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自传-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友的推动,我和王人美结了婚。岂知我们之间,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习惯如此不同,竟至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共同语言,貌合神离30年,迫使我专心一意在事业上寄托感情。王人美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自尊心太强,由于在事业上力不从心,很苦闷,容不得别人触犯她的自尊心,特别是长期高血压形成脑血栓之后,她性情更加乖戾,使我难以忍受。但想到我们已到垂暮之年,不得不强迫自己克制和容忍,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在向孩子们叙述这段历史中,也提到另外几个插曲,表明自己在男女关系上是凭理智行事的。
1989年夏季开始,我用了两个月时间,为四位女性立传。在这两个月执笔期间,我全神贯注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认识到这四位女性在我身边的时候,都具备妇女固有的美德,处处照顾我的生活,抚慰我的性情,梁白波甚至不惜屈居于情妇地位,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而我,虽然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也有委屈情绪,但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总不自觉地暴露出某种优越感,忽视了对方的委屈,因而在叙述共同生活的细节中,常常指责对方的缺点大大多于指责自己。比如,当王人美指出我的大男子主义态度时,我不但不加以自省,反而反唇相讥,说什么有大女子主义的人才会看到对方有大男子主义,逼得她向我让步。写完后重新审读这一份原稿,看到自己某些观点很不实际,觉得有重新改写的必要,而且觉得《爱怨四人传》这个篇名也太露骨,曾经想把它改为《晴雨半边天》,似乎含蓄些,然而这仍然是在摆脱自己的困境,企图把责任推到“半边天”去。最后决定改变立场,以《婚姻辩证法》为篇名,分五个专题,以哲学的眼光来看我的婚姻观和家庭生活实践。这样,许多章节得重写,先后次序也得重安排。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我愿意担起这个重负,同时打破回忆录只写阳面不写阴面的先例,向读者全面、彻底、老实地暴露我个人在婚姻和家庭生活方面的真实情况。
婚姻辩证法纸上谈兵第一课(1)
1922年我15岁时,从浙江桐庐老家到杭州进私立盐务中学读书,开始接触新世界。我有个堂姐叶佩菁,比我早一年在省立女子师范读书。她接受新思想比我早,逢到星期天,我去看她,她总说我已长大成人,应该交个女朋友,还说下次看她时,她一定介绍个同学给我做朋友。我这时已近17岁,曾经从《红楼梦》中懂得了一点所谓男女之间的“爱”,但是分辨不出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关系和宝玉与宝钗之间的关系,究竟何者对,何者不对。在此之前,还从伯父家看到一本流行的现代小说《玉梨魂》,是描写家庭教师和学生的母亲(寡妇)之
间偷偷摸摸谈情说爱的,我把这和戏文中间公子小姐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情节联系起来,以为这就叫爱情。至于男女学生之间如何交朋友,我不大懂,只知道可以写情书表达感情。我堂姐说给我介绍女朋友,对我有一种吸引力,促使我去探索一下男女之间之友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当时还流行一种思潮,认为男女之间至高无上的爱是精神的,不是肉体的。
1924年某一个星期天,我坐在女子师范的会客室里,和那位刚介绍的女朋友王文英见了面。会客室就在进校门的大过厅一侧,进进出出的人个个能看见我们,迫使我们这男女两个学生老老实实坐着。本来可以细声细气说说话的,但两个都不满17岁的孩子,实在嘴上无话,心里也无话,假使坐在西湖边的长靠椅上,也许还能寻些有关课堂的话题谈上两句,现在却坐在众目睽睽的过厅里,大有如坐针毡之感。坐不多久,我只得告辞,也不懂说客气话,倒是女方开口,问下星期还见不见。我急忙回答:“下星期在湖边第二公园见面吧。”说罢,匆匆走出校门,落荒而逃,可心里又惊又喜,我竟然有了一个女朋友!
回到自己的学校,同学们围了上来,问长问短,问那位女学生漂不漂亮?问我们说些什么话?问能不能给他们也介绍个女朋友?我说,第一,我们并排坐在会客室里,我只能斜眼从侧面看她几眼,正面什么样子始终没看清楚;第二,两人自始至终默默相对,临别时约定下星期在湖滨再见,没说别的;至于第三,我们才第一次见面,怎能提这种要求。结果,那位借给我一套毛料学生装的同学发话:“别人不给介绍,我总得给介绍一个吧?”这话对我是一种威胁,我说,下次去见,不再借你那套衣服,别来神气!
