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宰相与帝王 >

第3节

宰相与帝王-第3节

小说: 宰相与帝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专制社会里,多数功臣的结局都很可悲。韩信的悲剧最具典型意义,他的一些言行实在是超出了君臣之间的界限,换了谁做皇帝都难以忍受这种行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个皇帝心里想的就是自己如何才能保住天下第一的位置,在他的眼里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可完全信任,别说是手下的大臣了,像韩信这样完全不注意和帝王说话的礼节和态度,连同僚都看不过眼,更何况是刘邦呢?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彭越与刘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

    身为皇帝,很少能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在他看来,天下既为他所统治,当然天下的一切也就属于他,那么助他成功的良将谋臣不过是帮他追逐天下的猎犬,看护天下的良驹而已,一旦天下太平,猎犬总是逃不了被“烹”的结局。    
    刘邦得了天下,大行封赏,致力于大后方的萧何被其推为功在首位。众将不服者甚多。刘邦知道后就问道:“你们知道狩猎的事吗?”    
    “知道!”众将答道。    
    “那么,猎犬呢?”    
    “当然知道!”    
    “很好,狩猎的时候,猎犬负责追捕猎物,但必须有人的指引;你们就像骁勇的猎犬,而萧何就是指点迷津的人。”    
    这里,我们抛去别的不论,应注意的是刘邦的态度。在刘邦看来,所谓的臣下不过是追逐猎物的良犬,这虽不过是比喻,但身为人君的骄色却也显而易见。就此点而言,刘邦与许多中国皇帝并无两样。    
    身为天子,很少能视天下为天下之人的天下。在刘邦,天下既为其所统治,当然也就属于刘氏,那么助其成功的良将谋臣不过是帮他追逐天下的猎犬,看护天下的良驹而已,一旦天下太平,猎犬总是逃不了被“烹”的结局。    
    楚汉相争时,彭越长期在楚地坚持游击战争,项羽每次眼见快要取胜,但是由于后方不稳,屡次前功尽弃,直到垓下败亡。彭越的功劳虽不及韩信,但是足以称为开国功臣。张敖被降,韩信被贬,同病相怜,彭越惟恐大祸及己,因而小心翼翼,格外谨慎。    
    陈豨叛乱,刘邦亲征,到了邯郸,下令彭越派兵。彭越称病,只派手下将领带兵协助刘邦。刘邦大怒,派使责备彭越。彭越惊恐,准备亲自前去谢罪。    
    部将劝说道:“大王开始的时候不去,而等到被责备的时候才去,难免会有韩信的下场。不如乘机起兵,西进关中,大事可成。”    
    彭越说:“刘邦待我不薄,起兵叛汉,有失忠信。”    
    彭越手下有一太仆,获罪于彭越,准备斩首。太仆私下逃往长安,向刘邦告密。    
    刘邦听了太仆之言,急忙问计于陈平。    
    陈平说:“彭越看到韩信被诛,物丧其类,谋反之心难免不生。为了谨慎行事,可派一名使者,宣召他进京。如果他来了,就是没有反心,废置不用可矣;如果他不来,就是谋反,派兵征讨,师出有名。”    
    于是,刘邦叫大夫陆贾去召彭越。    
    彭越只得跟着陆贾进京,刚来到城门边上,只见大夫扈彻悬门而谏。彭越见了,忙令人解下。    
    彭越说:“大夫何必如此苦谏?”    
    扈彻流着泪说:“我今天有倒悬之苦,大王见而救之,大王若去,必有倒悬之危,谁去救呢?我如今不容大王像韩信那样说‘悔不听蒯彻之言’也!”    
    彭越致谢说:“大夫之言虽为至论,但是我也只凭此心去见皇上。大夫之言虽善,但是我无法听从你的建议。”    
    彭越说罢,仍与陆贾同行,扈彻嚎哭而去。    
    彭越来到京师,刘邦召入相见。    
    刘邦责问:“我亲征陈豨之时,召你出师,你为何不至?”    
    彭越说:“我的确有病,不是抗旨不遵。”    
    “你的太仆告你谋反,你有何说?”    
    “此人不理政事,我正要处罚他,因而怀恨在心,诬言陷害,望皇上明察,当面对质,不要被小人所欺。”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彭越与刘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2)

