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4-隋文帝私秘生活全记录-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帝规定:在各种文化中,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武帝对佛教的冷落,令杨坚费解和不悦。
佛教是入世的,它强调命运对人生的制约,但它又是出世的,它教人不要悲观、消极,要振作精神,首先做好人,然后求得对命运的主宰和超脱。生活在佛的意境中,能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多年对佛理的参悟,使杨坚对佛教产生了极深厚的感情。武帝的行为大大伤害了杨坚的感情。而武帝的这一倾向不幸又进一步发展了。武帝亲政的第三个年头,他诏令全国:
僧人们必须脱下僧服,蓄起头发,离开终日吃斋诵经的寺院。所有道士必须脱下道袍、扔掉道冠,离开常年设醮炼丹的道观。所有方外之人,要拾起锄头,扛起武器,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俗人。
佛像、天尊纷纷被毁,道经、佛经焚烧殆尽,寺庙、道观尽赐王公,充为第宅。
杨坚无法忘怀十三年中佛寺的日日夜夜,他难以割舍对佛法佛理的依恋,他又想起了智仙师父的对佛教的坚定与执着。
“如果有一天……我一定要把颠倒的乾坤翻过来!”他暗暗发誓。
禁佛风波刚刚止息,花喜鹊便“喳喳喳”地飞到杨坚府中的老槐树上,叫开了。喜从何来?
喜从皇宫中传来,从武帝的眉眼间传来。
武帝寻寻觅觅许久,决定纳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
武帝宽厚的大手,一把拉起行过大礼的杨坚,舒心开怀地说:“两家联姻后,要更像一家人,荣辱与共,风雨同舟。”
一句话,化解了杨坚浮在心头的愁云。杨坚喜不自禁,把额上浅浅的皱纹熨烫得平平展展。皇亲国戚的笑是发自肺腑的。
因为,这一天,是杨坚期待已久的,也是精心策划的结果。杨坚在宇文护时期备受冷落,甚至险些丧命,他把希望寄托在武帝身上,但建德初年的一系列重大人事安排,除了比较重用元老重臣,杨坚并没得到新的任命——这是一个什么信号?“我杨坚必须崛起”,一个信念又在他心头升起。
他约来了姐夫窦荣定,妹夫李礼成,堂弟杨弘及好友庞晃。
一个新的计划在酝酿着。
联姻,和皇家联姻,这是个大胆和诱人的主张。楚楚动人,娴淑聪慧的女儿给了杨坚新的希望。庞晃的夫人和宇文直的夫人是表姊妹,相处很好。农历春节刚过,她们俩相约到皇宫去拜谒太后和皇后。在皇后宫里,他们亲热地谈着。话题渐渐转到儿女的婚事上。太子宇文赟)已到结婚年龄,但尚未纳妃,皇后和皇上准备在王公大臣家中挑选一位品貌端庄的姑娘,举荐的人选多如仲春之花,但往往只一个照面,皇后便给打发了。
宇文直夫人见机,便提到杨坚的长女杨丽华。姑娘今年刚满十三岁,含苞欲放,正是婚配的最佳年龄。在母亲的调教下,不仅美丽端庄,而且聪明、高雅。听到这样的介绍,皇后爽快地答应了宇文直夫人:
“过几天,让这母女进宫来,哀家要亲自看一看。”
两天后的一个丽日,小丽华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后宫,谒见了皇后。款款地行过礼,皇后挑剔的目光上上下下地审视着这个略带羞涩的少女。身材好,气质更是上乘,皇后下意识地点点头。她又让杨丽华抬起头来。皇后细观不觉又添几分喜色。杨家女果然国色天香,可称得上是端庄、妍秀、窈窕、俊俏集于一身了,特别是四目相对时,那嫣然一笑,两旁脸颊悄然现出两片红晕来,并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一对深深的酒窝。皇后满意地向杨丽华点头示意。“可以跪安了!”
