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3956-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

第4节

3956-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第4节

小说: 3956-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存亡的时刻。忧国忧民的孔繁慈面对破碎的河山,经常对幼小的孔祥熙讲岳飞的故事,鼓励他为国家的兴旺而努力读书,以便将来报效祖国。    
    一方面是父亲的国学历史的谆谆教导,另一方面是教会传教士的殷勤布道,中西文化的碰撞,两种文明的摩擦已经在孔祥熙小小的脑海中开始产生。1890年春,教会所办的太谷福音小学开始招生,孔祥熙便向父亲提出要去报名。听到孔祥熙的话,孔繁慈大吃一惊。早前,避开中医而求医于教会医院已经在族人和乡里之间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次孔家的后人,太谷孔家的惟一继承人,竟然要放弃圣人遗训而入洋人的学校,去学习夷人之技,这样的话邻里的反应更可想而知。一向旷达淡泊的孔繁慈虽然吃惊,但是他明白,读了4年私塾的孔祥熙已经是一个能明辨是非、有思想的孩子了,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只是轻轻地问了一句:“你是认真的吗?不是因为受了洋教的迷惑吧?”已经年满10岁的孔祥熙,一脸的平静,以超出他年龄的成熟语气回答父亲:“国弱民困,儿子进教会学校,正是为求富国强兵之术,并非为了信教。”积极参与变革维新的孔繁慈很欣赏儿子的志向,更佩服儿子的勇气,便微笑着点头同意了孔祥熙的请求。在列强欺凌中国的情况下,孔繁慈竟这么爽快地答应了孔祥熙的要求,除了为孔祥熙“学夷人之技,以夷制夷”的前途考虑以外,教会学校免收学费恐怕也是孔繁慈父子同声一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岂料,孔祥熙父子俩这次的决定,又引起了一场比“求医事件”更激烈的轩然大波。程家庄的孔家全族上下一致谴责孔繁慈父子俩的这种背弃祖宗、有辱孔家门风的行为。族长甚至亲自带领全族人向孔繁慈兴师问罪:“以玄圣的后裔,竟降格以求,信奉洋教,这不仅是我们孔家的耻辱,更有失炎黄子孙的体面!如果小孩子不明事理,你身为家长怎可如此糊涂?”孔繁慈只得赔笑解释:“庸之(孔祥熙字庸之)进洋人学堂,只是为了学习他们的科学,并不敢信仰洋教。所以也没有违背孔氏子弟读‘圣贤书’的传统。”经过多次争辩,同族之人并未因此善罢甘休,但幼小的孔祥熙在父亲的支持下却也未改初衷。孔氏族人也没有办法,最后只好把孔繁慈父子叫到祠堂,让孔祥熙在孔子牌位前发誓不入洋教。此时,心中对西方文化和文明产生强烈渴望的孔祥熙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不置可否地跪在了孔子的牌位前。孔家族人这才同意他到教会学校学习。正是因为孔祥熙父子俩的这一坚持,才真正改变了孔祥熙今后的人生。    
    教会学校的一切对只有10岁的孔祥熙来说,都是神奇而新鲜的。学校的宗旨是培养亦中亦西且对教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根据学校的安排,孔祥熙接受了一套完全西式的教育,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圣经》摘要到后来增设的哲学课,与中国的私塾相比,它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大受学生们的喜爱。由于孔祥熙天资聪颖,再加上已经跟随父亲读了4年的私塾,所以在同龄孩子中显得特别的突出。孔祥熙的国学基础扎实,在同龄人中可以说是满腹经纶,他喜欢提问和辩论,使得许多老师和同学都愿意和他亲近。其中有一位叫卫路易的牧师,对孔祥熙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后来一直被孔祥熙认作是自己终身难忘的恩师。    
    就这样,从1890~1894年,外面的世界里中国已经被列强欺压得千疮百孔,远在山西太谷的孔祥熙却在教会学校里领略到了不同于私塾教育的另一片天地,并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且拥有新式思想和远大理想抱负的热血青年。而这时,孔祥熙也就要从教会学校毕业了。    
    人的一生真的很奇妙,在某个恰当的时候,一个突发的事件就能把你推向另一种人生轨迹。孔祥熙也是如此,如果说当年不是父亲孔繁慈力排众议把他送往教会医院,那么他有可能就此夭折或者被中医治好后,在父亲的教导下,走大多数中国旧知识分子都要走的仕途之路,或者受时风的影响而做一个生意人,就此默默一生。那么中国的近现代史恐怕就要重写了。但是就是孔繁慈的开明,才使得孔祥熙和洋人,和西方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以至于通过这种缘分才遇到了宋霭龄——影响他人生方向的妻子。    
    接受了新思想和先进科技文明的孔祥熙,已经不再寄希望于软弱的清政府身上,他向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时作为父亲的孔繁慈看到了儿子的转变,凭借自己开明豁达的性格,支持儿子继续念新式学堂,走求新知的道路。但该何去何从?人生的际遇就是这么微妙,在教会学校期间,对孔祥熙视若亲子的牧师卫路易又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推荐孔祥熙到直隶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美国公理会所设的潞河学院去读书。潞河学院创办于1867年,创始人名叫谢卫楼。1905年由基督教长老会、公理会和伦敦会合办后,改称华北协和大学。1917年该校与汇文大学合并。1920年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从而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学府——燕京大学,随后校址迁入北京,原潞河学院改为通县中学。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并入国立北京大学。    
    毕业之后正苦于没有出路的孔祥熙自是欣然同意。但是父亲孔繁慈却担心又会像求医、进教会学校那样引来另一场家族风波,但是看着儿子那踌躇满志的脸庞,作为父亲的孔繁慈在深感欣慰的同时也做了最坏的打算。果然,在孔繁慈答应儿子去潞河学院上学之后,族中的老辈守旧之人旋即向他们群起而攻之。但是在孔繁慈和孔祥熙父子二人的据理力争之下,他们终于冲破了世俗的偏见和外部的压力,孔祥熙进潞河学院读书的事终告成功。为了免生枝节,收拾停当的孔祥熙,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敬爱的父亲和尊敬的老师们,踏上了北上求学的路。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一转变信仰(2)

