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红墙童话 >

第15节

红墙童话-第15节

小说: 红墙童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拗不过老人,赵力平只好把10个月的援朝,送到了北京。  一年后,朱琦夫妇的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此刻,朝鲜、中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三方,已开始在三八线上的开城为停战而谈判,虽然常常是谈谈打打,但和平前景可瞻,因而朱德为新生儿取名“和平”。  和平刚8个月,就又在爷爷奶奶的硬要下,被送进了中南海。两个孙子的到来,固然给老人带来含饴弄孙的其乐陶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搅扰。当工作紧张或遇到棘手问题,当康克清身体不适,孙辈们的吵闹、夜半的啼哭,就让康克清更加寝食难安。  “让康妈妈操心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在妇联的领导中,康妈妈不像蔡畅、邓颖超、许广平、史良等,不是留过洋,就是受过高等教育。她出身贫苦农家,没读过什么书,后来当了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从艰苦的战争年代走过来。和那些人在一起工作,她本来压力就挺大;搞好分内工作,学习的任务也很繁重;还要照顾总司令,可她依然分出精力,关爱孙辈们。”  因为两个孩子都在北京,赵力平夫妇的周末和假期,便大多要到北京度过。朱德、康克清对自家的孩子,像律己一样严格。赵力平夫妇到北京,都是自己乘车去中南海,从不让公家的车去火车站接他们。  儿子、儿媳到家后,老总和康克清有一句进门必问的话,就是:“放几天假呀?”在假期结束的前一天,老总和康克清就会提醒说:“明天就到假了,该准备准备啦。”


第九部分 孩子最多的人家第59节 朱德帮亲戚养小孩

亲孙子相继来到人世,勾起了朱德的联翩思绪。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家。“文革”前小学毕业的孩子,大都会记得这样一篇课文《母亲的回忆》,作者朱德。  朱德的母亲一辈子生了13个儿女,但5个早夭,只养活了8个。出于贫困,同时也由于他大伯父没有子嗣,幼年的朱德就过继到了大伯父家。为探索强国之途,朱德早早离开了故乡,养家糊口的担子,都落在了那些没有离乡的兄弟们身上了。朱德说:“是兄弟们省吃俭用,供养我读书,继而义无返顾地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没有那些在家吃苦的兄弟,就没有今天的我。”他很念记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  想着在天津父母温暖怀抱中的亲孙子,朱德想到自己老家四川的山村里还十分贫苦,自己的兄弟们还不能让后辈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决定尽其所能,替每一个兄弟家供养一个孩子读书。  1952年春节来临,朱德听说在京工作的侄儿朱刚要回四川故里探亲,就把他叫到中南海,同他谈了自己的想法,让他回去后与各家商量商量,送一个孩子来。  朱德说:“到北京是来受教育,所以你要告诉家里人,不要挑岁数大的,要挑在学龄左右的。来了从小学学起,一直到大学,争取能培养出几个真正的人才。”  过完春节,朱德几个兄弟妹妹的儿子、孙子、孙女们,通过亲属和四川省委统战部部长程子健,陆陆续续送到北京。他们是朱子明、朱小兰、朱春元、朱和、朱玉珍、朱香林、朱香兰、朱新民、朱俊书、朱传书、刘德等。  就在这群孩子到京前后,朱德搬进西楼新居。本来很安静的老人之家,一下子热闹起来。孩子中大的十多岁,最小的才五六岁,有男有女。朱德对这些孙辈们说:“接你们到北京是来读书的,你们还没有为国家和民族做什么贡献,所以也不能享受不该享受的待遇。”  于是,朱老总除了让年纪太小,需要大人照顾的和两个女孩子,暂时先和他们住一起外;就在工作人员的住处找了两间房子,安排了其余的孩子,并要求他们尽快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们刚来时,头发乱蓬蓬的,衣衫褴褛。康克清亲自帮他们洗头洗澡,并和工作人员一起,到西单商场为每个孩子买了一套新衣服。孩子有大有小,衣服型号各异,整整买了一大包。  赵力平说:“从那以后,每年我都要陪康妈妈这样采购几次,买春、秋季的、夏季的、冬季的衣服,还有鞋子、袜子。反正不论买什么,每个孙辈都得一套,我和康妈妈一人抱一堆。”  从内陆山乡间出来的孩子,父母们整日忙于生计,哪有时间给孩子进行什么家教,有的连大小便上厕所都不知道。年纪最小的孩子,甚至站在桌子旁一边吃就一边拉上了。这又忙坏了康克清,又得收拾,又得教孩子们各种规矩。  然而为了老总高兴,康克清对骤然增添的麻烦和劳苦任劳任怨。在安顿好了这些孩子的食宿之后,又根据朱德的托付,为这些侄孙一一联系好入读的学校。  在乡村闲散惯了的孩子,突然进了都市的学堂,深感拘束,也读不进书;难改的乡音,既影响他们听课,也不便与同学交流。所以,他们对学习感到吃力和畏难,总盼着回到那怎么折腾也出不了圈的中南海大园子,和自家的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纵情嬉闹。  朱老总对侄孙们的表现,有些光火:接你们来,是为了学习,做有用之材的,这么畏难、放纵能有什么出息!他把侄孙们交给警卫部队加以管束调教,以克服散漫旧习;还请来老师,利用周日补课,巩固课堂知识,教习普通话。  “我们星期日玩耍的时候,发现朱德的孙辈们在上课,就扒着窗户看。我们毕竟都是孩子,听着他们古怪的方言,看他们答题有误,就忍不住大笑,甚至给他们起哄。他们见我们捣乱,就冲出教室追打我们。他们人多年纪大,下手好狠呐,我们常常被打得很惨。”孩提时的顽皮,徐建林在近半个世纪后追溯起来,还含着缕缕眷恋。  总之,经历了一番调教和补习,这些乡村来的孙辈们,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朱和、朱小兰、朱春元后来都上了大学,当然这都属后话了。