此时皇后心中已有了八分的中意:王妃就是这个姑娘了。余下的只要向皇上禀明就成了。当武帝下诏宣布这个决定时,杨坚的地位似乎一下子陡升了许多。
杨坚如愿以偿,他庆幸自己向着既定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月盈则归,物极必反。身为皇亲,自然罩着荣耀的光环,但也未必不是件坏事,历史上因为争夺君位而祸及皇亲的大屠杀又有多少呢?眼下至关重要的是宇文赟必须取得皇帝的充分信任,才能保得住太子的地位不动摇。
这一念头一闪现,杨坚立即面有愁容地向独孤氏念叨:
“太子之位要想牢不可破,一是太子的行为必须收敛,不可有失德之嫌;二是要搜罗德才兼备、得力有效的辅弼人员,这三嘛,当然是我们的从旁襄助了!”
杨坚掰着指头细数着。杨坚对这个宝贝女婿是有所了解的,所以既使当了皇亲,仍然是忧喜参半。“武帝一向重视儒教的礼治,对太子的培养目标是:‘文能治国安天下,武能安邦御外侮’,要求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加强个人修养,不注意行为的检点,必然会触怒武帝,丧失武帝宝贵的信任。”
杨坚仿佛肩有千斤重担,脸色沉沉,语气郁郁。
“这些个方面,现在就要着手去做,否则,迟则晚矣!”
“是啊,现在问题是太子本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依然不求上进,只知玩乐,倒要寻个良策!”独孤氏沉吟着,她的脑子在检索着有关信息。作为女人,她一直尝试着如何有效地拢住男人的心,尝试着怎样帮助丈夫去建功立业,怎样使出女人浑身的解数,唤起男人的激情和冲动,这些年,多少有些收获。她若有所悟地说:
“妾身也一时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太子年少,只图玩乐,眼下何不先通过太子妃慢慢劝谏,看看能否改观!”
“夫人可找机会到太子府去拜见太子妃,把这个意思给她禀明一下。”不怪杨坚夫妇操心,这太子宇文赟的确是位令人头痛的主。
第一部分第5节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他最不喜欢的事就是读书。一捧起诗书就瞌睡,一部《论语》读了半年还不会讲读,更背诵不上来,老师再三说明,“半部《论语》治天下,务必要诵读好,不然将来何以君临天下?”可他偏说,“刘邦未必会背《论语》,可手持三尺龙泉剑照样打下江山。”气得饱学之士无言以对。他最喜欢的是舞枪弄棒,可又怕吃苦,学的全是三脚猫的功夫。
他还有一个癖好——好和女孩厮闹。他常常和侍候他的宫女们嬉笑打闹,连宫女们也私下里说他“没上没下,有失体统”。
但太子还是有顾忌的,那就是武帝的严厉。
武帝轻则训斥,重则鞭挞,宇文赟无不一一领教过。武帝的初衷是把他培养成一统大业的人,但现实情况是他连一个常人也不如。但苦恼也罢,失望也吧,太子身上毕竟流淌着皇家血液,再说太子关乎国家大计,不可轻言废止。武帝现在观其言,察其行,只好退而求其次,只求他能做个庸君——只要有贤臣辅佐,假如连这个也难做到,也只好另立他人了。
宇文赟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但扶不起来也要扶,杨丽华责无旁贷,她按照母亲孤独氏的安排,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太子进行规劝。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要心悦诚服地让人听从劝告,必须拉近同被劝说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否则,纵然是至理名言,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有拒之千里的时候。
太子妃多年来在父母的身教言传下修身、明理,在同龄人中堪称佼佼者,对为人之道、为君之道也能侃侃而谈。
太子对娇美的妻子是宠爱的,新婚伊始,太子沉浸在妻子的似水柔情中,而太子妃则时而娇嗔、时而纵情、时而讽谏、时而蜜语,仿佛是一枝带刺的玖瑰,甜甜地晃动在太子的眼前。
太子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明显的收敛,他不爱自己看书,却喜欢太子妃为他讲故事;他悬起了自己的宝剑,变成爱在太子妃优雅的琴声中遐想。
有人将太子的变化报告了武帝,武帝半信半疑,几次明察暗访使他确信,太子是有变好的迹象。他圣心大慰,把这一切功劳归到了他的老师身上。老师的教导固然有份,但其中真正的奥妙,恐怕只有杨坚夫妇和他们的聪明女儿最清楚不过了。杨丽华曾在枕边给太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候,楚庄王继位后,整天除了打猎游玩,就是和妻妾在一起饮酒、赏乐。一年过去了,楚庄王仍然是那副老样子。
