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林氏三兄弟 >

第37节

林氏三兄弟-第37节

小说: 林氏三兄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2年秋,林彪父亲办的布厂陷入困境,家里经济发生困难,无钱供他上学。他的父亲曾托人带信叫他回家种田。这时,摆在林彪面前有两条路:一是辍学回家务农;二是休学打工赚一些钱后再回来读书。    
    经过反复考虑,林彪选择了后一条路。    
    他的堂哥林育南也极力赞同他休学一段时间,挣一些钱作学杂费,并将他介绍到武昌草席门外的粤汉铁路工人子弟小学当代课教师。这个工作虽然不能挣大钱,但收入比其他工作要高。此外,教书对林彪来说,较为好听,他也乐意干。这样,林彪休学做了半年的代课老师,在校期间,林彪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3年初春,共进中学开学。林彪复了学,插在二年级二班。20世纪20年代初,林育南、林育英正在武汉领导工人运动。林彪在他们的影响下,对国家大事、民族的前途十分关心,并成为共进中学学生运动的领袖。在此期间,他多次组织共进中学等校学生到武昌阅马场、大东门一带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开展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3月,他被共青团武昌地委指定为共进中学团支部书记。    
    由于林彪在武汉学生运动中表现突出,1925年夏,他被湖北省学生联合会推选为全国学联七大代表,赴上海出席了学联七大会议。    
    林彪在共进中学的表现,受到武汉党组织及两位堂哥的多次表扬。林育南、林育英认为,如再对林彪好好培养一下,将来颇有前途。党组织和两位堂哥的鼓励,使林彪的积极性大增,他暗暗下定决心:将来要像两位堂哥一样,走革命之路。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68节 报考军校改名字

