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同年8月4—5日于北福伦角再度交战,荷军败北。1667年6月,荷兰海军封锁泰晤士河口,歼灭部分英国舰只。由于伦敦直接受到威胁,英国被迫缔结和约。根据1667年7月31日《布雷达和约》,英国占有新阿姆斯特丹,但将英军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苏里南(在南美)归还荷兰。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是荷法战争(1672—1678年)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英王查理二世和法王路易十四之间的秘密条约,英国参加了这场战争。英军突然袭击了荷兰海军。1673年8月,廖特尔指挥的荷兰舰队在特克塞尔附近击溃英法联合舰队。海战失利和对于比荷兰更危险的竞争者法国实力增强的畏惧,促使英国退出战争。1674年2月19日,《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1667年《布雷达条约》继续有效。
前后达20多年的英荷海上争霸战争,尽管荷兰在军事上没有完全输给英国,但从整体上说,荷兰海上实力大为削弱了。荷兰在经济、贸易、海运方面的实力大为下降,从此“海上马车夫”把海上霸权让给了英国,沦为欧洲二流国家,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以这次战争为标志,海上霸权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是西欧各国进一步鼓励造船工业的发展,以增加本国船只数量,以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海战,进行更大的海外贸易;颁布和完善排它性的航海条例,或禁止外国船只装运货物进出本国及其殖民地港口,或对进出本国港口的外国船只课以重税,以促进本国航运业的发展;发展渔业,以扩大航海人员的来源;招聘外国科技人员,以研究和提高本国的航海造船技术。
总之,西欧各国此时期实行了全面的拓海政策,增强海上实力。二是改进海上武器装备,强化海上武装力量,提高海上作战能力。①研制和装备大战船。这个时期战舰最大长达300多英尺,有的排水量达2500吨左右,载负约1000人;②在战舰上装备多种大口径火炮,以增强火力,大型战舰装有甲板,共配备数十或100门以上的完全标准化的加农炮等;③采用旗语,使海军历史上指挥官第一次能够在交战开始前对舰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和发布命令。与此同时,海上战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如英国海军发明了海上封锁和拦截的战术。
三是抢占海上交通要道、占据海上岛屿、掠夺海外殖民地等进一步加剧。英国、美国、荷兰、法国等国,以原殖民地为基础,进一步实行扩张政策,到处争夺殖民地,侵略魔爪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英国,依靠其强大的海军,在先后的两个多世纪中一直成为世界超级殖民、商业和军事大国,在世界各地发动殖民战争,制造一个又一个灾难。
33 俄波战争
俄国兼并乌克兰的第一次尝试
俄波战争是俄国利用乌克兰哥萨克起义对波兰发动的兼并乌克兰的战争。
乌克兰早在14世纪后叶,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联合后转归波兰。生活在第聂伯河下游草原地区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兰的逃亡农民和城市贫民,形成以捕鱼、狩猎、畜牧和农业为生的自由流民,号称哥萨克。哥萨克人为争取波兰王国的入册权,不断要求增加在册人员数。然而,波兰政府由于财政匮乏,无法满足要求,乌克兰哥萨克人起义连绵不断。1648年5月,爆发了波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乌克兰民族大起义,起义领导人是鲍·赫麦尔尼茨基。这次起义席卷乌克兰全境,11月起义扩大到白俄罗斯。波兰政府军与起义军经6年战争,已无力再战,双方于1653年12月18日在《兹博罗夫条约》基础上达成妥协:波兰政府允许乌克兰哥萨克建立自治的统领国,波军不得进入境内;在册哥萨克人数增至4万;恢复乌克兰的东正教会;被赶走的波兰地主可以重返家园。
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历代沙皇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随着俄国国内起义的平定和波兰新国王的继位,尤其是波兰和乌克兰已两败俱伤,俄国遂着手兼并行动。1653年7月,俄国政府决定,同意接受乌克兰加入俄国。同年10月11日,俄国缙绅会议批准政府决定。俄兼并乌克兰战争爆发。
俄波战争持续13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4—1656年)。1654年5月,俄国10万大军在北线,分北、中、南三路向白俄罗斯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波军发动进攻。北路俄军从大卢基出发,连克涅维尔、波洛次克、维帖布斯克。中路俄军从维雅兹马出发,7月攻克多罗戈布日,9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南路俄军从布良斯克出发,沿罗斯拉夫尔—奥尔沙—鲍里索夫一线向明斯克推进。1654年的交战,俄军与乌克兰哥萨克军协同作战,不仅收复了俄罗斯西部的失地,而且占领了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和部分立陶宛地区。
1654—1655年冬季,波兹—鞑靼联军在南线,即乌克兰发动反攻。波军与乌克兰哥萨克军发生激战。波军在莫吉廖夫获胜后,进抵布沙,直逼乌曼。1655年1月10日,波兰—鞑靼联军围攻乌曼,久攻不克。南线波军的胜利并不能扭转败局。
1655年夏,俄军在白俄罗斯—立陶宛战场进展顺利,连克明斯克、维尔纽斯以及考纳斯和格罗德诺等重要城市。俄军收复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大部分土地。在乌克兰战场,俄国—乌克兰哥萨克联军开始反攻,向西乌克兰推进。9月,联军包围利沃夫;北路俄军占领卢布林,直抵维斯瓦河畔的下卡齐米日和普瓦维。波兰首都华沙受到威胁。
1655年6月,瑞典对波兰宣战,同时在波兰领土上和波罗的海海域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俄国进入波罗的海。1655年9月8日和10月19日,瑞典军队相继攻克华沙和克拉科夫。波兰国王杨·卡什米日逃往西里西亚。
战局的变化迫使俄国政府暂时停止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加之俄国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任务已基本实现,因此决定联合波兰,对付瑞典。俄国从1656年春开始与波兰政府谈判,俄波双方于1656年11月3日,在维尔纽斯附近的涅米扎签订停战协定,联手投入对瑞典的战争。俄波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1658—1667年)。1657年8月6日,鲍·赫麦尔尼茨基病故,贵族出身的伊·维霍夫斯基接任乌克兰哥萨克统领。
波兰政府在俄国对瑞典作战的2年内,获得喘息之机,之后,拒绝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重新并入俄国版图。乌克兰哥萨克上层维霍夫斯基等人奉行亲波兰政策,以图脱离俄国。
这一政策引起了乌克兰哥萨克上层的分裂,乌克兰陷入内战。
1658年6月,维霍夫斯基的代表赴华沙同波兰政府谈判。9月16日,波乌双方代表签订《加佳奇条约》,乌克兰以自治的“罗斯公国”名义加入波兰—立陶宛国家。
