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288-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 >

第12节

5288-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第12节

小说: 5288-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尊重和客气,甚至小恩小惠,当然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洋人大班们关于“规礼”和“缴送”的抱怨,从来是装聋作哑,充耳不闻。洋人大班自雍正四年起,一直觉得抚院海部规定的“规礼”和“缴送”,是让洋人蒙受了“冤枉”(Grievance),皇上肯定是不知道他们的冤情的,所以他们也千方百计要在大人面前喊冤。祖秉圭到任,这种冤枉也不知听到了多少,但是这位海部大人一律装得听不见。    
    洋人大班并不知道,加征“规礼”和“缴送”,本来就是雍正皇帝和杨文乾之间有默契的事情,因此,这份冤枉,就是喊破了天,也绝无昭雪之可能。祖秉圭装聋作哑,当然是上上之策,不会再进一步得罪这些洋人大班,至少使得贸易能顺利进行下去,粤海关税银不断增加,奇珍异宝源源送进宫里去。这是他当官的唯一关注。    
    祖秉圭虽然落拓,对洋人远夷的态度也堪称平等尊重,但是仍然脱不出中华上国故步自封的老套。雍正年间,广州对外贸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每年贸易总量超过数百万两白银;海关监督大人受命于皇上,是和外洋远夷直接打交道的最高官员,何况对前来广州的洋人大班平等相待,本来有一个十足的好机会,了解世界,和其他国家相互交流。尤其是对欧洲国家,这是第一个知彼知己的机会。    
    广州城的大小官员,很多是两榜进士出身,祖秉圭是否是科场出身,查无凭据。但是毕竟和老一辈的满洲贵胄一刀一枪博得的功名不同,应该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祖秉圭也好,其他官员也好,就是对外洋国家的国情不感兴趣。那些行商们,虽然能操熟练的洋泾浜英语,和外洋大班的私交很好。人之常情谓之好奇,肯定了解了一肚皮欧洲国家的情形,可惜他们一不是知识分子,二没有功名地位,皇上那里,没有任何话语权。    
    这是非常脱节的一种情形:一方面对外贸易进行得热火朝天,过程繁复之极,中外之间沟通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上至朝廷,下到海关监督和地方官员,对外洋诸国丝毫不感兴趣,因此对于欧洲的国情,基本上是无知无识。对外洋来船,除了以旗色加之区别外,向来视为一体;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是红毛远夷,不予细加区别。    
    再者,朝廷从来也没有把其他国家,置于和中国对等的地位:外洋船到港,仍然要搞这劳什子的丈量仪式,好像都还是来朝贡一样;瑞典国外洋船到,祖秉圭接见货真价实的“瑞典国王特命全权大使”,根本也是装聋作哑,顾左右而言他,好生让这满心要和中华帝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国家失望。    
    雍正乾隆年间,广州民间和瑞典人的交往很多,既有和瑞典人交朋友的,也有生意往来十分密切的,在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档案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证据。洋货行的行商对瑞典的认识应该已经比较清楚,签订合同的时候,明白地写作“(口)瑞国”。乾隆四年,坎贝尔帮广顺行的陈寿观把一些丝绸带到欧洲卖掉,再帮他买好呢绒布带回来,坎贝尔:瑞典哥德堡大学图书馆,瑞典东印度公司档案,GUB,SOKA,H22∶3C,第55页。可见双方互相信任,关系亲密;坎贝尔回去之后,就托其他的外洋船给陈寿观带礼物,包括几瓶洋酒和一箱葡萄牙鼻烟。美国詹姆士•;贝尔基金会图书馆,明尼阿波利斯(JFBL),查尔斯•;爱尔温档案,1740年2月10日,编号1740~31a。    
    民间交流这么多,但是官方对瑞典的情况,可谓一无所知。在瑞典船的故事发生将近一百年之后,中文典籍当中,才第一次出现关于瑞典的简单介绍。双目失明的通译谢清高,在朋友的帮助下写了一本《海录》,里面有关于瑞典的语焉不详的几段话,这本书写作的年代大概在一八二零年。可惜的是,瑞典船的故事中,祖秉圭没有这番心思,而对欧洲各国比如瑞典已经有了相当了解的行商们,也没有能够留下片言只语,否则,我们今天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语焉不详”和“无从考究”了。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