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红墙童话 >

第7节

红墙童话-第7节

小说: 红墙童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平,送进了香山双清别墅。据贺子珍的侄女,即贺子珍的兄长贺敏学之女贺小平回忆:性格也十分刚烈的贺怡,在把娇娇交给毛泽东的时候,曾向毛泽东提出要为自己的姐姐讨个说法,毛泽东的回答很有中国寓蕴,让人听着既有两分哀怨,又有三分满足。贺怡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回到父亲身边时,李敏已在异国他乡漂泊七八年了,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母语,所以回到祖国必须补上母语这一课。像她这样情况的,在中共领袖子女中还真不在少数。到育英小学后,李敏也要从头学起,比同父异母的妹妹李讷还低一年级。和其他比自己妹妹、弟弟年级低的姐姐、哥哥不同的是,李敏受过教育,所以只学习语文,其他课程不必重复。  因为她比同班的同学明显地大一些,中国话又说不好,有时词不达意,听着怪别扭的,就比较引人瞩目。也正是因为年纪稍长,她比较关心弱小的同学,常常扮演保护神的角色。有一次,她看见一个男同学欺负女同学,便挺身而出制止说:“不要欺负我们闺女!”  不料,她话一出口,引来周围同学一片笑声。同学善意地告诉她,“闺女”是大人称呼孩子的,或专指未婚的成年女子,孩子不会自己叫自己“闺女”。有了这一次经验之后,只要她说话同学发笑,她就要刨根问底地弄个明白。这样一来,她中文学习进步得很快。不久,她可以结结巴巴地与人沟通语言了。因为育英小学的历史短,最高不过三四年级,她就转到有五六年级的八一小学去了。


第五部分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第28节 寒假不回家

育英学校还有一种现象,也是其他寄宿制学校少有的,就是有比较多的孩子,在星期天和一些节假日、甚至寒暑假都不回家。  导致这种情形的,是因为许多学生的家长不在北京。在中南海住过的孩子中,龙桂辉的父亲龙飞虎正在南下的军中,通常由周恩来或朱德接到中南海里;像李万邦兄妹,父母还在香港以隐蔽身份,为新中国从事经贸活动,故而由在中南海工作的姐姐、姐夫照应……  还有一些更特殊的,是由于他们的父母成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沦落多年才被组织找到,后寄居在父辈的战友家中;有的是亲生父母或因一方牺牲,或因离异,又组成新的家庭。  尽管不论是父辈的战友,还是建立了新的家庭的生身父母,对孩子总还是含着由衷的亲情。但有了这重特殊经历的孩子,心灵似乎多了几分脆弱和敏感,对新的家,有点隔膜和疏离。  还有就是当社会上流行某种疾病的时候,学校就不让孩子们回家,以使孩子们与病源隔绝。这种情况有时要持续一两个月,家长们想孩子了,就到学校看孩子。  但不管怎样,孩子们在学校里,还是愉快的。逢年过节,或赶上什么重要活动,就编排些节目自演自娱,是延安时期的老传统。特别是“我们这些延安娃娃,几乎从会走路时就会扭秧歌,只要操场上锣鼓一响,红领巾们就飞奔而至,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扭啊唱啊,可带劲儿了。”  每临近节假日,在育英学校执教的老延安们,就组织孩子们编排节目。学校里还组织了舞蹈队、戏剧队,经过一定的训练,孩子们自己演出的节目,也非常富于感染力了。  舞蹈队表演的俄罗斯舞蹈《马铃薯丰收舞》,赢得了到育英小学参观的外国友人的好评。后来还为志愿军英雄们演出过。当时特别打动孩子们的,是戏剧队表演的歌舞剧《小白雁》。  当年中南海的孩子,似乎都少点表演的禀赋,能活跃在这类演出中的不多。只有个别的例外,其中之一,就是杨尚昆家老二杨绍明。他的同学张纪宇说:“杨小二在小学,发展就挺全面,他的功课特别优秀,体育也不错,文艺演出更少不了他。”  胡胜利虽不和他同班,可对他印象却比较深,就是因为那时他个子比较矮,长得挺秀气,又十分活跃,常常在节目中男扮女装。几十年后再见面,许多同学还是老忘不了他的舞台形象:“杨小二,还记得不记得,你老扎两个小辫子?”


