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清康乾盛世 >

第20节

清康乾盛世-第20节

小说: 清康乾盛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招荩≌馕桓章�14岁的皇帝,终于被逼不过,全部批准了对苏氏及其亲属的判决,但圣祖坚持将苏氏的磔刑改为绞刑,鳌拜让步,这才结束了君臣的激烈的争论。《清圣祖实录》,卷23,17~18页。    
    鳌拜不仅把苏克萨哈置于死地,连同他的家人亲属一起消灭,其狠毒如此!圣祖作为至尊的皇帝,连一个大臣的生命都无法保护,竟被一个辅臣逼迫,名为亲政,实权仍操在鳌拜手中。可见,君权旁落,比之多尔衮,尤其嚣张。因为朝中大臣都依附在鳌拜的门下,而其亲信占据了中央政权的各要害部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了朝廷的政权。圣祖势单力孤,在鳌拜的威逼面前,只有让步、迁就。处决了苏克萨哈以后,议政王等会议,给遏必隆加恩,于所有一等公外,授为一等公;鳌拜于原有的二等公外,授为一等公。《清圣祖实录》,卷23,19页。苏克萨哈已被处死,也就取消了原议。    
    四辅臣已去其二,剩下遏必隆随声附和,俯言听命,惟鳌拜之命是从。在朝中,他想提拔谁,想革谁的职,由他一人决定,圣祖只不过是他的“橡皮图章”,形式上履行个手续而已。例如,工部尚书一缺,鳌拜推荐济世,圣祖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鳌拜强行安插;他为安插亲信马尔赛,随意更改定制,提出户部尚书应有两名官员担任,硬是将马尔赛补授该部尚书。每当向圣祖议事,不管是否合理,稍有违背他的心意,当场叱喝部臣,在圣祖面前“施威震众”;科道官奏报朝中事,他屡次要圣祖禁止,惟恐涉及他及亲信。他“闭塞言语”,凡奉承他的人,就提拔,不合己意者,必欲陷害……蒋良骐:《东华录》,卷9,149~150页。种种不法事,不一而足。圣祖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圣祖看到朝廷大多臣子,连同侍卫都是鳌拜安插的,无法依靠,就悄悄组织一支忠于他的卫队。他明里以“布库戏”昭梿:《啸亭杂录》,卷1,“圣祖拿鳌拜”。“布库”为满语,译为汉语,意为“扑击”,“角力”,属蒙古、满族人摔跤的竞技活动。圣祖时为少年,玩此“角力”,是作为一种游戏,故称“布库戏”。为名,选取一批年少力壮者进宫,陪他玩“角力”游戏。其中,有索尼次子索额图被召到圣祖身边,任一等侍卫,实际担任了这批人的首领。为麻痹鳌拜,圣祖故意当着他的面,同这些少年滚打在一起,表示他无意于政事,只顾玩耍。有时,鳌拜还暗中监视,看不出破绽,渐渐地也就放松了警惕。    
    这些少年在圣祖的训练下,建立了异常亲密的关系,完全听从他的指挥,效忠于他。于是,圣祖感到时机成熟,准备采取行动。    
    事前,圣祖有意将鳌拜的亲信、党羽先后派遣出京,执行各种名义的使命《清圣祖实录》,卷30,2~7页;卷31,9页。,以削弱鳌拜的势力。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他召集众少年,授以密计,部署完毕,派人召鳌拜入宫议事。鳌拜就像平常一样,毫无戒备,只身前来。刚进宫门,圣祖突然发出命令,这群少年一拥而上,将猝不及防的鳌拜按倒在地,一举擒获。圣祖迅即指示议政王等严加审讯。同时,圣祖还指示,遏必隆知情不举,缄口不言,未曾将鳌拜的恶行奏报过一句话;一等侍卫阿南达每进奏时,总吹捧鳌拜为“圣人”,一并拿下。还有,穆里玛、塞本得、讷谟、佛伦、苏尔马、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济世、玛尔赛、泰必图、迈音达、吴格塞、布达礼等,都是鳌拜的同党,先后被捕,一并审问定罪。《清圣祖实录》,卷29,3~5页。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鳌拜被逮,其党羽乖乖被擒,没有丝毫反抗,都做了阶下囚。以鳌拜为首的庞大的政治集团顷刻瓦解。    
    从审讯中,还供出莫洛、白清额、阿塔也是同党。圣祖指示,他们本当逮问,治以重罪,但念其在外任督抚,受事以来,革除地方积弊,剔除加派“火耗”,先予从宽免罪,仍留原任。其余,审后判决。    
    经和硕康亲王杰书等议政王审讯,共议出鳌拜犯有30条罪状、遏必隆罪状共12款。鳌拜、遏必隆罪状,详见《清圣祖实录》,卷29,6~11页。判决结果如下:    
    鳌拜,革去一切职务,立斩处死;其亲子、兄弟亦应斩首,妻子及孙子为奴,家产没收;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的,均应革退,各鞭一百,披甲当差。