见面以后,我和王文英之间开始写“情书”。对方国文水平比我高,逼得我想方设法借现代文学作品看,好从中得点灵感或抄点什么,写起来不至于干巴巴。每到星期天,我必到文具店买彩色的洋信纸、洋信封,下工夫写情书。
20年代,社会上虽有了新风气,旧风气还是固守阵地,男女防范很严,学校一律实行男女分校,学监有时要拆看学生的信,以防写情书;有时还监听电话,看有没有人私自和女学生通话。我们宿舍的电话间和学监卧室只隔一层纸窗,王文英打电话来问星期天是否在公园见面,我只能唯唯诺诺,说去,不敢多说,也没什么可说。她又问下星期杭州各中学开运动会,你参加什么项目?我说什么也不参加,却还要添上一句,说同学有参加1000码赛跑的,校队也参加足球赛,表示我校并不落后。从此,我就拼命在操场上练跳高,希望有一天能在田径场上出人头地。
春夏之交,是江南的黄梅天气,经常下雨。一到星期六下午,如果天不好,我在课堂上就着急,两眼老望着窗外,盼老天爷行行好,别再和我过不去。心里不住地说:雨快停吧,雨快停吧,明天已约好女朋友在第一公园见面哩!
一来一回的情书,一星期可以写两次。淡绿或淡蓝色的信封,有时由门房交来,有时到学监房去领。开始有点心惊肉跳,几星期下来,也就没那么紧张了。每次读来信,虽然是些平平常常的语言,可人家就是词汇多,有些语言竟好像在某篇小说里见过。她投之以挑,我当然也得报之以李。这期间为了寻觅文学语言,我读的书真不少。几个星期下来,表达情意的话多了,偶而在字里行间流露爱慕之情,特别是经过几次游湖之后,西湖的山水以至与西湖有关的风流韵事,竟然也在情书中反映出来,好像我们真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情绪一激动,情书中的语言也热烈起来,几个月之后,竟然大谈人生的憧憬,直率表达出难解难分的感情。女朋友似乎是天生的才女,信总是写得那么富于柔情,逼得我也故作多情,表现出戏文中的才子模样,竭力写上几句诗一般的甜言蜜语。这一下可不得了,对方亮出了“既然你那么对我好感,我就承认,永远做你的……了”。这不表明我们在情书中私订终身了吗?当时我的反应好像并不怎么强烈,把它当做写情书必然到达的高峰,犹如孩子们玩“过家家”,用积木垒起了一座房,坍了,可以再垒,并没看成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爆发。现在回想起来,王文英情书上的这个誓言,在我这情书接受者心里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应,所以回信时也并未表示接受或不接受,竟然环顾左右而言他。
在这个阶段里,学监已经发现我在交女朋友,彩色的洋信封经常被学监截留,又经常有女声的电话叫我去接,再加上我在学期终了时,煽动同学向学监请愿,要求免考英语。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我这学期的“品行”被评了个“丙等”。至于学业,因为交女朋友,散了心,没好好学习,也被评了个“丙等”。我父亲那方面我倒不用担心,他是个开南货店的老板,只管拿钱送我上学,不管读书成绩如何,我把成绩报告单藏下了,下学期照升四年级没问题,可是见了老师同学总觉得太丢面子,心里直打鼓。
消息传来,厦门大学上学期闹过学潮,一部分师生脱离厦大,集中去上海办了个大厦大学,厦大则在上海大报登广告,招收江浙籍学生。碰巧盐中有个姓金的同学与厦大的一个助教是金华同乡,那位助教鼓励他跳级去考。金同学把这消息告诉了我,又鼓动另外两个想跳级的同学一齐去考。我把这个行动计划通知了我那个女朋友王文英,不知她中了什么邪,或许是要实行那个“永远做你的……”的诺言,竟决定和我一起行动。
婚姻辩证法纸上谈兵第一课(2)
