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

第4节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4节

小说: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挤了一盅,还有一次挤了半碗,大一点疮口烂得像小碗那么大。所以有人就认为,同治是死于梅毒。因为官方不能这么记载,有人就说这个《医案》改了,是按照慈禧的口吻,按天花来记载,下药是也这么记载的。     但是同治的死至今仍是一个历史的疑案。同治死之前,两宫太后召见了恭亲王奕,醇亲王奕等人。宣布立醇亲王奕的儿子载湉,也就是光绪继承咸丰的皇位,因为光绪和同治是平辈,都是“载”字辈,所以他继承的是咸丰。于是光绪继位,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    这之后十几年的时间,政权一直是非常平稳的。而到光绪16岁的时候,慈禧不能再垂帘听政了,但她又不愿交出大权。于是她暗地里指使亲信大臣上书,请求她“训政”,就是一切大事都由她训教。到光绪19岁时,慈禧最后不得不撤帘,结束了“训政”。    后来到了1898年的9月21日,光绪变法失败,慈禧从颐和园来到皇宫,当着光绪的面,高声对大臣们说:“皇上得了病,今后不再理事。我虽然老了,但没办法,只好临朝听政了。”随后把光绪幽禁起来,她又重新把握了政权。    1908年,光绪皇帝病危,由于他没有儿子,所以慈禧又把光绪弟弟载沣的儿子,当时只有3岁的溥仪立为皇帝。但这时的慈禧,也重病在身,快要死了。    同年10月22日,光绪皇帝病逝后的第二天,74岁的慈禧也死去了。


坐在帘子后面的年头第10节 政治之外的慈禧(1)

慈禧扮观音    

    在各种著作中,慈禧是一个不近人情、蛮横霸道的人,甚至会有许多对人残忍的故事。但是,长年在慈禧身边的人却不这样看。在她们的描述中,慈禧不但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太太,而且对身边的人非常照顾。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在爷爷的描述中,老年慈禧是一个非常爱照相的人,甚至还有一点小孩似的顽皮。    通常爷爷说到心目中的慈禧的时候,都会显得有些激动。每到这个时候,爷爷的手就会微微发抖,嘴唇也嗫嚅着,眼睛望着夜空的星星,脸上则是一种不能说清的复杂表情。    从我很小的时候,也就是刚刚记事的时候,就记得我们家曾经有一张慈禧的照片;是她与我的曾祖父母和祖父祖母的合影。这张照片和我们家历代祖宗的画像不一样,是镶在一个有底座的相框里,放在很显眼的位置。后来“文革”的时候,和我们家的历代祖宗画像一起,被烧掉了,不过相框到现在还留着。这张照片洗出来后,正赶上我爷爷当时到宫里去,所以隆裕就将这张照片和底版给了爷爷。因为当年我爷爷经常去宫里看望姑姑和姐姐,所以慈禧也会经常赏爷爷一些东西,但是都是一些书籍之类,有时候也问我爷爷缺钱不缺。我爷爷是那种好面子的人,从来都不说缺钱,但是慈禧也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因此,她总是在爷爷离开宫的时候,派人送我爷爷,同时也给二三百两银子。慈禧有时候也给我爷爷一些新鲜玩意儿,但是给我爷爷东西最多的还是他的姐姐隆裕,比如光绪亲笔画的画什么的。这张慈禧与娘家人合影的照片,也是那时候传入我们家的。    在我们家,慈禧的照片不单单只这么一张。1903年1月,结束了4年法国外交官生涯的大臣裕庚回到国内。3月份的时候,慈禧派人请裕庚的夫人和两个女儿到颐和园去觐见。慈禧非常喜欢裕庚的两个女儿,在一次裕庚的大女儿德龄推荐美国女画家卡尔为慈禧画像的时候,慈禧在德龄的房间看到她以前在国外的一些照片,所以就开始对照相有了兴趣。于是,德龄就推荐自己的二哥,懂得照相技术的勋龄为慈禧照相。    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一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建立的慈禧《圣容帐》,记载她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十大寿庆典活动拍摄的照片情况。同时还有她身着各种服饰、摆出各种姿态的照片三十多种一百多张,并有玻璃片底版。这些照片都是由德龄的二哥勋龄拍摄的。后来我们家也有很多张她的照片,也基本上都是勋龄拍摄的,但是也都毁于“文革”。    后来看到德龄关于慈禧照相时的描述,基本上与我们家掌握的一些情况是相似的。据说当时慈禧在照相之前,总是先翻阅皇历,选定良辰吉日后才可以。拍的时候,为了能够找到更好的角度,勋龄往往要连续拍几张,最后挑选一张最好的,交给慈禧。不过慈禧对这些新鲜事物感到非常惊奇,还让一个太监站到照相机的前面,她自己通过镜头看到底是什么样子。当她看到镜头里太监的头是朝下的时候,她觉得非常新鲜,问太监:“为什么你的头是朝下的?你到底是用头站着还是用脚站着啊?”这些故事,在德龄的回忆录里也是这么提到的。后来德龄就向慈禧解释说,照好以后就不是这样的了。她还让德龄站在照相机前面,她从镜头里看德龄的样子,这让她觉得真实了一些。最后慈禧自己也站在照相机前面,挥了挥手,问德龄看到什么。德龄说她挥了挥手。这个时候,慈禧就非常高兴。慈禧对勋龄的照相机很满意,还说这个东西真是了不起。后来爷爷一家到宫里去“会亲”的时候,慈禧就向祖爷爷推荐照相,说这个“家伙儿”实在很好玩,所以后来我们家就有了慈禧与家人的一张合影。