第三部分大权收归皇帝(6)

    遏必隆,革职、立绞处死;未分家之子及其妻为奴,其子所袭之公爵,另选族人承袭;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的,均应革退,披甲当差。    
    班布尔善,犯有21条罪,判处革职、立斩,因系宗室,改为“立绞”。    
    塞本得,定罪6条,革职,即行凌迟处死。    
    吏部尚书阿思哈、户部尚书玛尔赛、兵部尚书噶褚哈、吏部侍郎泰必图、鳌拜弟都统穆里玛等“助恶结党”,均应革职,“立斩”处死,玛尔赛已故,“应抛尸”;鳌拜之子那摩佛、侄纳谟、佛伦及鳌拜党羽阿林等12人应予“立斩”;鳌拜兄赵布太、婿赖虎等应“立绞”,以上,其妻与未分家之子为奴,家产籍没。    
    其他,还有“谄事”、知情不举的,及鳌拜擅授官职的,都逐一革职、鞭打。    
    上述判决报到圣祖批准。圣祖大多给予宽大:鳌拜为首犯,圣祖不忍心处死他,给予革职、抄没家产,本人拘禁的处罚。遏必隆因其没有结党,免予处分,革去太师及公爵位。除部院大臣等处死,大多免死,革去职务。《清圣祖实录》,卷29,10~17页。    
    结案后,又查出一大批朝中及外任的官员,依附鳌拜,向其行贿等事,圣祖一律不予追究。同时,受鳌拜陷害致死、革职、降职者,逐一昭雪,恢复名誉;苏克萨哈等,其爵位由后人承袭。    
    圣祖粉碎了鳌拜集团,至此,辅政体制被废除,收回了“批红”(即御批)之权,举凡朝廷中需经他批示的,必由他一手批阅,“断不假手于人”《清圣祖实录》,卷265,14页。。过去数年以来,具有议政、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为鳌拜所操纵,经此事变后,圣祖加以整顿,决定诸王贝勒的长史,闲散议政大臣不再参加议政,以后会议讨论任何问题,不得向外泄漏。《清圣祖实录》,卷31,1页。    
    圣祖通过处理鳌拜及其党羽,实际也是进行了一次政治大清洗,纯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吏员队伍,深得人心。圣祖处理得当,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卓越才干,无疑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提高了皇权的权威。经过这场斗争,圣祖把君权收回到自己手中,从此,真正开始亲政,逐步把清朝推向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部分削除三藩割据(1)

