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大使传奇-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外交场合,尚慕杰总坐在国务卿前面的位子,紧跟总统之后。一位驻外大使位子如此靠前,随时与总统磋商重大事务,这在国际上是少见的。由于地位显赫,意见就会受到尊重,也易于被采纳,这是很自然的。基辛格博士曾给予尚慕杰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不知道在促进美中关系方面,还有哪位大使工作做得比尚慕杰更为出色和更富有激情”。基辛格博士自视甚高,一般不会恭维一个人,他如此称赞尚慕杰,绝非仅出于礼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8年10月8日曾载文称,一位美国外交官说,尚慕杰的优势是“他是惟一一位能随时打电话给克林顿总统和戈尔副总统的人,他在国会的关系也有利于改变华盛顿对中国的看法”,“在过去一年中,他动员100多位议员访问了中国”。不言而喻,这对双方增进了解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部分目睹北京愤怒的示威群众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精确制导炸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国驻南记者3人以身殉职,另21名中国驻南外交人员受伤,大使馆建筑被炸毁。这是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一次野蛮暴行,当日即受到中国政府的严重抗议。这次事件点燃了中国人民举国抗议的怒火,纷纷以各种形式同声谴责美国的强盗行径。北京的大学生和各界群众自发地前往美国驻华大使馆门前示威,声讨美国的暴行。身为驻华大使的尚慕杰当时首当其冲,每天目睹呐喊而过的愤怒示威群众,身边虽有近10名海军陆战队成员保护他,但仍心惊胆战,生怕部分群众扔向美国大使官邸的地砖瓦块会伤着自己或打向躲在使馆内的家人。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保护措施,他才感到安心。后来他回顾这段经历时向美国记者说,他对群众的激烈反应感到意外,“轰炸的消息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在中国有一种民族主义的信号灯,一遇意外事件就会点燃起来,这是过去150多年中国的历史造成的。他认为对这次事件要从事件的背景来考量。他按美国政府的口径说这是一起“误炸”事件,但他相信中国政府并没有发动群众围攻大使馆。
尚慕杰的最后一件公务是接待克林顿总统派到中国的对轰炸事件向中国政府进行解释的代表团。团长为副国务卿皮克林,代表团成员还有助理国务卿帮办谢淑丽女士以及中央情报局、国防部和国家安全局的高级官员。代表团力图说明美国对中国大使馆的行动是出于“误炸”,绝非有意这样做。但中国方面根据大量事实否定了“误炸”之说,没有接受美方的解释。美国的科技发达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美国侦察卫星能分清地面上报纸的标题,美国的电脑收集了贝尔格莱德的各种资料,居然把矗立在那里多年、美国使馆人员经常光顾做客的中国大使馆当成了南斯拉夫的“武器供应局”,简直是天方夜谭。中国的青年学生为此而激怒难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尚慕杰虽受到冲击,但他仍表示理解,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我理解中国人民所感到的愤懑,我不认为是中国政府默许美国大使馆遭到袭击”。
尚慕杰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中美关系的历史。他说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犯过三次错误:第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支持消极抗日的蒋介石,把积极抗日的共产党推到苏联一边;第二次是1949年,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第三次是不顾中国的警告,美军越过了朝鲜的三八线,引发中美的冲突。1996年3月,台湾海峡发生危机,美国派航空母舰干预,几乎要犯第四次大错误。尚慕杰说,他当时就向美国政府发回信息,要美国领导人不搞对抗,而是与中国举行高级会晤解决分歧。他认为小布什上台后,中美关系会发生一些波折,但经过一年到一年半后,情况就会稳定下来,美国政府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后会在对华关系上回到中间路线,即传统立场上来。从长远看,他对两国关系抱乐观态度,他甚至认为,20年后中美关系可以超过美日关系,因为他发现美国人同中国人更易交朋友,双方有更多共同点。