第五部分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第29节 第一批少先队员

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于1949年10月13日,当时称中国少年儿童队。其真正有规范的大范围组队,则在1950年的4月29日以后。这一天,共青团中央才颁布了队旗、队歌、队礼、队员标志、队长级别标志、队员入队誓词、队员口号、队员入队仪式,没有这一切,组织就无从谈起。  当共青团中央颁布了这些规范之后,育英小学立即就着手了少先队的组建工作。学校首先批准了13位少先队员,由这些先期被批准的少先队员组成了建队小组。金戈跻身其中,为中南海的孩子争了一分光。  大队辅导员,是当时的教导主任屠老师。他给建队小组讲述了组建少先队的意义,阐释了少先队的章程。当全校同学听了他的动员之后,纷纷提交书面的入队申请。金戈和建队小组成员们的重要工作,就是开会对申请人逐一评议审查,遴选出第一批入队队员。  6月1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育英小学少先队的建队日。学生们聚集在校园东面的松林中,举行了隆重的入队仪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在松林间回荡。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马思聪作的曲,郭沫若作的词:“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听儿子说,现在的少先队队歌已经改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第一批入队的少先队员们,骄傲地挺着胸,红领巾像跳跃的火焰,与绘有星星火炬的队旗,交相辉映。那是孩子们第一次体验庄严,第一次就自己的人生,发出必须谨守的誓言:“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那个年代,入队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要经过德智体的全面衡量,必须是班级里的先进分子。  据徐肖冰、侯波之子徐建林回忆,加入育英小学的少先队,那的确是要经历一番努力的。“那时的一套都是从苏联搬过来的,发展新队员,要召集全校的小队长以上的干部讨论通过,可以一票否决。”  徐建林入队第一次就没通过,他记忆是李讷不同意。虽然大家认为他在学校表现还不错,但李讷说他在中南海里表现不好,太调皮捣蛋,而一个少先队员在哪儿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她这一较真,徐建林的入队期被推迟了。几十年后,他们才又得重逢,徐建林提起此事,可李讷说她已不记得曾“阻挠”过谁的历史了。  正是因为得之不易,所以一旦戴上红领巾,便多了一重珍惜,也多了一重自我约束。  就在育英小学少先队成立的6月,朝鲜南北方政权之间的战争爆发了。不久,在美国的影响操纵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成联合国军武装干涉朝鲜的决议。  这一年的10月1日,共和国周年庆典的当天,毛泽东收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的亲笔信。信中叙述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登陆仁川后,朝鲜人民军陷于不利境地,提出了“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的请求。  不久,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之后,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支援慰问浴血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前线的子弟兵。已经在学校读书的中南海的孩子们,也都自觉地行动起来,帮助老师们一起为志愿军做炒面,缝制慰问袋,从家中寻找出一些自己珍藏的用品,放在慰问袋里。  孩子们更多的是给志愿军写慰问信,向最可爱的人表达纯真的敬意。金戈一直与一个叫卢耀文的志愿军保持着通信联系。  卢耀文是个司机,他不停地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把枪支弹药和食品运送到火线,不仅一次次完成了运输任务,而且还是节油模范,被授予特等功臣。  为了支援前线,全国还兴起了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著名的河南豫剧演员常香玉,一个人就捐了一架飞机。在这个背景下,少先队员们也发起捐献一架“红领巾号”的活动。育英小学的红领巾们很想为此出一分力,但他们都出自实行供给制的家庭,自己的衣食也是由国家供给的,拿不出多少钱,因此很着急。  当时育英小学正在拆除危旧房,盖新房,那是日本人盖的,都是木头房子,所以拆下的木料成堆。孩子们见木料上有许多铁钉、扒钉,顿时有了想法:把钉子从木料上起下来,当废铁卖了钱,不就有得可捐了吗。  他们各显其能,寻找各种各样的工具,把深深在木料中的钉子,连拔带抠地弄出来。每弄出一颗,“就像从敌人那里缴获了一粒子弹那么高兴。”金戈回忆说:“当年的劲头可大了,一有空就去拔。哎呦,那时可没少拔,一天差不多能拔三四斤废钉子。拔完后交给老师,卖了钱捐献。”