第九部分 孩子最多的人家第60节 两个孙子要礼物

朱和平,从小就一副憨厚的样子,爷爷、奶奶有什么活动,总喜欢带着他。他两岁那年的“五一”节,跟爷爷、奶奶看游行。他听游行的人时不时地喊“世界和平万岁”的口号,不解地问爷爷、奶奶:“他们老喊我万岁干吗呀?”  一句话把爷爷、奶奶逗乐了:“谁喊你万岁啦?你算老几,人家要喊你万岁?人家喊的是世界和平万岁。和平,是人类的美好希望,不单单是你的名字。给你起这个名字,蕴涵着我们对和平的希望,也希望你热爱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孙辈绕膝,的确是多了这类天伦的欢乐。但一下多了这么多人口,也给朱老总家庭的生活,带来了较沉重的负担。  当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最高领袖,虽然定的是一级工资,但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他们拿的都是四级工资,也就是400多元。绝大多数人的工资,都是随着参加工作的年限而递增,而这几位最高领袖,又响应了毛泽东的倡导,工资实行“递减制”。  在那个时候,任何一层的领导人,除了死工资外,就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了。和党政干部相比,军队干部的薪金要高些。在十大元帅中,朱老总功高德劭,他完全可以拿元帅的工资。但一向淡泊物质享受的朱老总,以已经不在军队中担任什么实际职务为辞,坚决不拿元帅的工资。  这样一来,他和康克清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才顶一个元帅的工资。虽说这在那时听起来,也是个很大的数目了。可在两位老人开销外,再加上10多个孩子的吃、穿,上学的费用,还有房租、水电费,雇保姆,接济故乡的困难亲戚等等,就变得很紧很紧了。  在朱德家担任管家的,是警卫郭计祥。老总家的每一笔开销,郭计祥都记上账。后来援朝、和平大了上学时,他甚至连“援朝铅笔二分”,“和平冰棍三分”这细小的花费,都一丝不苟地记上。  许多年间,每月能余下几毛钱的情况是较多的,偶尔有余下几元钱的时候。郭计祥记得还有几次,他不得不向老总和康克清发出警报:“出现赤字啦!”  据几位知情的前辈回忆,当年在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中,有三位家庭比较困难是有名的,即刘少奇、朱德、陈云,原因都是家庭成员多,需要接济的亲戚多。中央办公厅曾设法给予他们补助,但除了陈云家笔者没有了解,不知情外;朱德在得知有额外补助后,执意回绝了;刘少奇则在得知补助后,逐月退还。  说到朱老总家的经济困难,还有一则动人的小故事。  援朝、和平上小学的时候,对绘画也产生了兴趣,和刘源一起,跟画家黄胄学画国画。朱援朝学的是工笔画,和平是学写意画。为了激励孙子们学有所成,康克清对他俩说:“如果你们的画能参加展览,就说明你们真用功了,我给你们每人买一件玩具。”  一件玩具,对孩子来说还是极具诱惑力的,因此援朝与和平狠下功夫,终于两个人的作品,都参加了展览,还得了奖。当两个孙子兴高采烈地把喜讯告诉奶奶时,康克清犯难了。  两个孙子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是付出了辛劳,确实应该给予鼓励;而且长辈对孩子的承诺,不兑现也不合适。  可她又一想:如果只给两个亲孙子买玩具,那么还有那么多侄孙呢?他们会不会觉得奶奶偏心呢?好一点的玩具起码得上10元钱,要平衡的话,每人一件开销就不是小数目了。这个先例不好开呀!  康克清只好硬着头皮对孙子说:“你们在绘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很值得表扬。奶奶最初说买玩具,主要是从激励你们出发的,所以玩具就先不买了吧。”  还是小学生的援朝与和平,自然无法体谅大人的苦衷,他们不干了,非磨着要买玩具。康克清觉得也应该给孩子一点物质奖励,就给援朝、和平一人买了一个考究一点儿的日记本。  援朝、和平虽觉得这日记本也挺精致的,但与他们心目中期待的玩具,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便还是跟奶奶磨。康克清左思右想,想不出安抚之策。朱老总得知此事,出来解围,对孙子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每个人在本子上题字。”  朱德在两个孙子的本子上,分别题下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孙子的心目中,爷爷的威望还是比较高的; 同时两个孙子也感到再不依不饶,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了,只好偃旗息鼓。