尚慕杰完成这次不值得羡慕的接待任务(皮克林率领的美国政府解释代表团)后,于1999年7月1日离京返国,结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使任期。
第三部分军人出身的约瑟夫·普吕厄大使
1999年6月尚慕杰大使奉调回国后,克林顿总统选择了刚刚退役的约瑟夫·普吕厄海军上将(Joseph W。Prueher)作为新任驻华大使,并于1999年9月7日正式宣布。
39年军旅生涯
普吕厄1999年56岁,已有39年军旅生涯。
普吕厄1942年生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1964年毕业于安那波利斯海军学院,取得航海学士学位,后被保送进乔治·华盛顿大学深造,获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作为海军飞行员,他参加过越战,历任航空母舰载机飞行员、飞行教官、飞行中队长、航空大队司令、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协调员、美军大西洋总部负责战略与预算计划的军官,海军部长行政助理、第7和第8航空母舰载机联队司令、海军学院院长等职。1991年出任第1航母大队司令、太平洋舰队训练大队司令。1991年升任少将。1993年11月任第6舰队司令、北约在南欧的海军部队指挥官,晋升中将。1995年5月任海军作战部副部长、晋升上将。1996年2月升任太平洋地区美军总司令。1999年2月从太平洋地区美军总司令离任,同年5月1日退役。退役后普吕厄曾任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防御研究项目的高级顾问,平时与妻子苏姗娜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亚里山德里亚。
曾经调动航空母舰到台湾地区对中国进行威慑
1995年至1996年台湾海峡曾发生一次危机,普吕厄当时任太平洋地区美军总司令,是重要的参与者。那次危机完全是美国和台湾当局挑起的。1995年5月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公然允许台独头目李登辉以“私人名义”访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95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在东海海域进行军事演习和导弹发射。普吕厄竟主动向华盛顿建议派“独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至台海地区向中国显示武力。克林顿政府的国防部长佩里不但支持这一行动,还认为一艘航空母舰不够,不足以起到威慑作用,乃增调核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号战斗群前往台湾以东海面。两个航母战斗群合起来共有200架战斗机和14艘护航及辅助舰只,浩浩荡荡开至指定海域,但未敢进入台湾海峡。当年普吕厄和佩里两位军界首领在克林顿总统批准下导演了一场向中国炫耀武力的军事行动。
说也奇怪,事隔数年,两人又成了美国军界大力主张对中国奉行克林顿提出的“接触政策”的支持者。此中原因何在?中国话叫“不打不相识”,那次事件是一次军事冒险,看到中美双方在台海地区进行军事集结,美国人也感到心惊肉跳,万一引起一个偶然火花,就会有毁灭性后果。双方由于台湾当局制造的麻烦,就兵戎相见,实在是愚蠢的,这对两国都是应极力避免的事。正是因为双方差一点迎头相撞,才使双方引起警觉,相互要增进接触,加强了解。普吕厄自己在那次事件后曾公开说,1996年的危机,使人想到有必要加强中美之间的预防性对话,以及设法发展中美关系和交往,包括两军交流,以防发生不测事件。可惜的是,这种认识还不是美国政界和军界所有人取得的共识,还有人抱着冷战思维不放,主张对集中力量搞和平建设的中国进行遏制。
第三部分在参院外委会作证时的表态
1999年10月28日,普吕厄在美国参院外委会作证时说,他担任大使后,将谨慎行事,加强与中国领导人的接触,他在担任太平洋地区美军总司令期间,曾七次访华,“既与中国人进行过言辞激烈的辩论,又参加过与他们之间的建设性讨论”。当有议员提出台湾和人权问题时,普吕厄表示:他要处理好同中国的关系与美国支持台湾、人权和安全这两方面的关系,他主张与中国进行交流,消除误解,在台湾问题上,要承认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和平统一是由海峡两边共同解决的问题。但他也说到,“如果台湾遭到攻击,美国会致力于保障台湾的安全”。
