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843-鲁迅其书:一部断代式的研究史料的好书 >

第55节

5843-鲁迅其书:一部断代式的研究史料的好书-第5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直接地勾画和揭示生活的文学散文,它以广泛的社会生活为写作的对象。鲁迅在揭示生活的时候,又是“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的。《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正是这种燃烧着的激情与具体生活内容的结合,形成了文学的诗的境界,产生感人的力量。我们可以从《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杂感中看到这种文学抒情的特点。这篇作品之所以感人,首先在于它所揭示的事件的本身是令人惊心动魄的,是能激发人们的义愤的情感的。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议论这个事件的时候,不是一般地讲一通抽象的道理,不是发一通空泛的甚至是激烈的感慨,而是把自己的深切的感受和悲愤的心情,同在惨案前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往事的回忆等情景融为一体,浓缩成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诗的境界,造成情感形象和生活形象的和谐统一。具体说来,它主要地采用两种抒情方式:一是把情感融化在具体情景的叙述中,二是在客观生活内容的基础上把主观感受浓缩为情感表象直接抒发出来。例如: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这是一种抒情方式。作者对青年的爱惜、对她们死难的悲痛、对屠夫们的愤恨,都表达得深沉而强烈。但这种情感是同具体景象的描述融合在一起的,或者说,是通过或借助对生活形象的描述来表达主观情感的。这种抒情方式带有明显的直观性,以突出客体形象为主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第二种抒情方式是直接抒写心境的感受,抒发主体情感,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里抒发了作者对于耳闻目睹的“惨象”、“流言”等的感受和愤怒之情,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但是它同样是以特定的生活内容为基础,在情感表象中概括着人们可以体味的客观生活内容,它以突出主体情感为主来达到主客观的融合。这种抒情方式实质上是在对客观生活内容作了更深刻的思考、提炼、概括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因而更带有哲理性,显示出情理交融的艺术效果。


《鲁迅其书》第三部分论鲁迅杂感的文学本质(6)

