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霍英东全传 >

第35节

霍英东全传-第35节

小说: 霍英东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那时与中方往来这样频繁,难道没有顾虑?”    
    “我以前同你讲过,1954年卖楼花时,传我被递释出境。港人最怕这个……”霍英东说。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组织地产商与中方见面,甚至在自己家里聚会?”    
    “其实,那时,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反而在1973年,我做香港公务员协会网球比赛的赞助人时,港府可能比较敏感一些。”    
    “你当时出钱赞助香港公务员打球?”    
    “也没有赞助多少钱。后来,他们把这个比赛项目命名为‘霍英东杯’,一直打到现在……”    
    “你刚才说港府对此敏感,怎么敏感?”    
    “一个掌管公务员的高官,好像是屈衍,大家见了面,见到一个商人当公务员协会的赞助人,都不知怎么样做才好……”    
    “这个协会请你当赞助人,是否有什么政治动机?”    
    “1973年,一个协会请我,应该没有什么动机的。其实,我也没有出很多钱……”    
    “你出任公务员协会网球赛的赞助人,是否也改善了与港府的关系?”    
    霍英东对此问题避而不谈。但是,霍英东一直想方设法改善与港府的关系,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第五部分:豪门婚宴 迎娶港姐为媳带郭德胜、李福兆上内地

    1964年,霍英东已经作为香港同胞国庆观礼团副团长,上京观礼。这个职务虽是临时性的,但亦不能等闲视之。一般而言,若中方不是很信任霍英东,若双方的关系不是很好,中方是不会接受他出任这个职务的。按常理,能够获中方邀请赴京观礼的人,与中方的关系应该是较为密切的;而又能任观礼团负责人的,关系应是更非一般。双方能够建立起这非一般的关系,应该是有过一些接触、沟通、了解的。    
    却说自1964年第一次北上京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庆典活动后,每年,霍英东都参加香港同胞国庆观礼团赴京观礼;除了赴京观礼外,自“六七风暴”之后,霍英东还多次率领香港的地产界、工商界和体育界人士,回内地旅行、参观、访问。    
    有一次,兴致一来,霍英东向我谈起他率团访问内地的一些情景。    
    “最难忘的是1971年那一次,那年,内地发生林彪事件,9月发生的,但我们一点消息也没有。之前,新华社香港分社通知我们,9月二十六七号启程去北京,但到了二十八九号,仍然没接到动身的通知。我们认为是取消了,那年真的取消了国宴和游行,第一次取消。后来,突然又有通知,要我们即刻启程到内地,很匆忙,连旅行支票也来不及买,就匆匆动身了。那次,我们一共有49个成员,工联会主席杨光是团长,我是副团长。一共去了49天。去前,他们还交待一句,叫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结果,我们去了北京、江西的井冈山、陕西的延安,还有红旗渠……回到香港,才听说林彪事件。本来是观礼的,但最后却变成一种学习。”    
    “我翻查过那时的一些报纸,你每次率团北上回来,都对记者说看到形势一片大好。其实,这是不是心里话?。”    
    “其实,我们看不到落后的一面。讲真的,香港那时还算比较困难,碰上‘六七风暴’,香港经济刚复苏。你说我对报社记者讲形势大好,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说是不好的,不管你是否喜欢。好似我们那时看《经济导报》,上面时常说‘资本主义天天烂下去,社会主义天天好起来’,这种事,怎么解释?况且,我们回国内,接触到的一般是好的事物……”    
    “在内地参观访问时,有无什么人与你们接触,私下谈些什么?是否要求你们发挥一些什么作用?”    
    “没有。那时,很多事情,我们不是很明白的。我记得有一年好像是七四、七五年,庄则栋虽然做了国家体委主任,他讲,他对‘文革’,也是不明白的。那时国内很多地方不给照相,胶卷不能带回香港,要冲洗出来才能带回来。”    
    在“文革”期间,经霍英东组织和带领回内地访问、旅游的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包括郭得胜、李福兆、冯景禧、郑裕彤、陈德泰等人。而霍英东,他不但自己时常回内地访问,还多次携带太太和子女们一齐回去。    
    在“文革”期问,霍英东已处处表现出爱国行为。他曾对我说:“那时,年年都回广州    
    参加交易会,买了很多工艺品,搞到现在成屋都是,设地方摆,那时是想通过买东西,对祖    
    国表示支持。另外,我几乎是第一个香港人用国产电梯的。葡京和星光行就是用国产电梯。那时,真是被人笃死,我认为国内能出口的商品都是好的,结果买了之后,几天坏一次,又    
    没有维修,没有零配件……”


