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乾盛世-第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祖清除了鳌拜及其党羽,自此乾纲独断,解决三藩问题也提上了议程。据圣祖自己说,他久有撤藩之意;“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清世祖实录》,卷99,8~9页。这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刚刚平定吴三桂之乱后说的一段话,对往事的回忆,透露他早年的想法。他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清圣祖实录》,卷154,10页。两事互为印证,他当时有此远见卓识是可信的。所虑何时撤藩,采取何种方式撤为好?他正等待时机的到来。
圣祖最担心的是,“三藩俱握兵柄”《清圣祖实录》,卷99,8页。,精兵猛将如云,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一面密切关注三藩的动向,一面继续加恩,频频颁赏,藉以笼络其心,免致引起怀疑,变生不测。
撤藩的时机终于到来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尚可喜突然提出申请,要求撤藩,“归老辽东”《清圣祖实录》,卷99,8页。。尚藩很明智,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自请撤藩,在客观上为圣祖处理三藩问题铺平了道路。于是,圣祖抓住这一难得时机,顺水推舟,毫无挽留之意,马上批准。《平定三逆方略》,卷1,5页。实际上,这一做法,就是暗示吴、耿两藩也应效法尚藩,主动提出。进而说,批准尚藩撤回,也就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气势,迫使吴耿做出选择。果然,耿、吴两藩无法回避,心非所愿地也提出撤藩。
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在讨论时,一致同意耿藩可撤,但对吴藩撤否却出现了严重分歧。以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兵部尚书明珠等人为代表,只有少数人支持圣祖全撤的主张《清史稿·明珠传》,卷269,9992页。;多数廷臣持相反意见,其中内弘文院大学士图海、索额图等主张最力。圣祖为慎重起见,又指令议政王大臣会同户兵两部及九卿科道诸臣再进行讨论,希望取得一致意见。会议结果,还是两种意见尖锐对立。圣祖力排众议,宸衷独断,正式作出撤吴藩的决定。《清圣祖实录》,卷43,3页。
事情绝非如圣祖想得那么简单,以为一道圣旨就可以解决问题。他本人及其支持者明知情况复杂,明知吴和耿请撤并不是出自诚意,应当慎重估量当时的形势和撤藩可能产生的后果,多设想几种方案以供选择,防患于未然,是完全必要的。归纳起来,可有五种方案选择:
其一,恪守太宗以来,世祖、多尔衮和圣祖即位后多次许下的诺言,“子孙世袭罔替”《清世祖实录》,卷60,6页。,永不撤藩;其二,将吴、耿、尚调到北京,以觐见为名,叙君臣之乐,借机把兵权收回。此法颇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其三,区别对待,分期撤藩,以分其势,如兵法云:各个击破;其四,不急于撤藩,即使尚藩主动要求,亦可缓机图之,如,待他们老一辈去世,新一代掌权,趁其年轻,威望不重,再解决也不迟;其五,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其可行性。比较以上各个方案,如多数廷臣所主张的,区别对待即第三方案,分期撤藩,较为得策。一是尚藩率先撤藩,不易反悔;二是耿藩为第三代承袭,精忠没有威望,也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把他撤下来,不致出乱子,最后只剩下吴藩,势单力孤,再稍待时日,他已60岁,等其寿终正寝,就不难解决。但圣祖计不出此,却选择了第五方案,是最下之策。圣祖时年20岁,血气方刚,凭一股气盛,断然一次性解决,操之过急,惹出一场大乱。如果,他能冷静、小心,持极慎重的态度,不取其下策,那么,八年内战就有可能避免,至少说可以延缓,即使发生,也不致声势如此浩大,持续时间如此之久。不久,即将爆发的内乱,是由撤藩引起的,圣祖处理不当,是不能辞其咎的!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圣祖撤藩令送到昆明,吴三桂顿时愕然,不知所措。因为他申请撤藩不过是故作姿态,虚意应付,他自信当今皇上一定会“慰留”他,不会让他撤藩的。在圣祖与吴三桂之间,各有一个“没想到”,这就是圣祖没想到撤藩会招致一场战祸,吴三桂没想到圣祖会断然撤藩,自己朝请,而令夕下,弄假成真!吴三桂终将后悔化为仇恨,铤而走险,遂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振臂一呼,悍然起兵,宣布同清朝决裂,以军事手段来保卫他所得到的权益和地位。《荆驼逸史》载《四王合传》,“吴三桂传”。
