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民国名人再回首 >

第3节

民国名人再回首-第3节

小说: 民国名人再回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帜浮梗匆糇帜缸⒃诤鹤峙裕碳沂羰匝В晕ㄐ牛币渤晒糇帜钢迹缓笥衷谏虾S氩淘唷⒄绿椎茸橹纾拇捣辞濉P梁ジ锩螅庵申陀Σ淘嘀鞒趾河镒⒁糇帜傅耐菩泄ぷ鳎⒊鋈喂锒烈敉骋换峄岢ぁ�


第二部分第59节 吴稚晖(2)

  1952年,吴稚晖与老友话家常。1913年,吴稚晖与蔡元培等在上海办《公论》杂志,鼓吹讨袁,1918年,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倡导留法勤工俭学,并利用庚子赔款筹组中法大学一事奔波。孙中山北京病重期间,曾至病榻前随待,孙中山过世后,他支持蒋介石的路线。抗战爆发后,吴稚晖为文痛批汪精卫、陈璧君二人,同时他也认为中国不能实行阶级斗争,认为马列主义不能实验于中国。1949年2月,蒋介石派专机将吴稚晖接来台湾。


第二部分第60节 吴稚晖(3)

  1952年,身体违和的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他生活十分简朴,视钱财为身外之物,身旁最宝贵的是为数两万多册的藏书,以及从青年时间开始写作累积的文稿二、三十箱,涵盖哲学、文化教育、国音文字学、科学、政论、书信、游记杂文等诸多领域。


第二部分第61节 吴稚晖(4)

  1953年3月,吴稚晖病逝前弥留的状态。就其一生的成就,吴稚晖学贯中西,臻力教育,胡适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思想家之一。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大会举荐其为「世纪伟人」。


第二部分第62节 吴稚晖(5)

  1953年,吴稚晖过世后,依其遗愿灵骨丧于金门海域,意寓魂归神州,右为随灵骨出海的蒋经国。这位国学大师一如生前的淡泊,死后也走得坦荡荡。


第二部分第63节 阎锡山(1)

  1960年,国民党总统府资政阎锡山大殓,蒋介石前往灵堂致意。阎锡山为中国现代史知名人物,山西五台人,比蒋介石早3年赴日本振武学校就读,并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时,阎锡山在山西率兵起义,后被袁世凯派为山西都督,从此长期盘据晋省。北伐战争时,阎锡山通电支持,但1930年又兴兵反蒋。抗战时间,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官,指挥太原会战。1949年12月,阎锡山随蒋退往台湾,任总统府资政、赋闲在家,在台湾度过最后平静的10年。


第二部分第64节 阎锡山(2)

  1928年,国民革命军的三大巨头(左至右)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乍看仿佛桃源三结义,不过三人争夺盟主的地位,互不相让,1930年爆发大规模的「中原大战」,最后蒋获得张学良的奥援而大获全胜。有趣的是,根据军阀「古礼」,战后三人又言归于好,并确立了彼此的从属关系。


第二部分第65节 吴铁城(1)

  50年代初,台湾总统府资政吴铁城在华侨协会会员大会上致词。吴铁城,广东中山人,早年曾参加孙中山的反袁斗争,后与蒋介石站在一线,北伐战争期间曾赴东北劝张学良易帜,受到蒋极大的信任。30年代,吴铁城任上海市长时期所规划的大上海计划,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市府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医院、道路、水电、公园、卫生所、轮渡以及当时远东最大的体育场江湾体育场。1935年全国运动会在此举行,人山人海,为空前盛举,也是吴铁城政坛生涯的高峰。


第二部分第66节 吴铁城(2)

  1954年,吴铁城逝周年祭,张群前往慰问家属。1953年,吴铁城因心脏病过世,享年65岁,是国民党政要中较早辞世者。抗战期间,吴铁城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海外部部长,运用粤省的乡亲关系,发展对东南亚华侨的宣传工作。1949年吴铁城去台湾以后,虽然还年轻,但受重视的程度已大不如前,不过,他仍努力在台北恢复了国民外交协会和华侨协会等组织。