第五部分:豪门婚宴 迎娶港姐为媳成立东方石油公司

    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取代“台湾”,进入联合国,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国普遍地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扫清了道路。1972年3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和英国驻华代办艾惕思,签署两国互换大使的协议,将本国派驻对方首都的外交代表由代办升格为大使,而英国驻中国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也随即撤掉。另外,英国为顾及中国的立场,同意中国向联合国解除殖民地委员会备案,正式重申香港是中国领土,不是殖民地,并将于“时机成熟时透过适当途径收回”。    
    中英两国关系全面正常化之后,霍英东虽仍未能完全消除受港英当局歧视、排斥等的顾虑,但他与中方的接触却不需像以前那样,如履薄冰,瞻前顾后,因而比以前更加频繁,并且更加公开化,关系也更加密切。    
    在中英正式建交前后,新华社香港分社曾经向港府明确表示中方对霍英东的态度,希望港府不要给霍英东添麻烦。这可能也是霍英东从20世纪70年代起,敢于公开与中方频繁往来的原因。    
    由于与内地关系密切,霍英东与内地还有了生意上的往来。除了于1962年起,与内地合作海沙生意外,20世纪70年代初,霍英东又与内地合作石油生意。    
    那时,由于中东战争爆发,石油产量骤减,造成全球性的石油危机,香港也深受影响,石油紧缺,油价攀升。1972年,香港耗油7。5亿港元,当时有人预测1973年会增至17亿港元,增幅达125%。霍英东于是联同刘浩清家族,于1973年成立东方石油公司,注册资金只有190万港元,两人各占一半权益。霍英东利用他与内地的关系,成功取得内地石油的出口代理权。    
    与霍英东合资经营“东方石油”的刘浩清是香港工商界的老前辈。他出生于上海,16岁就到香港闯天下。40年代,他以“上海大中轮船公司”总经理的身份,时常坐镇香港。1949年,他卖掉自己的轮船举家回国,参与祖国建设;1954年,他重返香江,再战商场,并成功为内地的水泥、钢材、煤炭等物品打开了香港市场。他和中方关系非常友好,后来还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自1973年起,中国石油正式对外出口。第一艘油轮“大庆210号”停靠在观塘蚬壳油库码头,亦即现在“丽港城”海边。    
    当时由于没有卸油经验,“东方石油”的工程师和工人,花了30多个小时才卸完4000多吨煤油。    
    那时香港市面洋油充斥,蚬壳、美孚、半岛、德士古等洋油争霸,“东方石油”代理的中国石油能在香港打开市场,主要是当时的石油危机令港府对中国石油不甚抗拒。    
    到了1974年6月,“东方石油”代理的中国石油改由油龙(列车)运载,从陆路运送到香港。湖南长岭炼油厂开出的36节油龙,每节装50吨柴油,在深圳分成两列,每列18卡,分批驶入香港。    
    由于那时石油奇缺,市面掀起抢购煤油狂潮,因此港府不仅破例允许油龙在晚上9点钟以后进关,且安排警车、救伤车在现场待命。当电视台播出中国油龙抵港的新闻之后,市面上的煤油抢购潮即告平息。    
    到了1975年,“东方石油”每年经销的中国石油产品已达40万吨,其下有40家分销商。    
    时到今日,中国石油产品在香港市场的比率,已上升到40%以上。