    刘邦下诏叫廷尉勘问彭越谋反一案,尚未得到回报,忽然有一人候于朝门,要见皇帝。刘邦叫人领进。    
    刘邦问:“你是什么人?”    
    来人说:“我是梁王大夫扈彻。”    
    “你来干什么?”    
    扈彻说:“皇上被困荥阳,如果不是梁王断绝楚军粮道,开展全面的游击战争,皇上会有今天吗?梁王屡建大功,而皇上如今听到一个逃奴的无稽之谈,就要杀戮有功之臣,惟恐天下人人自危!”    
    刘邦思考一会说:“彭越谋反,本该斩首,看你说得有理,姑且废彭越为庶民,徙居蜀地青衣县居住。”    
    彭越本无反意,如今落得如此下场,难免伤心落泪,但也只得奉诏前往蜀地。    
    吕后正从长安来到洛阳,在路上碰上了彭越。    
    彭越拜伏路旁,落泪哀求,哭诉自己忠于汉室,绝无叛意,乞请吕后说情,求皇上开恩,放他回到故乡昌邑。吕后假装安慰,当面应允,一同返回洛阳。    
    吕后赶到洛阳,对刘邦说:“彭越是天下壮士,如今既然调来,就当除之,以绝后患,岂可让他去蜀,这是放虎归山,后来必然伤人。我在途中与他相遇,一起带了回来,可以暗中令人告发彭越谋反,皇上因而杀之,以绝后患!”    
    刘邦认为可行,就让吕后去办理这件事情。不久,彭越舍人状告彭越“谋反”,刘邦下令捉拿彭越,交给廷尉王恬审理。此时的彭越才知道他本来可以活下去,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王恬说:“过去皇上命你起兵征陈豨,你听韩信之言称病不来,皇上就有杀你之心。昨日皇上幸贬你入蜀,此是莫大皇心。但是你贪心不足,又随皇后来见皇上,皇上因此又生猜疑,知你定要作乱,不如杀之,以绝后患。祸福本无门,惟人自找之。不是皇上与皇后寡恩不仁,实在是你咎由自取。你是虎入牢笼,绝无生还之望。不若老老实实招来,不过一死,免受酷刑。”    
    彭越说:“你的话说中了我的毛病,但是可恨我不听好人之言,果有今日,你既然明白地开导我,我也不会麻烦你。你要我承认什么,我就承认什么,任皇上处罚。”    
    王恬不费吹灰之力,一份彭越“谋反”的卷宗,很快齐备,于是一张彭越“谋反”的奏章送到了刘邦手中。    
    刘邦下令照韩信之例,斩首、夷三族。    
    吕后说:“天下诸侯都因皇上仁慈,所以玩火自焚之人很多,应该将彭越煮成肉酱,分赐诸侯,让天下震恐,看谁还敢谋反?”    
    刘邦点头,并下诏:“有收尸者,辄捕之。”    
    刘邦斩了彭越,灭了彭越三族,竹竿悬首洛阳示众,旁边还挂着刘邦告示:“有收尸者,辄捕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彭越的“谋反”完全是刘邦自导自演的一出悲剧,作为事件的受害者,彭越实在是太冤了。可是,他要是不死,又怎样消除人君的心病呢?    
    在人君专横、权谋纷杂的仕途上,谋臣良将不察时势,不能远谋而慎择其处,常使其毕生功业毁于一旦,不仅官位为之不保,对生命也往往会有致命的伤害。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石守信与赵匡胤: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1)

