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8-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第6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籍的有才之士,到全国各地去搜购图书。不问书价,再贵也买。这一次大规模地购书,对高质量地完成本书的修纂,起了关键作用。 经4年奋战,到1407年,编修工程告竣。全书共22877卷,计11095册。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图书8000余种。种类包罗万象,计有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戏剧、小说、技艺等项。明成祖命名其为《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但朱棣又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野心勃勃的皇帝,不仅有建立世界帝国的野心,也有建立世界帝国的国力。永乐皇帝治下的明帝国在政治野心、经济实力、军事技术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世界优势。他登基后,即开始了一个扩张的时代。向北,永乐皇帝五次御驾亲征蒙古部落,将中国北疆扩展到克鲁伦河与黑龙江;向南,帝国的20万军队征服越南的阮氏王朝。如果说明朝在民族认同上是对宋朝的复辟,那么在帝国政治上则是对元朝的继承。如果说洪武皇帝朱元璋重建了宋帝国的疆土,那么永乐皇帝朱棣则重建了元帝国的疆土。永乐年间突然开始向海洋扩张,实际上是忽必烈海上远征的继续。郑和下西洋,正是明帝国四面扩张的一个方向,说明永乐皇帝治下的中国不仅有汉武唐宗气象,而且也不再满足于陆上帝国,还要建立海上帝国。 古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日出入行》,歌颂东方升起的太阳,诗人这样唱道:“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也许15世纪初的朱棣才真正领略到了什么叫“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什么叫与太阳同在、拥抱光明的一腔豪情,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太阳推动四时运转,万物更新,太阳就是创新的动力、生命的象征。于是他要做一个人间的太阳,他要将东方文明之光的火种洒向浩瀚的海洋,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刚即位,就派侯显出使西番(西藏、尼泊尔、印度),随后又派海童出使漠北(蒙古草原),沙合鲁平定中亚,不远万里遣使来朝,1413年秋陈诚首次出使西域(中亚)。在大明的京城里,甚至可以看到埃及玛木鲁克王朝的贡使。 当然,他最为人称道的壮举就是派郑和下西洋。天下稳定,没有让朱棣得到一个帝王的满足,他渴望走出蔚蓝色的中国海域,去探访西洋世界的究竟。1405年,他派郑和下出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壮举。郑和,原是燕王府的一名太监。后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很受燕王赏识。朱棣即位,赐他郑姓。因他又名三宝,人称“三宝太监”。他是一生都受到明成祖重用的地位特殊的内臣。 明成祖想向海外宣示明朝的强大,让海外西洋各国纷来中国朝贡。同时,又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自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奉明成祖谕旨成行的。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同30多个国家加强了往来,进行了各个方面的交流,密切了同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这种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是中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对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原来,当年朱棣的大军攻入南京建文帝皇宫里时,发现奉天殿火光冲天。原来朱允炆为了不落入朱棣之手,同自己心爱的奉天殿同归于尽了。士兵们从废墟中扒出了几具烧焦的尸体,但并不能辨认出哪具是朱允炆的尸体。朱棣还假惺惺地流泪说:“小皇帝呀,我是为你扫除奸臣来的,你为什么要自焚呀。” 朱棣如愿以偿地作了皇帝,但其实朱棣心中隐藏着强烈的不安,他一直都不相信那几具焦尸中真的有建文帝朱允炆,为了自己顺利即位,朱棣匆忙以“天子礼仪”下葬了几具焦尸。其实,朱棣在位期间,一直没有放松对建文帝的搜寻,先是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滢遍行全国各地长达16年,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后来,派郑和赴海外寻找。直到朱棣死前一年,有一天晚上,朱棣已睡下,突然听说胡滢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天,至于具体谈的什么,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胡滢打听到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并且事隔多年后,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朱棣终于放心了,从此再也不究问建文帝踪迹了。 当时许多人也认为建文帝没有烧死,而是逃到了其他地方。据说,朱棣大军破城的那天,朱允炆正要自杀,被翰林院编修程济拦住,程济说与其自杀,不如逃走,这时少监王钺拿出一个箧子,说是朱元璋临终时留下,如临大难就打开它。建文帝见到祖父留下的东西,悲鸣不已,连忙让人焚烧宫殿,皇后心甘情愿地跳入火中替皇帝去死。铁箧打开后,里面是三张度牒,分别写着三个名字:应文、应能、应贤。箧内袈裟、帽、鞋、剃刀,应有尽有,还有10锭白金。“应文”便指未允炆了,在场的还有吴王府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便是“应能、应贤”了。箧内还用红颜色写着两行字:“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建文帝等人剃了发,穿了袈裟,假扮和尚,从密道逃出皇宫。从此以后,建文帝一行人过上了流亡苦旅,云游到云南、湖北、四川、广东、贵州、浙江,终无消息。
第六部分: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崇祯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7)…(图)