    在潞河学院学习期间,孔祥熙以他的聪明才智,很快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老师们的喜爱。由于他的国学根底较好,又接受了西方基督教义的洗礼,在随同教士到校外讲道时,能伶牙俐齿地把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结合起来以增强宣讲效果,因而受到学院的重视。就在这时,传来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消息,尤其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传出,更是激起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孔祥熙此时所见所闻皆是西方列强横行霸道、侵略中华大好山河的种种劣行,以及中国的清政府腐败黑暗,皇室贵族穷奢极侈。连年的战争和对内横征暴敛造成国家日渐贫穷,人民屡遭涂炭。这铁一般的事实,使得孔祥熙周身热血沸腾。他在心灵深处萌发了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青年人所特有的狂热和责任感,激励着孔祥熙决意要做出几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来。此时对孔祥熙极为关注的潞河学院的女传教士麦美德,要引导他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起先孔祥熙还犹豫着,但是放眼海内,山河变色家国破,西洋文化处处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孔祥熙不顾太谷家乡孔氏族人的威吓,毅然接受了基督教会的洗礼,正式成为了一名基督信徒。    
    孔祥熙在潞河学院读书时,最要好的朋友叫李进方。他们是同班同室的同学,但是李进方的年龄比孔祥熙略大一点,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两人朝夕相处在一起,结成了一对志趣相投的知己。二人通过各种渠道阅读了大量的有关革新变法的书籍,再加上受教会宣传的“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对清政府的专制腐败越来越不满。就在这个时候,二人听到孙中山在南方的革命活动以及组建了兴中会,立下“富国强兵,化民成俗”的革命宗旨后,深受启发和鼓舞。孔祥熙和李进方便秘密地着手组建“兴中会”支会。孔祥熙和李进方在暗中联络了十几位平时感情较好且思想趋于一致的同学,自行成立组织。对内是“兴中会通州分会”,对外则化名为“文友会”。他们以研究学问的名义经常聚在一起,研讨时政,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由于成员都是一些手无寸铁的教会学校的学生,这就决定了他们充其量只能大家一起高谈阔论,抨击政府腐败,抒发个人志向而已,不能和孙中山先生的兴中会同日而语。此时的孔祥熙脑中涌满了爱国反清的思想,常常发表一些反清救国的“过激”言论,把学院里的神父和老师吓得不敢再带他出去宣讲布道,因而孔祥熙就把宣讲救国宏论的地点转移到了课堂上的讲台。    
    1895年寒假考试中,国文老师拟了一个题目,名叫《石蜡大义灭亲》,这是《春秋》里的一句话,老师希望大家按照八股文的要求,起承转合,论述它的要义。孔祥熙正好由于生病没听这节课,他根本不知道石蜡何以灭亲,灭的是谁,于是干脆自拟了一个题目《振兴教育为富国强兵之基础》。在文中,他指责朝廷不重视教育,使民智不得开通,使泱泱大国受欺于列强。国文老师看罢,十分恼火,便给孔祥熙这一科打了个大大的“0”。作为孔圣人后裔的孔祥熙,国文成绩竟然被判为零分,这对孔祥熙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但这并没有打断他思想意识中救国救民的思想。    
