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

第18节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18节

小说: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69年3月,天主教军队在雅尔纳克大败新教军队,孔代阵亡。10月,科利尼又被击败。1570年8月,太后卡特琳签署圣日耳曼敕令,使新教徒获得礼拜自由和在几个设防安全区自派总督的权力。第一阶段的战争以新教派的有限胜利而暂告结束。
第二阶段:1572—1585年。这一阶段以著名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开始。1572年8月23—24日夜间,胡格诺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庆祝其领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礼。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钟声为号,率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教徒2000多人。由于24日正值圣巴托罗缪节,因此这一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罗缪之夜”。
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对抗中央政权。1573年6月,查理九世签署《拉罗竭尔和约》,准许新教徒在拉罗竭尔、尼姆和蒙托邦举行教仪,给予这些城市信仰自由。1574年5月,新教派再度起事。朗格多克在原总督丹维尔伯爵领导下正式分裂出去。1575年,新教派发动全面起义,胡格诺教徒全部动员起来,为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报仇雪恨。1576年5月,亨利三世签署了博利厄敕令,谴责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同意为死难者昭雪,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一切法国城市都有权举行新教仪式。敕令还给予胡格诺教徒担任公职的权利,准许他们占有在政治上、军事上居于优势的8个城市,在城市里建立混合司法机构,高等法院也设立特别法庭,以保证进行公正的辩论。博利厄敕令实际上承认了胡格诺教徒占领的地区为“国中之国”。博利厄敕令引起天主教派的强烈不满。1576年,吉斯在北方组织“天主教神圣同盟”,自行征税、招募军队,要求恢复王国的宗教统一,拒绝执行敕令,两派战争又起。战争中,胡格诺派遭受重大挫折,中部的拉夏里戴和西部的布鲁日落入天主教同盟手中。1577年9月,两派缔结《贝日拉克和约》,规定解散天主教同盟,限制博利厄敕令给予新教徒的自由和权利。新教徒只能在每个区的一个城市和自己的安全区内举行宗教仪式,他们对安全区只有6年的支配权。
第三阶段:1585—1598年。从1585年开始,法国国内开始了“三亨利之战”。各方首领分别是国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波旁家族的亨利。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的支持,在南特重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尔多、马赛、第戎等城市纷纷归附。同时,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销了两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诺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纳瓦尔国王亨利的旗帜下应战,并得到英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1587年10月20日,新教军队在库特拉击败天主教同盟军。吉斯兄弟不久也重创胡格诺派军队。1588年5月,天主教同盟控制下的巴黎迎接吉斯公爵入城,包围王室住地卢浮宫,国王亨利逃出巴黎,并在鲁昂签署联盟敕令,满足了天主教派的一切要求。同年12月,国王的近卫军暗杀了吉斯公爵和天主教同盟所有首领。巴黎闻讯后发生暴乱,并成立以吉斯家族为首的新政权。受到新旧教派夹攻的亨利三世同纳瓦尔国王结盟。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纳瓦尔国王亨利成为法王亨利四世。但天主教派拒不承认,内战战火继续燃烧。亨利四世连续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无法攻入巴黎。鉴于法国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亨利四世于1593年7月25日在圣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6天之后,新旧教两派势力达成为期3个月的休战协定。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凯旋进入巴黎,受到隆重欢迎。此后的四年中,各地纷纷归附,亨利四世还赶走了混战之中攻入法国的西班牙军队。
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
胡格诺战争的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战争期间,巴黎和外省的高等法院经常抵制王命,各地贵族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自由”特权,如征税和募兵。内战的结束和亨利四世的胜利,有助于重振王权,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亨利四世在首相苏利的协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使工商业和农业迅速繁荣起来,国库由空虚变为充盈。亨利死后,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雷彻底铲除了贵族的独立势力,建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地方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较为严格的控制。
“南特敕令”虽然保留了胡格诺教派的一些特权,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基督教欧洲国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第一个范例。教皇克莱芒八世曾谴责“南特敕令极为可憎,它给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而这是世间最有害的事情”。这从反面表明了“南特敕令”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具有“开天辟地”的影响。