第九部分 孩子最多的人家第61节 “中南海位置图”




第九部分 孩子最多的人家第62节 喜爱孩子的朱德夫妇

长孙朱援朝从小就身体好,曾在体校练过体操。他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谁都不服的气质,和谁都敢叫板。男孩子叫板叫到最后,自然就是开打,而且一打就没轻没重,甚至头破血流的。  “我们那时打架就是凭自己的勇武和气力,赢了自然得意,败了就认输。从来没有拉父母做虎皮,或吃了亏找家长出面的。在中南海里也是如此,刘源虽然是共和国主席的儿子,挨了打也得自己忍着,我们都是一样的。”朱援朝说。  朱和平还记得哥哥因打架,挨了爷爷的训斥:“有一次,援朝和周延安打架,延安比援朝大5岁,结果援朝被打得鼻青脸肿。可他回到家里,爷爷奶奶并没对他挨打表示怜惜,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顿。爷爷说:你怎么能和延安打架呢,人家的爸爸在做为首长服务的工作,他妈妈宋英阿姨在咱家对你多么好。你跟延安打架,让延安父母怎么工作?那次好像是援朝不占理,爷爷还说了你也该让人教训教训的话。”  当自己的孙辈犯错误时,朱老总训诫起来声色俱厉,毫不袒护。卫士长郭仁就拍下过一张《朱老总教孙图》。两个在外边天不怕地不怕的孙子,站在总司令面前,就蔫了许多。可在其他孩子眼里,“朱爹爹”、“朱爷爷”是那样的慈祥和蔼。  工作人员都知道朱老总爱兰花,他搬进乙楼,大家帮他在家门前钉了排木架。每年6月前后,木架上就摆满一排排绽放和含苞的兰花。招惹得在西楼院落里工作的干部们,在工作之余,溜达到这儿来欣赏兰花。  朱老总亲自为兰花浇水,侍弄得干干净净,每盆还插个小木牌,写上花名和产地。因此朱老总以喜爱兰花很闻名,甚至被写进了歌曲。其实在中南海里,朱德夫妇喜爱孩子,也是有口皆碑的。  中海东岸有个花圃,还有玻璃暖房。在那座花圃、暖房的边上,就是中南海幼儿园。一些中共领导人的孩子,许多在中南海工作的中直机关干部的孩子,都在这所幼儿园入托。  朱德和康克清到花圃、暖房看花时,有时就会到中南海幼儿园,看望孩子们。许多上过中南海幼儿园的孩子,家中都存有和朱老总夫妇的合影。  除了看中南海幼儿园的孩子,朱老总和康克清还经常到外面的幼儿园、小学校,去看望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