圣祖和他的谋臣们所始料不及的是,“吴三桂一倡变乱,遂至涂炭八年”,而“伪檄一传,四方响应”,“各省兵民,相率背叛。”事实正是这样。吴三桂叛后,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甘肃、陕西,纷纷响应,甚至河北,直至京师,天子脚下,也发生了叛乱,密谋起事等事件。真是“天下骚动”《清圣祖实录》,卷99,8、10页。,“东西南北,在在鼎沸”赵翼:《皇朝武功纪盛》,卷1,“平定三逆述略”。。特别是耿藩响应,为吴藩首难增添了巨大力量。吴兵神速,在很短时间推进至长江南岸,清兵望风披靡,一触即溃。
吴藩率先叛乱,占领长江以南大部省区,引起朝廷上下一片惊慌,无所措手足。圣祖很快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从容沉着地进行军事部署,与吴藩进行军事决斗。
第三部分削除三藩割据(5)
关于战争的具体情况,无须多叙。概括起来,八年之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四年底,吴藩发动战略进攻,清朝战略退却;
第二阶段,自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十六年,双方进入战略相持,展开了互有胜负的拉锯战;
第三阶段,自十七年至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清军战略反攻,吴军全面退却,直至被彻底消灭。
毫无疑问,圣祖担负了这场平叛战争的总指挥。他历经艰险,把清朝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调动有方,使用剿抚、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剪除侧翼,各个击破,全面孤立和打击吴藩。王辅臣在西北拱手而降,耿精忠在福建被迫倒戈归诚,继承王位的尚之信(尚可喜长子)在广东公开反正,清军节节胜利,在两侧战线结束战事后,全力围攻中路的湖南吴藩。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即位当皇帝,国号周,不久,即因病死在衡州(今湖南衡阳),而吴军顿成瓦解之势,在清军的猛攻下,自湖南仓皇撤退,最后一直退到叛乱的发起地——昆明。圣祖派遣三路大军直取昆明。在围困了八个月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九日,昆明城中的吴藩部将发动兵变,开城向清军投降。八年之久的战争到此结束。关于战争的经过,以及许多细节,本书受篇幅所限,不能逐一写出,详见拙著《吴三桂大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清朝胜利后,对于失败者毫不姑息,必欲根除一切敌对势力。
吴氏政权的覆亡,招致整个家族的毁灭。除了吴三桂及其妻张氏病死于昆明城陷之前,其子吴应熊、其孙世霖、世А⒅段庥ζ凇⑴龊龋抟簧浦眨虿宜烙阢谙拢虮忻诮。蛞杏诠遥蛳嗖杏谙羟剑堑募沂艋蛑炅溃蛎蝗牍俑N夥言谡秸邢稹! �
耿藩精忠是仅次于吴三桂的首犯之一。他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冬向朝廷投降,圣祖既往不咎,免去一切处分,恢复其靖南王爵。但战争结束后,还是不放过他。康熙十九年,圣祖诱他进京,然后则以“归顺后尚蓄逆谋”等罪款将其逮捕。《逆臣传·耿精忠传》,卷2,36~37页。不容他分辩,先看押起来,等把所有逆党提拿归案再一并处理。同时,下令迁移精忠的亲属归旗,原属精忠的旧部在浙、闽当官的都还京。这一措施,便把耿藩从组织上彻底解散,至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作出最后判决:耿精忠凌迟处死,其子显祚斩首;其部将属骨干分子的如曾养性等8人均凌迟处死,黄国瑞等15人斩首。以上各犯,立即行刑处决。
尚藩可喜去世后,由长子之信袭爵。他一度曲意投降吴三桂,暗中已与朝廷达成谅解。当清军向广东进军时,他公开反正,配合清军平叛。在圣祖的既定政策中,他也是必除的一个重要人物。康熙十九年,圣祖指示刑部侍郎宜昌阿等人以巡视海疆为名赴广东,“密图擒拿”《清圣祖实录》,卷90,17页。。同年八月,赐之信就地自尽,其弟之节等就地斩首,另三个弟弟之孝、之璋、之隆等从宽处理,革职枷责。尚藩就此撤去,所属15佐领被分入上三旗,驻广东。次年冬,又将其属下旗员都撤回北京,另行安插。
三藩中,副将以上的将官都没逃脱厄运,大都被处死了。其中下级军官及广大士兵逃过一死,分别发充边疆做苦役。如,吴藩下属人员都发到东北远至黑龙江宁安地区为站丁,终身及世代不得为官!