27 荷兰独立战争
“森林乞丐”和“海上乞丐”的革命交响曲
荷兰独立战争指的是尼德兰在1566—1609年期间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既是一场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反对封建制度的民主革命,又是一次尼德兰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荷兰的胜利而结束,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尼德兰意为“低地”,指中世纪欧洲西北部位于莱茵河、默兹河、些耳德河下游以及北海沿岸的地区,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和法国北部的一小部分。尼德兰古代曾由罗马统治,中世纪初期成为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的组成部分。11—14世纪,尼德兰分裂成许多封建领地,多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国。14世纪至16世纪中期,通过中世纪的王朝婚姻关系和王位继承,尼德兰成为西班牙的一部分。
尼德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早、成长较快。制造呢绒、丝绸、亚麻布、地毯、肥皂、玻璃器皿、皮革和金属制品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布鲁日、安特卫普成为重要的贸易、商业和国际信贷中心。安特卫普有1000多个外国银行和商号的分支机构,还成立了商品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港内可同时停泊2000余艘船只。佛兰德尔和布拉班特的农村中,农民份地改为短期租地,富裕的市民和部分佃农购买贵族土地经营农场,采取封建或者半封建的剥削方式。尼德兰北方最发达的省份是荷兰和泽兰。16世纪,这些地区的毛纺织业、渔业、造船、制绳、制帆等行业已多半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代尔夫特、多德雷梅特等城市的啤酒商人通过借贷契约和预付货款的办法把农民变成自己的剥削对象。阿姆斯特丹逐渐垄断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北方农村的封建关系一向薄弱,很快出现了贵族改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的现象。
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西班牙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和束缚。西班牙国库收入的一半来自尼德兰。腓力二世通过拒付国债、提高西班牙羊毛出口税、限制尼德兰商人进入西班牙港口、禁止他们同西属地贸易等办法扼制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造成手工工场倒闭、工人失业。西班牙专制的另一表现形式是教会迫害。查理一世曾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颁布“血腥诏令”,残酷迫害新教徒。腓力二世加强教会权力,命令尼德兰总督一切重大事务听从教会首领格伦维尔的意见,并且拒绝从尼德兰各地撤走西班牙军队。
面对西班牙的专制统治和宗教迫害,以宗教斗争为先导的尼德兰民众反封建斗争逐步高涨。加尔文教在尼德兰的教徒迅速增多,不时发生武装的加尔文教徒同当局和教会的冲突。在群众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压力下,腓力二世召回格伦维尔,答应撤走西班牙军队。但在1565年又秘密制定了残酷镇压尼德兰革命势力的计划。1566年,以奥伦治亲王威廉为代表的尼德兰贵族向西班牙国王请愿,表示忠于国王,要求废除宗教裁判所,缓和镇压异端的政策,召开三级会议解决迫切问题,但毫无所获。同年夏天,激进的加尔文教会要求贵族们“继续前进”。至此,贵族中的激进派加入到加尔文教会和革命群众的行列,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1566年8月,以制帽工人马特为首的激进群众掀起了自发的“破坏圣像运动”。安特卫普、瓦朗西安爆发了起义,大批手工工场工人、农民和革命的资产阶级分子组织起名为“森林乞丐”和“海上乞丐”的游击队,神出鬼没地袭击西班牙军队。1568年,奥伦治亲王从国外组织一支雇佣军进行了有限的战斗。1572年4月,尼德兰北方各省普遍发动起义,将西班牙军队驱逐出境,到1578年几乎整个荷兰和泽兰都获得了独立。最重要的几次战役是哈勒姆保卫战(1572年12月—1573年7月)、阿尔克马尔保卫战(1573年)、莱顿保卫战(1573年10月—1574年10月)以及阿姆斯特丹驱逐西班牙人的战役(1578年)。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举行起义,西班牙在南方的统治也被推翻。
哈勒姆保卫战,全城居民奋起自卫,同仇敌忾,给西军造成重大伤亡,但终因弹尽粮绝而陷落。阿尔克马尔保卫战,使西军付出沉重代价,最终弃城撤军。莱顿保卫战,市民坚持数月之久,甚至在粮绝之时仍拒不投降,直到“海上乞丐”游击队水淹西军,西班牙军队才仓皇逃窜……
1576年10月,全尼德兰的三级会议在根特召开,11月8日北南双方缔结《根特和解协定》,要求联合驱逐西班牙人,召开新的三级会议解决宗教问题,成立政府。政权落入反动贵族、天主教僧侣和资产阶级保守派人士手中。三级会议对西班牙采取妥协态度,使得尼德兰各地爆发新的起义,反西斗争之火又熊熊燃烧起来。1577年,南方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奥伦治亲王手里。他坚持用妥协的办法统一全国,依靠雇佣军,反对以武装的人民群众为基础建立革命军队。结果是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保守势力压制、排斥和打击革命势力,积极的革命分子(资产阶级激进派人士、手工业者、熟练工人等)大批迁入北方。
1580年1月,荷兰、泽兰等10多个省的代表在乌得勒支缔结“乌得勒支同盟”,宣布要联合行动,“像一个省那样”,并制定共同的军事和外交政策。5月,奥伦治亲王威廉也在盟约上签字。次年,格罗宁根等几个省和地区也加入同盟。1581年7月26日,乌得勒支同盟的三级会议正式通过《誓绝法案》,废黜腓力二世,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新组成的国家称“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故又称“荷兰共和国”。
从1581年起,西班牙军队对南方发动反扑。1585年3月攻陷布鲁塞尔,安特卫普保卫战持续13个月最终陷落,南方革命失败。1587年,荷兰共和国和英、法结成同盟,共同抗击西班牙,使荷兰独立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战役是纽波特会战(1600年)、西军攻克奥斯坦德之战(1601—1604年)、在上艾瑟尔和聚特芬反击西班牙统帅斯皮诺拉进军之战(1606年)以及荷兰海军获胜的直布罗陀海战(1607年)。长期的战争和多次失败,特别是“无敌舰队”的覆灭,使西班牙元气大伤,极为虚弱,被迫于1606年同荷兰共和国谈判,并于1609年4月签订所谓《12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完全胜利,南方仍然处于西班牙控制之下。
停战期满后,战争重新爆发,并成为“30年战争(1618—1648年)的一部分。1648年在签订结束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同时,也签订了《荷西和约》。西班牙终于正式承认联省共和国独立,承认尼德兰南部归荷兰共和国。
荷兰独立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西班牙的专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摧毁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力军是城市平民和农民,思想旗帜是加尔文教。由于资本主义还处于手工工场时期,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特别是南方的资产阶级同西班牙还有难以割舍的联系,因此使得这场革命战争异常复杂、曲折和持久,经历了几次反复。
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独立战争中,尼德兰并没有制定一个像样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政策,它的最后胜利归功于以下几点:1.尼德兰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