第六部分 “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第30节 中南海的孩子都会游泳

在中南海的孩子们的记忆中,育英小学是很重视学生体魄的锻炼的。学校里建了一座相当宽敞的运动室,各种健身设施完备。遇到刮风下雨,体育课就可以在室内上,丝毫不受气候变幻的干扰。  冬季,学校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校园的一隅,靠自己端水,泼出了一块人工滑冰场。学校购买了一批冰鞋,教孩子们滑冰。中南海的孩子有点得天独厚的便利,守着中南海这个冬季天然冰场,回家滑得更痛快。  中海最初没有开辟滑冰场,只是在南海的东八所一带,圈了一个场子。那时滑冰运动还很不普及,所以冰场上见不到几个大人,在冰上欢腾雀跃的,都是孩子们。有一张毛泽东看着李敏等换冰鞋滑冰的照片,就是在这个滑冰场拍的。  张纪宇说他在学校学了滑冰后,勾起了很大的瘾头,缠着母亲买了一双冰鞋。“毛远新回中南海滑冰,起初没有冰鞋,都是跑来跟我借。我们两个挺熟的,最初的相识也不是到育英小学以后。1949年底1950年初,我随妈妈到江西了一段时间,就是在那儿认识了住在江西省副主席方志纯家的毛远新。后来到育英上学,听说他也在,他是我初到育英时惟一认识的人。”  毛远新实际上是育英小学初创时的学生。1949年,他的母亲朱旦华(毛远新父亲毛泽民已牺牲6年)和方志纯结婚后,他随母亲和继父去了江西,所以离开了育英一段时间。  1951年,毛远新又回到北京,先是住在朱德家里。从1952年起住进了菊香书屋,和伯父毛泽东一起生活。在育英小学的履历表上,毛远新家长一栏里填的是江青的名字。在育英读书期间,他的表现应该说是相当优秀的,担任过小队长、中队委和大队主席。这些,都可以从他的履历上查到。  如今的中国,在国际上有“自行车王国”之称。而在50年代初,自行车别说在大众眼里,即便在高级干部家中,也属稀罕物。孩子们回忆时比喻说:“那时买辆自行车,就相当于如今买辆轿车。”  育英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家中没有自行车。把自行车骑到学校的,大家只记得一个人,萧立昂。他的父亲萧三,就是前面提到的毛泽东老乡、《国际歌》中文歌词翻译之一,他还是中国共产党内少有的几个参加过列宁葬礼、并为之扶灵的人。  有时,萧立昂骑自行车上学。一次,他在校园里骑车骑得飞快,结果撞到了篮球架子上,把车大梁都撞弯了。尽管如此,大家都觉得他骑车很神气,引起了学骑车的兴致。  第二个有自行车的,是在国外当大使的黄镇的女儿。因为育英小学里把自行车骑进校门的,就这么两三位,所以大家都记得他们。  不知是出自谁的提议,或许是校方体察了学生们的欲望,大约在1952年前后,学校出资购买了20辆自行车,是比大人骑的自行车略小一些的轻便自行车。学校里随即多了一项业余运动,骑自行车。中南海里的许多孩子,就是在育英学校学会了骑自行车。当学生学会骑车后,老师还利用节假日,带留校的孩子们骑车远足,作为一种锻炼。  张纪宇还能记起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远征”:“那是一个星期天,我没有回家,跟着老师骑车去了紫竹院。那时的紫竹院只是个地名,还没有如今的园子,有水洼,里面尽是蛤蟆骨朵儿。”  中南海中年纪大些的孩子,大多体魄强健,这应该归功于育英小学的重视体育锻炼;当然,这和中南海里有天然的锻炼场所,有锻炼的便利条件,也沾点因果关系。最起码中南海的孩子都会游泳。如果哪个自称是中南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