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399-长征行 >

第5节

5399-长征行-第5节

小说: 5399-长征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为我国自古至今始终沿用的重要地名之一。这个地方是一地二名。隋代前多称零陵,这以后多称永州。据永州市委副秘书长张泽槐说:零陵,实为舜陵之别称。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寻舜陵,一路痛哭欲绝,到达九疑,泪尽泣血,泪血洒竹留下泪斑,成为斑竹。故毛泽东的诗有“斑竹一枝千滴泪”之句。但娥皇和女英最终没有找到舜陵,在返回途中双双投水于洞庭湖。后人为了纪念娥皇和女英,便将舜陵改称零陵,这里的“零”是“涕零”即落泪的意思。零陵后改永州,是隋文帝一统国家后,废郡实行州府制,因零陵郡西南有“永山永水”(现今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故改称永州总管府。    
    零陵永州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唐宋二代空前繁荣。中唐文学家元结两任道州刺史,留下了著名的“浯溪碑林”。柳宗元谪居永州10年,写有《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传世之作。唐代名僧怀素以蕉叶代纸习书,成一代书法宗师,并成为毛(泽东)体草书之源。北宋周敦颐,少时悟道于家乡道县月岩,后来成为宋明理学创始人。在近代涌现了参与党的创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北伐名将蒋先云、党的早期女革命家何宝珍等一批共产主义战士。    
    零陵永州自古是重要战场。它地处五岭北麓中心段,湘粤桂三省区之界域。“三山围夹两盆地”: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三大山脉从东、南、西三面沿边界向境内环绕;腹地多为丘岗和平地,呈马蹄形向北敞口;湘江由西向东穿越过境,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潇湘二水在永州市汇流;拥有“踞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之优势,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揽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粤港海滨之通道。因之,秦始皇经此修建连接湘、漓二水的灵渠,沿五岭开辟山道,使零陵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枢纽,以打破南北阻隔和南征越族(今广西地区)。汉武帝遣兵五路击南越,一路便是“出零陵下漓水”。三国时,蜀吴争夺零陵达14年之久。宋元明清四代更替之际均在这里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战争。太平天国出广西也经此北征。中央红军西行长征过此,乃战略要冲所使然。    
    红军长征走湘粤桂边界在计划之中。先是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队到达零陵地区。1934年8月下旬,红六军团占领零陵新田县城后,分兵两路,经零陵城周围直插湘江东岸,遇敌阻击,转向北面阳明山区后,又掉头往九疑山区的宁远方向进发,跳出了敌军的重重包围。9月初,红六军团全部人马进入道县南端的都庞岭北麓蒋家岭。这里是湘桂两地交界处,为通往广西的前沿地带,有号称桂军的“铁军师”部队把守。红六军团正面掩护,侧面猛攻,激战一天,占领了制高点,绕过敌重兵布防的湘桂通道永安关,从另一要隘清水关进入广西境内。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进入零陵的蓝山、宁远、道县、江华、江永地区。蓝山以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翠,浮空而蓝”,在唐代取今县名。周恩来于19日晚亲率红一军团一部攻占该县城,没收了伪县政府的10多斤金子和5000多块银元。宁远位于萌渚岭北端,自秦置县至今,在宋代以武定功成,远方安宁之意而得此县名。九疑山坐落在县城南境60里,纵横200里。它有形态相似的九大奇峰,峰峰矗立,互不相连,挺拔耸峻,竞秀争高,似漓江之山,高于漓江之山。九峰之外,群山莽莽,重峦叠翠,连绵起伏,有万山朝九疑之势。舜陵相传在主峰舜源峰下,幸存陵碑。舜庙位于舜源峰北麓,规模甚伟,气势恢宏。中央红军各部于11月17—25日经过宁远,击溃国民党中央军围堵,前往道县过湘江。朱德过梅翠八角亭,写有《咏八角亭》诗{1}。江华也位于萌渚岭北麓,是零陵地区的最大县,全国瑶族聚居最为集中和人口最多的县。县城有国内外规模最大的、祭祀瑶族始祖盘王的建筑盘王殿——被喻为“中国瑶族第一殿”。红军攻占县城后,保护了盘王殿。江永,位处萌渚岭和都庞岭{1}间,两岭合围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为湖广南北孔道。这里有瑶族人民世代寻觅的祖居地千家峒,还有世界罕见的似如绳形的妇女文字“女书”。中央红军九军团、八军团和五军团先后过境,历时五天,占县城三天。道县自秦时置县,以《汉书》载“县有蛮夷曰道”,县名源此。四周环山,中部低平,是零陵南部盆地中心地域。特别是都庞岭经县东北走向西南,绵亘数十里,为湘桂界山,主峰海拔2000多米,为湖南第二高峰,境北永安关为湘桂要隘。这里是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主要防区。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四团于11月17日进入道县,长途奔袭行军200里,于次日深夜赶到县城潇水南岸,尖兵班泅水过岸,抢架100多米长的浮桥,守城敌军慌忙逃窜,部队迅速占领县城。敌军主力反扑,争占县城。26日,红军退出县城,将敌军逼困城内三天,牢固地控制通往桂北要道,掩护主力西进。红军各部在道县半月,与敌军在都庞岭北麓展开拉锯战,准备着强渡湘江。    
    一场大的殊死战斗即将来临。


