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251-世界500强的中国主张 >

第1节

5251-世界500强的中国主张-第1节

小说: 5251-世界500强的中国主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Beijing Today(今日北京)独立完成的对在华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型调查,已经进行了4年。几年来,Beijing Today年轻的记者们面对面地采访了145位世界500强在华的领军人物,写下了15万字的采访笔记,完成了3篇总数约2万字的年度报告。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中,“世界500强在中国年度调查”正在形成一个品牌,体现出宝贵的历史价值。    
    2001年5月创刊的Beijing Today,在创刊第一年之后,就开始对在华世界500强大型调查的策划和实施,并决心将它坚持下去。这在当年还有一个重要背景: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每年夏末,美国《财富》杂志推出的世界500强榜单,是当年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是企业航母的PK台。Beijing Today发现,尽管每届榜单上的企业有进有退,有入有出,但近年来有一点却是不变的,即世界500强越来越向中国投来关注的目光。他们在中国的机构和投资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到底有多少世界500强企业进入了中国市场?他们是谁?他们的目标和战略是什么?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充满诱惑。作为一种标志性的现象,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对在华特别是在京世界500强进行年度追踪调查,这是还没有人做但绝对值得做的事情。    
    如同《财富》每年评选世界500强是选择一种方式关注世界经济一样,Beijing Today每年度的大型采访调查,也是将在中国的世界500强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解剖体,借此来关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特别是在入世后的特殊时段,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如何接轨,这是一切关注中国发展和想与中国做生意的人都有兴趣的问题。而进入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他们在中国经济环境下的生存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一种缩影。在华世界500强的生存发展,折射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融合。Beijing Today在后来的调查中还发现一个重要现象:在华的世界500强很多都研究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甚至当作他们新的战略。    
    这种了解和融合不仅在经济方面。当金佰利依据原来对中国总体收入水平的了解,在中国主推他们中低档婴儿用品时,销售情况并不好。他们发现: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争取给自己孩子最好的东西。于是他们调整了在中国的销售策略,在中国主推他们高中档产品,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对中国民族特性和人们思维方式、消费文化的理解,是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成功之道。此外,中国社会的持续开放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也被世界500强企业视为重要的发展环境。通过对在华世界500强总裁们的访谈,Beijing Today亲身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在不断加深。这种了解也为世界500强们带来了财富。许多世界500强在华部分,都是其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部分。    
    世界500强必然给中国带来很多宝贵的东西,这些恰恰也是Beijing Today最有兴趣的。在调查提纲中,有很大的部分是了解这些世界顶尖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特别是他们对中国方方面面的建议。一些最有趣的例子是那些老总们从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上发现问题,并用他们的理念生发出独到的观点。    
    与在西方国家做世界500强调查不同,在中国现实条件下,人们并不能通过公开规范的渠道,拿到企业全面可比的统计数字。又由于世界500强本身在中国的状态各异,缺乏可比性,因此Beijing Today的调查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Beijing Today在尽可能获取更多硬性经济数据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世界500强独家访谈和综合分析上。这种“软性”的调查给了一种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形成对世界500强状况更具体和生动的描述。因此Beijing Today每年的年度报告,其实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其中还包括许多非面对面无法获得的最活鲜的思想。Beijing Today这张年轻的报纸,是在用记者最本质最朴素的方式,记录下世界500强在中国生存发展的轨迹,记录下世界500强驻华总裁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乐。    
    这一切都是无法再现和稍纵即逝的。如果把每一届Beijing Today的调查报告积累起来,多少年后,你会发现,这是一部记者记录下来的世界500强在中国生存发展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报告。    
    在此我要感谢所有亲身参与世界500强大型访谈调查的我的同事。这实在是一件十分艰难和复杂的工程,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我要感谢那些世界500强在华机构的老总们,他们理解了我们调查的目的,并和我们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谈话。我要感谢中国铁道出版社的领导者,他看到了这份调查报告的价值。当然我还要衷心感谢关心和支持我们的读者。    
    何平平    
    北青传媒执行董事


