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投资王道 >

第6节

投资王道-第6节

小说: 投资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逐渐减慢。溢利的增幅相应放缓下来;1998—2003年间,港灯纯利的复式年增长率更放慢至4。28%,溢利的倒退更在2003年出现。虽然,中电在其他地区有电力投资及地产收益,但其纯利由1998年至2003年间亦放缓下来,纯利年复式增长率只有4。88%;2001-2003年期间,纯利表现反复,增长轻微。    
    这两家香港电力公司均享有政府法例上的专利保障,市场并无受到竞争威胁。问题症结是,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后,电力公司在香港虽然有专利保障,却失去强劲的市场需求。这例证说明,专利仍需要市场需求来配合,才可以替公司带来长期的溢利增长。法例上所定的专利并非万灵药,一家公司成功与否,主要靠本身内在能力,能否在市场中建立自己的专利,这就是所谓市场经济专利(Economic Franchise),所以笔者以下用两家电力公司的法定专利与汇丰银行的市场经济专利作一比较。    
    


第二部分汇丰银行的市场经济专利(1)

    汇丰银行自1865年成立以来,已有140多年历史,香港经济成长与汇丰银行息息相关。五十至六十年代,当香港经济起飞,汇丰银行在香港的存贷市场及贸易融资占绝对的优势,市场占有率超过70%。    
    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提,当年的恒生银行,也要汇丰银行支持才渡过危机。挤提潮后来蔓延到汇丰银行,所以港元纸币出现短缺,小市民一窝蜂地从银行提取储蓄,把现钞放在家中。但当时港英政府很有决心,规定每人每天只可以提取100港元,并从英国空运大量英镑现钞,一旦港元现钞不足流通的话,则会行使英镑。这种做法令汇丰银行蒙利,被视作港英政府的中央银行,建立市民对汇丰银行的信心。1977年汇丰银行纯利只有6。14亿元,到1997年已升至425。5亿元,总共上升6;830%,复式年增长率达到23。6%;同期恒生银行的纯利由1。53亿元上升至93。63亿元,升幅达到6;020%,复式年增长率达到22。8%(自1977年以来,汇丰及恒生每年纯利,每股经调整后的盈利可参考附录大表A)。    
    但在七十、八十年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日趋成熟时,绝大部分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金融机构,都在香港设立分行或办事处,提供服务,直接与汇丰银行竞争。法例没有保障这个市场,汇丰银行面对前所未见的挑战。    
    汇丰银行所作出的反应就是由八十年代开始走向国际化,1980年汇丰收购了英国投资银行Anthony Gibbs,打入英国的保险市场;同年,汇丰银行购入美国海丰银行(Marine Midland)51%的股权;1986年英国金融业发生重大改革(Big Bang),汇丰银行收购了伦敦的经纪行詹金宝(James Capel);1987年购入美国海丰银行余下股份;同年,汇丰银行购入英国米兰银行(Midland Bank plc)14。9%的股权,而在1992年整家英国米兰银行都被汇丰收购了。1997年,汇丰进军巴西,买入当时巴西第五大银行Banco Bamerindus do Brasil的部分资产;1999年汇丰买入纽约的共和银行(Republic New York Corporation)及Safra Republic Holdings;2000年,买入法国的投资银行CCF;2002年,汇丰买入墨西哥的Grupo Financiero Bital S。A。;2003年,以148亿美元买入美国的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HI);在中国内地方面,汇丰银行亦积极投资,除增加本身分行外,于2001年以人民币5亿元购入上海银行8%股权;2002年以6亿美元买入平安保险10%股权,又于同年用2;000万美元买入福建的亚洲银行50%股权;2004年用18亿美元购入交通银行20%的股权。以上只是较大宗的收购,较小的不能尽录。    