    因为潞河学院是一所美国传教士办的学校,老师一半以上来自西洋,男女交往频繁,但学校却严格限制学生中的异性交往。在教堂做礼拜时,中间也要拉上一道布帘子。孔祥熙对此深为不满。一次上历史课,老师讲授《人权宣言》,他便起身问道:“老师跟我们谈自由、平等,可我却发现本校有一件极不自由、极不平等之事。老师们每天都花前月下,并肩携手,这样的幸福与快乐为何我们不能享有?”此言一出,台下掌声雷动,老师木立半晌才对孔祥熙说:“你们年纪还小,知识太浅,此刻是没有资格享受这种幸福快乐的。不过以你们国家的政体而言,我们西方人所享有的平等、自由,你们绝对做不到。你们只能在心灵上享有基督徒所讲的自由、平等,至于物质形体的,我看你们没有希望。”这番话对孔祥熙刺激很深,由此也引发了孔祥熙的反清思想。    
    鉴于孔祥熙不安分的表现,且屡屡做出“出格”的事情,1898年潞河学院就孔祥熙的品行问题,郑重其事地开会进行讨论,并最后形成了3条决议:“一、孔祥熙虽然聪明伶俐,惹人喜爱,但言行激烈,长此下去诚恐发生意外。二、等他年龄大些,学问充实、阅历丰富以后,可能不会再有轻举妄动之事发生。三、不过,以他的种种行动而论,最好送他到美国读书。因为惟有美国的国情,才可容忍他的行为。”平心而论,潞河学院对孔祥熙做出的这3点结论,对孔祥熙还是有利的。但孔祥熙一直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又是“上帝”的宠儿,还是受了很大的刺激。他经过“闭门思过”之后,认识到自己身上那种青年人特有的锋芒毕露、遇事好激动的“毛病”必须彻底改掉。从此,孔祥熙的身上浮躁明显少了,稳健多了。同时,在麦美德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孔祥熙一头扎进了文化知识的王国,学习成绩很快大幅度提高,成了潞河学院最优秀的学生。后来,潞河学院成立荣誉室,他的学习成绩单就展览在荣誉室里。当孔祥熙在国民政府内发迹之后,学校当局还将他居住过的居室作为因学习成绩好而获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的居室供人参观,并视为一种荣誉。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一热血青年(1)

    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是农历庚子年,这一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山东、直隶(今河北),并蔓延到京津一带。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传教士,各地都发生了毁教堂、杀教士和教民的事件。潞河学院的外国人都人人自危,孔祥熙被迫离校返回家乡。    
    山西因为靠近直隶一带,当时亦是义和团运动发展速度最快且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从1900年5月开始,以省城太原为中心,义和团运动遍布全省各地。当时年仅20岁的孔祥熙在    
    回乡途中看到这一幅幅悲惨的场面,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的传教士被杀,这么多的教堂被烧,他只想赶快回到太谷,去看望和保护曾经关怀、培养过自己并且和自己亲如父子的几位传教士。    
    当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时,慈禧太后决意利用义和团“抵御外侮”,山西巡抚毓贤闻讯大喜。此人极端排外,1899年他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