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真相-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丰沙里地处高原地带,自然条件较差,罂粟种植十分普遍。
第二章:历史的金三角引言
长期以来有不少文章都强调说金三角地区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或者说这里居民和文化都是从域外传来的,但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方学者在泰国北部等地区和中国南方、西南方出土了越来越多的文物,事实已经证明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充分的研究已经证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现今的金三角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进程一样,波澜壮阔,伟岸神奇。加上民族众多,受外来势力影响较大,冲突更加激烈,历史以来在地球上这一个小小的地区上也曾上演过无数次的英雄美女、情爱婚变、天子百姓、宫庭恩怨、催人泪下的传说;更有刀光血影,战马奔腾,铁戈相交,血流成河的壮烈场面。在这个不大的区域和不长的时间内,大小国家不断涌现,又不断消失,激烈的社会的变动使这个区域的民族呈现了多样性。有资料称,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共有90多个民族。有学者认为,在总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的金三角地区约有人口200多万,3000多个村寨,居住着苗、瑶、拉祜、僳僳、掸、佤、佬、阿卡(哈尼)、克钦(景颇)、崩龙、拉瓦、克伦、老龙族、老听族、老松族和汉等数十种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的民族在地理分部上有不同的区域,有的主要生活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有的生活在山区,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性、自然条件的区别,产生了民族的差别,也折射出斑驳的文化,增添了民族的色彩。
同时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多数生产和生活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甚至有些仍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加上长期的殖民经济的压迫和剥削,以及统治者反复推行和强化的毒品政策,迫使生活在“金三角”地区的不少民族长期大量植罂粟收取鸦片。跨越百年历史的长河,世代相袭,鸦片最终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根深蒂固的传统作物。
第二章:历史的金三角第一节 铜鼓…敲出文化同源的声音
由于漫长历史的淹没和血腥战争的毁灭,包括金三角地区在内的东南亚不少民族的历史仍未完全清楚,许多专家学者们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和争论着。
近来通过专家和学者的长期努力,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生活在中国广西、云南以及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的一些民族有着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有关研究称:对这个区域已经出土的铜鼓进行对比研究后表明,大约在2000年前,也就是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晚期至东汉初期,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世居民族已经共同拥有了铜鼓铸造技术,他们之间长期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铜鼓文化圈。广西的范宏贵教授认为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中国八个少数民族与东南亚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十几个民族,或称壮泰系列民族,都起源于中国南方,“是同根生的民族,犹如一棵大树,经过若干年的生长后,生出许多枝干。上述各族,根是相同的,只是枝干不同。”这些研究的成果将为进一步揭开金三角地区众多民族的密提供极为宝贵的线索。
第二章:历史的金三角第二节 山地民族“阿卡”族
到泰北旅游,特别是到著名的美斯乐观光,常可以看到打扮得“珠光宝气”的阿卡族。阿卡族在中国称为哈尼族,哈尼族在中、越、老、缅、泰五国都有分布。中国云南南部地区在唐代曾有和泥的地名,说明唐代时哈尼族在此带已经分布很广。中国的哈尼族有150多万人。
越南2001年约有1万人。据专家考证,越南的哈尼族是在大约300年前开始从中国云南迁入越南的。
老挝约有4至5万人,主要分布在丰沙里、南塔和乌多姆赛。
泰国的称哈尼称为“阿卡”、“果卡”或“卡”,人数约有两万人,据专家考证,泰国的阿卡是在20世纪初从中国逐渐迁入缅甸、越南、老挝的北部,再由此进入泰国的北部地区,泰北最早的阿卡寨建于1903年,现阿卡族共约2万人,主要分布在主要居住在清莱府的夜庄、夜赛、清盛、清孔县和清迈夜艾县等,以及清迈府的山区,历史上多数以种植罂粟为生。
缅甸的哈尼族称为“高族”,总人口约为4万人,主要分布在掸邦东部地区,約在十九世紀中叶从中国迁入。缅甸掸邦东部以哈伲族(当地又称爱伲族)士兵为主部队是“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35该部队于1989年6月10日原缅共815军区脱离缅共后成立,该部同年11月获缅政府承认为“掸邦第四特区”,总部设在小勐拉镇,以小勐拉、色勒两镇为活动中心。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ESSNDA)辖区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人口约7。4万。
缅甸掸邦民族民族同盟军于1992年开展五年禁毒行动,成效显著,后被缅甸政府封为无罂粟种植区,至今仍无罂粟种植。
第二章:历史的金三角第三节 不断向南迁延的民族…苗族
苗族在中、老、缅、泰、越均有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人数多,分布广。苗族起源于中国,史称“蛮夷”,在古代向南迁移到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明清期间中国的苗族才开始往东南亚其他国家南迁。
越南的苗族约有30万人,泰国的苗族约有5万人,缅甸的苗族约有7000多人;老挝的苗族约40万人,大多居住在高山地区,主要居住在上寮和中寮的丰沙里、南塔、琅勃拉邦、桑怒、沙耶武时在、川圹和甘蒙省。以川圹为最多,其余分散在琅勃拉邦、桑怒和丰沙里等省。
