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5-地球一奔-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道上任处长吩咐把车后窗关上,使馆曾有一个刚到德黑兰的人就是把车窗开着被一个骑摩托车的人飞车过来一把抓去他戴的眼镜。
在上次来的那个市场旁的一个超市里,我们都挑了一些物品,九江又拿出相机拍照,任处长说: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这里不让拍照,这上头都写着呢,要拍照必须经过市政府批准。九江胆也大了些,不是差不多被开除了吗?
我买了一本大16K的笔记本及一双三寸长的古波斯金鞋花了7500里亚尔。合人民币十多元。
德黑兰的街道十分整洁,树也很茂密,斑鸠及乌鸦也很多。
街面上的建筑大多是传统小黄砖砌墙,饰以蓝绿色图案,清真寺的特点是有拱顶,呼唤塔为双座的,这也是伊朗特有的。清真寺前有前廊,后面为建筑,很多清真寺都有学校,大一点的还有学生宿舍。
在德黑兰,没有房子就算是穷人了。据说1991年中国建设部部长访伊时介绍:中国现在人均住房7m2,争取2000年时到人均15m2 。伊朗建设部长介绍伊朗现在因人口增长,城市人均住房只有50m2,2千年争取达到人均l00m2。
据说德黑兰在建设过程中曾有过争论,一派认为建高楼不扩面积,一派认为应扩大面积保护原来的低建筑风格。结果是在由北向南和由南再向北的两次发展中。北区规划得很好。两种方案似乎已经融会贯通。使馆对面一座32层的高楼已拔地而起,据说是第一高楼。
德黑兰城中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许多未完的建筑露着半拉子钢筋而不见施工的人。
任处长说,有一个学者研究的著作指出,阿拉伯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性的,所以做一件事如果是该这么做的话,他绝不会逆向思维用另外的办法做,就说这盖房子,政府对质量要求得特别严,要求有工程师资格的才可以盖,那些粗活工程师哪会干呀?所以就拖着,有的房子钢架立起来后一放四五年又动工是常有的事。就说使馆前的那栋32层高楼吧,1993年我到伊朗来时就已建了七八层了,而现在主体已建完了,但工程量才完成30%。
九江也说起昨天值班,看着我们车后的那栋私人建筑,一桶水泥浆上上下下吊了一上午也没送上去。我觉得他说得太夸张,但的确我观察过,这栋楼每天最多有四五个人在干活,干的活也很少,因为他们出现的时间都很短。
我看过一本书说,伊斯兰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二是浓厚的宗教色彩。文化、艺术、建筑、风格习惯都保留着鲜明的伊斯兰教烙印。三是美术在伊斯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镶嵌画艺术,成就十分突出。
我想,伊斯兰文化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包括工作的习惯。
199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阴见多云转晴 德黑兰
一场秋雨使德黑兰的气温骤降了很多,一下子觉得似乎成了冬天,到晚上时分已是很冷了,犹如冬天。这几天无事,把任处长所有可以找到的有关伊朗及下一步将去国家的资料全翻出来看,后来我发现应该对世界历史补一下课。
公元前4500年,全中国处于神话传说阶段,苏美尔人移居到西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南部入海处,希腊人称此两河流域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个河流之间。到了公元前约3500年时,苏美尔的各城邦成型,此时已有图形文字刻于石上,或以木棒,骨针刻写于软泥版上用火烘干,以后发展为契形文字,钢的冶金术已出现,而埃及此时也有了文字,最初是图形文字,写在纸竹上边,后又有音符与字母,1822年,法国学者商伯良第一个读通古埃及文字。
这时,一个问题涌上心头,到1822年古埃及文字被读通时,这种文字实际已经死亡多时了,而我们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倒是到今天还活着的,有学者作过比较,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那么,纳西的东巴文产生于何时?为何还能流传至今?实际上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个涉足东巴文者的第一个问题,由于没有发现考古证据,因此,所有的答案都仅是一种猜测和推断而已,但它已引起世界上许多专家的注意,有学者试图从中找出人类文字发展轨迹,从由约1500多单字书写的三万多卷东巴经所记载的纳西社会百科内容中淘金显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作,我希望的是象挖掘金字塔宝藏一样有众多的科学家来系统地研究它,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东巴文化已面临生存的问题,老东巴陆续逝去,小东巴培养不易,所以我只要有机会就会宣传介绍东巴文化。一个人假如不爱民族、不爱家乡,他还会爱国吗?