一些正直的大臣忧心如焚,便去劝说楚庄王。结果把庄王劝得烦了,就在宫门外贴了一道命令:“敢劝谏者,杀无赦!”这一命令镇住了很多人,谁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呢?大臣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期望的国君一天天打发着日子而无所事事。三年过去了,楚王仍然毫无建树。
一天,楚庄王正在宫中饮酒,大夫申无畏求见。楚庄王便邀他一起饮酒、听歌。申无畏说:“我不是来饮酒听歌的。只是有个隐语想请教大王。”楚庄王让他说说看。申无畏说:
“高高的山上有一只非常美的大鸟,可是三年多来,既不见他飞,也不见他叫,不知这是什么鸟?”楚王笑着回答道:
“这大概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动,是要看清方向;三年不飞,是将息翅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申无畏心领神会,欣慰地告辞而去。
许多天过去了,楚庄王依然不理朝政。大夫苏从实在看不过去,决定冒死进谏。他把官帽摘下,放在一旁,然后跪在楚庄王面前,放声大哭。庄王不解,问他:你这是干什么。苏从说:“我要死了,故此伤心。”楚王更不明白,问:“你好好的怎么这么说呢?”苏从抹了把眼泪说:“我是来劝谏的,所以等待我的只有一死了!”楚庄王不高兴地说:
“你明知故犯,这不是太愚蠢了吗?”苏从说:
“其实,最愚蠢的是大王您啊!您不理朝政,荒于酒色,长此以往,内忧外患必不可免。到那时,民不聊生、国将不国。您只顾眼前的快乐,不考虑长远利益,岂不是太愚蠢了吗?该说的我都说了,要杀要剐您就随意吧!”
楚庄王慢慢走下座位,双手扶起苏从,由衷地说:“我等待的,就是你这样不怕死的贤臣!”
从此,楚庄王犹如换了个人,他首先提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吏,惩办了三年中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的昏官,制订了新法,严明了朝纲,整顿了兵马,全国上下焕然一新,很快强大起来。讲完故事,杨丽华用粉嫩的玉手抚着宇文赟的脊背,微嗔道:“太子是不是也要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呢?”
宇文赟不停地用嘴吮吸着杨丽华的一对美乳,听到问话,忙说:“那当然,我也是要大鹏展翅的,到时候,你就趴在我的双翅上!”说完又拧了一把杨丽华的脸蛋儿。
“那太子当如何飞呢?”杨丽华因势利导。
“飞,你说怎么飞?”宇文赟一翻身,把杨丽华压在了身下。
杨丽华握着一双白白的小拳头,轻擂着宇文赟,半推半就地说:“总不忘干这些。要想飞,就要像楚庄王那样看准方向。殿下将来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把翅膀练坚强一些,多听、多学一些,再一个么,就是少干点这个!”杨丽华说罢,又银铃般嘻笑起来。
从那以后,“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便成了宇文赟每天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了。
宇文赟的改变使杨坚稍稍安定下来。只要太子的地位不变,自己的处境就会逐渐得到改善,杨坚坚信这一点。
建德四年,武帝亲率大军出关直指河阴(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开始迈出了统一中国的第一步。战役布署时,杨坚有幸被任命为偏师统帅,率水师自渭水入黄河,策应主力。杨坚第一次获得了统兵的权力,他很珍视这个来之不易的权力,他要用好这个权力,用这个权力换取更大的权力。这次战役的确显示了杨坚的卓越军事才能。
周军共出兵二十万人马,步军十五万人由武帝亲自统领,余下水军五万人由杨坚带领。这次出征酝酿已久,准备充分,将士们衣甲鲜明,斗志正旺,大军浩浩荡荡越过黄河向北齐腹地进攻前进。北周大军攻城陷地,所向披靡。
北齐兵将措手不及,丢盔弃甲,一败而再败。
杨坚看到前线捷报频传,将士们皆喜形于色,言语间不时可见骄矜之气,心中顿时警惕起来,如果这种情绪蔓延开来,将会给战役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兵书云:“骄兵必败”,必须提醒主帅及时消除。
当杨坚的书信使至武帝手里时,大军已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