第二部分第67节 吴铁城(3)

1953年,吴铁城之丧,由儿子吴幼林带着孙子为其封土,向这位早逝的国民党党国元老告别。


第二部分第68节 陈立夫(1)

  1961年,陈立找夫妇返回台湾,受到亲友的献花,陈立夫,1900年生于浙江吴兴,是革命家陈其美的二侄,成年后赴美进修采矿,回国后原本立志担任工程师,却因缘际会地担任了蒋介石的秘书。由于专业是工程,陈立夫做事讲求科学方法,因此在组织、情报与政治协调工作方面颇有表现,与其兄陈 夫并称国民党内CC派之首。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十分严重,成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950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改造,核心为陈诚与蒋经国,陈立夫遭到排挤,遂举家出国,在美国养鸡做生意,自食其力,也远离了政治。不过1961年陈立夫因为父亲奔丧回到了台湾。


第二部分第69节 陈立夫(2)

  1979年,蒋经国(后排右二)与陈立夫(左二)的家属及友人合影。1966年中国大陆爆发「文革」,蒋介石则相应地在台湾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自任会长,同时提名陈立夫为副会长,1969年,陈氏夫妇终于返回台湾定居。依陈立夫自己的意愿,他已决定彻底脱离政治,不过却愿意为复兴中华文化效命,事实上,他美国时已全力撰写「四书道贯」,忘寝忘食。回台后更以提倡中华道统与传统医学为己任,晚年更建议贷款100亿美元给中国大陆进行建设,以共同创造富裕、民主、统一的中国。


第二部分第70节 王云五

  1977年,民国出版界大亨王云五欢庆90岁生日,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居劲厥伟。王云五,1888年出生于上海,幼年勤学英文有成。辛亥革命爆发后,王云五因熟习多种语言,受邀到南京临时政府工作,1921年他接办了上海商务书馆,主持多项文库的编集工作,将出版工作产业化,造就中国出版事业空前的荣景。抗战爆发后,王云五将商务的图书、设备疏散到西南与香港。抗战胜利后,1947年王云五被委任为行政院副院长,1951年王云五由香港飞往台湾定居,继续在政坛活动,同时也不放弃学术,仍整理文书。1964年王云五辞官,继续推动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工作,他说:「一生出版为主,教学次之,公务政务殆如客串。」1979年,病逝于台北。


第二部分第71节 孙科

  1965年,前国府立法院长孙科(中)夫妇返回台北,过去立法院的同仁为其举行欢迎酒会。孙科,1891年生于广东香山,是孙中山的哲嗣,由于孙中山从事革命,四处奔波,孙科便被送到檀香山住在伯父孙眉家中,并在美国完成高等教育。1917年,孙科由美国回到广州协助父亲孙中山,此后在国民政府各主要部门任职,虽被指为才具平凡,但因受庇荫,屡获重用。1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一职失败。1949年后,孙科迁至美国,1965年返台后即获蒋介石任命为考试院院长,宣扬孙中山的历史功迹,于1973年病逝。


第二部分第72节 于右任(1)

  1957年,民国元老于右任欢度78岁华诞,由其子和孙女奉待在旁。于右任,陕西泾阳人,光绪年间举人,却因倡言革命遭通缉,赴上海。1906年再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先后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言论激烈,武昌起义后,参与上海光复的行动,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出任校长。


第二部分第73节 于右任(2)

  1959年,监察院长于右任(左二)前往机场欢迎大主教于斌返回台湾。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后,于右任先后出任审计院长,监察院长等职务。1948年南京国大选举正副总统时,于右任还被推举为副总统候选人。尽管长年活跃于政坛,于右任好为文作诗,草书自成一家,闻名中外,被誉为中国现代大书法家。1964年逝于台北,享年85岁。


第二部分第74节 于右任(3)

1927年,于右任手录孙总理遗嘱,原作者为汪兆铭。


第二部分第75节 于右任(4)

  于右任赠与友人的对联「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于右任的行草,风格独具,中宫紧促,结构多变,在一种不经意的把握中呈现奇葩、从容大气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76节 于斌(1)