《地球一奔》第二部分伊朗(八)
⒏古城加兹温的艺术家
1998年10月15日 星期 晴 加兹温(Qazvin,Kazuin)
早上5:30时我跳了起来,赶快叫潘晓峰起床做饭,因为昨晚团里宣布5:30时签到吃饭,6:30准时出发到150公里外的国际大学和一个市采访,大家也闹不清楚具体内容,也无人敢问,最近领导几乎是一开会就骂人,特别强调纪律,大家都变得沉默了,管他呢,跟着走呗。
实际上,今天我们去的地方是加兹温省府加兹温市,在伊朗不是特别有名,但也是一个名城,而且它最有名的要数伊朗霍梅尼国际大学,听说有53个国家的学生在此学习。
11时,我们到达加兹温市,我们首先被邀参加该市的一幅壁画揭幕仪式。
在市中心博物馆的一面墙前,伊方的嘉宾已在等待,加兹温省省长尼库依·索拉塔先生,霍梅尼国际大学校长阿里·阿斯嘎尔·瓦尔赛依先生及雕塑家阿波巴斯先生等被介绍给团员,然后是团员介绍。伊方几乎是清一色的男人,全着西装,我们是清一色的灰上衣、蓝裤子、旅游鞋。一字排开。
省长首先致辞,他说今天能够在加兹温省府加兹温市举行特别伟大诗篇《列王记》中一节,由本地著名艺术家阿波巴斯创作的泥雕揭幕仪式之际,很荣幸地邀请到“潘德明(中国)环球足迹考察寻访团”的全体团员来参加今天的仪式,我代表加兹温省人民表示欢迎和感谢。
揭幕后,一幅高3m,宽4m的泥雕呈现在眼前,那是根据《列王记》中英雄屠龙的故事创作的,一位勇士骑在一条龙上手持利刃,正要结束龙的生命。泥雕是伊朗700年前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幅泥雕创作了六个月。仪式结束后张老师、书中与伊方画家现场作画交流。
随后,我们去参观一个皇帝夏宫。
给我们讲解的是当地环保委员会负责人。
夏宫是500年前为一个皇帝所建,只为避暑用,它的建筑过程经历了很多朝代,墙上的装饰分属于三个朝代。我们很幸运,因为这个夏宫刚刚修复,还未正式对外开放。
夏宫中最古老的是40根柱子,还有拱顶上面积约有几平方厘米的装饰及图画造型也是最初建造时的遗迹,屋中央还有一个水池,很像我国西安的“贵妃池”,是用纯白色石头修复,据说原来就是这样,并且有很多的雕像。
二层楼是一个展览馆,正好有一个波斯文书法展。我知道波斯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只知道有中国书法,没想到波斯文也有书法。波斯文书法与中国书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采用各色颜料而不象中国书法只用黑墨加盖印章,其次比中国书法它只能说纤秀,一般用竹笔书写,字体较小,字幅也小,所有的书法都放在镜框里,你必须凑到近前仔细欣赏。
这个展览中有两个书法家的作品被重点介绍,因为人多没能记住名字,两人是师生,同在国际大学,老师是教授,国内知名的书法家,学生则是后起之秀,最近频频在国际国内书法赛中得奖,也是少有的年轻女书法家。我注意到在介绍这位女书法家时,她的校长也附和,露出很赞赏和自豪的神情。我能感受到伊朗人非常尊重知识的良好品质,无论男女,他(她)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受到尊敬。
接着参观的是一座伊朗有名的清真寺,在寺中的展览馆中,陈列有许多中国唐朝时期的瓷器碎片及丝绸残片,说明文字上说是从这个清真寺发掘出来的。这个清真寺最有名的是在大殿的大门一侧的墙上有一段著名的国王铭文,据说是真迹。
参观者除了我们外还有几个当地的老人,实际上,他们是在寺中的树下纳凉聊天。
