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15节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15节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旦听,并且称赞王旦有知人之明。    
    王旦笑着说:“戍边的士卒干偷盗的事,主将将他斩首,这是一般的事,有什么值得惊异的?我之所以使用李及,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曹玮出知秦州七年,羌人都畏惧、佩服他。曹玮处理边疆事宜,已经做到尽善。假使派其它人去,必然会自以为聪明,大大地改变曹玮的治理措施,败坏曹玮的政绩。之所以要派李及去,只是因为他稳重忠厚,一定会谨守曹玮的事业罢了。”韩亿越发叹服王旦的见识与器度。    
    由此可见,用人不仅对外部的环境进行判断,还包括对自己用人所可能造成的态势进行判断。    
    用人当因才施用    
    看一个领导的水平和未来发展,只要看一下他周围的人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家世显赫的人物——刘表。    
    他好与名士结纳,与其它七人并称“江夏八俊”。但他结交的人物都是一些喜清谈好出世的人物,并非是济世救民的人才,也从未帮过刘表什么忙。结交这些人,除了给刘表头上加了几道“光环”,满足了虚荣心外,没有任何用途。    
    刘表这位盛名无实的草包,之所以后来被吞并,正是因为不明白“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的道理,不知道要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必须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    
    而在成功者身边,那些智慧有如泉涌,行为堪为表率,这样的人可做导师;智慧可以磨砺他人,行为可以辅助和警策他人,这样的人可为良友;安分守已,奉公守法,不敢做一点出格的事,这样的人可为主管;还有一种人,你要是只图眼前的方便,只要你叫他一声,他就会连连答应,这种人只能做奴隶。所以最好的领导要用堪为导师的来辅佐自己,中等的领导要让良友来辅佐自己,下等的领导要用主管,快要下课的领导只会使用奴隶。    
    但这并不是说,后面几种人就一无是处,只要会因才施用,任何类型的人都可以在不同的范围内发挥才干。    
    爱管杂事,晚睡早起,任劳任怨,这种人只能当妻子儿女的头儿;嘴里唠唠叨叨,不干不净,整天如此,躺下都不停,让众人讨厌。这种人可以让他盘察坏人。见面就问长问短,什么事都要指指划划,平时实际上言语很少,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花,这种人只能做十个人的小头目;整天忧心忡忡的,一付严肃认真的样子,不听劝说,好用惩罚,六亲不认,这种人可以领导一百人;争辩起来总想压倒别人,遇到坏人坏事就用刑罚来惩治,总想使一群人统一起来,这种人可以领导一千人;外表很谦卑,话偶尔说一句,知道人的饥饱、劳累还是轻松,这种人可以领导一万人;谨小慎微,日胜一日,亲近贤能的人,又能献计献策,能让人懂得何为气节,说话不傲慢,忠心耿耿,这种人是十万人的领导。    
    


待人智谋第7章 因人任事的智谋(9)

    《玉钤经》说:“大将虽以周详稳重为贵,但是不可以犹豫不决;虽以多方了解情况为能,但不能顾忌太多,患得患失。”这可说是评论将领之最精妙的言论;温柔敦厚有长者之风,用心专一,遇到贤能的人就举荐,依法办事,这种人是百万人的将领;功勋卓著,威名远扬,出入豪门大户,但百姓也愿亲近他,诚信宽怀,对治理天下很有见识,能效法前人的伟大事业,也能补救败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普天下的老百姓,都好象他的妻子儿女一般,这种人是英雄中的英雄。    
    聪明是英才本来就应有的,但是英才没有雄才的胆力,其主张就不能推行;胆力,是雄才本来就应有的,但是没有英才的智慧,事情也办不成。    
    假如其睿智足以在事前就有所谋划,但洞察力却看不出行动的契机,这样的人只能坐而论道,不可以让他们去具体施行;    
    假如能谋划在先,洞察力也能跟上去,但没有勇气实行,这就只能处理日常工作,却不能应付突然变故;    
    如果是力气过人,但没有勇气实行,这只可以作为出力的人,不能作为开路的先锋;    
    力气过人,也有勇气实行,但智慧不能预谋事变,这只可以作为先锋,不能作统帅。    