    1925年7月,林彪在共进中学毕业。    
    这时,林彪已有18岁。对林彪毕业干什么工作的问题,林明卿考虑较多。他认为,林家大和回龙山一带读到中学毕业的人很少,乡下正缺教师,可叫儿子回乡办一私塾。当教师既受人尊重,又不愁吃穿。    
    他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写信告诉了林彪。林彪收到信后,不同意父亲的意见,没有给林明卿回信。    
    这一年年底,根据陈独秀、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向各地组织下发通知,要求各省迅速选派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或进步青年投考广州黄埔军校,为党培养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计划预招新生3000人。林彪知道这个消息,很感兴趣,想投考黄埔军校。    
    他将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已调到上海工作的林育南。林育南收到这封信后,与同在上海工作的林育英作了商量,他们一致认为,林彪应报考黄埔军校。    
    随后,林育南给林彪回了信,并在信中说:    
    你这个考虑很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关键的一两步,这个步子如迈对了,就可受用无穷,如迈错了,就会跌入深谷。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中国的革命,最终要靠军事解决问题,共产主义事业需要大批军事人才。我和你八哥(指林育英)搞党务、工运,你搞军事。我们林家三兄弟就各有所长……    
    林彪收到这封信后,考军校的劲头更足了。他马上给父亲写一封信,告知孙中山创办的一所培养革命军官的学校办得很好,准备到上海去应考。    
    林明卿收到这封信,非常吃惊。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儿子对军人职业那么感兴趣。他想:自古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军人是个极其危险的职业,不能让儿子去当兵。    
    为阻止儿子报考军校,他决定马上到武汉去一趟。    
    于是,他起了一个大五更,步行20里,从团风乘船去武汉。    
    林明卿在武昌很顺利地找到了林彪。林彪见到父亲,吃惊地问:    
    “父亲,你怎么到武汉来了?”    
    “为你的事来的。”    
    “为我的事?”    
    “嗯。”    
    “为我什么事?”    
    “不要你去考军校。”    
    林彪脸上的喜悦之情迅即消失。他对林明卿说:“我已报了名,目前正在复习。”    
    “报了名也不要去了。”    
    “那你要我做什么呢?”    
    “回乡去做先生,以教书为业。”    
    知识、眼界已大开的林彪与老父亲的思想有很大的差距,当然不会同意父亲的意见。他对父亲说:“父亲,做教师作为个人谋生的手段来说,当然是好,但我不愿选择这种职业。”    
    “那你要做什么呢?”    
    林彪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当兵。”    
    林明卿感到难以说服儿子,余气未消地说:“你现在长大了,连老子的话也不听!算了,算了,你要怎么地就怎么地!”    
    为考军校的事,父子闹得很不和。林明卿在武汉的几天,一直不理林彪。    
    为了说服儿子,林明卿又跑到汉口那边去找三哥林协甫帮忙,希望三哥过武昌来劝劝林彪。林协甫长住武汉,见的世面较多。他听了林明卿的叙述,感到弟弟的想法虽好,但不切实际。他劝道:“老四,现在世道变了,他们青年人不像我们那个时候,一切都规规矩矩的。他们现在有文化,接受了新思想,开口爱国家,闭口救民众,你管不了。我家的育南起先搞革命时,我劝了许多,也骂过,根本不起作用。后来我发现,他们做的事情是对的,我就不管他了,让他去闯。育容在这里读书受育南的影响,思想变得与育南一模一样。他们这些青年人认定的主义厉害得很,你劝不动的。”    
    林协甫这番话,虽然未全解开林明卿心里的疙瘩,却使林明卿的气消了不少。他摇头叹道:“唉,儿大父难做!”    
    他在汉口住了一天,又乘船回到了老家。    
    军校的考场设在上海,林彪还需到上海去考试。未动身前,他给在上海总工会的林育南写了一封信,告知他到上海的日期,请他到码头接。    
    1925年底,林彪在汉口江汉关码头乘船去上海。林彪临行那天,林明卿因家中太忙,不能脱身,便叫长子林庆佛赶到武汉为林彪送行。林明卿还叫林庆佛带了一笔钱,作为林彪的路费、生活费。林彪接到这些钱,感动得流出了泪。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老父亲那么强烈地反对他去考军校,现在又派哥哥来送行,而且还带来了钱。    
    林彪上船时,紧握林庆佛的手说:“大哥,你回去跟父亲讲,我这次如能考取军校,一定好好读书,保证不辜负他老人家的希望!”    
    林彪到了上海,林育南为他解决吃住,并告知了考试的时间、地点,嘱他好好考试。    
    林彪上过正规中学,这次考试的试题多是他学过的。所以,他很幸运地被录取。他接到录取通知后,颇高兴了一阵。临离上海前,他又给在老家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告知他已考上黄埔军校,马上就去广州。林彪在信中还说,他入校后,会经常给家里写信,请父亲、母亲不要担心。    
    林彪从未去过广州。林育南考虑他不熟悉广州情况,特地给在广州的老战友恽代英、肖楚女写了一封信,告知他的堂弟林彪要来广州黄埔军校学习,请他们提供一些方便。    
    林彪到了广州,按照林育南提供的地址,在广州粤家路杨祠广东区委机关找到了恽代英和肖楚女。恽、肖二人热情地接待了林彪,并派人将他送到了黄埔军校。林彪进入军校后,将林育容改名为林彪。    
    林彪改名字,还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他在武昌共进中学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后,就对“育容”这个名字颇不感兴趣。由于入校是报的“育容”,学校教师、同学都称他“林育容”,他想改也改不过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好,但名字又是父亲起的,改名还得与父亲商量一下。有一年放暑假回家,他向林明卿谈了自己想改名字的想法。    
    林明卿听后,马上板着脸问道:“你为什么要改名字呢?”    
    “我的名字不好。”    
    “怎么不好?”    
    “像个女人名字,太俗了,同学们总是笑我。”    
    林明卿大骂道:“胡说八道!做人要坐不改名,行不改姓,哪能随意改名呢?!”    
    林彪被父亲骂过后,再不敢提改名字的事。但在心里,他仍不满意这个名字。所以,他一考取黄埔军校后,心里就想:离开上海到广州,是改名字的好机会。    
    在动身去广州之前,他就在考虑取个什么名字好。考虑来考虑去,他觉得取名“林彪”最好,“彪”字在文言里指小老虎,又比喻身材高大,有威武勇猛之意。当军人,就是要勇猛。他决定:一到广州,就改名“林彪”。    
    1926年1月,林彪正式进黄埔军校入伍生团学习,不久,他加入了共产党。1926年3月底,经过甑别考试,林彪升入第四期学生队步兵科第二团二营第三连,并任该连中共党支部书记。四个月后,因时局发生变化,他还未毕业就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二营七连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战争。    
    独立团是北伐军的先遣部队,团长为叶挺。这个团在广东肇庆建立,七连的士兵大多是醴陵、郴州、宜章一带的农民。部队一建立,叶挺对军训抓得很紧,并成为北伐军中的一支能打能冲的王牌队伍。    
    独立团在广东出发后,连续打了平江、醴陵、岳州、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九军打到武汉,叶挺的独立团担任围攻武昌城的任务。    
    当时,武昌由军阀吴佩孚的主力防守,工事坚固,颇不易攻。为了迅速攻下武昌城,叶挺决定用挖地坑道的办法打。他派人找了一列火车拖到武昌南湖,再用钢片、沙包包装起来,然后开到通湘门附近,掩护工人挖攻城的通道。    
    独立团的行动很快被吴佩孚的军队发现。吴军集结1000余人猛攻通湘门,破坏北伐军的坑道作业。    
    为了打退吴军的进攻,叶挺命令林彪所在的二营迎战。二营全体官兵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击退了吴军的数次进攻。    
    一月之后,武昌城又落入军阀之手,叶挺带着独立团到武汉郊区整训。    
    据曾与林彪在同连当兵的易水秋回忆,林彪那时年纪虽轻,但很聪明。连长组织士兵训练时,他经常帮助连长出点子、想办法。如射击训练用什么作靶子,连长总未想出好办法。因而,一些士兵对射击训练没有兴趣。    
    为了提高士兵射击的积极性,提高训练质量,林彪动脑筋、想办法,提出用洋铁桶作为靶子。他打制了一个小铁桶,里面装满石灰。士兵射中时,铁桶被打破,桶里面的白石灰喷出一团白灰。士兵看到那团白灰,颇觉有味,对射击训练也感兴趣了。    
    林彪想的这一办法,增加了射击训练的趣味性,改变了以往射击训练枯燥无味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士兵射击训练的质量。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69节 父母劝婚终未成(1)