坐在帘子后面的年头第11节 政治之外的慈禧(2)

    据说第一次拍照完的时候,慈禧就到暗房里去看新鲜。因为暗房太黑,所以大家都劝慈禧不要去了,但是慈禧还是抑制不住好奇,非要到暗房去看到底是怎么冲洗照片的。看到自己的照片泡在药水里,脸都是黑的,就非常吃惊,问德龄:“这脸怎么都是黑的啊?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兆头?”德龄就解释给慈禧听,说照片印出来还要漂洗,否则暴露在太阳底下就是黑的。慈禧马上说:“倒是非常有趣,还要费很多手脚。”等到把底片泡在药水里,慈禧看着自己的照片一点点变清晰的时候,就非常兴奋,像个小孩一样几乎用喊的声音说:“多神奇,全都活灵活现呢。”等到冲洗的过程全部完成以后,慈禧就把自己的照片拿回自己的房间,坐在她自己的椅子上,一张一张长时间盯着看,甚至拿过镜子,对比着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她还常常拿着照片请身边的宫女太监过来看,看看能挑出来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家的那张照片,就是勋龄为慈禧照完以后放大的。    在我们家保存的一些慈禧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在她70岁以后照的,因为她第一次照相的时候就已经69岁了。    据说在咸丰、同治年间,我国会照相和有机会照相的人寥寥无几,人们所熟悉并向往的依然是传统的肖像画。尤其是清廷昏聩的统治者阶层,曾一度视摄影为异端邪术,排斥于紫禁城之外。在他们看来,用镜箱对着皇帝、后妃取影,是冒犯“龙颜”、有失体统的逆举。这种观念直至19世纪末才稍有改变。    在慈禧所有的相片中,她都是戴两副耳环,其中一副不太显眼的小宝珠耳环从来没有摘下过,而只是频繁地更换另一副。据说这副小耳环是有来历的。原来,慈禧刚刚进宫的时候,正值妙龄,丰姿绰约,相貌动人,加上她善解人意,含情脉脉,因此逐渐博得咸丰皇帝的欢心,于是特赐她宝珠耳环一副。这宝珠耳环既是皇上所赐,也是自己的爱人所赐,所以慈禧对这副耳环还是非常在意的。


坐在帘子后面的年头第12节 政治之外的慈禧(3)