总序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主要角色——外国跨国公司也更加全面地进入中国。    
    20世纪80~90年代,跨国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进入中国,何时进入,以什么方式进入。进入新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在华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中国站稳脚,如何加强在中国的竞争优势。为此,跨国公司积极调整在华发展战略,完善管理结构,形成集团化经营;强化公司责任,做良好的企业公民,与中国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跨国公司调整在华发展战略    
    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2000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达到创记录的13 880亿美元,此后逐年大幅度下降。与全球跨国投资下降的趋势不同,中国在2001年以来年引进外资的数量大幅度上升。跨国公司纷纷把中国纳入其全球发展战略,放大在华经营目标。扩大投资显然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必然措施。众多跨国公司的行动形成了新一轮在华投资热。2001年至2005年,中国吸收外资数量分别达到469亿美元、527亿美元、535亿美元、606亿美元和603亿美元。    
    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价值链上游研究和开发环节的投资。按照商务部的统计,近年来,著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中心约有700多家。这些研究开发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外商投资集中地区。这些研发中心装备精良、人员素质高、市场化机制健全,因此极大地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华产品的制造和销售。    
    跨国公司也加大了对价值链下游物流、营销、批发零售的投资。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开放,跨国公司迅速加大了对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对于跨国公司在华制造业发展影响巨大的主要是生产服务业,例如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交通运输和物流以及批发、零售和外贸等行业。    
    跨国公司调整管理结构积极推进集团化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管理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分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最初进行单个项目投资时,企业管理主要解决单个企业的微观管理问题。中国入世使得跨国公司开始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在中国投资和经营。跨国公司过去建立的经营管理体制在中国更加开放的新框架下需要而且有可能得到调整。     
    跨国公司的目标是设立一个中国总部,由中国总部统一管理或协调在华各个企业或经营机构,各个企业和经营机构与中国总部整合为一个整体——企业集团。这个管理结构涉及三个层面。首先,是在华总部。第二,是若干在华运营中心。第三,是将在华投资企业与在华总部一体化。其中,管理体制调整的关键是建立或加强中国地区总部。    
    经过对三个层面管理结构的调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各个企业或经营机构将逐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换言之,将从过去分散的单打独斗的企业变成一个有统一目标、统一战略,统一品牌和统一协调的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力将大大加强。    
    跨国公司把强化公司责任的潮流延伸到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众多跨国公司不仅进行了深刻的战略和管理结构的调整,而且把强化公司责任的潮流延伸到中国。    
    跨国公司在中国推进公司责任的最主要途径是管理好在华投资的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不仅力图经营成功,而且按照母公司在公司责任方面的承诺,致力于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跨国公司在中国推进公司责任的第二个途径是管理好自己的供应商。过去人们关注的是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成本以及交货期。现在,跨国公司把公司责任延伸到供应商,强化供应商及其采购产品制造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跨国公司不仅强化在华自身企业和供应商的公司责任,而且通过公司责任报告的方式把强化公司责任的实践公之于众,通过组织或参与各项活动推进公司责任,从而影响更多的中国当地企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进一步吸纳跨国公司资源,如何使这些资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用。为此,中国不仅应当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制造业项目,而且吸引包括研发设计和营销在内的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不仅引进跨国公司产品设备等硬件,而且引进跨国公司的公司责任理念等软件;中国必须在新时期引导跨国公司发挥新作用,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1年5月Beijing Today创刊。现在,Beijing Today把近几年来对世界500强的采访和报告编辑成书。我们祝贺他们这一颇具特色的著作出版。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通过这本书准确地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战略、新结构和新理念,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学习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合作和竞争,达到互利共赢。    
    王志乐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总序绪言(1)

    ⊙中国和世界第一次经济对话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颁布第一部规范外国投资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春天来了,北京开始了与世界的商务和经济对话。    
    这场对话的第一个信号是由戴姆勒…克莱斯勒在1983年发出的。    
    时间已冲淡了大多数人的记忆,但有一个名字应该被永远铭记——北京吉普公司。这是由北京汽车和戴姆勒…克莱斯勒成立的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570万美元,1983年5月5日签订合同,1984年1月15日正式运营。其中,戴姆勒…克莱斯勒拥有42。4%的股份。北京市政府对外贸易委员会新闻宣传部主任张东回忆,戴姆勒…克莱斯勒是该委员会高级官员们听到的第一个知名品牌名称,但这样的事实,即使如今戴姆勒…克莱斯勒在北京办公室的领导者,都无法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我们只知道,北京第一次跨洋握手就将握手的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    
    ⊙北京沐浴温柔春风    
    2002年5月10日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球财富500强榜上有名的公司中,有243家登陆北京,其中包括地区总部、投资公司、制造工厂、代表处或者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无论规模大小,他们都已在这座古老的东方城市、现代中国发展的心脏位置,留下了他们的足印。    
    北京的国际化标志建筑——国贸大厦,褐色玻璃外墙反射的阳光晃过路人,人们很容易在春天的白云中,辨认出镶嵌其间的知名品牌:摩托罗拉、福特、微软、爱立信……    
    审视北京和世界有关商务和经济的谈话,我们发现,享受温柔春风后,北京将会有一个更加繁荣的夏天。    
    汽车业——赢了北京就是赢了中国    
    在北京的三环路上,大型广告牌证明了大众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状态。    
    2001年,大众在长春的合资公司在中国卖掉了95000辆捷达车。其中1/5由北京人驾驶。    
    在大众汽车上海和长春的合资公司征服了北京车市半壁江山之际,菲亚特、日产和丰田步大众后尘投入北京市场,试图分一杯羹。北京市场在2001年吸入了164608辆新车,价值278亿人民币。北京拥有中国最大的市场。赢了北京就是赢了中国。2002年4月29日晚,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和北京汽车公司签订了一个为期30年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