  1964年,辅仁大学校长于斌赴罗马出席天主教大公会议后返回台湾,受到年轻教友的迎接。于斌,黑龙江兰西人,入吉林神罗修道院,1924年赴意大利留学,先后获神学、哲学、政治学博士,1936年被教宗任命为南京教区总主教,抗战时期在重庆主持难民教济工作,后又与白崇禧、冯玉祥发起成立「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国共内战末期,于斌去了美国,1954年再回台湾。


第三部分第77节 于斌(2)

  1971年,于斌在圣礼堂以「当代教友的新使命」为题发表演说。由于新中国建立后,与罗马教廷发生紧张关系,教宗遂将传播天主教的活动的重心置于台湾,1969年,于斌被教宗保罗六世任命为枢机主机,使得他成为第一个可以投票选教宗的中国人。


第三部分第78节 于斌(3)

  1969年,于斌获任命为枢机主教后,各界友人纷纷涌来。有关早年天主教在中国的角色,各方评价不一,不过于斌确实是中国籍天主教徒的先驱,在中国各地兴学并联合世界教友的力量从事救济事业。辅仁大学在台湾复校后,于斌藉用本身的影响力,引进优秀的神父修女担任外语教师,使得该校的外语教学水平十分突出。不过,于斌一直主张承认神学院的学历,却未获台湾教育当局同意。1978年,于斌到罗马参加教宗保罗六世的丧礼时,心脏病突发而逝。


第三部分第79节 张大千(1)

  1967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56张画作。张大千,1901年生于四川内江,幼年受母亲影响嗜画虎,后从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遍游名山大川,1932年居家迁于苏州,潜心作画,1940年起用了两年的时间,对敦煌洞窟进行整理,绘画技法更为丰富。他被评为天才型的画家,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庭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第三部分第80节 张大千(2)

  1977年,张大千作画时,名摄影家郎静山帮忙拍摄大师的作画过程,聚精会神,搏得大师一笑。张大千的画风经几度变化,30岁以前可称「清新俊逸」、50岁是「瑰丽雄奇」、60岁以后「苍深渊穆」、80岁后则笔简墨淡,奇伟瑰丽,他所创作的「长江万里图」气势磅礡,深境幽远,为国画的传世之作。


第三部分第81节 张大千(3)

  大陆时期的张大千,年纪虽不算老,但喜留长须,做隐士状。张大千曾沉迷于佛学,甚至曾去宁波天童寺昄依佛门。图中的张大千幽居园林,开卷展读,不愧自称为「大千居士」。


第三部分第82节 张大千(4)

  80年代初,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拜马寿华为国画老师,行传统的三跪九拜大礼。马寿华本职为大法官,擅国画,自成一格,能让张大千的妻子跪拜为师,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第三部分第83节 张大千(5)

  80年代初,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拜马寿华为师,行三跪九拜大礼后,马寿华则以纪念品赠女弟子。1948年,张大千迁居香港后,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在台湾,1984年病逝,享年84岁。他在台湾生前居住的「摩耶精舍」改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第三部分第84节 张大千(6)

张大千所绘「老树腾猿」


第三部分第85节 张大千(7)

张大千所绘「巫峡清秋」


第三部分第86节 张大千(8)

张大千所绘「敦煌菩萨」


第三部分第87节 薛岳(1)

  1984年,担任国大代表的薛岳将军在会议上发言。这位曾在抗战期间担任战地指挥官而表现杰出的军人,晚年闲居台湾,习文练字,以揣摹岳飞字体自得,活过百岁,1998年病逝于台北。薛岳,1896年生于广东乐昌县农家,入保定陆军学校,追随孙中山革命。陈烔明叛变时,曾率兵在枪林弹雨中营救宋庆龄,随后在革命岁月中冲锋陷阵,作战资历十分丰富。1950年,薛岳前往台湾,先是沉潜在家,直到1958年应陈诚之邀出任政务委员,以及「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空衔,但他却安享余年,算是弥补了前半生的奔波劳碌。


第三部分第88节 薛岳(2)

  抗战时期的薛岳将军。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