    不只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其实在其他杂感作品中的抒情,也基本上是这两种方式。这种情感之所以有审美的价值,具有文学的诗美,是因为它们有着以下一些重要的特点。一、这种情感总是反映和概括着一定的生活内容;包含着一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情感的内容与作者对客体的认识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情感不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表现形态,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越深刻,情感内容就越深广,越浓烈。相反,如果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是肤浅的,那么其情感内容就必然是浅薄的,甚至是没有社会意义的,它就不会有诗美。鲁迅杂感抒情所以具有动人的诗美,首先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的深刻,他所抒发的情感包容着巨大的社会内容和历史内容。二、由于这种情感反映着特定的生活情景和内容,因而它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只有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基础上的情感才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也只有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情感,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具有感人的力量。前面所说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抒情语言所以震动人心,就是因为人们不仅仅通过字义,而且通过它们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深切地理解它们所概括的社会含义。离开了具体生活内容,人人难于理解的“抒情”,就不会有审美价值。鲁迅杂感的抒情不但反映和概括着深刻的生活内容,而且为人们所理解,因而具有普遍的审美意义。三、这种抒情具有形象化的表现形式。它们或者通过生活形象来表现,或者造成情感形象来表现。前者是把情感融化在叙事状物之中,使生活形象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感染力;后者不仅仅是指抒情主体的形象,而且包括抒情中高度浓缩着的客体形象:只有这二者的统一才能造成诗的情感境界。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那段抒情文字,不仅展示了抒情主体的悲愤难言的心境,而且这“夜正长,路也正长”的文字本身也高度凝练地概括着当时漫漫长夜的社会形象,因而才有特别耐人寻味的魅力。情感形象自然还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如象征形象、比喻形象等等。总之,情感只有获得形象的表现形式,才有美学价值。标语口号式的抒情之所以缺乏诗意,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缺乏形象性。    
    由于鲁迅杂感抒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抒情特性,这就决定了它的抒情格调和形式的多样性。生活的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作者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形式也必然同生活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相适应。情感活动是一种主体的精神活动,自然与主体的气质、个性等有直接的关系;但情感又是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它又不能不受生活内容的制约。同一个作者对不同的生活事件和生活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波澜和采用不同的表情方式。鲁迅杂感的诗美的多样性,主要地决定于它揭示生活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在鲁迅杂感中,有些作品,如《记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友邦惊诧”论》等等,其情感有如怒海波涛那样深沉奔腾,以非常强烈的形式直泻而出。这是因为它们所揭示的生活事件具有极大的尖锐性和严重性,激起作者无法压抑的义愤和情感冲动。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其情感却表现得十分幽婉细腻。它以优美、轻快、舒缓的语调叙述着有关白娘娘的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甚至把主题思想也表达得那么幽深:    
    当初,白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禅师独自静座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这里,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是非常含蓄的。这是因为作品所写的对象是“西湖十景”之一,而且又与美丽的故事传说相联系。这样的生活内容就决定了作品不可能用前一类作品那种强烈的风暴式的抒情方式,否则就破坏了生活形象和情感形象的和谐统一,也就破坏了诗美。又如《张资平氏的“小说学”》这种讽刺作品,其抒情格调又与前两种不同。它对张资平的形象的勾画和对他的崇拜者们的讥讽,都表现着憎恶、轻蔑的情感:    
    呜呼,听讲的门徒是有福了,从此会知道如何三角,如何恋爱,你想女人吗?不料女人的性欲冲动比你还要强,自己跑来了。朋友,等着罢。但最可怜的是不在上海,只好遥遥“崇拜”,难于身列门墙的青年,竟不能恭听这伟大的“小说学”。现在我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精华,提炼在下面,遥献这些崇拜家,算是“望梅止渴”云。    
    那就是——△    
    这是通过嘲弄、揶揄、调侃的笔调来抒发情感的。这种抒情格调和方式,与作品所写的可憎可鄙的张资平氏及其可怜可悲的崇拜者这样的对象和内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特有的讽刺美。这里不可能列举鲁迅杂感抒情的所有类型,但这些例子可以说明鲁迅杂感抒情与所写生活内容有着多么直接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情感与生活内容的融合,情感直接表现着一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抒情的形象化,与生活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相适应的抒情格调和形式的多样化等,是鲁迅杂感抒情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的文学抒情本质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它的诗美的美学根源。    
    鲁迅杂感的诗美,还在于它本身所特有的含蓄性和曲折性,足以给人“言外之音”和“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这同样是构成杂感的文学特性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有一种这样的观念,似乎杂感应当是直白显露的、大喊大叫的;鲁迅杂感“隐晦曲折”,是它的一种缺点。这种看法恐怕有很大的片面性。的确,鲁迅处在白色恐怖的统治下,他的杂感中有些地方故意写得隐晦含糊些,以避文祸、这一点,鲁迅多次讲过:“遇有较为要紧的地方……往往故意写得含胡些”《〈两地书〉序言》。;“一到觉得有些危险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某些作品中涉及某些所谓“违碍”的人和事的时候,往往用避实就虚或其他避讳的方法以应付当局的检查。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即使有这种情况的作品,其主题和思想倾向也仍然是明朗的,并不晦涩难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杂感作品本身所要求的含蓄性和曲折性。这是文学作品的必然的要求,也是造成杂感诗美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常常被认为“隐晦曲折”的,其实就是这种含蓄性和曲折性。这就不是鲁迅杂感的缺点,而是它的文学本质的表现了。    
    鲁迅是反对文学作品的直白、显露的表达方式的。他说过:“锋太露,能将‘诗美’杀掉”。《两地书·三二》。。还说:“将全篇的意义说得太清楚了,所有蕴蓄,有被其打破之虑”(1925年5月17日致李霁野信)。对杂感创作,鲁迅也十分强调这样的美学原则。例如,他说:“猛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两地书·三二》。。谈到许广平的一篇杂感时,批评它“还太直白”《两地书·三五》。。他还认为钱玄同的文章“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两地书·十二》。。认为瞿秋白的杂感“尖锐,明白”,但“深刻性不够,少含蓄,第二遍读起来就有‘一览无余’的感觉”冯雪峰《回忆鲁迅》。。他批评内山完造的《活中国的姿态》那些“漫文”好下结论,“往往有令人觉得‘原来如此’的处所”《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说明,鲁迅不但要求杂感作品的思想的深刻性,而且还要求它们有文学的含蓄性和曲折性。他的作品就充分体现出这样的文学特征。许广平在谈到鲁迅杂感时说:“委曲宛转,饶有弦外之音,……这是先生的特色。”《两地书·十六》。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譬如说,《准风月谈》中的《“吃白相饭”》,文章很短,却宛转多姿,它从上海口语“白相”谈起,写了人们对“吃白相饭”不但不以为奇,而且看做“一种光明正大的职业”这种怪现象,进而多方面地勾画出“吃白相饭”者的无赖嘴脸,予以嘲讽鞭挞,这是很明显的。但文章却还有更深的含义,结尾时笔锋一转:“但‘吃白相饭’朋友倒自有其可敬的地方,因为他还直直落落的告诉人们说:‘吃白相饭’的!”这里就留下了给人体味的空间,隐藏着发人深思的“弦外之音”,即它所攻击的更重要的对象,是那些巧取豪夺却连“吃白相饭”者的自认的勇气也没有的更可恶的人们。文章的真正深意是通过这种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又如,《外国也有》是着重抨击官僚政客的贪赃发财的腐败现象的,但同样没有采用直白的评述,而是借助当时古巴政府扣押前总统在任职期间积攒的二千多万美元财产一事,进行曲折的讽刺:“财产一共只有区区二千五百万美元,手段虽不能谓之高,但有些近乎发财却总是确凿的,这已足为我们的‘上峰’雪耻。不过我还希望他们在外国买有地皮,在外国银行里另有存款,那么,我们和外国人折冲樽俎的时候,就更加振振有辞了。”正是在这种曲折的语言中,尖锐地揭露了国民党官僚政客们搜刮民脂,大发横财,在外国买地皮、存巨款的丑恶面目。这种含蓄曲折的表达方式,能巧妙地启发人们的思考和联想,引导读者自己作出判断。人们也正是从这种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和联想中,获得文学的情趣和诗意的感受。当然,鲁迅杂感的含蓄曲折,绝不是高长虹式的“晦涩难懂”,也不是“障眼文学家”那种“故作朦胧”,它是明确、深刻的思想和含蓄、曲折的表达形式的艺术的结合。惟其如此,它才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的统一。如果说一般评论文章与杂感作品还有什么不同,那么,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评论文要求论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