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2483-男人四十 >

第2节

2483-男人四十-第2节

小说: 2483-男人四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构成来看,这种感觉才更为合理。    

  四十多岁的人只要摆正观念,不以长者自居,人生观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能够充满信心,迎接生命的挑战。既然今时不同于往日,即便有些少年的轻狂也不为过。我们很难想像一副“老爷爷”形象的“波平”为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而辞职,自己去创业,但同样是四十多岁的人,如果把主人公换成今天的四十多岁的人,就完全可行。因为如今的社会,即便四十多岁的时候创业失败,也还有机会可以重新爬起来。    

  以前人们退休后都可以颐养天年,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但今天就不同了,生活中充满了未知数,所以更需要大家奋力拼搏。挑战的结果自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也不能因为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而自己给自己泄气,说什么“临秋末晚的了,还折腾个什么劲儿啊”。一定要改变思路。四十多岁又怎么了?一样也是“爱拼才会赢”啊。    

  总结来说,四十多岁的人要在当今社会里生存下去首先必须摆正姿态,要不怕失败,在反复的失败中不断摸索,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只要记住如今的四十岁实际上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便不会因为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还要像年轻人一样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而感到无所适从了。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不怕失败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艰难的时代,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充满勇气,有决断力,而且还要能够做到“屡败屡战”。所有那些能够反复尝试,百折不挠的人都具备这些素质。    

  比方说,当一种陈旧的做法行不通时,这类人就会思考新的方法,并很快将之付诸实践,“屡败屡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就像“思考力”和“创造力”因人而异一样,这种能力同样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这方面能力强一些,有的人就相对    

    

要弱一些。而那些能力强的人就善于挑战新生事物,毫不畏惧失败,即便遭遇挫折,也能够很快地站起来,再想出新的方法来应对。这样的人才具备成功的素质。    

  当然,这种能力没有年龄之分,在每个年龄层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只不过由于“不惑之年”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人一旦迈过四十大关,就容易失去挑战的勇气,所以我才要在这里强调一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正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才在前面花了那么多的篇幅来论证跟三十年前相比,如今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年轻人。    

  那么,这种能力具体包括哪些部分呢?    

  我是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才意识到这种能力的重要性的。当时,我的数学成绩很不好,让我十分苦恼,后来我干脆破釜沉舟,自己琢磨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试验的结果是我的成绩一举跃为榜首。这就是我在《升学考试要找窍门》一书中所介绍的“背诵法学数学”。    

  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模拟考题的标准答案分成几个类型,然后全部背诵下来。我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对于它是否有效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老师们也从未说过这样的方法可行。要知道那时距离高考还不到两年,时间宝贵,万一行不通,再走回头路也就难了。    

  当然,我会那么做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根据的。当时在我就读的那所学校里,有个学生自己编参考书卖,书中有各种模拟试卷的标准答案。我惊奇地发现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由此我推断也许背诵解题模式是可行的。    

  虽说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对当年的我来说这可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不过,从结果来看,多亏了这个大胆的尝试,我的成绩才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多年以后居然还总结成书并出版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这可是一场漂亮仗,值得大书特书的。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不做不知道

  仍以我的数学学习法为例,抛弃以往的学习方法,采用自创的背诵法自然需要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屡败屡战的能力”,在演算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同样需要这种能力。因为虽然你记忆了多种解题模式,但具体一道题目该用哪种模式来解也还是需要反复试验的。一种模式解不开,就需要再换一种。虽说考试的时间有限,需要一定的演算速度,但只要你的脑子里存有大量的解题模式,然后能够不厌其烦地反复验算,除了个别超难的问题以外基本上不成问题。    

    

  “屡败屡战的能力”不但对升学考试而言至关重要,就拿我的专业——临床心理学来说吧,治疗病人心灵上的问题,也需要反复摸索。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分为各个流派,没有一个可以说是绝对正确。每一种理论在应用时都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用一种方法,有的病人可以医好,有的病人就医不好。    

  因此,作为一个心理医生,必须掌握多种方法,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行不通,就换用荣格(Jung)的,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因势利导,在慢慢摸索中前进。如果只相信某一学派的观点,拘泥于一种方法的话,就难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就心理学而言,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经济学也是一样,虽然存在诸多流派,但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真理。没有一条经济政策具有普遍性,可以适用于所有年代所有类型的社会。要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必须参考各种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用于本国国情的政策来。    

  如果一条政策的效果不好就换另外一种,还是不行的话,就再换一种。如此循环,总会找到一条能够刺激经济恢复的政策。重要的是不中途放弃,反复试验,直到找到适合的,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要寻求一条绝对正确的经济理论。如果欠缺了这种“屡败屡战的能力”,那么即便掌握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它终究也只能是一种学术成果,而不能转化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指导性理论。    

