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开国大帝-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等人暂不公开,首先由杨坚总管中外军事大权。杨坚又以诏书的名义控制了京师卫戍军队,基本控制了朝廷。3天后,杨坚等人才正式宣布宣帝已驾崩的消息,8岁的静帝即位,以杨坚为假黄铖、左大丞相,掌握军事、政治大权。杨坚深知自己的地位还不巩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杨坚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统治核心。杨坚自任丞相,设丞相府,又拉拢真正具备政治才能的高敏等一帮人作为自己的亲信。丞相府实际上已取代朝廷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杨坚利用掌握军权的司武上士卢贲,用军队的力量暂时压服了尚未完全清醒过来的朝廷百官。
接着除掉皇室宇文氏的势力。杨坚初执政时,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仍以皇叔身份居上柱国、右大丞相职,在朝廷中与杨坚平起平坐。杨坚指使刘防把他劝回家中,不要过问朝政,答应以后由他做皇帝,只需在家里等。宇文赞年轻无才,信以为真。于是杨坚排除了皇室中潜在的干扰。
但这时真正的威胁是已经成年并各居藩国的宇文泰的5个儿子。他们既有实力,又有影响,一旦起兵,杨坚根本无法控制。在还没有公开宣帝的死讯时,杨坚便找借口召他们回到长安,收缴了他们的兵权印符。宇文泰5个儿子与雍州牧毕王宇文贤联系,请他起兵,但宇文贤很快就被杨坚击败。杨坚明知是宇文泰5个儿子从中捣鬼,却假装不知,并允许他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此安定他们。宇文泰5个儿子看到外面指望不上,便寻找直接刺杀杨坚的机会,刺杀未遂,反而被杨坚将其一一剪灭。
然后,杨坚宣布废除周宣帝时的严刑峻法,停止洛阳宫的营建,以此取得臣民们的广泛支持。这样,杨坚在京师的统治已基本稳固。
接下来,杨坚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政治优势拉拢地方将领,对反对者进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控制的全部军队,经过半年的战争,地方武装反抗被全部平定,杨坚控制了北周政局。
从辅政之日起,杨坚要做皇帝已是公开的秘密。在平定武装反抗的过程中,杨坚又为自己做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废左、右丞相设置,不久改称相国;让自己的长子杨勇出任洛阳总管、东京小冢宰,监督东部地方势力;杨坚由随国公改称随王,以20州为随国,封独孤氏为王后,杨勇为世子,随王位在诸侯王之上;为进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响,废除宇文氏对汉人的所有赐姓,令其各复本姓,这一措施得到汉人的普遍拥护。
公元580年底,杨坚做皇帝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公元581年,杨坚派人为周静帝写退位诏书,内容极力称赞杨坚功德,希望杨坚按照舜代尧、曹丕代汉献帝的典故,接受皇帝称号,代周自立。诏书由朝廷大臣捧着到随王府送给杨坚。杨坚假意推辞,经过朝廷百官的再三恳求,杨坚才同意接受。仪式结束,杨坚穿戴上皇帝的龙袍,在百官簇拥下坐上皇帝的宝座。
杨坚由继承父亲的随国公起家,进称随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国号定为随,他又感到随字有走字旁,与走同义,不太吉利,便改随为隋。改元开皇,以长安为都,称大兴城。
杨坚在天下基本稳定、政治机构完善后,接受大臣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皇权。
突厥原是活动于中亚一带的游牧民族,后来东迁,活跃在蒙古草原。在北齐、北周时,突厥经常向内地侵扰。杨坚初执周政时,采取和亲政策,努力缓和双边关系。杨坚代周后,突厥大举南侵,攻掠甘肃和陕北一带,被杨坚派河间王杨弘、高等在公元583年率兵击败。为阻止突厥南下扰民,杨坚多次征发民众大修长城,并加强防御。后来,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面发展,东突厥接受隋朝的控制,北部边防渐趋巩固。
对于长期依附北周的后梁,杨坚开始时采取笼络政策,当经济和军事实力有较大发展并对统一江南做好了准备后,杨坚就不能容忍在自己的疆域内再存在独立王国。公元587年8月,杨坚邀请后梁帝萧琮到长安,借机派兵灭掉梁国。
杨坚建隋后,即开始做统一江南的准备。在巩固了内部、缓和了与突厥的矛盾和灭梁之后,公元588年秋,杨坚共发兵50多万,东起海滨,西至四川,在整个长江沿线水陆并进,向陈国发动大举进攻。这时,陈国兵力不过数十万,而君臣仍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面对隋的全面进攻,陈后主陈叔宝及文武百官全部做了俘虏。晋武帝之后,200多年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全国再次统一。
《图说…开国大帝》 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 革旧图新
杨坚在称帝之后,首先是把自己的儿子封到战略要地去驻守,同时掌管当地及周围的军事要塞。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杨坚罢黜了一些没有能力的大臣,将一些有能力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事务。
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杨坚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货币、对外关系等方面。
在中央机构方面,杨坚废除了北周的官制,将秦、汉、魏、晋、南朝各代的中央官职作了一次大综合,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内史、门下、尚书(吏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户部六部)、秘书、内侍。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三师是荣誉称号没有实际权力。三公虽然也有臣属,也参与国家政务,但仅仅是顾问性的机构,没有实权。
三省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内史省是中央的决策机构,负责起草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长官称内史令;门下省是中央的审议机构,负责审察政令,驳正违失,长官称纳言;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全国的政令,长官称尚书令。三省互相独立,又互相牵制,共同担负丞相的职责,以避免丞相权力过大而危及皇权。三省制度的确立使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而皇帝的权力得到加强。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政、刑法、工程营建等方面的事务。六部长官皆称尚书。六部尚书分掌全国政务。