    圣祖在铲除了鳌拜集团之后,在中央实现了君主集权,强化了最高统治集团的集中与统一。这对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继续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创造了条件。但是,圣祖又面临着另一个危险,这就是三藩割据的严重威胁。    
    所谓三藩,是指王藩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王藩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王藩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要想知道他们的来历,不妨把历史追溯到清入关前这一时期。    
    早在太宗时,清(后金)同明朝展开大规模而激烈的争夺,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原明参将孔有德,因不满于明朝腐败,于河北吴桥县率部举行兵变,转战至登州(今属山东),得游击耿仲明响应,孔自称“都元帅”,耿为总兵官。至天聪七年(1633年)五月,转战年余,遂率家眷、士兵万余人自登州航海投向后金。太宗大喜,优礼接纳,颁发勅书,对他们自报的头衔予以正式确认。《清太宗实录》,卷14,9~11页、16~17页;《明清史料》,丙编第一本。四个月后,明朝广鹿岛(今属辽宁)副将尚可喜因不堪忍受主将的迫害,亦率广鹿、长山、石城三岛(地在渤海与黄海之间)数千名官兵航海归服后金《清太宗实录》,卷16,8~16页,参见《尚氏宗谱》,“先王实迹”。。孔、耿、尚率部及大批火器装备来归,大大地加强了后金的实力,而在政治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太宗不惜给以各种优待。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太宗去汗号,正式即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宗德。与此相适应,他大批封赏功臣,给予亲王以下各等次的爵位。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时称“三顺王”。在汉官中,是最高的爵赏,仅比宗室中的亲王爵位低一级,但在日常对待上却多有照顾。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清朝倾国进关,旨在与农民军争夺统治权。入关前夕,多智多谋的摄政王多尔衮收服了明朝宁远(辽宁兴城)总兵吴三桂,遂使雄关大门洞开,清、吴联军一举击败李自成统率的精锐,为清军底定中原,君临天下开拓了胜利之路。吴三桂功劳之大,不能不远在孔、耿、尚“三王”之上,因此多尔衮于山海关决战结束,立即赐封为“平西王”《清世祖实录》,卷4,17页。。当年九月,世祖迁都北京后,颁发金册、金印,给予正式确认。按顺序说,吴三桂是清朝赐封汉人的第四王。后来,顺治十四年,原张献忠部将孙可望降清,被封为“义王”,是为第五王。闲居北京,不久病死。    
    终清之世,封异姓且不同族者为王,仅此五人。在平息三藩之乱后,直至清朝逊国,清朝再没有封汉官为王的。    
    他们被封为王,完全出于当时斗争的需要。清朝进关仅年余,就夺取了南京,其统治势力迅速扩展至长江以南,但四川、云贵、两广广大地区还掌握在南明永历及农民军余部的手中。为驱使“四王”效忠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不惜封王之赏。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清世祖实录》,卷44,36页。,吴三桂仍封平西王。是时,吴已被调到汉中,对付农民军余部。改封的目的,是调他们南下,“宽朝廷南顾之忧”,巩固大清的一统江山。    
    改封后,孔有德率部及家属征广西,尚可喜与耿仲明征广东。同年十一月,尚、耿部进至江西,耿仲明因部属隐匿逃人,畏罪自杀,所部委于其子耿继茂统领,后袭爵为靖南王。顺治七年十二月,尚、耿攻克广州,孔有德进军广西,夺占桂林。顺治九年,孔有德兵败桂林,自焚死,因无子承袭,爵除。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吴三桂奉命自汉中出兵,经四川,征剿贵州与云南。当年,克取贵州,次年正月,进入云南昆明。南疆底定。但这里情况复杂,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险恶,加之气候溽热,满洲与蒙古八旗不宜驻防,朝廷便决定将“三王”留镇此地。顺治十六年三月,世祖在北京正式作出决策:命吴三桂驻镇云南,后又兼辖贵州;尚可喜驻镇广东《清世祖实录》,卷124,14~15页。;耿继茂驻镇地有几次变更,因担心已去台湾的郑成功反攻大陆,遂于十七年七月,命耿率所部及家口移驻福建《清世祖实录》,卷138,14页。。吴、耿、尚三王驻镇地就这样确定下来,史称“三藩”。    
    但是,“三王”所领之地,不是封地。当初,太宗封孔、耿、尚三王分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海州(今辽宁海城),此为驻防地,不具有封藩的意义。顺治时,仍然沿袭这一体制,并无根本性的变化。当时,正处于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征战状态,一无藩地可赐,二无政策规定,不过待遇比关外更为优厚些。当战事稍缓,大规模战争趋于结束时,便把他们又陆续调回关外各自的家乡驻防。如前所叙,南明及农民等余部仍然活跃在南方边疆地区,清军反复征剿,还是此伏彼起,闹得“疆圉弗宁”,才迫使朝廷重新动用“三王”的力量,派遣南下,战事结束,就地驻镇。三王从无固定的领地,随时听调,朝廷也从没有宣布某地为某王的封藩之地。


第三部分削除三藩割据(2)

    圣祖继位以后,四大臣辅政时期,继续执行前辈的遗策。如圣祖在给吴三桂晋封亲王的金册中重申顺治八年世祖已说过的话,写道:“朕登大宝,特仿古制,视诸臣功德差等,授以册印,俾荣及前人,福流后嗣。”《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701页,参见《清世祖实录》,卷60,6~7页。这段话概括地表达了自太宗以来所封各王与历代的分封有着根本的不同。清朝的做法,仅在封王的名称或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