惨烈的湘江之战惨烈的湘江之战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所进行的湘江战役,原来总以为是在湖南境内。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参加写《周恩来传》,涉猎一些党史资料,才知道我这是想当然。尽管“湘”为湖南简称,湘江贯穿湖南全境,算第一大江,但在湖南的是它的中下游,其上游和源头则在广西。湘江战役主要发生在广西。这个战役在党史、军史上太有名了。从军史言,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从党史说,它以残酷的事实表明错误路线的领导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敲响了中央错误领导垮台的丧钟,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因此,很想找机会对湘江战役作点考察。    
    2001年4月下旬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党史报刊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去桂东北兴安县参观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到湘江之战的主战场界首渡口和光华铺阻击战遗址进行实地察看。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还提供了研究湘江战役的若干资料。在编修中共党史一卷本过程中,也翻阅了一些著述。这样,对中央红军长征的首场恶战,即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的具体情况,才有了初步的实际印象。


惨烈的湘江之战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减员两万多

    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有如前述,基本上比较顺利,伤亡相对较小。蒋介石为防堵中央红军离开江西苏区设置的第一道所谓“钢铁封锁线”,中央红军只打了五六个小仗,用四天时间就全部突围出去。蒋介石令粤军和湘军,在湘粤赣边的汝城、仁化、乐昌间(仍属大庾岭区域)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从11月1日至8日全部突破,没有经过激烈战斗,进入湘南粤北地区。为堵截红军从湘南到湘西,蒋介石又令粤军和湘军,在沿粤汉铁路湘境的郴县至宜章间,设置第三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也没有打什么大仗,从11月8日开始至15日全部突破。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前三道封锁线,尽管没有打大仗、硬仗,但长途急行军、气候渐冷、水土不适等,也使红军减员不少。过去的史书很少交待这一减员情况。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对此作了研究。他们告诉我,第一次突围减员3700余人,第二次突围减员9700余人,第三次突围减员8600余人,共减员2?郾2万余人{1}。减员情况各有不同,要作分析,但对红军突围的战斗力有不小削弱。这就是说,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不再是出发时的8万多,而只有6?郾4万人左右。    
    红军接连突破三道封锁线,使蒋介石既对粤军和湘军的不力十分恼火,又增强了一定要将红军聚歼于湘江以东、湘桂边界以西的桂东北地区的企图。于是凭借所谓湘江“天堑”,筑构更加坚固的第四道封锁线。    
    还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之前,蒋介石已判明红军南进突围的战略意图,并非真要占据湘粤桂边境,而是沿红六军团路线经桂东北去湘西北与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他很害怕这两支红军会合后在湖南重建根据地,将湘鄂川黔的苏区连为一体,形成更大的红色区域。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就任命老牌反共健将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中央军嫡系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蒋介石的“围歼”计划,是凭借两道天然屏障,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在宁远的天堂圩与道县间进行合击。此一步骤若难实现,第二步,则是聚集各路大军,阻截红军于桂东北湘江以东地区,在湘江之滨聚歼之。    
