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9-托普检讨-第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醮×醮×吻逶凇笆苣甏笄臁鼻埃耸视Α肮驶钡囊螅稳缁讯酝衅占乓约跋率舾髯ㄒ导诺拿平辛艘淮瓮骋还娣叮馐且淮尾晃俗⒁獾牡髡衅占牛═OP group)简称“TOP”,托普投资控股集团(TOP holding)英文简称“hTOP”、中文简称“托普控股”集团;而托普集团仅为一个虚拟的法人公司组合体,通过“hTOP”对各专业集团实现控股。iTOP(TOP Information)中文简称“托普信息”集团、myTop(myTOP)中文简称“迈托普”集团、eTOP(TOP Education)中文简称“托普教育”集团、fTOP(TOP Finance)中文简称“托普金融”集团、COLL(Chinese Online Logistics)中文简称“炎黄在线物流”集团、gTOP(TOP Gardening)中文简称“托普园艺”集团(后改称“托普生态”集团)。
2002年11月15日的董事局扩大会议新增加了sTOP(TOP Soft)——中文简称“托普软件”集团——系由原“软件产业推进部”改制而成。“sTOP”未来的战略规划是这样讨论的:2003年补贴1000万元,力争在2004年减亏到500万元,2005年达到收支平衡。
这是托普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架构调整。宋如华还要求托普的整体工作都要“调整”,尤其财务、金融、人事要有巨大“变化”,要“分而治之”,必须而且是“立即行动,立即到位”。因“特殊原因”,他还决定把托普集团2002年财年提前到11月25日结束。
至于具体什么“特殊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到2002年12月,托普将面临更高的工资、福利等支出的压力。因为那时是那些在“5000人大招聘”中被录取试用的“软件工程师”们转正的最后期限。对处于资金链断裂边缘的“托普经济帝国”来说,生存实在还是面子重要,这是一个开关式的抉择,必须要面对。
置之死地而后生,托普开始实施“休克疗法”。
“11·15”会议上,宋如华说,“金融集团今后没有金融调度权,只有建议权,拆出方、拆入方同意,才可以调配,股东说了算。……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会有大问题的,分开死也只死一部分”;他还表示,“7+1个专业集团,也可以死掉几个。股权工作也要赶快处理完毕,要烂掉一块,要清楚地、明晰地管起来”; 教育集团主攻学历培训,宋如华说,各专业集团可搞专业培训,园区可以成为教育培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咨询活动和其他职业培训,以教育培训为主,“作为总后备出路考虑”。
《托普检讨》 无事可做的“软件工程师”们《托普检讨》 托普裁员一波三折
●托普裁员一波三折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注定,“sTOP”的集团名称翻译成汉语,就是“到此为止”!前文述及软件集团“sTOP”2003年的补贴是1000万元,如果照此计算:软件集团至少有2000名软件工程师,我们就定以2000为基数,1000万元除以2000,每位员工的补贴也就是5000元——如果软件集团没有别的资金来源,自己又不能广开财路的话——托普“第二批创业者”们2003年的月工资将只能以百元来计算!
相对来讲,中国的劳动力是便宜,但中国的软件工程师们从来也没有那么廉价过啊!显然,财路没那么好“开”,那就只有——“变相”截流裁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宋如华说,“该死掉的部门就让其死掉”,也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托普的“根本”。形势陡转直下,用心良苦的托普管理层深知简单粗暴的动作只能让人更加疯狂地“搞”托普,于是就想出了这么一招——釜底抽“薪”,迫使“第二批创业者”们“主动走人”。
随风而来,一切又都随风而逝。托普更绝的招还在后面。
2002年12月9日,托普集团董事局下发了“关于@TOP集团部分地区划归myTop集团、iTOP集团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表示,将华东地区的南京、常州、宁波、无锡划入iTOP集团管理,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深圳、珠海、海口、重庆、武汉、长沙、昆明也划入iTOP;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沈阳、威海、鞍山则划入总部位于北京的myTop集团。
“@TOP集团”是什么玩意?“sTOP”有“停止”之意,原来为了避讳,宋如华们又将“sTOP”改为了“@TOP”。 此次调整一共涉及七八百人,包括各软件园管理人员和新招人员;另外,资产、预算、业务等也同时全划入相关集团。调整是按“软件工程师”们先后进入各地软件园“试用”的时间进行——威海、上海、珠海、海口、常州、宁波、武汉、重庆是第一批;成都、鞍山、沈阳、咸阳是第二批。通知规定,调整将在2002年12月末全部完成。
这是一次看似普通的企业内部业务大调整,其实背后藏着深奥的“玄机”。据说,托普高层针对这次调整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费用总额控制”,“裁员不低于20%”,软件集团的目标是“裁员50%以上”。为避免引起更大的风波给外界以“炒作”的口实,整个调整工作做得既“聪明”又“隐蔽”。具体来说:一是降薪,主要针对裁员比较困难的部门;二是“换防”,比如把东北的员工调整到西南,把西南的调整到华南,在动荡中达到“分流”的目的。事实上,iTOP原来的业务重点就在华东;三是调整岗位,尽量减少非经营性部门人员。
应该说这些措施还是非常“有力”的,执行得好的话也的确能达到“不动声色”中就“手起刀落”之效。但事情发展的轨迹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所谓越急越容易出错,越心虚越容易走极端。很不幸,托普的“调整运动”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
“10分钟之内必须在一张已经打印好的通知单上签字同意。否则将被视为自动离职。”——12月中旬的一天,这是发生在托普鞍山软件园的一幕。
2002年12月12日,鞍山这批“软件工程师”们3个月的试用期行将结束。这一天他们被告知,公司将进行战略调整,员工必须到成都等西部地区从事电脑销售工作,如没有在规定时间给予答复,将视为自动辞职,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由于缺乏事先的沟通和相应的补偿措施,如此没有人情味的冷酷做法,再一次激化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并形成尖锐对立。托普的第一次劳资冲突发生在托普软件增发前夜,最终酿成底层程序员“网络暴动”。
事态恶化的速度远快于托普对危机再次来临的认识。
类似事件在托普的其他软件园也多有上演,除了鞍山,其中“闹得凶”的还有沈阳、威海。这三地共涉及124名新员工的“分流”,他们都是“5000人招聘”中被收入托普旗下的。按照董事局的计划,三地只能分别留下10名软件设计的骨干人员,其他94名人员要么就近“分流”到myTop集团市场销售部门从事技术服务,要么就是调往四川、西安等地工作。
培训完了,试用也要完了,就在“软件工程师”们准备跟着宋如华进行“第二次创业”时,宋率先抛弃了他们。“这明显是在刁难”,无法接受现实的“软件工程师”说。而托普的解释是,“这样调整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托普的文化,和托普的员工打成一片,并不存在故意刁难的向题”;“让这批软件工程师们去一线去接触市场对他们今后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的工作会很有帮助的。”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托普当初夸下海口说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是为了打造“中国软件航母”,现在却又将这些“软件工程师”们分流到主要负责硬件服务的myTop集团从事电脑销售服务的工作,工作性质完全发生变化,又怎能说服人家不让人生疑呢?尤其是试用期接近结束,对员工进行“劝退”,如果不是裁员,那还有什么其他解释呢?
