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混搭中产家 >

第5节

混搭中产家-第5节

小说: 混搭中产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产之家中出现,当然还未普及。  《时尚家居》杂志介绍过一些前卫艺术家设计的素水泥卫浴间,这个创意最后被温和的中产阶层们用在了公寓阳台的装修上,或乡下第二居所中除卫生间以外的其他空间里,惟独没有用在卫浴间上。想必素水泥的冷硬对人的心理构成的冲击和挑战非一般的中产阶层能接受。  中产阶层的卫浴间里最有看头的是各种他们自行设计的设施,最常见的是青花瓷盆改造的洗手盆。你去到每一个有这种洗手盆的人家,如果是刚装修完,主人都会乐此不疲地向你讲述请工人钻孔时多么惊心动魄。这类青花瓷盆早年来自各旧货市场,现在很多家装市场都有钻好了孔的卖。  中产们的作品还会是一些墙饰或地饰。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在卫浴间的墙上粘了若干她从海边拣到的海星、贝壳。有的人会把家人的头像,或孩子的一幅画烧成几块砖贴在墙上。  这些设计常常是中产之家的主人津津乐道的所在,但有一个细节却是很多中产之家里至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那就是浴帘。


第一部分:具体生活卫浴间 为什么投入如此之多(2)…(图)

  卫浴间里要么挂一幅白色的,要么就挂一幅图案和色彩都令人莫名其妙的浴帘。一来市场上的浴帘大同小异,没什么高设计含量;二来中产阶层似乎也不便在领客人参观时将浴帘拉来拉去,供人欣赏。但这个细节的粗糙说明中产之家的全面精致尚需进一步努力。  主卫、客卫的差别不单纯是空间大小成全的,这种设计的房子上市深获好评和我们这个社会发生的很多事情有关。  首先,我们这个社会有了明确的隐私概念。主人在卫生间里会做些什么——看什么杂志,用什么护肤品是不愿意被客人了解得一清二楚的。  其次,卫生安全已成了我们自我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个流行着若干不可告人的传染病的社会里,与他人共同用一套洁具是有很大风险的。  再次,“主卫与主卧的关系”和“客卫与客卧的关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空间关系。前者是共生关系,似乎有主卧就必须有主卫,二者是相互依存,也同样不为外人分享,是完全独立于其他空间的一套组群;而后者则是临时拼凑的关系,因为客卧属于每一个临时借住的客人,而客卫也不过是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暂时使用的一个地方,不需要满足谁的特性或爱好,它是一个相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的公共空间。如果家中有同住的孩子或老人,那么这个家庭常常会安排让外来的客人使用老人或孩子的那个卫生间,主人夫妇的卫生间是不会出让的。  早先,中产们选择一套房子,在是不是明卫这件事上不是很执著。但经历了2003年的SARS之后,中产阶层们似乎对明厨明卫有了非常强烈的需求。  这种改变的一个强有力的原因是不放弃提升自己生活质量的努力。  中产阶层们改善卫浴间品质的诸多努力还远未停止,除却基本建材的风格,色彩甚至材质还有多样化的市场前景。装饰品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例如毛巾、浴巾的品质,各种浴盐瓶、浴室烛台的设计都在未来中产阶层们乐于搜罗的范畴之内。因为卫浴间对当代中国中产阶层们而言,是他们时尚化、现代化、善待自我等多重生活目的最集中实现的地方。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那些卫浴间设计不合理的房子(无论是朝向不好,还是在房中所处位置不合理),会成为中产阶层放弃该住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明卫会是未来一个普遍的潮流,而能容得下两人同时共用卫浴间的格局和面积几乎是未来卫浴间不可或缺的一个健康指标。  升级,让卫生间升级比让整个住宅升级要容易,所以中产之家中每平方米装修费用最高的空间不在厨房,而在卫生间。电动牙刷、最先进的剃须刀之类的奢侈品是谁在用?如果你以为是富豪们在用那就错了,中国这代富豪可以拿干邑当白酒干了,但在电动牙刷之类的细节上是不愿意花“太多”的钱的,因为那没什么成就感,只有中产阶层会从每一个细节的微妙差异中找到升级的快乐!