我们四男一女,都是十七八岁的大孩子,从杭州坐火车到上海,再搭海轮去厦门。到了厦门大学,考期已过,怎么办?还是那位助教出主意,介绍我们五个浙江学生去见校长林文庆。林校长说,许多江浙籍教师学生闹风潮离开了厦大,你们远道而来投奔新厦大,我表示欢迎,决定给你们补考。若能及格,就留下;若不及格,可以办个补习班,明年再考。现下江苏督军齐燮元和浙江督军卢永祥在上海打仗,你们也回不去了,就安心在厦大住下吧。
补考结果,只那位姓金的同学一人被录取,其余四人进了补习班。混到寒假,我父亲打听到我和女朋友结伴去了厦门,也没考上大学,立即汇来旅费100元,催我回去。其他两个同学也动摇了,于是我们四人结伴,搭了一条带客的货轮回到上海,转回杭州。此时江浙二省形势大变,福建督军孙传芳钻了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后门空档,一举占领杭州,再举而占领南京,自称闽浙苏皖赣五省联军司令,成为奉直二系之外的独立大军阀。说也奇怪,孙军开进杭州之日,也是西湖雷峰塔倒坍之期。两年之后,广东的北伐军分两路进军,西路攻克武汉,东路攻克上海、南京。大军阀吴佩孚、孙传芳一败涂地,江南一带成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天下。
我回到杭州,住在一个小旅馆里,迟迟不敢回桐庐老家。王文英是杭州人,回父母家去了,有时来看看我。我所苦恼的,是今后怎么办?和女朋友热了一阵,这时已经冷下来,为自己找出路要紧。父亲知道我没脸见他,见我一直不回去,急了,怕我在外面干出什么丑事,所以亲自到杭州来把我押了回去。我是他的大儿子,好不容易读了三年中学,只差一年就毕业了,忽然出花招,要跳级,白白在厦门浪费了半年,花了他100多块钱,他实在痛心,非要我回盐务中学去补读不可。我是好马不吃回头草。
回到家里,父亲直骂,我一赌气,一个人跑到县学前的一口井栏上坐着,思前想后,心里直生气,但并不想死。母亲急了,派人四处寻找,竖拉横拉把我拉回家去。这一闹,父亲的骂声没了,母亲的劝慰多了,可我心里更烦。
母亲说:“阿羊呀阿羊,你真糊涂,你阿爸的铺子蚀了本,关了门。从厦门赎你回来的那100块大洋,是拿两亩田抵押借来的,以后读不起书了,你阿爸叫你回盐中是句空话,还是找个吃饭的地方,补贴补贴这个家吧。”
这一番话使我从梦中醒来,什么读大学,什么交女朋友,都成了泡影,惟一必须考虑的是,抛弃一切幻想,找个独立谋生之道。
那天我父亲闯进小旅馆,王文英也在场,她看形势不妙,便自动撤退。她也许和我一样,什么叫“恋”,什么叫“爱”,一概不清楚。小孩子“过家家”的日子结束了,从此我们之间断了联系。
婚姻辩证法父母之命第二课(1)
天赐良机,1925年,我在上海南京路三友实业社门市部谋到一个站柜台的职业,卖布之外,兼画广告。一年之后跳槽,到一家书店画教科书插图;再一年,混进画报出版界画起了漫画。一心钻事业,把17岁交女朋友之事忘得一干二净。此时已到23岁,父母急了,想抱孙子,不经我同意,在浙江老家给我定了一门亲,逼我回去成亲。
这一逼,逼得我想起当初交女朋友之事。谈情说爱虽无结果,婚姻自由的权利怎能放弃
?但反复思考,又觉得婚姻自由无非是找个自己认为合适的终身伴侣,当时我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女朋友;再一想,旧社会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的不见得个个家庭都是怨偶,何况父亲信里说女家门当户对,说不定还是一桩美满的婚姻呢。不如顺从了父母之命,既荣宗耀祖,又得个人实惠。当时我除了满脑子封建意识,还加上赌徒的侥幸心态,所以就让父母去决定自己的命运。此外,按古礼办婚事的排场,我也很感兴趣,想借此机会,像演戏一样尝一尝当新郎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想法和我的旅游猎奇心理是一致的。许多因素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