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我在剑桥 >

第12节

我在剑桥-第12节

小说: 我在剑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出面试的房间,我抬腕看了一下表,整个过程不过25分钟。当天回去后我就上网查了有关这个奖学金的详细情况。原来这个志奋领奖学金(Chevening Scholarship)项目是由英国外交与英联邦事务部(FCO)所设立的,每年资助大约200名左右中国学者赴英国进行为期不超过12个月的研究生学习,资助分为全奖和半奖两种。我又认真读了一下申请资格和选拔标准。    
    申请者必须:    
    ·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永久公民,并且在申请期间在中国居住;    
    · 年龄在26至45岁之间;    
    · 申请人必须是在职人员(至少要有三年工作经验),从事管理工作,具有决策权或对政策制定具有影响力;     
    · 具备以下志奋领项目要求的素质:    
       1。必须有抱负、有魄力     
       2。拥有潜在的领袖才能     
       3。致力于组织变革和发展     
       4。灵活机动、适应能力强     
       5。富有创新精神,有创造力     
       6。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有适应能力,能适应全新的技术、专业及文化环境     
    · 拥有良好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该项能力通过A类IELTS成绩评估。要求申请人的A类IELTS总分必须至少达到6。5分,单项分数不低于6。0分。    
    · 无在英国留学的经历     
    · 在该学术年度未接受其他奖学金     
    · 拥有相关学科的本科学位    
    读完我就告诉自己:没戏!我不但岁数没到,而且几乎没有全职的工作经验,更别提对制定政策有什么影响力了,这天底下我所能决策的也就是自个儿的一点儿小事。可就在三四天后,我收到了英国外交与英联邦事务部的一封email,告诉我他们决定全奖资助我赴剑桥读书,提供包括学费、生活费以及往返的机票在内的所有费用。而且我赴英国的护照和签证手续也都将由英方帮助办理。后来据英国文化协会奋志领项目的负责人杨幼玲女士告诉我,他们是在剑桥大学的录取委员的坚持下才同意为我举行面试的。而我在面试中的表现使他们最终决定破例资助我这个“不太合格”的申请者,“我们看重的是你的潜力”。    
    回头想来,我能来到剑桥其间实在有太多的偶然和幸运。如果不是因为这份全奖,我想我是不会选择剑桥的。当然,我不愿选择自费留学,是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和自身的价值取向,绝不是反对自费留学。在教育部出版的《2004年留学工作年鉴》上我读到这样两个数字:在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达到11.73万人之多,其中自费留学占93.05%。如今,留学不再是一个国家行为,而成为个人的生活选择。用《留学美国》一书的作者钱宁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留学生不断由精英的选拔变成为一个大众权利行使的过程。”自费留学潮流的兴起,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观念不断开放的体现。


第二部分:“名校情结”的思考关于“自费留学”的思考(3)

    就在自费留学不断升温的时候,国内的媒体上出现了不少关于海外自费留学生的负面报道,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自费留学发出了质疑。除了对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指摘之外,还历数他们的种种“劣迹”:吃喝玩乐,比富斗阔,挥霍无度;恋爱同居,傍款傍洋,未婚先孕;乃至吸毒赌博,绑架敲诈,涉嫌血案。我承认对于过度的自费留学热进行必要的反思是应该的,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彻底否定。我在剑桥接触到很多自费留学的朋友(既包括已经成年的研究生、年轻的本科生也包括在这里读语言学校的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在学业上都非常努力,在生活方面也十分自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富爸爸”或是“金妈妈”,而是靠着自己或是家庭的积蓄来剑桥求学的。为了应付生活方面的压力,他们往往都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白天出入高等学府,晚上却深入到英国社会的酒吧、餐馆、超市打工。他们接触三教九流,独立谋生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一两年下来,这些经历成为他们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我刚到剑桥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广州去的读本科的女孩子,她到英国不过一年多就能带着俚语土话把英语说得飞快。她热心地为中国同学解决在衣食住行方面遇到的任何问题,俨然一个“英国通”。她骄傲地告诉我:“我没有奖学金,但现在生活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挣的,家里只要承担学费就好了。”我的同班同学樊荣,在国内的时候先后在一家外资咨询公司和英国领事馆工作过,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他把工作三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读书。在剑桥的时候,只要有适合的工作机会,他都去尝试:做中文家教、去超市打工、为本科生监考。他告诉我:“因为要为生活奔波,倒是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英国社会的点点滴滴,这就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一些家长和同学可能会有另外一种顾虑,担心自费留学生比起拿奖学金的学生来会显得“低人一等”。其实能够获得奖学金,固然要靠实力,很大程度上也有运气的成分。奖学金的授予只是对申请者过去成绩的一种认可和对他未来潜力的一种期待,绝对不意味着他的智商要比那些靠父母亲友赞助出来的同胞高出多少,更不意味着他将来能取得比自费留学生们更大的成就。自费也好,拿奖也罢,关键还在于入学之后对待学业的态度以及毕业之后个人的奋斗。美国人将毕业典礼叫做mencement(开始);这个词用得很有深意,因为毕业并不代表着结束,而是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求学时代的一切窘迫与磨难都将成为过去,全A的学生和全C的学生,拿奖学金的学生和自费读书的学生都将再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社会的挑选和挑战。    
    是否选择自费留学,简而言之,我认为必须量力而为。出国留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金钱并非它所包含的唯一成本,还有时间和情感上的付出。决定出国就意味着你要放弃安全感,放弃已经取得的成就,放弃舒适的小窝,经历挣扎,最后走向一个全然陌生的天地。走出去,需要的是勇气;走好这一步,则需要相当的智慧。记得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留学就是出痘子,出了以后就会有一种免疫力。”在自费留学现象不断升温的今天,当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都忙不迭地考托考G奔向大洋彼岸的时候,心是难免要动一动的。但动心之后,就必须为自己做一个留学的规划,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留学的目的。在飞往英国的飞机上,我就问自己:在英国的这一年将为我的生命留下些什么?诚然,有些事情是无从规划的,命运有的时候难免心血来潮。可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是必须的。那时我就想我不但是要去拿一个剑桥的硕士文凭,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洞察做学问的方法和深入体察西方社会的文化。    
    虽然教育要用金钱来购买,但教育的回报确实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为这样的回报不全然取决于你在哪里受教育,而更多地取决于你以怎样的态度去接受教育。与那张文凭相比,真正有价值的是经历,是积累,是思考后的提升。剑桥值不值跋八十万,不仅在于剑桥,更在于打算经历或正在经历她的那个人。若是海绵,就会在汲取中丰富;若是塑料布,即便在汪洋大海中浸泡过,还是滴水不入。剑桥是博大的,是敞开的,能取走多少,就要看各人了。    
    其实出国留学是一个因人、因事而异的问题。很多人看到一个人的成功,很容易与他的留学经历联系起来,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我选择了留学的道路,但我同样认为培养在不同的文化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并不是非得通过留学的途径才能获得的,国内有许多成功人士并没有一张国外大学的文凭,可依然凭借自身的努力创出一番天地。只不过国外特殊的环境会迫使你更快地独立,更多地思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此外在异域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中国出去的当代独生子女们可以遭遇许多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这也有助于培养一种全球化的视角和一份对于宽容的体认。如果说留学彻底改变人,不如说真正改变我们的是通过自身努力来适应社会变化的勇气和毅力,是通过不断思考来体味丰富人生的见识和智慧。    
    有一点我想强调的是,在自费留学潮流的影响下,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拥有在国外留学的经验,留学生即便是世界名校的留学生回国也一定不能自视太高;其次,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使中国与国外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小,我国与西方国家教育质量的差别也在缩小,所以在从国外回来后还是应该抱着重新开始的心态,学着“以平常的心做超常的事”。 留学不光是读几门课,考一个比较优秀的成绩,去国外各个国家转悠一圈。未来的路真的还很长很长,留学只是为了让我们走得更远。