    在众多收购个案中,最大宗算是1992年收购英国米兰银行及2003年美国的HI,由于两者所牵涉资金庞大,所以汇丰银行在1992年及2003年都是以发行新股当现钞收购的。将新股当现钞,就是汇丰银行市场经济专利的成败利钝环节,市场必须认同这个做法,给予股价上的支持,才可以成功的。否则在大量新股充斥市场之下,必会导致汇丰银行股价大幅下跌,大型的收购就无法完成。通过发新股这个环节,汇丰就可以把握时机,当其他金融机构出现财政危机,汇丰便可以提出全面收购,然后注入资金及管理,扭转乾坤,把面临危机的机构转亏为盈,这就是汇丰银行的成功之道。所以汇丰能在1997年后保持溢利的稳定增长,这也就是它的市场经济专利。笔者以下将HI的例子详加分析,深入说明汇丰神话的奥秘。    
    HI是美国一家个人信贷财务公司,业务包括地产按揭,信用卡业务、无抵押贷款、消费者贷款、消费品(如汽车,家庭用品)分期付款及保险服务;在美国拥有相当大的网络(分行超过1;300家),在加拿大及英国亦有业务。但这家机构的贷款质量比不上美国的大银行,资金的来源要在同业中拆入(向银行借入)。在经济环境良好时,个人贷款的呆坏帐当然较少。2000年网络股爆破后,加上911事件,令经济逆转,坏帐率上升,因此借入资金的成本上涨了。理由是银行借给HI的风险增加了,所以只有提升借出的资金利率。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坏帐上升,溢利下降,资金成本上涨,迫使溢利又再下降,为了维持溢利,HI便对贷款质量要求下降,希望达成更多生意,于是坏帐更多。若这情况无法扭转,早晚走上破产之途。当日HI的董事局也明白到身处困境,于是委托美国投资银行代为寻找合作伙伴,但是美国的银行并不想加以援手,情愿其倒闭而少个竞争对手;另外,他们熟悉HI,清楚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大量融资才能扭转,同时亦需要作出大量坏帐拨备,所以对提出收购者本身的业绩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美国投资银行于是向汇丰银行献计,这情况就好像“烟猪头遇着盟鼻菩萨”,即是一个发臭的猪头受鼻塞的菩萨所喜爱,汇丰银行就是这个菩萨。汇丰银行在环球业务上出现资金过剩的问题,更想借势打入美国市场,既然HI在美国45个州里有1;300多家分行,成功收购HI便可以在北美洲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    
    整个收购的用意是,汇丰是利用本身财雄势大的条件来扭转HI的恶性循环,令其业务走上良性循环。在2003年3月,汇丰银行用148亿美元买入HI,代价是用发新股支付的,所以不需动用本身的资金。以汇丰名义向美国同业借入美元,然后再转借予HI,资金成本肯定比HI自己筹措来得便宜,明显地收到立竿见影的效应,同样把HI的经营成本降低。而汇丰银行尽量将HI的坏帐,作出大刀阔斧的拨备,2002年6月汇丰银行坏帐拨备,占平均总贷款比例为0。4%,2002年12月则为0。3%;2003年6月收购HI后,这比例跳升至1。1%,这只是反映了2003年3月至6月收购HI的影响;2003年12月这比例,更上升至1。39%;2004年上半年这比例稍为回落至0。96%,实际上,汇丰仍然在2004年上半年为HI作出更大的拨备,坏帐拨备的下降,只是反映了汇丰在香港及亚太区的业务有良好的进展,过往的坏帐反而有233亿美元可以回拨。正如表8所显示,汇丰银行在收购HI后是尽量拨备,拨清任何坏帐,斩断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汇丰银行的市场经济专利(2)

