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399-长征行 >

第9节

5399-长征行-第9节

小说: 5399-长征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的最终结果,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即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会议而逐步实现的。当初,走这段历史过程,并不像我们现在看得这么清楚。开通道会议,实现“转兵”路线进军贵州时,并没有想到会出现遵义会议那样的结果。当时不可能有这样的预见。由于通道会议只解决了急需解决的进军方向,并没有解决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方针,因而就有黎平会议。黎平会议和随后的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和苟坝会议等,都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或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规格很高,解决的问题是递进深入,由战术到战略,由军事到组织,最后才实现毛泽东成为党的核心实际决策者的局面。因此,对通道会议的历史意义,就应放在历史发展的渐进过程之中来评价。既要瞻前——它开始改变红军长征以来被动挨打,走向机动灵活的新局面,又要顾后——它只是战术“转兵”,并非战略“转兵”。也就是说,既要看到取得的成就,还要看到未解决的问题。将通道会议放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之中来认识,对它的评价就会更加符合历史实际。    
    (三)要把对历史环节的认识同对历史链条的认识结合起来。这也是历史过程论的研究方法,只是又换了一个分析问题的角度。从通道会议到扎西会议和苟坝会议,可以看作是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的一段历史链条,通道会议是这段历史链条的一个历史环节。从历史链条这个视角看,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和苟坝会议等,都是历史环节。这每个历史环节都有其不可抹杀的历史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不应当只孤零零地看作是遵义会议的成果,而是这整个历史链条共同推动历史前进的合力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说,上述这些会议,是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的系列会议。当然,作为历史环节的每个会议的作用不是等量的,有的更加突出。比如,遵义会议就是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的根本标志,是这段历史链条中发生了更大历史作用的历史环节,可以作为光辉代表。这是其他历史环节不能替代的。因此,对它的历史评价就不能简单地移位到其他历史环节上去。上面引述的对通道会议评价会有异议的那几句话,在用词上可能是讲得满了些。这说明,对历史环节和历史链条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把握。但是,那个基本认识是正确的。    
    受到基层单位同志研究党史问题的一些认识的启发,对通道会议能否作这样评价:它为黎平会议作出改变战略方针的决定作了重要准备,为实现党的历史第一次伟大转折,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实际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我们的一个基层党史办主任,对通道会议所作的考察和研究,值得称赞。因此,我当即动员他写成文章交《中共党史研究》发表。也正是有感于在地方——从省级、地级到县级,有相当一批这样的同志在那样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仅仅单凭文献资料(我决无否定文献资料是研究的“原粮”的重要作用之意),所作的考察和研究,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研究空间,丰富“实地”营养。因此,我才冒叫:有志于献身党史事业的党史工作者,要有徐霞客精神,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要不怕吃苦受累,先作“党史徐霞客”,然后才能作“党史司马迁”,写出传世之作。这里要补充申明一下:这丝毫不是讲我个人自诩为“党史徐霞客”,要作“党史司马迁”,鄙人此生无才,没此奢望;但我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后人中,会涌现“党史徐霞客”和“党史司马迁”的。


中央红军改变战略方针的黎平会议中央红军改变战略方针的黎平会议

    2002年7月,在湖南考察了通道会议,没有时间跨省去黎平。尽管直线距离不远,但高山阻隔,轿车必须向北绕道靖州,西进黔境,再向南折,才能到达。    
    头年未能成行的考察,第二年解决了。2003年3月下旬,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同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遵义市委,在遵义市联合召开“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之后,我有了比较宽裕的时间,跟当年中央红军反方向而行,由遵义去了黎平。