    开国皇帝,个个都是好猎手,驱使着一帮走狗,捉兔杀鹿,大忙一阵,得到了偌大的猎物——江山后,就觉得走狗们碍眼了,心里就对那些走狗们讨厌起来,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一幕幕血淋淋“屠狗”剧便被搬上了历史舞台……    
    历朝历代开国的皇帝,个个都是好猎手,驱使着一帮走狗,捉兔杀鹿、大忙一阵,得到了偌大的猎物——江山后,就觉得走狗们碍眼了,心里就对那些走狗们讨厌起来,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一幕幕血淋淋“屠狗”剧便被搬上了历史舞台……    
    与那些功成杀“狗”的皇帝比起来,宋太祖赵匡胤算是比较仁慈的,他不但没有杀“狗”,而且还让“猎狗”们成了富家翁,所不同的只是削弱了“猎狗”们手中的权力而已。    
    其实,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也像其他开国皇帝一样,对宋朝的命运产生了担忧。如何使新建的宋王朝不重蹈覆辙,不成为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革除藩镇专横骄姿的习性,如何实现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赵匡胤的心头,使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惟恐大乱和不幸即刻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节度使李筠和李重进的相继叛乱,进一步证实了危及宋王朝及皇位安稳的危险因素——藩镇势力必须及时清除。    
    怎样清除呢?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之后不久,赵匡胤召来臣相赵普商议此事。    
    赵匡胤问赵普:“天下自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共换了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消灭天下战争的火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呢?”    
    赵普听到赵匡胤提出这个问题,显得十分激动,他说:“陛下考虑到这个问题,真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那些战争和动乱的发生没有其他原因,主要是由于藩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造成的。今天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没什么奇巧之谋,只需要削夺他们拥有的权力,控制他们拥有的钱粮,收夺他们拥有的精兵。做到了这几点,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还没有等赵普把话说完,赵匡胤就连忙接过话茬,说:“你不必再往下讲了,我完全明白了。”    
    接着,赵匡胤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来实现赵普所提出的削夺兵权、控制钱谷、收夺精兵的战略策略。其中最为紧迫的是兵权问题。    
    五代乱世,谁拥有实力最强盛的兵力,谁就可以当皇帝。其中禁军的向背,往往成为政权兴亡的决定性因素。后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都是由于得到禁军的拥戴登上皇位的。赵匡胤即位前,曾协助郭威夺取政权,后来由于战功卓著,军职步步高升,直至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禁军最高指军权。他利用自己的威信和所处的优越位置,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后周政权,当上了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兴亡以兵”,对于赵匡胤而言,算是亲身体验了一番。赵匡胤不愧为义气之辈,即位后不久,为了酬谢部下的拥戴之功,特地晋升了一批亲信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但赵匡胤是个明白人。这些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终究是自己皇位的潜在威胁。在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听说节度使尤其是边镇节度使有“谋反”的迹象,他都要派人前往侦察,探听虚实,看是否有谋反迹象,以便采取措施。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赵匡胤对手握兵权的武将很不放心。    
    怎样安排,才能即使这群当初与自己逐鹿天下的猎狗们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又不至于引起怀疑而发生意外和变乱呢?赵匡胤对此心里一直没有个底。倒是赵普曾一再就这些问题提醒赵匡胤,建议采取必要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免重蹈前代“兴亡以兵”的覆辙。    
    一开始,颇重义气的赵匡胤一直认为掌管禁军的功臣宿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赵普多次建议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调离禁军,改授其他官职,赵匡胤始终没有同意。他向赵普解释说:“石守信、王审琦这些人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不必多虑了!”    
    后来,赵普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就此话题开导赵匡胤说:“我的意思并不是害怕他们本人会背叛你。我仔细观察过,这几个人都缺乏统御部下的才能,恐怕不能有力地制服所率军队,万一他们手下的士兵作乱生事,率意拥立,那时候就由不得他们自己了。”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石守信与赵匡胤: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2)

        
    经赵普这样直接的点拨和提醒,赵匡胤终于联想起五代以兵权夺取天子的事例,尤其是不久前自己亲身经历的那场陈桥兵变,不正是对赵普劝诫的最好注脚吗?赵匡胤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解除禁军统帅的兵权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这年七月初的一天,赵匡胤如同往常一样,召来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聚会饮酒。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打发走侍从人员,不无深情地对功臣宿将们说:“我如果没有诸位的竭力拥戴,绝不会有今天。对于你们的功德,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说到这儿,赵匡胤口气一转,感慨万端,说:“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