午饭被安排在城中的一个富商住宅,候赛音家族庭院。现已不住人,辟作参观地,这据说是典型的伊朗穆斯林民居,大门是拱顶的,一进门就是一条长方形的水池横在眼前,上方是葡萄藤架,与之相对的是一条长廊,长约十几米,与正房相连,正方是一间大房间套小房间,小房间通大厅堂的,七曲八拐的房屋,设计得十分科学,奇巧,从客厅的落地窗正好可以看到那长方形水池及满院绿荫、花木,我把它与丽江古城的纳西民居作了一个比较,丽江的民居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数院”等形式,突出体现走廊文化及天井文化,强调天地人合一;而加兹温民居的特点是高、空、透、水,因为地处沙漠地带,缺水、少绿荫、酷热、风沙多,因此房间的功能设置就费了不少功夫,既要适于生活,又要不枯燥,为了充分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就有一个很大的庭院,庭院的设计不像丽江是以天井中心为向心,而是以客厅视觉为向心,向纵深扩展开去。因此就有在玻璃墙前喝茶观风景,而长条形的水池一是带来水的气息,二是可以放眼望去较远处,那是水池隐在一片浓绿荫中,完全没有了沙漠的风沙,燥热。真正的生活,难怪伊朗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不用是诗人,诗歌会自然地涌上你的心头。
校长及几个教授已经在朗诵诗歌了,可惜我坐得太远,没能听清翻译的话。
午饭后参观的是一个地下水库,它的上半截呈半圆形露于地面,全是灰色的砖砌成,在它的墙根下,几个妇女带着两个约五六岁的小女孩,卷曲的头发,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裤,她们还没有到穿袍的年龄,因此你可以看到她们的身体线条,与其他民族的小女孩没有什么两样。地下水库要往下走约4层楼那么高的阶梯,库底面积足足有两块足球场那么大,四周的墙壁有一根根的瓦管伸到顶,顶棚四周有一米见方的孔围绕着,这些据说是用来透气和测水位的,这个水库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曾经是这个城市赖以活命的水源,它主要接管雨水及几条细小的溪水供应水。大家在地面吼叫着,四壁发出巨大的声响,如同有千军万马在这里,我是不断地在惊叹这个水库顶它没有用一根横梁,全用砖砌成,据说经历过很多次地震都没有垮,说明它的坚固性和建筑技巧都是非常高超的。
在伊朗伊玛姆霍梅尼国际伊斯兰大学的礼堂,我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在大门外列队欢迎的是50多名中国留学生,有十多个是女生,我注意到这些女大学生的穿着比德黑兰女大学生在花色、细部装饰上要多一些,活泼一些。比如她们有着灰色或深蓝色的蒙突袍子,戴的鲁莎丽头巾是两层的,特别突出了里面白色一层的部分。所有中国留学生全是穆斯林,来自西北各省区及河南省,据说河南的学生最多,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显得激动万分,异口同声地说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中国人实在是万万没有想到。
当我们走进行礼堂时,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起,这是一个可容千多人的礼堂,走廊和过道全站满了学生,我们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座,每一个团员被介绍时,全场都会向站起的团员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以后,掌声频频,校长、团长致辞,全体团员到台上齐唱团歌《豪迈的跋涉》,压轴戏是祁云吹奏葫芦丝,一曲又一曲,如同一个香港著名歌星的演唱会,欢呼声、女生尖叫声、口哨声已快把屋顶掀起来了,台上的祁云是激动得频频出错,但我相信谁也没有发现,因为除了团员,伊朗的学生们保准是第一次听到这种中国傣族的器乐。
最后的节目是当地的一个著名古波斯音乐民间乐队演奏古波斯音乐,十二个演奏者都是男子,其中有两名男高音歌唱家穿插演唱歌曲,据说是在演唱伊朗古代著名诗人的爱情诗。
我面前是一位鼓手,瘦削的高身材,一个希腊式的鼻子上面是一双略带忧郁神情的大眼睛,下方是一个如樱桃般的红红的嘴,我想樱桃小口不仅仅是形容女人的,用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