普吕厄没有在参院外委会遇到困难,他的任命顺利地获得通过。
据报刊报道,他与前国防部长佩里和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沙利卡什维利关系密切,观点相近,而前面两人是著名的军方“对华接触派”。1997年普吕厄访华时曾在中国国防大学演讲称,他不赞成“中国威胁论”,主张中美建立以共同安全为基础的“伙伴关系”。他认为中国军队的发展是防御性的,没有进行侵略和扩张的意图,因此未对美国“构成威胁”。他警告说,如果美国不同中国建立“以共同安全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最终就可能陷入另一场“以相互猜疑为基础的冷战,而在这场冷战中,双方都将遭受损失,任何一方都不会得到好处”。但是他也认为,中国是美国在亚洲面临的一大挑战,美国对华应“在接触中不软弱,但也不能使中国感到被逼入困境”。在台湾问题上,他说过应执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但又说要按照《与台湾关系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希望台湾问题最后能得到和平解决。
普吕厄大使于1999年12月9日抵达中国。12月15日呈递国书,完成了履行职责的必要程序。
第三部分撞机事件引起的危机
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竞争激烈,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两人得票数十分接近,戈尔的得票总数略多于小布什,但小布什在各州获得的选举人票大于戈尔,因而取得胜利,入主白宫。小布什在竞选期间,就宣称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支持《加强台湾安全法案》,当选后以切尼副总统和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长等组成的领导班子中,对华强硬派占主导地位。这就预示着中美关系将遇到麻烦。
果然不出所料,导火线突然出现了。
2001年4月1日,美国派EP—3侦察机沿中国南部海域飞行,当飞至离海南岛上空100多公里时,与中国空军一架F—8战斗机相撞。中国战斗机飞行员不幸身亡,美机受伤后降落至海南岛的陵水机场,机上24人被中方临时安顿在军官居住区,生活受到良好照顾。
此事照理说,是美国不远万里,派军用侦察机到中国海域进行侦察活动,而且飞行中有不规则动作,才引起了撞机事件,事后美机又未经允许降至中国军用机场,中方当然有理由对美方人员和事件的经过进行审查和处理。中方4月3日特许美国驻华大使普吕厄派遣的武官等数人前往海口市看望美方人员。中国政府在同美方交涉中提出要美方为中国的机毁人亡道歉,这本来是起码的权利。但美国借此事件却刮起了一阵反华风暴。美国的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大部分是片面的,只报道美机受损和机组人员暂时不能回家,只字不提中方受到的重大损失,有的报刊还借此宣扬中国“好战”,故意煽动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敌对情绪。国会和军方都有人想对中国进行报复,包括停止军事交流和通过反华决议等。有人预言,中美关系将因此进入春寒料峭的时期。
第三部分双方交涉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方指责美方撞机,美方要求还人
2001年4月1日夜,外交部部长助理周文重召见普吕厄,要求美方解释,为什么美军用飞机在中国近海活动?为什么美机在飞行中突然转向,导致撞机事件?为何美机未经允许降落中国机场?中方言明,保留进一步向美方交涉的权利。与此同时,杨洁NBC36大使也在华盛顿向美方进行交涉。4月2日,布什总统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要求”中方送回美方机组人员和飞机。4月2日晚,周文重再次召见普吕厄,指出美方没有资格向中方提“要求”,而应承担责任,向中方道歉。4月3日布什总统再次声明,催促中方放人还机。4月3日,江泽民主席发表谈话,指责美方撞毁中国飞机和事后美机又侵犯中国领空,降落中国机场,责在美方。
2001年4月4日,唐家璇外长召见普吕厄,敦促美方不要做出错误判断,不要再做任何使事态复杂化的事。据观察,经过中方一系列严正表态,此时美方开始认识到事态严重,不得不研究解决办法。对策是先呼应中方要美方道歉的要求,争取放回机组人员,同时又不对事件承担责任。中方的方针是,先要美方道歉,然后可以放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