    北伐军先遣团在武汉休整期间,正遇上春节。    
    林彪自上黄埔军校后,已有一年多未回家。当时,他刚20岁,很想念家里的亲人。他得知部队在春节期间不会移动,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回家看看。他向连长请假,当即得到批准。    
    武汉离他的家只有60余公里。当天晚上,他从汉口乘船,第二天上午到达团风镇。上岸    
    后,他步行20余里,下午便回到家中。林明卿、陈氏一年多未见儿子,林彪突然回家过春节,他们高兴极了。林彪这次回家时,一身戎装,脚上还打着裹带。当天下午和晚上,里的老老少少都来看望,并向他问这问那,林彪见到他们也很高兴,有问必答。    
    客走人散,林明卿、陈氏将林彪叫到身边。他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与林彪谈谈如何处理婚事的问题。林明卿问林彪:“你这次请了几天时间的假?”    
    林彪说:“5天。我初三就要走了。”    
    林明卿听说儿子只呆这么短的时间,心里很不高兴。他又问道:“在家里住一个月不行吗?”    
    “那不行。”    
    “怎么不行呢?”    
    “部队的纪律很严,要按时归队。”    
    陈氏马上又问:“育容,你的终身大事,有何考虑?”    
    林彪见母亲提到婚姻问题,觉得不好答复,低着头不作声。    
    原来,林彪在老家有个未婚妻,而且订婚10年了。林彪的未婚妻叫汪静宜,系回龙山镇人,生于1907年12月6日,比林彪小一天。汪家原系回龙山镇的大户人家。汪静宜祖父汪子佳出世时,汪家田地达百亩,山林数处,住房数十间,而且是雕梁画栋、高墙深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