    一定要能谋划在先,明察在后,行动果断,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英才,比如张良。    
    气力过人,又有勇气去做,智慧足以料事在前,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雄才。比如韩信。    
    如果能一人身兼英、雄两种素质,那就能够掌管天下。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才堪称英雄。    
    用人不疑的胆略    
    一个主管,掌握了独立任事的权力,就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翅,可以翱翔于四海,应变自如。但是如果他失去了按自己意志领导团队的权威,彼此互相挟制,就可能造成命令不能下达贯彻,部属不听指挥的情况,任有多高的才能,也无从施展。    
    战国时,公孙衍当魏国大将的时候,和宰相田儒关系不好,处处受到掣肘。    
    于是,季文子替公孙衍高魏王游说:“大王你没见过把牛和马套在一起拉车的情形吗?牛和马同驾一车就连百步也走不了。现在大王把任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你偏要听从宰相田儒的计策,这就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的道理一样。牛和马都累死了,事情也办不成。这样使用人才,国家就会遭受损失。希望大王明察。”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韩宣王问摎留:“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说可以吗?”    
    摎留回答说:“不可以。从前晋国由于同时重用六卿,因而导致国家分裂;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子和阚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部丧失。现在你要是同时重用了这两人,那么两人之中,势力大的必然会在国内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敌国的势力来支持他。许多大臣,有的会在内树立党羽,以统帅的名义号令下属;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一来,你的国家就危险了。”    
    南北朝时,侯景背叛北魏归顺梁朝后,被封为河南王。北魏高澄忽然派遣使者到梁议和。当时,满朝文武大臣都请求梁武帝同意议和。    
    此时,傅岐做如新县令,正在朝中,他不同意,说:“高澄新近得志,有什么事需要同我们议和呢?一定是设反间计使侯景产生疑惑和不安,以致反叛我们,如果朝廷真允许议和,那就正中高澄之计了。”    
    梁武帝没采纳傅岐的意见,却被朱异的话所迷惑,竟然同意与北魏议和。侯景听说这事还不相信,就写了封假作北魏当局的来信送到朝廷,信中提出以贞阳侯换侯景的假方案。    
    梁武帝接此信后,复信表示同意这方案说:“贞阳侯早晨到我处,晚上我们就可以把侯景送回到你们那里。”    
    侯景得到此信,马上起兵反叛了梁朝。    
    知人用人,既要看其能力,又要察其品行,品行端正可以任用,但如果能力不够也不会有太多的成效;特殊时期任人唯才,不拘小节,也是形势所迫;但如果任用一个坏人又去怀疑他,那么他越精明能干,危害便越大。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1)

    赏与罚的作用各有其侧重。赏是用人的激励机制,而罚则是纠正机制。    
    赏罚乃领导手段    
    人的心理其实很简单:我为你好好地干,你给我应得的报酬。事实上,赏罚的问题也就是付出与得到的问题,如果赏罚不分明,那么他们就对自己的付出的意义感到怀疑,积极性下降甚至丧失。    
    因此,赏与罚是领导别人的两大“利器”,赏罚分明,令出必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别人积极性的最佳办法之一。    
    宋燕做齐国的宰相,遭到罢免后,对手下的官员们说:“有谁愿意跟我去投奔其它诸侯?”    
    大家都整整齐齐地站在那里,安详地看着他,谁也不回答。宋燕说:“可悲啊!为什么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呢?”    