第一部分:具体生活儿童间成全的首先是父母(1)…(图)

  2003年6月20日,只要时钟敲响12下,全世界各城市的书店前都挤满了小家伙,等着抢购J。K。罗琳女士第五部《哈利·波特》,1000万本书及与哈利·波特有关的玩具、游戏、DVD以及其他商品同时投入市场。哈利·波特狂热症已席卷全球,各国的孩子们对这个戴着圆眼镜、额头上有块闪电形的疤、无父无母的小男孩着迷得不得了,而且没有国籍、民族、种族的限制,哈利·波特像骑着光轮2000的扫帚在全世界的天空飞翔。  孩子们为什么对哈利·波特如此感兴趣?因为这个孩子不用受父母约束?能逃开姨父姨母的迫害?有各种法力?可以实现很多愿望?可以有机会探险?  既然全世界的孩子们都选择了哈利·波特,显然这一代孩子形成的价值观、审美观都带有全球化的意味。  而事实上,哈利·波特最先赢得的不是中国的儿童,而是这些儿童的父母。当哈利·波特作为今日全球流行的儿童读物被中国的中产阶层接受了以后,他们不仅自己要努力与国际接轨,还要让他们的孩子也与全球同步,所以他们的孩子也要和英国、美国、德国的孩子同时阅读到哈利·波特。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哈利·波特和格林童话的故事价值是难分高下的,但这两个故事的社会学价值是有很大差异的。哈利·波特象征着全球化的今天全球正在统一的审美标准及生活态度,而格林童话的内在核心还是古典主义的逻辑和价值标准。  所以今日中国中产阶层置业时不仅自己要取欧美标准,他们也将这套标准灌输给下一代。儿童间的各种装修材料、家具和饰品很少使用中式元素。这些父母为孩子建立起的生活环境尽量向欧美人家靠拢,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自是“与国际接轨”了。  自1978年独生子女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后,很多家庭就进入了421的状态,即四位祖父母,一对夫妻及一个子女。这种亲子关系在置业时就呈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风景。  首先,中间的“2”,即一对夫妻在解决自己一家三口的居住问题的同时还要为他们各自的父母置业,因为对中产之家而言,他们各自的父母,即“4”,大都不甚富裕,他们的经济实力最多只能将过去的福利分房买下。如果当年没有分到房,那么即使倾其一生积蓄也不可能买得起房子。所以这一代中产们的经济负担是很沉重的,这种沉重随着中产阶层进入房地产消费市场而进一步加重。  当中产们为自己解决了基本的居住问题后,他们的父母渐渐步入了需要子女在身边照顾的年纪。无论我们这个社会风尚如何想向西方看齐,对父母的赡养依然还被较完整地保留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所以当这一代中产的父母老到需要与子女共住才能避免生病受伤无人照顾,作为子女的则在二次购房时自然将安置父母列入了议事日程。  有的人选择在与自己居住地毗邻的社区为父母购房,或选在同一社区不同栋楼,还有的选择了同一栋楼不同单元,也有选择在同一单元居住。这种种选择主要受个人财力、家庭关系和下一代年龄大小等因素干扰。  有一对在外企都做到高层管理的夫妇第一次买房时,主要考虑如何安置自己、子女和保姆,但随着双方父母进入高龄,夫妇俩再次置业时便想到要在新家里为父母再留出一个房间,而且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女儿尚年幼,上下楼梯很危险,他们放弃了自己一直向往的复式公寓和TOWNHOUSE,买了一套平层公寓。  另有一位离异的外企高管在买房时特意挑选了两个毗邻的单元房,但这两个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群,同一个大门出入,进了大门后才分进各自的房门。他选这样的格局是为了既方便照顾父母,又能不互相打扰。“况且我现在还没再结婚,不知道未来的妻子能不能和父母相处好,所以现在买房要有长远眼光,防患于未然,以免到时出现矛盾又要换房。”在为父母购房的过程中,主要的决策者还是这一代中产夫妇,因为上一代能住进公寓也罢,TOWNHOUSE也罢,都比他们原来的居住环境有非常大的改善,所以他们容易知足。再加上为父母者总是不忍提更多要求而加重子女的负担,所以中产们对满足父母还是较有把握的。  但这些中产在为下一代置业时,情况可就不同了。  独生子女政策作为一种强制实行的国策使当代中国人意识到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成了几乎不可修改的事实,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子女是家庭的“香火”,他们的价值大小是随着每一代人口的多少而变化的,所以独生子女在这种价值体系里便显得弥足珍贵,于是这一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这些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其父母一代并不适应这种家庭模式——所谓不适应是因为他们大都是在多子女家庭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特征对这一代父母而言是陌生的,于是不同的价值被他们或放大或缩小,这一代为人父母者一直处在对亲子关系的探索中。而且这一代为人父母者的困惑在于,他们在多子女家庭中建立起的关于亲子关系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解决与他们的兄弟姐妹如何对待其父母的诸种问题,但这些知识和经验很难作为行之有效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惟一的儿女,他们需要创造一套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来应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第一部分:具体生活儿童间成全的首先是父母(2)