“他们其实就是变相裁员。”鞍山软件园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因为我在12月11日的上午已经接到北京中心的电话通知,电话里明确通知我利用工作调整达到裁员一半的指标。但工作组到后,却要求所有员工全部分流。”
怀疑、失望、惊讶、愤怒,一下子包围了年轻的“软件工程师”们,他们中的大多数出于反抗的本性与托普进行着理论上的争辩;有部分人失去耐心,自己找来了记者希望媒体曝光这种龌龊行为;还有人在网络上留帖讲述自己在托普噩梦般的经历……
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托普各专业集团高层负责人汇聚上海,针对调整中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商讨对策。12月16日,各软件园区负责人接到通知:调整暂停。
12月17日,托普董事局办公室又发出了“关于托普集团业务调整及人员整合相关事项进一步明确的通知”,该通知主要内容包括——
1对无法安排的员工处理办法
资深员工,可由董事局统一安排;工作满3年的骨干向各专业集团董事会报告;工作不满3年的,写出个人事迹资料,先向专业集团董事会报,再报董事局。
2无法安排的,按劳动法解聘。
针对反应最为激烈的沈阳、威海和鞍山三地的“软件工程师”们,托普重新派出了由监事会副主席和集团总裁助理带队的工作小组专门前往进行协调处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在“巨著”《托普典章》中,宋如华满怀豪情地写到,“要让任何曾经在托普工作过的员工,都对托普怀着一种敬意和感激之情,使他们在托普的工作经历成为其人生中最激动不已的历程”。现在读来,不啻是个天大的讽刺。
《托普检讨》 无事可做的“软件工程师”们《托普检讨》 我在托普的日子(1)
●“我在托普的日子”
下面是一名叫“as95001”的网友于2002年12月21日在CSDN论坛上留下的帖子,发帖时间为晚上10:20,综合各方面信息分析,该网友应是鞍山软件园的“人”——我们专门搜集来此帖,一是以飨读者,尤其是那些“软件工程师”;二是立此存照。
帖子内容全文如下:
这是两位在我们鞍山调查的撰稿人根据我们工程师的口述整理的稿件,并得到了我们鞍山园区工程师的确认。
我在托普的日子
我很气愤,不是为了我应该得到的工薪而是因为我被利用,不,应该是我们被托普利用成为了他们作秀,欺骗国人的工具。
家在鞍山的我,原本是在南方的一家网络公司工作,每个月除了交通和房屋以及通信补助和有关社会保障的福利之外还能拿到5000元的工薪。虽然不是很多,但在市道如此低下的今天我也觉得心满意足了。但思乡之情一直在我心中。要不是托普在全国招收5000名工程师其中要在鞍山安排118人的话,我怎么能有今天的境地呢?
其实与我想法相同的一共有30多名最终在鞍山工作的东北籍工程师,而其中鞍山人占了大多数。我们都是冲着能够回家还能找到一份相对于鞍山当地而言薪水不错的工作而投奔托普的。
我原本向托普申明的工薪是3000元,可最终他们答复我的是只能给我2000元。我答应了,虽然我少赚了一些钱,但守在养育我多年的父母面前,想着能为自己的故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总要比这些钱重要得多。
但从开始报到的时候,在我的心中就开始出现了一个个问题并和一起的许多人提出了质疑。
首先我们看到招聘启事上明明写着是托普集团招聘,而我们填报希望的工作地点的时候都是写的鞍山,但当我们被录用时,却被要求与一家名为“浙江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我们向当时在场的托普的工作人员提出了质疑,可得到的回答是——因为我们是新人,下面软件园都不愿意要新人,所以大家只能和这家也是由托普集团控股的浙江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可就在当天的一份报纸上,一位托普的高层在回答记者时说到招聘5000名工程师是因为各地软件园和子公司工作开展的需要,是由各地提出名额并进行考核录取,而实际上我们录取的时候也都是在鞍山和沈阳接受的面试。于是我们又以此为由询问托普负责招聘的一些人员,这次得到的理由就更加可笑,他们解释说鞍山的托普软件园根本就不是一个法人单位,并声称招聘我们的是托普集团,他们会对承诺负责的。我们就在这样的解释下,签订了合同。直到今天当我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