《加佳奇条约》的签订引起一部分亲俄哥萨克上层和农民群众的反对。乌克兰再次爆发反维霍夫斯基的起义,起义领导人为伊·鲍贡和伊·西尔科。为避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落入波兰或土耳其、克里木汗国之手,俄军及其支持下的哥萨克军向波军和维霍夫斯基的哥萨克军发起进攻,俄波之间重开战。1658年11月,俄国和瑞典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在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向波军发起进攻。
1659年4月,俄军在乌克兰包围波军一部,6月失利。8月,俄军主力从基辅出发,在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告捷。维霍夫斯基逃亡波兰。鲍·赫麦尔尼茨基之子尤里·赫麦尔尼茨基当选乌克兰哥萨克统领。俄国取消了乌克兰的自治地位。
1660年5月3日,波兰和瑞典两国在格但斯克附近的奥利瓦签订和约,恢复两国原先的边界。波兰重整旗鼓反击俄军进攻。同年6月25日,波军在白俄罗斯大败俄军;接着10月8日,再败俄军。俄军被迫退守波洛茨克和莫吉廖夫。同年12月,波军相继收复维尔纽斯和格罗德诺。
1660年9月,波兰—鞑靼联军在楚德诺夫围攻俄军,11月3日,俄军由于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与此同时,波兰迫使尤里·赫麦尔尼茨基宣布脱离俄国,效忠波兰国王。波军控制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波军企图夺占俄军坚守的基辅,始终未能奏效。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哥萨克不承认尤里·赫麦尔尼茨基,重选伊·勃柳霍维茨基为统领。乌克兰分成两部分。
1663—1664年冬季,波军向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发起进攻,俄波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双方先后在格卢霍夫和北诺夫哥罗德展开激战。波军战败,退回右岸。
1664—1665年,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爆发一部分哥萨克和农民反对波兰和亲波统领的起义,但动摇不了新统领效忠波兰国王的政策。
俄波之间长期的战争,造成波兰国库枯竭,无力再战。
1667年1月30日,俄波双方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停战协定: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以及斯摩棱斯克等省归属俄国;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部仍归属波兰。俄波战争结束。
俄波战争以波兰的失败和乌克兰被两国瓜分而告终。17世纪中叶爆发的乌克兰哥萨克起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俄国和波兰都不允许乌克兰获得真正的独立。俄波13年的战争,导致乌克兰一分为二,乌克兰人民遭受的民族压迫更为残酷。
这次战争进一步改变了两国力量的对比。波兰最终衰败下去,逐渐在欧洲大国政治中消失。俄国力量迅速膨胀,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日益增长了实力:等级君主制正在向君主专制制度过渡,沙皇专制制度日趋形成;商品货币经济打破地区界限,正在形成全俄市场;强大的军队和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都成为俄国对外扩张、争夺欧洲霸权的重要基础。俄国经过18世纪初北方战争(1700—1721年),终于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到18世纪末,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通过三次瓜分波兰,最终实现吞并乌克兰的目标。
34 奥土战争
奥斯曼帝国衰亡的丧钟
16到18世纪间,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纪末叶,奥斯曼突厥部落酋长的儿子奥斯曼袭封后,宣布成立独立公国,遂不断进行扩张,于1326年建立奥斯曼帝国。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国内讧,开始插足欧洲。到14世纪末,巴尔干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5世纪,土耳其开始对拜占庭帝国展开新的攻势。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占领。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461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到15世纪末叶,奥斯曼帝国已经占有几乎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东部地中海后,直接威胁巴尔干邻近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不断与奥斯曼土耳其发生争斗,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也在长期争斗中形成。从此,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继续对外扩张。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间(1512—1520年),开始对伊朗的战争,占领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一部和库尔德斯坦。
苏里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苏里曼进行多次扩张,1521年,进占贝尔格莱德和罗德斯岛。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进一步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匈牙利内部呈现两派,一部分贵族选立斐迪南为王,借以与土耳其对抗。土耳其苏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贵族选立查帕尔亚为王,反对斐迪南,与哈布斯堡王朝发生直接冲突。1529年,土耳其苏里曼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但是,土耳其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532年夏,双方重又开战,奥军在查理五世统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区,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奥土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根据条约规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奥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3万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币);匈牙利其余部分归苏里曼控制,奥军保证不对驻军进攻。
1540—1547年,土耳其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联盟,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起攻势,于1541年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