第二部分:“名校情结”的思考关于“名校情结”的思考(1)

    临出国前,父亲的一位朋友设宴为我送行,饭桌上有一位客人是私营企业家,某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当得知我要去剑桥深造时,他很兴奋地握住我的手:剑桥大学好啊,出来是不是就可以建桥修路,当工程师啦?!一桌子人面面相觑,起初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看他认真的表情才明白他还是真不知道有这么个世界名校。大家都忍不住地笑,主人有些尴尬,便打趣道:“还好丫头不是去念哈佛大学,不然毕业出来岂不是要抱尊菩萨,吃斋念佛,当尼姑了!”看来上名牌大学也不是所有人衡量成功的标准。    
    当周围的亲戚朋友得知我要去剑桥读书之后,个个欢欣鼓舞,并且自然而然地冠我以“剑桥女孩”的称呼,听起来很像那个红遍全中国的“哈佛女孩”的姐姐或是妹妹。大家的关爱我是感激的,但这顶“光环”,我是万万不要的:一来是不敢要,剑桥每年要在全世界招收上千名的学子,我不过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书还没读好就把学校的金字招牌扛在身上炫耀,总觉着心里不安;二来我也不喜欢这个称呼,好像活了这么大年纪除了考上剑桥之外我就没做过别的什么事儿。一个人是不能被贴上标签的,因为不管这个标签有多华丽都无法涵盖真实的你;再者,这个“剑桥女孩”的光环,也让周围人看我的眼神儿出了一点问题,这个伟大的学校让我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猛然间变得伟大神秘起来。我的爸爸妈妈也到处被人追着“传经送宝”,开始他们还只是谦虚地“分享经验”,说多了就俨然觉着自己好像也成了了不起的教育专家,专为世界名校输送一流人才。我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有虚荣心的,时间长了这顶光环肯定会影响我看待自己的眼光,如果连这也走形了,那就有些大大地不妙了。于是我就和爸爸妈妈说:“你们听人家这么称呼着,愉悦一下身心也就可以了,千万别太当真,你们闺女是什么德性你们最清楚了,优点当然也是有的,但那些多如繁星的缺点毛病就算是剑桥的光辉也是无法掩盖的。”孩子长大了以后,和父母之间就是一种相互教育的过程,我在教育他们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提醒着自己:能进入世界名校深造,只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起点;如果被笼罩在名校的光环之下不思进取,那势必会为名校的声望所累。    
    对于名校的青睐与渴望,本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无可厚非。大学有大学之魂。魂者,思想也,精神也,人格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其最高最精的表征和载体就是它的高等学府。一所名校不仅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往往还拥有出色的办学水平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我不喜欢“剑桥女孩”的称呼,但我却为能够成为剑桥的一分子而深感骄傲自豪。在这里,我为剑桥的美丽而欣喜着:800多年的古老建筑、清澈绵延的康河水、别致精巧的小桥、在星辉里歌唱的小舟……难怪一位朋友会对我说,在英国,东部最美,而在英国东部,剑桥最美。在这里,剑桥古老的文化氛围给了我春风化雨般的享受:在学院的图书馆,我可以看到牛顿的涂鸦、拜伦的诗作、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签名、布鲁克的文稿,在费茨威廉姆博物馆里还可以尽情沉浸于莫奈、梵高的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在这里,我有幸遇到了一些学问精深而又有性情的好老师,我平日里阅读的不仅仅是书本,更是我的师长,他们的品格、个性、气质与才情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这里,我有幸与优秀的人同行,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