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42节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42节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当今世界围棋界,称雄棋坛的第一高手李昌镐是一道令人深思的风景。他的棋路没有聂卫平广阔,也不如马晓春灵巧,更缺乏曹熏铉的狠劲和藤泽秀行的华丽。甚至可以说,他的棋不张扬不突出,没有什么特点。然而没有特点却恰恰是他的最大特点,因为没有特点,也就无懈可击。这就是以静制动谋略的运用。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2)

    中国武术也讲究“以静制动”,强调“四两拔千斤”,《倚天屠龙记》中讲“九阳真经”的总诀是:“他自凶来他自恶,我自胸中一口真气足;他自狠来他自横,我自明月照大江”,静静的明月大江,胜过一切凶恶的进攻打击。独孤九剑讲究“无招胜有招”,因为一出招,必然有缺陷,唯有不动,才浑然一体没有破绽。    
    以静制动同时也是兵家的境界之一。曾国藩积其带兵几十年的经验,总结说:“战阵之事,须半动半静,动者如水,静者如山。又思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    
    上面所说的是武学和兵学的精粹,但又岂止是这二学呢?绘画艺术上的“少少许胜多多许”,乃至平常所说的“退一步天宽地阔”,“凡事当预留地步”,也无不包含这个智谋在其中。    
    明朝时候,担任甘肃副将的庄浪地方部落首领鲁麟,向朝廷要求当大将军而没被获准。他一气之下,依仗自己部落强大,便以孩子幼小为由而自行回了庄浪部落,以此要挟朝廷。    
    面对这种情况,朝中有的大臣主张封他为大将,有的主张把他召到京城,加赏封地。    
    尚书刘大夏说:“鲁麟为人暴虐,且不善于管理部众,他不会有什么作为的。然而他又没有犯罪。现在如果授他大将军印,不合朝廷的法规;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来,则有损于朝廷威严。此时上策是暂时搁置,不去理他,听任他在家赋闲。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对朝廷的忠贞。表彰鲁麟先辈的功绩,使他内心愧惭,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将军的事又不能说出来。这样事态才能按照我们的意思转化。”    
    果然,表彰令一下,鲁麟自觉没趣,不久便心情抑郁而死。    
    如果细细推究一下,这种以静制动的的智慧,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和与人生哲学之中。这种人生哲学认为:锐意进取,往往是一败涂地;无意插柳,却柳树成荫,学问全于对这“有意”与“无意”间的微妙之处的把握上。最高境界则是“不即不离”,既有意,又无意;既保持距离,又不过分疏远;既有所追求,又不着痕迹,始终是一种不明晰、不确定的关系。    
    对这中间的分寸、尺度的把握,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大英雄临危不乱    
    我国古人深知“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善于通过“以静制动”的手段,化解矛盾。“静”并不意味着不动,在静的同时,时间在流动,形势在变化,机会也在转换。这就如面对行驶车流的静止景物。景物虽然静止,而它所面对的车辆已不一样了。    
    所以,静也是一种“动”。它避免了盲目乱动,深存实力,也不会惊动对手。而且,可以从流动在面前的情况中抓住所需的机会,甚至有时机会还会自己找上门来。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3)

    唐代宪宗时期,裴度任中书令的职位。    
    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并告诫左右说:“印信是我另外找人收藏起来了,不要惊慌。”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到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竟然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象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    
    他告诉左右说:“丢印的原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何从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去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不愁不能失而复得,发生什么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事发仓猝危急,人出于本能会惊慌失措。未加工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毫无半点帮助,反而会添出许多的乱子来。试想,如果是两方相争之时,对手乘着惊慌刺探到有利的情报,甚至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所以,在紧急时刻,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风动旗动心不动,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当然,能这样做的都是那些有丰富经验、过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士。    
    文彦博喜欢游园饮宴,曾经在县署击球,夜深还不停止。随从他的士兵极为不满,准备借机起事,群起喧哗,点着了夏天关马的大敞房,旁人也无法劝止。    
    军校将此事告诉了文彦博,在座的客人听了吓得两腿发抖,文彦博故意说:“天气实在寒冷,可以让他们拆了烧火取暖。”神态自若,照样饮酒作乐。士兵们一下子就泄了气,没有把事情闹大。    
    气就象火,越挑越燃得大。把柴一取,火自然就熄灭了。用这个办法可以消除动乱,可以停息争端。    
    三国时,中郎将张辽接受曹操的命令屯兵长社。临出发时,军中有人谋反。夜里,忽然听见惊呼:“起火了!”全军都骚乱了。张辽对左右的人说:“不要乱动,这不是全军造反,必然是有人在里面制造混乱,想以此扰乱军心罢了。”    
    就对军中将领宣布:“不想造反的人就安静下来。”张辽率领亲兵数十人,在军营正中端立不动。一会儿,就将谋反的首犯抓获了。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4)

