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3-男人四十-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是那些首先将这样的想法付诸行动的人。
当时,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采取了行动。但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所以一切都只能摸索着来。首先,我需要为我们社团的活动做宣传,但我没有新闻界的朋友,也只能抓到什么算什么了,于是我随便找了一家杂志社,就给他们打电话。
但我把自己的策划跟杂志社的编辑们介绍完了以后,人家根本就不感兴趣。为了说服他们,我接下来在校园里搞了一个千人调查,问题就是“你认为东京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拿着调查结果去找编辑部,终于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因为有调查结果在,就比较容易拟稿。
结果后来有多家媒体为我策划的这次活动做了宣传,其中,《平凡动人》杂志社还为我们做了专访,足足占了六版。因为宣传的力度够大,所以第一批我们就收到了一千多份报名表,评选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切都归功于我实际的尝试,如果没有第一次打电话时的碰壁,我就不会想到去搞那个千人调查,我们的活动也必将以失败告终。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但在我的学生时代,也曾有过惨痛的失败经历。偶像评选活动成功地落下帷幕之后,我策划了一部十六毫米电影的制作。结果以流产告终,一败涂地。当时参演的演员,像高桥瞳、高树沙耶(当时的艺名叫益户育江)、桥爪淳等后来都成了明星,只有我一无所成,还背上了两百万日元的沉重债务。
但既然这也是一次试验,失败也是意料中事。何况我也从中获得了不少经验。我对欠债
的感觉有了切身的体会,了解到欠债会让人灰心丧气,失去进取心,不敢再向新的事物挑战。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的创业生涯中,我再也没有借过一分钱。
不过,要知道当年我还是一个学生呢,两百万的债一上身,我着实沮丧了好一阵子。后来为了还这笔钱,我只好四处打工。我自己总结投资电影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策划本身就存有缺陷,所以我就跑到大映电视台去做导演助理。
当时在我所打的工里面收入最好的当属自由撰稿人的工作了。我同时为《花花公子周刊》和《CanCam》两本杂志写稿,收入颇丰。说起来,与这两家杂志社的关系还是在搞偶像评选的时候建立起来的呢。我的试验也不是一点成绩没有的,而且这些关系让我至今都从中受益。
所以,我不但顺利地偿还了债务,跟其他同学相比,还有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但好景不长,转眼我就要毕业了。毕业后当了医生就没有时间去打工,而且自己出来开诊所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那就意味着我要开始清贫了。一般人都是工作后经济状况比当学生时要宽松,而我却恰恰相反。我清楚地知道毕业对我来说就意味着走向清贫,这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于是,为了保证毕业后的收入,我开始跟人合伙搞学习补习班。考虑到成本的因素,我们把第一批的招生人数限制在三十人,而且为了节省广告费用,我们还具体指定了学校,只为这几所指定学校的学生辅导。
我们所指定的学校都是升学率颇高的初高中连读的学校。我就是从这种学校出来的,所以知道能考进这种学校的学生本身素质就很高。只不过这种学校里的学生在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会经历一个学习倦怠期,而能否把这段时间的学习抓起来直接关系到他们最后所考取的学校的好坏。这些学生的底子都不错,所以只要我们使他们抓紧这段时间,就能保证他们考上名牌大学。如果他们毕业后三十人里面能有二十七个考上东京大学的话,那我们补习班的名牌大学升学率就将达到百分之九十,那以后还用愁没有生源吗?
我们的策划总结来说就是以那些原本就具备升入东京大学的素质的好学生为服务对象,助他们一臂之力,把他们平平稳稳地送到东京大学里去。事实证明,我们的策划非常成功,如今,据说我们创办的补习班已经完全上了轨道,每年的总营业额高达九亿日元。
我用了“据说”这两个字就说明它现在的一切已经与我无干了,我没从中捞到一点好处。事实是,学习班刚创立没多久,我就被我的合伙人给踢出局了。要知道刚开始什么都是我干,像做课程表呀,联系教师啊什么的,但等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完了,他们居然就“卸磨杀驴”,把我给开了。我当时也输在阅历尚浅,对世间险恶领悟得不深。总之,这次试验,我是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但我并不甘心,以同样的思路又重新开办了一个小型的补习班,为了不再重蹈覆辙,这次我选择了“单干”。但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找到大量的生源,所以补习班的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一直都是惨淡经营。
但不管学生的数量多少,既然已经接收了,就有责任把这六年负责到底,直到把他们全部送进大学校门。所以,我咬紧牙关,苦撑到了最后。虽然补习班本身没赚到什么钱,但它为我以后开展的网络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当年办补习班时我曾雇用了几个东京大学的学生,所以后来我搞网络教育的时候,师资方面不成问题。这些都是我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结果,而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屡败屡战的能力”的基础。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把失败看做人生的一次转机
接下来,我还要介绍两个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亲身经历的事例,希望读者们不要厌烦。上面提到的电影制作和经营补习班都是我在二十多岁时经历的巨大失败,接下来要说的是近几年内发生的事情。在我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还经历过几次重大挫折。