第五部分:豪门婚宴 迎娶港姐为媳创办球队驰骋香港体坛

    霍英东酷爱体育,体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50年代后期,霍英东出资创办足球队,每年打球300多场;而后又天天到中华游乐会打网球,更于1971年至1976年,连续6年蝉联香港网球双打冠军。1974年,远赴英国参赛,成为参加温布顿元老网球赛的中国第一人。    
    每天做运动6小时以上    
    “六七”之后,霍英东逐渐淡出香港工商界。但与此同时,他却异乎寻常地活跃于体坛。那时,在地皮拍卖会上,在建筑地盘,已绝少见到霍英东出现,但在一些体育场合,却时常见到他的身影。    
    1971年,霍英东与网球健将杜路第一次合作,在“南华杯”网球双人赛中,击败叶冠雄和麦天伦,赢得冠军。那年,霍英东已经48岁,而对手只是20岁出头,又是香港网坛的冠军级人马,故而那场比赛,曾在圈内传为一时美谈。    
    处于“半退休”、“半冬眠”状态的霍英东,有充裕的时间享受人生,过着有规律、相当豪华的生活。那时,他养了8条名犬,拥有7辆名贵房车。有时外出,兴致一来,他干脆不用司机,而是由自己开车满街跑。但他没有随身带钱的习惯,有好几次,他开着车过海底隧道,要缴费时才发觉自己身上没有钱。    
    凌汉伟先生介绍说,自20世纪70年代起,霍英东每天的生活可以概括为“游水、打网球、工作、按摩、睡觉”这循环反复的五部曲:每天上午七八点钟起床在家里的泳池游水,并打电话到公司安排工作,简单吃点东西后,便倒头再睡;睡到中午醒来,又再游水,然后到公司上班,埋头苦干两三个小时;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左右,他就到中华游乐会,打三四个小时网球,接着在那里按摩、桑拿浴;除了打网球时喝点饮料外,他白天一般不进食,而直到午夜,他才坐在家里大饭厅的16英尺长台前,饱餐一顿,菜肴都用精致的高脚瓷碟盛着;吃完,便呼呼大睡。    
    每天,霍英东用在做运动方面的时间至少有6个小时,强身健体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    
    


第五部分:豪门婚宴 迎娶港姐为媳自小喜欢体育

    霍英东是体育“发烧友”,他对体育的酷爱,在香港几乎是人人皆知。    
    “我从不否认是个体育运动迷。我觉得,体育之于人类,不只是一种爱好,而且是人体所必需。也只有运动才能使身体强健起来。”霍英东曾经撰文述及他对体育的热爱,在一篇题为《我与体育运动》的文章中,他说:“我喜欢体育运动,是从小开始的。当时的环境,使我少年时代就深知体育是生命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在敦梅小学读书时,霍英东就时常与同学在校内、校外踢足球;到皇仁念中学后,他对体育的爱好尤甚,一有空就与同学拉开“阵仗”,踢它一场。据霍英东回忆,小时候,有一次踢球,全身发热,他就干脆把羊毛衫脱下,但回家时却忘了带上,结果被母亲打了一顿。    
    “孩童时,我便迷上了足球,在五光十色的梦幻中,最令我向往和崇拜的,是那驰骋球场、受到万众欢呼拥戴的球星。”霍英东曾兴致勃勃地向别人讲述他的童年梦想。    
    霍英东崇拜球星,确实不假。1971年,霍英东与名扬世界的“球王”比利见面。那时霍英东已是年近50的人,但见到比利时,他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笑容堆满脸上,几乎要手舞足蹈起来,兴奋莫名。后来,他穿着比利签名赠给他的球衣,与另一位世界级足球名将、有“黑豹”之称的尤比西奥,在缘茵场上拍肩搂腰合影留念。这两张与世界足坛名将的合照,上面分别有他们两人的签名。霍英东极为珍惜这两张合照,至今还珍藏在家里。    
    20世纪50年代,霍英东成为香港的新富豪之后,他对体育的爱好程度丝毫不减。当时,他正是地产界的大忙人,但却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有一段时间,他曾练习举重。    
    有一天,在中华游乐会,谈起自己早年在体育方面的往事,霍英东显得神采飞扬,两眼发光。他津津有味地回忆道:    
    “朝鲜战争以后,由于几年的海上运输生意很辛苦,身体变得很差,体重才40多公斤,102磅。为了把身体搞好,我就去练举重。举重要跟师傅,当时的健身院大都在五六楼,而楼宇都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