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2-批评的操练-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屈自己,什么笔名不好取,非取“莫言”。各位看官,你看他在这本书中多会说话。这是一本说话的书,是现代散文中的那种“闲话”体。
在开始做这本对话时,莫言就说到马尔克斯的访谈录《番石榴飘香》,他后来又说我们做不到《番石榴飘香》那么好但还是要认真做。就像我们不赞同“中国的马尔克斯”这样的说法一样,我们既不赞同也不敢说这本对话录———准确说是莫言的访谈录———是“中国的《番石榴飘香》”;但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之于莫言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如同《番石榴飘香》之于马尔克斯。
注释:
①选自《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批评的操练》第四辑后记
这一届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最终选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让人兴奋和惶恐。莫言在发表演说时脱稿道:现代文学馆的神太多,我紧张得叫不出老朋友的名字。这句话没有见诸报端,可惜。在为获奖者丛书编选这本论文集时,我想起自己在现代文学馆的惶恐不安,又仿佛听莫言在说现代文学馆的神太多。
论文集分为四辑。这四辑文章大致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从事文学批评的状况,研究“文革文学”的论文希望有另外结集的机会。我在获奖感言中提到文学批评应当促进当代文学学科的成熟,收在第一辑中的《重返文学话语实践的场所》以及《1985年“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等论文,反映了我对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一些最新想法,包括对文学史写作方法论的思考。其中用口述史的方法写作“新时期文学史”是我倾注了心血的一项探索,我期待这项工作能够给文学史写作带来新的气象。第二辑是我研究散文的部分成果,90年代中后期,我主要的学术研究已经不在这个领域,但一般人认为我是从散文研究起家的,因此,集子也收录了这方面的成果。第三辑是几篇关于小说家、诗人和编辑家的文章,我很少对作家作品进行跟踪式的评论,偶尔涂鸦,这也是我不敢称自己为“批评家”的一个原因。从2001年开始,我用相当的精力和林建法先生在苏州大学主持“小说家讲坛”活动,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小说家讲坛》与《“新人文”对话录》丛书,这是我和一些朋友试图拓宽文学批评领域、有所改变大学文学教育现状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知识分子思想风度的尝试。第四辑中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这些活动的轮廓。
在重新编辑这些论文时我心里仍然忐忑。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和舒屏兄不知深浅出第一本论文集时,我在后记中针对自己的弱点特别强调学养积累的重要性。十多年过去了,我差不多还要说同样的话。我越来越感到在面对伟大的传统、杰出的先贤甚至是同时代的优秀者时,做人与治学都还是谨慎些好。当年金岳霖先生说:“一个哲学家的生平,只要看他的哲学思想便可以了然了。”这种境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们实在缺少能够把信仰、学养与生命融为一体的学问,平庸如我也只能用砚边点滴涂抹些自己关于文学的想象。
在北京颁奖前夕,主办单位要求获奖者自己物色一位颁奖人。我给谢有顺兄发邮件说,如果建法到京就请他颁奖,如果他不去就请你颁奖。最终,还是建法和有顺一起给我颁了奖。我再次说出当时的想法,以表达我对建法和有顺的敬意,同时也感谢所有关心我的老师和朋友。
王 尧
2004年6月20日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