明成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迁都北京。即位之初,他重建了被烧毁的奉天殿,但在这座宫殿里,朱棣并不自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魂魄以及众多怨魂似乎一直在大殿内环绕,让朱棣寝食不安,他觉得死后也无脸见葬在南京孝陵的朱元璋。不过让他欣慰的是朱元璋晚年就有迁都的想法,所以迁都北京从他一登基时就开始考虑了。 因为朱元璋晚年时突然发现南京皇宫北面地基下沉不少,整个皇宫的地势变成了南高北低的状况。这在封建年代,是一种很不吉利的风水,会不利于后代传承,甚至会绝后。朱元璋此时回想起当年选择宫址的时候,搞了一系列装神弄鬼的活动,并命刘基占卜适合之地。刘基花了六年时间在南京到处查看,可最终占卜的“新宫”,竟在一片低洼的湖水中,且偏于整个城垣的东部。而中国古代皇宫择址的传统都应该是方正规则,居于城中心,且更不应择低洼之地了。因此,刘基为朱元璋所卜的“新宫”宫址,至今另人费解。据说这里是钟山龙脉的“龙头”,风水极佳。为了填湖造宫,工匠们在湖底铺垫巨石和打桩,然后用石灰、三合土分层夯实。经过一系列艰巨的填湖工程,地基问题才算基本解决。最残忍的是朱元璋为了图得吉利,竟将当地一个名叫田德满的老汉投入湖中,取其名字的谐音作为“填得满”的吉兆。 可是“填得满”没有带来吉兆,反是报应。对于洪武末年皇宫下沉的状况,朱元璋无奈的说,他本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再迁都,可是已经年老体衰,已经办不到了。这座花费了无数钱财和人力修建的南京皇宫,朱元璋仅享用了六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朱元璋在南京乾清宫内死去,这位大明开国皇帝最终也没找到最满意的都城。 再加上永乐年间,随着元朝残余势力退至漠北,长江岸边的金陵,就显得离重要的北部边陲过于遥远了。为此,1403年,礼部尚书建议,把北平改为北京,迁都北京。明成祖认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可以加强北部边防,就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是,他深知,迁都是一件关乎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必须审慎行事。 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他首先正名,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称作行在。同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并千方百计地提升北京的经济地位。他知道,北京虽然地理位置极端重要,而且是元朝的大都,但是它在经济上却远不及江南,不及金陵。因此,他首先是想方设法使北京繁荣起来。于是,他下令向北京附近大规模地移民屯田,5年之内减免赋税。一些军士,也被放归北京乡里种田。战乱之后,形成大量流民。他下令把流民组织起来,到北京一带去种田。甚至,他又下令释放囚徒,安置在北京周边地区去种田。他还实行了一些优待政策,如向他们免费提供牛具、种子。同时又迁往北京大批工匠,给这些民户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如诏免税粮,赈济优厚等。这就在北京市内形成了工商业。由于这样多年的苦心经营,北京也就逐渐发达繁荣起来。从而,北京初步具备了大都市的规模,可以和金陵相媲美了。 1406年,明成祖下令明年6月,正式营建北京宫殿。特派大臣到各有关行省采集巨木。又名大臣陈圭'右加王旁',主持北京宫殿及北京城市的整个设计营建工程。此后,正式启动的营建工程,就一直进行,从未中断。1420年,北京的宫殿终于建成了。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经过18年的曲曲折折,明成祖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宿愿,完成了迁都盛举。从此,北京就成为明清两朝的都城,一直延续至今。北京定为中国的首都,这是明成祖的历史贡献。 65岁的明成祖,突然病故在北征蒙古的行军途中。死后,他被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的长陵。此陵是在他54岁时建成的。
第六部分: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崇祯当过俘虏又复辟的皇帝明英宗(1)…(图)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9岁登基,年号“正统”,14年后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所俘,失去帝位。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年号“天顺”,在位8年。两阶段加起来共在位22年,38岁时驾崩,庙号“英宗”。 他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在这期间他宠信过一些人,重用过一些人,惩处过一些人。他宠信的人,有的断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对他产生威胁,比如石亨和曹吉祥;他惩处的人,有的明知其对社稷有功,却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谦。总之,任用非人,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历史上被蛮族掳走的“天朝”皇帝,除了北宋的徽、钦二帝外,大概也只有明英宗这一位了。而北宋徽、钦二帝的被俘是因为在军事上明显弱于对手金国,但明帝国相对于也先的部落,却是在军事上占优势的一方,因此,明英宗竟然会被异族掳获,令人大跌眼镜,所以明英宗可以在历史教科书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样一个皇帝,死后又居然被谥为“英”宗,使许多深感不解。因为所谓“英”宗,顾名思义,指这个皇帝生前很英明。“英”这个谥号好象没有隐含不好的意思,不像谥“惠”表面上是说很有恩惠施与人,但多指白痴或是智障皇帝;或是谥“襄”表面上是说很威风壮盛,但多指穷兵牍武而一事无成的皇帝。一个因为宠信太监而被外族所掳的皇帝,居然被认为很英明而谥为“英宗”,好象是一个讽刺和笑话。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想,英宗被也先俘虏多年,竟然不死而能生还,说明他这个人是颇能委屈求全、忍辱负重的。而英宗返回故国后,皇帝已经由他的弟弟来做了,自己变成了太上皇。皇太子虽然还是英宗的儿子,但现任皇帝的党羽随时都在设计陷害他,以便让现任皇帝的儿子继位,事实上,皇太子后来也的确被拉下了东宫的位置。这一切都十分不利,但英宗居然安全地活了下来。不但如此,支持他的臣子们还趁英宗的弟弟病重时,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使英宗复位,并摘去了他弟弟皇帝的头衔。由此,我们可以想见的,在经历了这么风霜的洗炼后,英宗的头脑、阅历、手段、眼界、胸襟必然远超一般从小生长于皇宫内的皇帝,在大漠中物质匮乏的痛苦,恶劣气侯的考验,寄人篱下的忍辱负重,乃至于做太上皇时期明哲保身的智慧,凡此种种,使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英宗已经从当初那个糊涂的小皇帝蜕变成了一个英明的帝王,而历史上的事实上也相去不远。所以英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