在地方组织方面,杨坚把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变成州、县两级制。在南北朝时,州郡县的设置既滥又多。杨坚废除郡这一级,撤郡500多个,并且合并了不少州县,裁减了大批官员。这种对地方行政机构大刀阔斧地精简,节省了财政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在州县属吏的任用方面,杨坚废除了地方官就地自聘臣属的制度。隋朝规定,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律由中央的吏部任免,州县官员要三年一换,不得连任,所用之人,必须是外州县者,凡本地人一律不得任用。这样,中央就把地方官用人之权全部牢牢控制,州县属官回避本州县,又防止了地方政权被当地豪强所把持。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杨坚十分重视吏治,奖励良臣,严惩不法官吏。为了使州县官吏能够廉洁治民,杨坚采取给田养廉的办法,奖励良臣,以使他们不去搜刮民脂民膏,堕入贪官污吏之列。与此同时,杨坚采取严刑,重治不法官吏。他经常派人侦察京城内外百官的施政情况,发现罪状便加以严惩。有时他秘密使人给官吏送去贿赂,一旦有官吏受贿,立即处死。在开国之初,大批良臣不断涌现,全国各地社会秩序井然,这与杨坚的吏治手段密不可分。
杨坚不仅要求各级官吏要清正廉明,不得奢侈腐化,他自己也带头节俭。隋文帝教训太子杨勇说:从古帝王没有喜好奢侈而能长久的,你当太子,应该首先崇尚节俭。太子杨勇、三子杨俊都因生活奢侈,被罢免官职,杨勇的太子位也被废黜。宫廷内人们所用衣物,大多是破了再补,直到不能用为止。
公元594年,关中闹饥荒,杨坚派人去察看灾情,见百姓所食都是豆粉拌糠,他拿着食品给群臣观看,涕泪俱下地责备自己无德,命令取消常膳,不吃酒肉。他率领饥民到洛阳就食,令卫士不得驱赶民众,遇见扶老携幼的群众,自己引马避路,好言抚慰,道路难走处,令左右扶助挑担的人。
杨坚建国后着手统一钱币与度量衡。自从东汉末年以后,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分裂状态,钱币和度量衡也都各不相同,非常混乱。秦始皇时期的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早已被各朝各国帝王打破,自行一套。杨坚统一中国以后,深感钱币不同,度量衡各异,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他统一全国后,开始了统一钱币和度量衡的改革。
钱币在南北朝时期,极为混乱。南朝,陈有五铢、六铢等钱,岭南诸州用盐、米、布进行实物交易,根本不用钱币。北朝时期,齐有常平五铢钱,制造精良,但市场上盛行私铸钱,种类繁杂。北周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五铢三种钱币,与齐旧钱杂用。河西诸郡也用西域金银钱。各地都有私铸钱币,朝廷法定的钱币也只是数种钱币中的一种。
杨坚统一全国之后,明令天下,钱币统一,新铸一种五铢钱,全国各地都发放样钱,凡是不合样钱的钱币,一律不允许流入市场。在此以后的各种钱币,全部废除,不许再用。
公元585年,新五铢钱通行全国。为了防止再有私铸钱币流入市场,破坏钱币统一,杨坚严令,如有敢私铸钱币者立即诛杀。
隋之前的度量衡也十分混乱。各朝官吏总想多搜刮民财,因此总是将度量衡由小变大。以王莽改制后的度量衡为标准,南朝尽增大不到一寸,北朝尽增大到二至三寸。南朝,齐国一斗等于王莽时的小斗五升,一斤等于一斤八两。北朝,魏国、齐国一斗等于原来的二斗,一斤等于原来的二斤。隋文帝即位后,下令停止使用原来的度量衡,规定一尺等于王莽时的一尺二寸八分,一斗等于莽制三斗,一斤等于莽制三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由于唐沿隋制,宋、元、明、清又沿袭唐制,因此,历代再无更大变化。
统一钱币和度量衡,是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它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以当时东都洛阳为例,有三大商业市场,即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其中丰都市周围六里,有一百二十行,三百余肆,四百余客栈,南北商贾往来,络绎不绝。粮、绵、纸、青瓷器、漆器、铁器、盐、香料等商品,应有尽有,市场商品经济之繁荣,可见一斑。
《图说…开国大帝》 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 刑律兵制
隋朝开国之前,选拔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度,做官要凭门第,仕途完全为门阀世族把持。
公元587年,杨坚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度,规定每州每年要推荐有才学的贡士3人,推荐的标准是文章华美,并需经过特别考试。公元599年,杨坚又命令,凡是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要以有德、有才二科举人。把德和才结合起来,通过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担任官吏。到了隋炀帝时,开始设立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立。
科举是以分科考试的方法取士,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隋朝的进士一科,对后世影响很大。以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这是选拔官吏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这就使得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贫寒子弟,都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获得做官的机会。由此便打破了门阀世族垄断做官的局面,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同时,也使得大批下层平民,为了将来能获取官职而安心读书,这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很有益处。科举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自从秦朝制定了残酷而又苛刻的刑律之后,汉承秦律,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一脉相承。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后,周宣帝即位。周宣帝颁布了《刑经圣制》,用法更加残酷。杨坚在辅佐周静帝时,革除了周宣帝的一些暴政,删削《刑经圣制》,改作《刑书要制》,用法宽大了许多。
杨坚即位之后,命令杨素、裴政等十多人修定刑律。裴政为主,上采魏、晋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