    陈饶答道:“并不是士大夫易得难用,是做主公的不用啊!主公不用,士大夫就会怨愤。你不会任用人才,反而要责备他们,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宋燕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陈饶回答说:“士人连三升粮食都领不到,而你的仓库却满满的,这是第一个过错;园子里的果子多得很,以至于后院的妇女们用果子互相投掷来嬉闹,而士人却连一个都尝不到,这是第二个错误;你家里漂亮的绸缎堆得部腐烂了,见风就散,士人却无法得到一件,这是第三个过错。财物是你轻视的,而对于怎样死,为谁死,士是很着重的。你连自己看轻的东西都不愿意赏给他们,却希望他们为自己卖命,这就好比准备一批铅做的刀子,却幻想有朝一日有一个干将那样会使剑的人出来,让他们发挥利剑的作用,这不是太难了吗?”    
    宋燕说:“是我错了!”    
    他的确是错得太严重了,以致于最后跑路的时候,连为他驾车的人都没有,这就是不懂得利用赏来聚集人才的危害。但这并不是说,禁令与刑罚就没有意义,它是整顿纪律和激发士气的一种手段。    
    吴起说: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意思是说,要让一个团队中的人服从指挥,行动一致,必须用刑罚、禁令来约束部下的行动,执法必须公正、严明。如果做不到上述三点,士气就会涣散、懈怠。    
    越王勾践从吴国回国,下决心洗雪被俘之耻,马上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有一天他来到校军场,问文种:“我想攻打吴国,可以吗?”    
    文种回答说:“可以!我平常训练时,奖赏丰厚,刑罚严厉,而且令出必行,大王如想了解情况,不妨试一试。”    
    勾践于是点着了宫室,集合三军前来救火,下令说:“因救火而死者,比照阵亡抚恤;救火而没有死的,比照杀敌奖赏;不救火的,比照降敌刑罚。”    
    手下人马上披上湿衣服,冲上去救火,很快将火灭掉了。勾践从中看到越军的气势,马上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    
    赏罚对于促使众人效力,共同完成一项事业十分重要,因此必须要有大胸怀和大视野,赏罚分明,而且必须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卫国有个服劳役的刑徒逃亡到了魏国,刚刚继承王位的卫国国君想用重金把这个刑徒换回来,但是魏国不答应。    
    卫国国君于是用左氏(地名)这个城邑去换这个刑徒。卫君的手下人说:“用一个城邑去换一个服劳役的刑徒,值得吗?”    
    卫君说:“在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的问题上,事情无大小之分,法律要是不确立,该处罚的不处罚,即便有十个左氏这样的地区也没有什么好处。法律要是能确立,该处罚的一定处罚,即使失去十个左氏也没有什么害处。”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2)

    这个故事与商鞅以赏立信的故事类似,虽然使用的手段不同,但却异曲同工,都达到了既定的目的。    
    有时候,如果简单地根据条文和规章来执行赏罚,就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用智谋来辅助。    
    赏罚的大胸怀也是一种大智慧,也就是把赏罚的对象分成三六九等不同对待,在区分的时候,要清醒认识到所依据的标准。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大封功臣,萧何地位最高,有人对此有异议,刘邦反驳说:“在打猎时,追捕野兽兔子的,是猎狗;但发现兽兔的踪迹,指使猎狗追捕的,却是猎人。你们只能捕杀野兽,功绩如同猎狗。而萧何能发现野兽踪迹,指使猎狗去追捕,功绩如同猎人。”    
    司马迁在为萧何作传时,也十分中肯地评论说:“萧何严守律法,为民生疾苦着想,依法从事,在建立汉朝的功臣中,功绩地位居群臣之首。”    
    这种从大处着眼的原则,是以赏罚来引导人所必需的,因此也是赏罚分明中所不可或缺的一条。    
    赏罚的示范作用    
    赏与罚如果得当,便会起积极的作用,如果不能得当,反而还会坏事。一部分人可以从另一部分已得了赏或罚的人身上照见自己将来的命运。如果预见到自己将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一般都不会认命静等,而会采取某种相应的行动了。    
    有赏罚的过程中,赏与罚其意不仅仅在彼赏罚的人,他还要通过这些对那些未彼赏罚的人施加他所需要的影响。可以说,赏与罚在此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