    除此之外,慈禧还特下懿旨将其中几张神态仪表各异、角度不同的得意之作放成罕见的巨照,命令如意馆画师着上艳丽而协调的色彩。每幅都在长75厘米、宽60厘米之间,非常精细平整地拓裱在硬纸板上,装帧极为考究,并镶在长107厘米、宽85厘米的特制雕花金漆大镜框内,以增强艺术观赏效果。又专门配制了紫檀木匣盒,长128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外加御用明黄色丝绣锦袱。其豪华程度,在世界上亦是绝无仅有的。当时这些照片大都悬挂于寝宫中,挂钩是银制行龙圆头的,因镜框太重,下面均配有一对底托钩。    可以想像,在20世纪初的技术条件下,把照片放大成这么大,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这些照片影像清晰,色彩雅丽,采光极为柔和协调,构图十分讲究,画面意境深邃,人物传神,立体感、质感均佳。这样的照片不仅在当时罕见,即使用现代标准衡量,也堪称是人物摄影的佳作,这足以体现出勋龄对于摄影术纯熟的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在中国式的墙纸上展现出一幅幅足具中国特色、趣味横生的人物照片,颇引人注目。西方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力图脱离直线或垂线,而慈禧则要求在拍摄特写照时画面平衡对称,这种习惯是深受中国传统肖像画形式的影响,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但我们家保存的几张照片,就没有这么气派了。不过,还是有几张照片显示了慈禧人性的一面,这就是慈禧的扮妆照。据说这种照片一共有7张。慈禧在七旬大寿前的盛夏季节,化妆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打扮成观音模样拍照。很多人看到慈禧的这些照片都说她是装样子,但是人们为什么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揣测慈禧的这些举动呢?比如慈禧心里有一种为民祝福的心理,但是因为没有机会表达,封建守旧的人们不允许她这么做,也不允许她这么想,所以慈禧借着照相来表达另外一种感情呢?照片上的慈禧,身穿团花纹清装或团形寿字纹袍,头戴毗卢帽,外加五佛冠,左手捧净水瓶或搁在膝上,右手执念珠一串或柳枝。李莲英扮善财童子或守护神韦驮站其身右,左边则有扮成龙女者。    其实在慈禧身边曾经伺候慈禧多年的宫女眼里,慈禧并不是一个可恶的老太后,而是一个可亲的老太太。在《宫女往谈录》里有这样一段话:老太后是最圣明不过的人,对自己最亲信的贴身丫头是另眼相看的。不管在外面有多不顺心的事,对我们总是和颜悦色,是外面的人所想不到的慈爱。譬如,她对我讲:“荣儿,你过来,你那辫梢梳得多么憨啊,若把辫绳留长一点,一走路,动摆开了,多好看。”等等,轻易不露出疾言厉色的面孔来。    我虽是慈禧的后人,但没有为慈禧辩解的意思。可是很多人在谈论她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没有事实根据地乱骂,根本也是不客观的。除非这个人知道慈禧,或者接触过慈禧,才能真正从自身的体会出发去感受慈禧。


慈禧与光绪第13节 傀儡皇帝光绪(1)

光绪的父母    

    慈禧是我爷爷的亲姑姑,而同治和光绪则同是我爷爷的表哥,光绪还是我爷爷的姐夫。从这个关系上来看,也许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曾经发生的事情都不应该涉及到我们家,但是我们家却跟着这些亲戚一起被推到了历史的舞台上。    中国人一般不愿意把自己的家事告诉别人,特别是家里闹别扭的事情,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但是我们家不一样。因为慈禧和同治还有光绪把我们家的这点子事情抖落得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所以,今天再谈起这些事情,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现在想来,这也许就是当年爷爷对我讲这些的时候,不再遮遮掩掩,而且还有点直来直去的味道的原因吧。    对于这位姐夫,爷爷是这样讲的。    光绪,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代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字叫做载湉(1827~1908年),是道光皇帝第七个儿子醇亲王奕的二儿子,光绪与慈禧虽然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胞妹,也是我爷爷的二姑。所以光绪皇帝既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又是他的表弟。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载淳病逝。于是,年仅三岁的载湉从太平湖醇王府被接进紫禁城的御苑,正式宣布继承皇帝,改元光绪。从此载湉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有人说慈禧为把光绪小皇帝塑造成为她的政治傀儡,载湉入宫才十多天,便以东西两宫太后的名义发布懿旨,规定光绪今后的“所有左右内侍均应是老成质朴之人”。这些“老成质朴”之人,无非都是一些顺从地按照慈禧旨意行事的太监宫女,天天在光绪耳边灌输慈禧是他的母亲,潜移默化地在光绪幼小的心灵中建立起“母子君臣”的关系,而绝对地加以控制。而光绪五岁时(1876年5月14日)又以两宫太后的名义降旨:“著钦天监选择吉期,在毓庆宫入学读书”。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有多少,暂时不去怀疑,但是很显然,一个3岁的孩子办事,终究是不会让人放心的。同时慈禧并不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所以选择谁当皇帝也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