  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当他们为自己的父母买房时,可以是兄弟姐妹共同协商,分担费用,划分产权。但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子女时,他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子女是否一定担负得起赡养他们的责任,而如果这一代子女负担不起,他们除了依靠自己便再没有其他指望。  这种不安定感使这一代中产在购房时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们希望趁自己年富力强时为自己的将来做更多准备,以免到老了时指望不上下一代;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能为子女多留些资本,因为如果这个孩子不能从他们这里获得帮助,也无人可以指望。  这一代父母复杂的心情再加上老一辈对孙子辈独苗的宠爱使得独生子女们在其家庭消费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父母们买房时虽不会由子女们拿主意,但孩子的建议和否决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尤其那些12岁以上的孩子的态度会对父母的最终决定产生影响;更有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中产会为已近成年的子女单独购买一套产权房,以为孩子预置一份“产业”。在如今的公众舆论中,儿童似乎是当代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最为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在子女的教育上,父母似乎乐于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有的甚至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以我的观察,真正知道如何关心儿童成长的家庭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多,这一点我们从儿童间的设计便可得知。  富裕阶层家中为子女留的卧室、卫浴间及游乐室总是功能完善,尺度甚至比一个普通市民全家的居住面积还大。如此大的空间与儿童的身体尺寸所形成的比例关系使他界定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距离和低于他阶层所属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从一些研究和实际案例中我们了解到,出生在大房子里的人,在其成年之后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倾向两个极端:一个是他们只习惯于与和自己同一阶层、经历相似的人打交道,对于他们陌生的世界深感恐惧;另一个极端是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百般努力地摆脱这个阶层加之他的种种约束。  今日中国这一代富裕阶层并没有成为富人的经验,更没有培养富人甚至贵族的经验,所以当他们为自己的儿女安排居住空间时,只是出于自己的想像与标准,提供他们认为的最优越的条件给自己的子女,至于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空间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他们不是很清楚。  这种模糊也同样存在于中产阶层家庭里。  中产阶层基于自己的阶层地位使其对儿童间的认识和富裕阶层有一点不同。如果富裕阶层家庭的儿童间是富裕阶层彰显实力的内容之一的话,中产阶层家庭的儿童间则从来不被列为中产们炫耀的资本。儿童间之于父母的意义和其之于儿童的意义仍然存在着明显的错位。  很多中产的家中,儿童间的位置并不是以孩子的需求为主导的,而是以父母的生活方式来设定的,常常是父母需要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儿童间便被安排在什么位置。有一对夫妇在分配其二层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