    汉景帝时,太尉周亚夫统帅军队讨伐七国。军中也曾在夜里发生惊乱,周亚夫稳睡床上根本不起来。一会儿,军中自然平定下来。    
    汉光武帝时,吴汉作大司马,曾有敌寇在夜里进攻汉营,军中惊扰不安,吴汉也是照样睡觉,不动一下。军中听说吴汉没有动静,都回到各自营帐,按部就班。    
    当夜,吴汉就选择精兵袭击敌寇,大败了敌军。这些都是以静制动的策略,然而,如果不是军中一贯纪律严明,事到临头,虽然想不动也不可能。    
    北宋李允则任雄州知州时,一次在军营中举行宴会,突然军火仓库失火,一时间火光冲天。    
    李允则听到消息后,一边派人扑救,一边仍然饮酒。    
    不一会儿,火扑灭了,他秘密派人带着文书到邻近的瀛州,用装茶叶的箱子运回了一批兵器装备。不到十天的时间,库里的兵器补充完毕了,外人一点也没有发觉。    
    事后,枢密院弹劾李允则救火不力,宋真宗说:“李允则这样做,必定有个说法,等问一问他再说。”    
    李允则对此事回答说:“军火库的防火措施十分严密。这里正在举行宴会之时而兵器装备库失火,这必定是内奸在搞破坏。如果离开宴会纷纷都去救火,也许还有更意料不到的事态发生。”    
    假痴不癫钓大鱼    
    顾名思义,假痴不癫就是假装呆痴但并不疯狂,或者说是外表呆痴而内心却时常清醒。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智者装胡涂。智者为什么要装胡涂呢?    
    老子说:“大巧若拙。”    
    孔子说,“宁武子那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便聪明能干,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便装胡涂了。他那聪明能干是别人赶得上的,他那装胡涂的本领却是没有人能赶得上的。”    
    这种假痴不癫,这种难得胡涂,其实也就是一种韬晦之计,是一种故意示弱以麻痹敌人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之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假痴不癫也有苦肉计的成分在内,它使人的意志受到压抑,身心受到折磨。    
    但是只要能够受得住这种压抑与折磨,就一定能够笑到最后。    
    《三十六计》中说,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意思是说,宁愿假装不知道而不采取行动,而不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冷静,不露出真实动机,如同雷霆掩藏在云雷后面,不显露自己。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5)

    1945年,苏联官员在一个十分友好的场合,送给美国大使哈里曼一份珍贵的礼物雕刻得异常精致的美国国徽,即一只木雕老鹰。哈里曼大使甚为珍惜,将它挂在自己的书房里。    
    直到1952年美国情报人员偶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频率,跟踪追寻,才知道就在那只展翅欲飞的老鹰体内,装有一个不甚复杂的窃听器。    
    在这7年中,只要哈里曼大使的书房有任何声音,苏联特务在和大使馆相隔一条街的房子里就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们已经有效地整整窃听了7年之久。    
      但美国人并没有立即提出抗议,而是佯作毫不知情,而是把它作为迷惑苏联人员的绝好机会,若无其事地利用这只窃听器发放了大量假情报。    
    一直过了8年,直到1960年才将此事公诸于世。你偷听了7年,我骗你8年,这场无声的战争中谁吃得亏多,已经不言而喻。    
    此计应用到生活中,也不失为一种生存方法,就是“装疯卖傻”,这是人们在高压下求生的一种巧妙方式。但今天这个世界上却少有人懂得它的奇妙功用,反而有不少自作聪明的人。    
    你可能在生活中感到特别孤独,他们往往是有才有识,可却得到许多人的恶意攻击,好象是他们越表现自己,广大群众就要越孤立他们。    
    三国时期的刘备,则是用卖傻才骗过曹操,终于大志得酬。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如今天下英杰惟属自己和刘备了。当时刘备被吓得大惊失色,手中酒杯也掉在地上,而这时恰恰有惊雷打过。曹操问刘备何故,刘备连忙装成极为害怕的样子,说是被窗外的响雷惊吓所致。曹操仰天大笑,自以为天下英雄只剩自己了。聪明的刘备装傻、装成孬种的样子,把曹操给骗过去了,这才有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如果当时刘备不“卖傻”,而是勇气外露,要和曹操一争高下,那么必然会被曹操干掉,西蜀皇帝也就做不成了。    
    处于弱势时要装傻,在处于强势或势均力敌时,也是运用假痴不癫的计谋,才能出其不意打击对手。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    
    


克敌智谋第16章 以静制动的智谋(6)

    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拖延谈话时间,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    
    刘坦拿到了这些书信,马上下令把玄绍捆绑起来进行审讯。    
    在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假痴不癫的计谋在政治斗争中可以击败对手,在生意场上同样可以让大鱼上钩。曾经有一家深谙此道的日本公司就是用这一智谋,成功地欺骗了美国人。    
    日本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进行一次技术协作谈判,谈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着各种资料、技术保证、谈判项目、开销费用等一系列的材料,滔滔不绝地发表本公司的意见,完全不顾日本公司代表的反馈意见。    
    日本公司的代表则一言不发,只是埋头仔仔细细,从头到尾地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