  也就是说,凡事都需要实践,不做不知道。现在可不是经济高度增长期那会了,那时只要沿着欧美国家的脚印走,就能一帆风顺。如今的时代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所以只知道把权威学者的理论奉为真理的人必将犯下大错。可笑的是,当一个理论在现实中行不通的时候,居然还有人跳出来说这不是因为理论不对,而是现实出了问题(比如当“放宽限制”的做法收效甚微的时候,居然有人说这是因为放得还不够宽),这都是本末倒置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文科的人容易视野偏狭。比如支持凯恩斯学说的就只认凯恩斯,而信奉弗洛伊德的人就说弗洛伊德的学说是绝对的真理,对别家之言瞧都不瞧上一眼。这些理论自然都有它行之有效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它永远正确。就像光和声音的传播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样,绝对正确的学说是不存在的。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一个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文科出身的人习惯于埋头苦想,他们没有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学说的习惯。所以类似的事情只要自己曾经做成功过,或是背后有具有说服力的权威理论撑腰,就容易忽略实践的重要性。相反,对于那些全新的理论,或者出自不具有权威性的外行人之口的意见,他们向来都是不屑一顾。    

  这么说来,文科式思维的人往往不善于“实践”。一件事,要做到不厌其烦地反复试验,就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切都让事实说话,这是一种理科式的思维模式。一个理论,除非有实验能够证明它是正确的,否则即便它是爱因斯坦的论文,其价值跟默默无闻的学者的论文也没什么两样。正因为在理科的世界里尊重实验的结果,所以田中耕一才可以麻雀变凤凰,一举获得诺贝尔奖。“一切让事实说话”在自然科学领域是所有人的共识,我们应该保护这样的观念并将之推广到其他领域,它是培育“屡败屡战的能力”的天然土壤。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投资的资金不要超过财产的三分之一

  所以,我认为四十多岁的人在为未来打拼时一定要具备这种理科式的思维,要有“人生在于不断的尝试”的观念。不管你调整工作姿态和人际关系是因为打算换工作,辞职自己创业,还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公司的地位,都要掌握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方法”。如果一味地追求绝对正确的做法,也就是“真理”,以为只有先掌握了真理才能采取行动的话,那么你将永远都开始不了。    

    

  当然,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说“反正没有绝对正确的做法,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好了”,就跟我用背诵法解数学题一样,你要采取某一种做法也是需要一定的根据的。    

  不过,是“尝试”就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你必须有这个心理准备,要不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就容易一蹶不振。但如果刚开始心态摆得就比较正的话,那么即便是失败了,也可以冷静地思考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逐步完善自己的做法。    

  其实,看看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创业者们的经历就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总要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多次失败的打击,才有可能获得机会女神的垂青。    

  但问题是世人在瞻仰成功人士的事迹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光环背后所隐藏的艰辛的历程。因为媒体宣传的重点都放在他们产品的创意以及企业管理策略上了,但这些其实并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还要看它的掌舵人具不具备“屡败屡战的能力”。    

  日本麦当劳总公司的藤田会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用于风险性投资的资金不要超过你的财产的三分之一。”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藤田会长深知“反复尝试”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如果将所有的财产都一次性押进去孤注一掷的话,那么万一失败了,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如果每次只用总财产的三分之一的话,你就会有三次机会。前面两次的失败会给你提供丰富的经验,这样第三次成功的几率相对就要提高,俗话不也说“事不过三”吗?    

  拿我自己来说,我每年都有几本书出版,其中有畅销的,也有不畅销的。说实话,所有的书都只是我的“试验品”,在出书之前我也不知道它们的销路会不会好,不过,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对不住给我出书的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和责任编辑们。当我发现哪本书卖得不好了,就会自己分析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修正思路,然后再策划下一本书。    

  不但著书如此,我所从事的网络教育和企业心理辅导工作也是一样。刚开始时我的分析总是过于乐观,但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要么是报名的学生太少,要么是争取不到企业做我的客户。但这种时候我从不气馁,总是重新调整自己的做法,重打锣另开张,直到把工作慢慢送上轨道。


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我的“摸索”始于学生时代

  回想起来,这二十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摸索着。可能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所以虽然今年我已经四十多岁了,还能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前面我曾经说过,我并没有卓越的才能,可以靠它吃一辈子。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我的“屡败屡战的能力”。我对于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还是颇为自信的。    

    

  这种能力的强弱一部分表现在将想法付诸实践的速度上。如果总是瞻前顾后,想着“会不会有事啊”的话,就永远无法开始。正因为不知道这么做会不会有事,所以才要进行试验的嘛。    

  我认为自己还算有决断力。    

  当年在东京大学读书时,我组织了一个名叫“偶像制造研究会”的社团。这个社团的创意谈不上特别,因为当时在各个大学里都盛行评选校花,所以我们这个创意并不难想到。只不过东京大学十分保守,连评选校花的活动都不曾举行,所以学生们考虑到影响的因素,不敢搞得太明目张胆,才打了这么个旗号出来。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将一个平淡无奇的想法付诸实施。就像随身听,还有二十四小时便利店,谁都会觉得“要是有这样的东西(地方)就好了”,但最先获得成功的往往是那些首先将这样的想法付诸行动的人。    

  当时,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采取了行动。但因为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