    湘江发源于桂东北海洋山,秦代修60多里灵渠,连通湘江与漓江,不仅大大改善了桂东北地区的灌溉条件,使丘陵成为良田;而且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联网,也改善了水利交通。湘江上游,处于横跨桂湘边境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两大山脉之间的“湘桂走廊”谷底,由南向北穿越桂东北重镇兴安、全州。上游湘江有相当一段,河弯滩多,水险流急。到20世纪30年代,从桂林通往湘南经过边境黄沙河的桂黄公路,与湘江平行而进。蒋介石下达的“围歼”计划,令何键将30万人马组成五路大军,前堵后追,左阻右截,压缩红军进入湘江以东的全州、灌阳和兴安{1}三县交界的东西不足120里、南北不到200里的三角地区。国民党军早在红六军团西进时,就作了守备湘江沿线的准备,在桂东北、湘西南沿江两岸筑起大小碉堡共550多座,凭借其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再加上湘江“天堑”,吹嘘这个地区是“铁三角”。各路“追剿”的任务,就是要“铁壁合围”,将红军逼进他们制造的“瓮”中,以便一举“捉鳖”。    
    蒋介石为了将红军“围歼”于他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督战南昌行营。他给何键亲笔信,“党国命运在此一役,望全力追剿”,并赠与一首唐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这充分反映了其“剿共灭红”的决心。


惨烈的湘江之战湘江之战的三个主要战场(1)

    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继续西进,先头部队长途奔袭,于11月22日占领潇水西岸的最大渡口——道县,24日又攻克江华水口圩。25日,红军大部从湘南道县与水口间渡过潇水。这样,蒋介石“围歼”红军的第一步就泡汤了。    
    蒋介石的第一步计划落空后,严令桂、湘两军按原定计划,对已过潇水的红军先头部队进行夹击,对未过潇水的红军余部进行堵截,务必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    
    中央红军突破蒋介石第二步计划的进军从11月25日开始。当日下午,中革军委正式下达从湘南进军桂东北湘江的作战命令,指示红军各部分四路纵队从多个地段强渡湘江。次日,红军主力进入桂境,开始形成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军委纵队和八、九军团随后,五军团作后卫向湘江前进的态势。27日,两翼前锋已抢占从兴安的界首到全州的屏山渡之间60里湘江的所有渡口和作战阵地。此间,国民党中央军已夺回道县进行追击;湘军已进入全州,占领部分渡口封锁湘江,进行堵击;桂军已回师灌阳进行阻击。这样,在总体上,敌军已形成南北两方,一头一尾,妄图围歼红军的格局。那个时候对于敌军各部,流传一个说法:滇军黔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红军要突破国民党军的湘江防线,势必要同湘桂虎狼猴军进行一场恶战。    
    惨烈的湘江之战,主要在三个战场展开。    
    ——首先是11月28日开始的灌阳新圩阻击战。    
    红军突破湘江防线的战役,于28日凌晨,从红三军团红五师阻击桂军向新圩的进攻开始打响。中革军委命令五师“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掩护中央两个纵队过江。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是广西临桂县人,贫苦农家出身,14岁参加李明瑞的桂军,15岁参加百色起义,16岁就任红七军特务连长。随后,红七军辗转北上,历时10个月,行程万里,进入中央苏区,于193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