中央红军改变战略方针的黎平会议侗族部长畅谈黎平侗乡历史风情

    在我的想象中,黎平一定是个经济不太发展的小县城。哪知实际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陪同我们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常委、宣传部的石部长,来州里任职以前就是黎平县委书记。他是土生土长的黎平人,而且又是侗族,与我同姓。在3月底4月初的三天同行时间里,他一路介绍了许多有关黎平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于对我这个汉族老哥进行了一次“扫黎平之盲”的教育,令我大长见识。    
    这位家门老弟说:黎平位于贵州东南角,东面紧邻湖南的靖州、通道;东南与广西的三江接壤。这一带是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黎平就是侗族之乡,全县人口约50万,侗族占72%,每个乡镇都有;其他为汉、苗、瑶、土家、水、壮、布依等族。这里各族群众历来和睦相处,没有什么纠纷。侗族姓氏以杨、石、陆、吴四姓为多,你我这个石姓,自汉以来就有一定势力,因此是个大姓。黎平是个山区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地段,土地面积4441平方公里,多为低山、中低山和丘陵地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谈起黎平历史,在五百年前与我可能是一家的这位侗族部长如数家珍。他说:黎平是个古县,宋代始有建置,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黎平府。1913年,废府设县,自此相沿未改。黎平虽是个山区县,但在历史上却不是穷县,因为它山清水秀,物产丰富,雨量充沛,适宜农林作物生长。因此,贵州地方志书记载:黔境有两个富郡,一是遵义,一是黎平。遵义以柞蚕称富,黎平以木材发财。史书说:“黎平山多戴土,树宜杉”,三五年即可成林,因此森林茂密,“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所产杉木远销两湖、两广和江浙等省,每年可获二三百万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林业生产,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尽管一个时期采伐过量,但这些年的森林覆盖率在递增,有“杉木之乡”的美誉。目前该县是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木材蓄积量为全省之冠。    
    这位部长不仅记忆力好,而且口才也好。他尽管只在农村读到中学,但善于表达,且普通话说的相当标准。他介绍黎平的风土人情说: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以歌叙情,以歌娱乐,有大歌、情歌、酒歌、拦路歌、哭歌等形式,所住村寨被誉为“歌的海洋”。乐器有琵琶、侗笛和牛腿琴。侗族的歌就是诗,一首歌词就是一首诗,要求格律严谨、脚韵和谐、语言精练、比喻生动。侗歌种类繁多,主要分单声部和多声部两大类,大歌是多声部歌曲,一人主唱,众人伴唱,高雅动听,情深意真,非常感人。前几年,有六名侗族女歌手参加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受到各界好评。她们比云南丽江古乐出国早。除唱歌外,还有侗戏,每个寨子至少有一个戏班子,逢年过节不但在本村演出,有的还到湘桂侗族地区去。    
    谈起侗族的建筑,侗族部长很自豪地说;侗族的建筑水平很高,每个寨子都有鼓楼和风雨桥。雄伟的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全县有230多座。楼高重檐7层、9层乃至10余层,都是单数;形式多是下层为四方、3层以上为八方,翼角高翘,顶置桅杆和葫芦宝瓶,形似宝塔;结构复杂,落地的16根大柱的中间4根,多为一至两人合抱的千年古杉,直接贯穿顶层。整个鼓楼的建造,大小柱枋,横穿直套,纵横交错,都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质穿榫。技艺之精湛,蜚声中外,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瑰宝。风雨桥又名花桥,凡溪边河畔的村寨都有。它横跨溪流之上,为廊式凉亭,将楼亭与桥梁融为一体,既作行人过往和小憩,又是娱乐活动场所,全县有50余座,比美国廊桥漂亮多了。侗族工匠从不绘制图纸,全在脑子里构思,就凭一把角尺和一根竹片笔,再复杂的建筑也能做得了。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实践出真知,刻苦造人才。    
    侗族部长还介绍了侗族的服饰。他说:我们侗族的服饰在少数民族中是数得着的。男者头上红布抹发,订有一排银泡珠子,上穿对襟蛋浆布高领短衣,外套花背心;下穿青布裤,脚穿双梁厚底素花布鞋,十分英俊威武。妇女因地域、因家境而异,差别很大。比较好看的是,冬春穿红青色布棉衣,大襟短袖,里衣袖口有多道袖围滚边,穿时露出滚边,形如多件;面前贴身有胸兜,束绣花围腰,搭配两根银链套过背后;下穿蛋浆发光的百褶裙,长至膝盖,小腿系绑腿,留有飘带;脚穿绣花船形踏跟勾鞋。着盛装时,再加银饰,额上系有一根银泡珠子的抹发和银制亮片带;头插银制花草、鸟蝶和白色羽毛;耳带银环;颈带数个层层吊于胸前的银项圈,项圈下再悬吊银制佩玉等“压前”;手腕戴数对银镯;手指戴银戒指;腰系两头绣花有须的大红绸带。扮装出众,从头至脚,花团锦簇,漂亮无比。这种打扮,显示着富有,是我们侗族人的骄傲。


中央红军改变战略方针的黎平会议黎平会议:正式否定博 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

    黎平是少数民族之乡,也是历史名城。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纠正错误战略方针,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历史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偏僻边远的小县城开始闻名。    
    2003年3月31日,我们先游览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山城,宛如到了异域。随后,参观黎平会议会址。会址前门上方是陈云题写的“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几个大字,刚劲流畅的书法分外醒目。这个会址坐落在城关德凤镇二郎坡,是清朝嘉庆年间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前低后高。外围是青砖盒式防火墙,内为穿斗式山顶木结构。整座建筑为两层三进,通进深近40米,占地近800平方米,大小天井9个,天井两旁是厢楼,建有5间大厢房。楼上楼下,花格镂窗,木窗精刻花、鸟、鱼、龙等壁画,古朴典雅。房顶盖小青瓦,间有明瓦采光。平面如方印,开阔宽敞,被称为“印子屋”。20世纪30年代,这里是一家大店铺。作为会址,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多方走访当年的老同志,才最后确认下来的,如今辟有八个展室。    
    讲解员一边介绍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一边讲解黎平会议情况。由湘入黔的中央红军,于1934年12月15日进占黎平。17日,中央纵队进驻黎平。中革军委和红军司令部住在会址这里,周恩来、朱德住在两边厢房里。李德住在会址后面并与之相通的福音堂里。毛主席住在另一条街上的房子里。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会址的这个堂屋,北方人称之为客厅的地方召开会议,讨论通道会议未能解决的战略方针问题。出席会议的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发等。(目前写黎平会议的著述,都说陈云参加了会,但他本人在1982年6月12日回复中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宣传部的信中明确地说,“我并未参加黎平会议”。我以为应以他本人说的为准。)    
    黎平会议仍由周恩来主持。博古继续讲了由黔东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主张。李德因身体不适没有出席会议,托人在会上转达了要坚持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湘西一带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根据当时敌人已在湘西布重兵,并正向黔东北集结的严重情况,进一步阐述他在通道发表的意见,正式建议中央放弃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向黔北的遵义地区进军,在那里建立新的根据地。会议经过激烈争辩和反复讨论,最后接受毛泽东的建议,并通过根据他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这个决定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