    表8:汇丰银行的坏帐拨备    
    百万美元          2003年上半年           2003年下半年             2004年上半年    
    欧洲                343                     531                       423    
    香港                303                      97                     (223)*    
    亚太区               26                      59                      (10)*    
    北美洲             1;670                   3;006                     2;472    
    南美洲               32                      26                        141    
    总拨备             2;374                   3;719                      2;803    
    *坏帐回拨    
    以笔者估计,在2003年及2004年度,汇丰为HI的坏帐作出80亿美元拨备,再加上收购代价的148亿美元,汇丰在HI的总投资达到228亿美元。收购价是用发新股支付,而拨备则由汇丰银行本身的损益帐来支付。如果单靠本身的资金作出这般庞大的收购及拨备,银行的负担便会太大了。这种大刀阔斧的做法并不是一般银行可以承担的,不过汇丰的业务已是全球性发展,其他地区业务的增长,容许汇丰有足够的溢利在损益帐中来抵消为HI所作出的拨备。最后,为HI所作的拨备,并没有令2003年及2004年度的纯利出现倒退。早年为南美洲作出的拨备已相当足够,在香港方面,地产市道的复苏令2004年上半年有223亿美元的回拨,所以2004年上半年纯利仍可以录得48%的增长。    
    汇丰银行就是利用市场给予其股价支持,再利用其他地区运作的良好业绩作为后盾,来应付这个拨备需要,来扭转HI的乾坤。经过两年的拨备,笔者相信2005年HI的溢利可以大幅上升,HI的运作可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对贷款质量可以逐步提高,不用再胡乱滥贷了。    
    对汇丰银行收购HI,一般人存有很大戒心,因为收购价是HI账面值的3倍,以收购价148亿美元计算,即100亿美元的收购代价是无形资产,并没有资产来支持的。触类旁通,担心为这无形资产付出的代价,会把汇丰银行每股净值拖低,实际上这情况并没有出现。收购回来的无形资产,汇丰每年都会作出适量拨备,从损益帐中扣除,分开若干年摊销,并非一次性为所有无形资产作出拨备。例如2001年无形资产的摊销达到8亿美元,2002年达到8。6亿美元,2003年因收购HI增加至15。9亿美元。    
    反而,能够以市价发行新的股票,对汇丰银行本身的股东资金增幅有所帮助。汇丰市价(125。5港元)比每股账面价(0。50美元)高出很多,以市价发行新股,溢价便会投入股东资金的储备帐,增大了股东资金。今时今日,经营银行需要更大的股东资金,才能继续扩充信贷业务。根据1989巴塞尔的国际银行协议,银行本身的资本(股东资金)是属于第一级资本(Tier One),第一级资本能够持续增长,令汇丰可以更加扩充其信贷业务;第二级资本(Tier Two)通常是指银行所发行的债券,第一级和第二级资本是有比例联系的。换句话说,汇丰银行不能单靠发债来做生意,需要同时令一级、二级资本增长才能做更多生意。如果汇丰银行不能发行新股,股东的资金增长便会局限在派息后的溢利滚存,这个滚存增幅受到溢利的规限,无法大幅跳升。    
    在大量的收购中,理所当然,其中有不少出现亏损,但是汇丰银行往往能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其转亏为盈。过往成功的例子不断巩固市场对汇丰的信心,归根究底,管理阶层的智慧,就是不熟不做。由八十年代开始,所有收购的对象都是金融行业,汇丰并没有插手其他行业,这个不熟不做的宗旨,就是整个管理阶层的信念,所以偶有出错,也因为熟知个中运作而最终转亏为盈。曾几何时,早在六十年代,汇丰手上有多种非银行投资,例如航运业、国泰、和黄等。不过,七十及八十年代,汇丰持续将这些投资卖出,将资金集中到金融业,坚信不熟不做的宗旨。    
    汇丰银行的市场经济专利,结合了不熟不做的宗旨,能够贯彻运用,成功地扭转新收购公司的劣势。此外,更配合发行新股,代替内部资源来作收购,保留内部资源,改善新公司业务。这个想法,听来简单,实非一般银行所能效法的。美国银行业也出现不少并购的例子,例如九十年代Chemical Bank与Manufacturer Hanover(汉华)合并,成为新的Chemical Bank,但其后又被大通所收购,剩下只有大通银行;前几年大通又与JP Morgan合并,成为摩根大通,实际上这已是4家银行的组合;它们的合并结果只不过是将重叠工序废除,将重叠分行关闭,从而达至节省成本,但市场并未因合并而扩大。反过来,汇丰银行在收购HI后,在美国市场占有率方面,肯定争取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第二部分汇丰银行的市场经济专利(3)

    回看附录之大表A,汇丰是这12家“千里马”公司中,唯一能够在1997年后大幅度提升溢利的。1997年汇丰银行的溢利为425。5亿港元,2003年溢利已上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