其一,便是我竞评教授失败。 其实,这事说起来还是人家主动找的我,据跟我联系的那个人说,他们学校的心理学系的老教授要退休了,但是原定要接他的班的副教授在前一年调到其他学校做了教授,这样一来就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所以问我是否有意。还用问吗?我当然求之不得了。
但没想到那个原定的接班人一听说这边有了位置,不顾对当时已就职的学校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半路杀了出来,表示也要竞争这个职位。
按照那个学校的惯例,在正式投票以前会召开一次教授会,会上就会提前决定下任教授的人选。我在这次会上就被否决了,当然这一切我都是事后才知道的。这一切都怪不得别人,要怪就只能怪自己太天真了。
回想起来,我输在太过掉以轻心了,给我介绍的那个老师曾让我去考一个临床心理士的专业资格,但是当时我抽不出时间来,总觉得那种东西晚一年再考也没什么关系。但后来我居然就输在了欠缺这个资格上。
他们如此重视有无临床心理士这个资格自然也有其理由。最近出台了临床心理士指定学校制度,只要你是指定的几家学校里毕业的,那么不需要经过实习就可以参加临床心理士的资格考试。但是一所大学要成为指定学校,该校中必须有具备临床心理士资格的教授一名,副教授也要在三名以上才可以,即师资要达到相当的水准。
我明明知道这个资格也很重要,但总存着一丝侥幸心理,心想:“只要论文多就不怕”,所以最终还是没去参加考试。如今回想起来,当时我的心思主要放在即将出版的那本关于考试和学习方法的书上了,而出书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准备工作,这固然是一个客观因素,但我在内心深处没有很重视这次的教授评选活动也是事实。落选之后,我心有不甘,转过年来便去报名参加考试并取得了临床心理士的资格,但不用说也知道,为时已晚。
但这次失败也为我的生命带来了一次转机,竞评失败后我在大学里的情形颇为尴尬,这促使我下定决心辞去了教职,开始集中精力创业。
我离开大学并不是因为那里无用武之地,事实上,我之所以会去竞争那个职位,并不仅仅是为了想要“教授”的头衔,而是想上任后大干一番,跟经济系联手在日本开办第一个心理经济学专业。
所以,如果将来能有一所大学给我机会,放权给我让我一展身手的话,我会欣然接受的。不过,这种机会渺茫得很。跟许多行业一样,一旦放弃了教师的身份,就很难再有机会复职了。
但与其对教师的工作恋恋不舍而原地踏步,还不如立即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呢。所以之后我全力以赴地投身到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心理学教育事业中去。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巧用“失败”寻找转机
关于我的心理学教育事业将在下一章里介绍,这里还是再谈一个我的失败经历。这件事提起来至今令我感到脸红,当年媒体对此多有报道,想必有很多读者已经知道了,就是我被东北大学炒掉一事。
追究起来,是我从二NFCA1NFCA1一年底开始发表在《周刊文春》杂志上的以《医疗改革的大骗局》为题的文章让我惹火上身。在该文中,我对一些无效的骨质疏松症药品
以及医疗费用的浪费状况进行了抨击,结果激怒了骨质疏松症的专家——折茂肇先生,即前任日本老年医学会的理事长。于是,他一个电话打到我的上司——老年内科的佐佐木教授那里,我就丢掉了在该大学里的兼职。
我当时的反应可以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
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我也曾在月刊杂志《文艺春秋》上发表过类似内容的文章。而且,比较起来,那些文章的言辞更为激烈。但是发表以后并没有什么反应,所以这次根本没道理会这样啊。
我的失算之处就在于没能料想到像折茂先生这么响当当的人物会舍《文艺春秋》而看《周刊文春》。身为一名老年医学会的会员,文化程度居然这么低,实在让我大跌眼镜。
还有一点就是我低估了学会首脑的影响力。照说东北大学的老年内科的教授权限极大,几乎可以占山为王了,但学会首脑一个电话打过来,佐佐木教授就言听计从了。这也是我完全没有料到的。
总结来说,虽然我并不后悔写了那篇文章,但承认自己有需要反省的地方。当年是我向佐佐木教授反复强调精神病医生对于老年内科的重要性才申请到了那份兼职的工作,但后来却给他带去了麻烦,对此,我深感抱歉。
但抱歉归抱歉,对学校炒我一事我却不能保持沉默。不错,我是给学校添了麻烦,但再怎么说学会首脑也不该干涉大学的人事问题啊。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奋起抗争,因为沉默不能挽回我的任何损失。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即便遭遇失败也要有力挽狂澜的勇气,变失败为机遇,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前进。
当年如果佐佐木老师没有解雇我而是向我哀求“就算是为了我,别再写下去了”的话,没准为了顾及他的面子我也就偃旗息兵了。但被解雇以后,我反而没有了后顾之忧,更能畅所欲言了。没过多久,我就在《周刊文春》上发了一篇题为《我被炒了》的文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一五一十地写了出来。
幸运的是,文章刊登以后,不断有人站出来表示支持我。日本的首席记者樱井良子也在《周刊钻石》上发表了一系列批判老年医学会的文章作为对我的声援。这场论战还为我赢得了到彼得武先生的《TV拦截》节目中担任嘉宾的机会。
当然,这些反响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发稿之前我就知道像我这种情况,毫无缘由就被学校无理解聘,肯定会赢得大众的同情。我并不打算对此进行隐瞒,即便有人会因此而觉得我思想肮脏,手段卑劣。
我自己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耻,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对于我这种没有什么家庭背景的人来讲,无故被炒时就只能利用“被炒”的事实来为自己寻找转机。如果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一味消沉的话,试问我要怎样才能渡过失业后的逆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呢?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此一时彼一时
说到这里,感觉个人经历所占的篇幅有些过长了。不过,我之所以耗费笔墨来说这些真实的个人经历,也是为了将自己挣扎的过程毫不粉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