通过战争,已把三藩彻底消灭,战后血腥镇压和迫害,累及成千上万的人,可以说,从根本上清除了一切敌对势力,清朝的统治空前巩固。
这场战争,是由吴三桂首先发动的。对于清朝来说,无疑是“背恩反叛”《清圣祖实录》,卷99,8页。。就其性质而言,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集权与分权之争,亦是加入清政权后而形成的原明将吏集团同占主导地位的满族贵族集团的权力之争。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说,应是汉民族广大人民拒绝接受清朝统治,也是明末农民抗清斗争的继续,换言之,它是明末汉民族抗清斗争的余绪。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吴三桂反清带有鲜明的民族矛盾和斗争的政治色彩。这就不难理解,吴三桂振臂一呼,为什么天下响应,在很短时间内将清朝置于空前孤立,空前危机的境地。但是,吴三桂等人之发难,不过是为一己之私,维护本集团的既得利益,并利用了人民不满清朝统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吴三桂起兵不能说成是“起义”、“抗清”的正义事业,他的失败,即根源于此。
清朝平息三藩之乱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她是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统一。顺治时期,用武力统一了全国。从三藩之乱的发生及“天下骚动”,可以证明,清朝的统一是不巩固的,基础不稳,显得很脆弱。吴三桂倡乱,便打破了她的统一,呈现分裂状态。如果清朝没有能力结束这场战争,就会使中国重新出现“南北朝”的局面。圣祖以雄才大略,坚定的信念,在关系清朝命运攸关的时刻,亲自领导了这场斗争,最终取得全胜,重新统一了全国。这是清入关后的再统一。其规模之大,及斗争的深刻性,并不比顺治统一中国逊色。经过此次大搏斗,在中国土地上,彻底铲除了明末以来所遗留下来的腐败的封建官僚兼地主的军阀集团,拔掉了根植在封建制中的一个毒瘤,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毋须夸张,平息三藩之乱,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而且为大治天下开拓了道路。圣祖正是抓住了这个有利的历史机遇,施展政治家的抱负,把清朝引导到辉煌之路!
第三部分东北反击沙俄(1)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达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创造出前人所未曾有过的业绩,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内部的纷争,更没有战争,也没有来自外部的侵扰和破坏,社会上下各个阶层基本相安无事,政情廉明,人心趋同,这才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持续地发展,那时,一个繁荣的时代就会到来!
清朝入关以来,直至削除三藩,历经近四十年,她所做的,都不过是为建立和巩固全国的统治而斗争,换言之,也就是要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发展的政治局面。同三藩的八年内战及清朝的胜利,端正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以此为契机,自明末以来近百年之乱开始转入大治的轨道,走向新的辉煌。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的发展尤其如此。因为在其发展中都包含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还有随时都可能发生无法预料的意外之事,因而对历史的发展可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如前述,平息三藩之乱,实际已开始了大治的历史进程。这时,突然从遥远的黑龙江畔频频传来警报:罗刹(沙皇俄国)已入侵黑龙江,在其沿岸筑城建堡,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甚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