苗族约在1810…1820间开始移居老挝,多数由越南迁入,由于先前的民族已经占据了土地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坝区,苗族多数居住在山区。苗族的生产方式几乎都是刀耕火种,生产水平极为低下。老挝种植罂粟的山民主要是苗族,有资料称每户人家一年的劳作可以收获3公斤左右的鸦片,越南战争结束前老挝是金三角地区最主要的鸦片产区,曾被西方称为“罂粟之国”。
第二章:历史的金三角第四节 金三角地区分布最广的民族…傣族
简单地说,金三角地区的泰、掸、佬族与中国的傣族同源。历史上他们曾先后在这个区域建立过多个小的国家,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民族主要信奉小乘佛教,性情多温和,热情好客,把行善积德、追求来世幸福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由于他们生活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平原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比同地域的山地民族要好。在西方殖民者进入这个区域时,多数傣族地区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态。
云南的傣族约有112多万人;越南的泰族有80多万,老挝的佬族又称老龙族,约有210万人,是老挝的主体民族,分布在全国,主要聚居在河谷平原地区,泰国的泰族约有3000多万人,占该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该国的主体民族,遍布全国。缅甸的掸族约有336万人,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占缅甸全国人口总数的7%。缅甸的掸族有67%分布在掸邦。
英国殖民缅甸的时期,对缅甸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如1886年缅甸被并入大英帝国的印度,成为印度一省,但同时却将缅甸的掸邦、克钦邦和钦等几个地区与缅甸省分开管理,造成了缅甸领土事实上的分裂。这为以后缅甸国内及掸邦地区的长期混乱种下了祸根。所以掸邦也是缅甸民族武装最多和最为动荡的地区。
第二章:历史的金三角第五节 被迫更改族名的汉人…果敢族
在缅甸掸邦北部的尽头,在中国云南西南的底端,在一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有一支汉民族已经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这支汉族就是生活在缅甸掸邦果敢及周边的汉族,在缅甸被称为果敢族。现在的果敢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清朝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包括闯王李自成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他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通过300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和这一区域其他称谓的汉民族。
生活在异域的这些人们始终不忘自己的民族史,更不会忘记最终将他们划离祖的那个痛心的时刻…1897年。据当地人介绍,英国占领缅甸后,曾于1894年与清政府签订过一个边境条约,该条约明确说明果敢地区属中国地界,但1897年在北京再修改中英边境条约时,迫于英国的压力清朝终将果敢划归英属缅甸,这里的汉人也被缅甸定为“果敢族”。现在的果敢人仍说中国话,用中国字,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果敢地区有很长的罂粟种植历史,通过多年的发展,罂粟成了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在果敢大水潭乡有一个用中方写就、称赞大英帝国册封的缅甸果敢县土司杨子耀的石碑。该碑建于1926年,讲述的刚好是英国人殖民初期的果敢县土司杨子耀的事迹。其中一段写道:“罴完菌藏 焚驱狠植 黍陇黍畔 莺粟获胜 益益阜康”。经当地有学问的人解释称,此段文字的大义是当时的果敢人与野兽搏斗、焚山垦荒,种植粮食、罂粟遍地、人民安康。
长期以来,果敢人民在同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争取民族利益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缅甸耐温排华的年代,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为了保存自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他们操地方言的汉语称为果敢语,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最终保证中华文化得以传延。
1968年后缅甸人民军进驻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缅甸掸邦民族民主同盟军”,同年获缅政府承认为“掸邦第一特区”。其辖区于2002年实现了基本禁绝罂粟种植,在当地的民族历史和禁毒的历史上迈出了一大步。
第二章:历史的金三角第六节 从山洞中走出来的民族佤族
佤族跨中、缅、泰和老而居。中国的佤族全部在云南,约有37万人;缅甸的佤族约有8万多人,主要居住今日佤联军的辖区,与中国的佤族居住区相连;泰国的佤族被称为拉佤,约有1。3万人,主要居住在夜丰颂、清迈、清莱等府;老挝的佤族与其他孟高棉语族被统称为“佧”或“老听族”,约有16。1万人。
有关佤族研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佤族与今日柬埔寨的高棉人竟同属孟高棉语族,在历史上有着同源的关系。关于民族的起源,佤族有着一个十分普遍而有趣的传说,称佤族最早的先民是由中国西盟县境外缅甸佤族地区巴嘎地附近被称为司岗里的山洞中走出来的,这里成了佤族人敬重和朝拜的圣地。
在佤族的传说中有许多与中国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有关的故事,如佤族人居住的房子是仿照孔明的帽子而建的,诸葛亮教其种植水稻等,缅甸佤邦地区最高的一座山也被佤族尊称为孔明山,或公明山,这个山的形状现在成了佤联军帽徽的徽志,被崇高地戴在每一个军人的头额上。
1989年4月17日原缅共人民军中以佤族为主的部队脱离缅共,成立了以佤族为主的“佤邦民族民主联合军” (UWSA),总部设在邦康。佤联军成立不久,即与缅甸中央政府实现了和平,佤联军辖区被缅甸政府命名为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其辖区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
缅甸佤族社会在1960年代还基本处于原始的部落状态,随着近年来交通、通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形态发展很快,虽然总体生活水平仍然十分低下,但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