能生产一些丑陋的玩具给孩子们玩呢? 于是,他安排研制了一套丑陋玩具,果然一炮打响,收益很大,丑陋玩具在市场上形成了一股热潮。可见,很多时候,丑的就是美的。 古罗马神话故事中有一位守门神,叫做努雅斯,他有两个相反的面孔,所以又称为两面神。要进入他的大门必须要面对两种不同的脸孔,要想安全过关,就必须要有从不同的角度反转得快的头脑。这就是古罗马时代的“努雅斯理论”,它教导大家凡事都要一分为二,要面对事情正反两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地来思考事情。 辩证思维法主要有两种: 方法1:颠倒思维法。 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时候要善于颠倒,从另一方法来思考问题。例如,在一家生产书写纸的工厂內,一位工人弄错了配方,结果生产出的纸不能书写,书写时纸张渗水、质量低劣,售出后全部被顾客退回,成了废品。他也因此而被解雇。解雇后的他拿了一些废纸回家,想研究补救的办法。有一天,他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于是随手用这种废纸来擦桌子,谁知,墨水很快就被吸干了。这个工人由此得到启发:把废纸做为吸墨水纸出售。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工厂,结果,“废纸”反而成了一种新产品,受到用户的欢迎,而且还获得了生产吸水纸的专利。 方法2:中间融合法。 好与坏是对立的,那么能不能折中一下呢?例如,女士们穿平跟鞋,走路舒适、轻松;穿高跟鞋,走路挺胸、气派。但是,为什么只能要么是平跟鞋,要么是高跟鞋,能不能使对立两极在中间融合呢?于是,坡跟鞋被开发出来了。它既不是平跟鞋,又不是高跟鞋,然而又既有平跟鞋的优点,又有高跟鞋的长处。 【练一练】 1、日本大阪的南部,有一处著名的温泉,温泉的四周是景色秀丽的青山翠谷。来这里观光旅游的客人,总要泡一泡温泉浴,又要坐缆车望一望峰峦美景。但由于时间关系,有些人往往来不及一次完成这两项活动,只能二者择一,或者泡温泉,或者望山景,然后怀着遗憾离开了。如果你是温泉的经营者,怎样才能找到两种活动的共同点,让旅游者同时参加两项活动呢? 参考答案: 将温泉澡池装在电缆车上,让它们在丛山峻岭中来回滑行。每个澡池可容纳两人,让旅游者边泡澡边欣赏美景。 【小秘诀】 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你在看待事物时,不仅要看到不好的方面,更要强调好的方面,这样就会产生良好的愿望与结果。 【名人名言】 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伊斯巴哈尼
第4种能力:思维力曹冲称象——变通思维法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手下的官员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 这可把官员们难住了。那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怎么办呢?官员们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办法。 正在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五六岁大的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 曹操见了,很高兴地说:“你有什么办法就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于是,他叫人把大象牵到河里的一艘大船上。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曹冲叫人在船舷与水面齐着的地方划一道记号,然后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牵下船,不知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接下来,曹冲叫人往船上挑石块,挑了一担又一担,一直装到船舷上的记号与水面齐着为止,然后又叫人把石块挑下船来。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船下沉到同一记号上,这说明石头和大象是同样的重量。 后来,曹冲叫人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 变则通,通则利。许多时候,只要变化一下思维的角度,问题其实都很好解决。 有一次,俄国著名生物学教授格瓦列夫正在上课。 忽然有个学生故意捣乱学起了公鸡的啼叫。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大家都幸灾乐祸地看着格瓦列夫教授。 格瓦列夫教授不动声色地看了一下自己的怀表,说道:“我的表误时了,没想到现在已经是凌晨了。不过,同学们请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能动物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