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3956-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

第3节

3956-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第3节

小说: 3956-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孔祥熙一改好动贪玩的性子,开始认真读书。孔繁慈对孔祥熙的学习要求相当严格,没有因为孔祥熙是自己的儿子,就在学习上或其他方面给予优待。相反,孔祥熙在背书、习字等方面,都要按照私塾中的规章认真完成,一招一式从不马虎迁就。孔祥熙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对自己的厚望,他严格要求自己,苦练基本功,从而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知识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孔繁慈才是孔祥熙真正的启蒙老师。在跟随父亲读书期间,受父亲的影响,孔祥熙逐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偏爱《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这一段跟随父亲刻苦读书的经历直接影响了孔祥熙以后的人生,以至于后来当他跻身政界后,在一些社交活动中常常引用孔子和孟子的名言警句来显示其深厚的国学功底。我们在这里排除了孔祥熙的卖弄之嫌,父亲孔繁慈的教导不可忽略。  中年丧妻的孔繁慈,顶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在连生计都很难维持的情况下,父代母职,辛辛苦苦地为了把孔祥熙兄妹俩养育成人,可以说是耗尽了心血。但是家学渊源的他,并没有受太谷时风“商荣穷贱”的影响,反而毅然弃商从教,甘于清贫的教师生涯,教书育人,凭自己的能力养家口,这充分体现了孔繁慈为了自己的信念执著向前的性格。甚至于后来儿子孔祥熙发达以后,本该颐养天年的孔繁慈却依然从事着自己喜爱的教书育人工作,可见其性格的旷达和淡泊。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一命运转机的时候(1)

    年幼的孔祥熙虽然经历了丧母之痛,但是在父亲的关心教导下,还是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日子。年幼的孔祥熙每天随着父亲在私塾里唱和着那韵律和谐的经史子集,下学后伴着父亲回到他们那虽然简陋却其乐融融的小院,和天真可爱的妹妹共同嬉戏玩耍。这样,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孔祥熙虽然小小的年纪,却已随着父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海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他不仅能背诗诵词,而且到了和父亲说诗论诗的程度,少年单纯的脑袋里满载着的都是圣贤之书。    
    生性淡泊的父亲看着儿子一天天的成长,心中涌满了幸福。在父亲的眼里,孔祥熙俨然已成为“一代大儒”。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就此了断了一个父亲的梦想,也改变了一个少年的命运。    
    那是1889年秋天,秋高气爽的日子总是让人心情愉快的,刚刚满9岁的小孔祥熙也不例外,他依然继续着每日里跟着父亲到私塾去遨游书海的日子。然而就在一天早晨,儒雅的父亲在出门前,没有看到平日里早已追随身后的儿子。慌了手脚的父亲急忙跑到卧室,却见平日里活蹦乱跳的孔祥熙病怏怏地躺在床上,脸红通通的,孔繁慈摸摸儿子的头,烫得吓人。顾不得再去私塾,孔繁慈赶紧跑出去找了个赤脚郎中来为儿子看病。原来孔祥熙患了痄腮,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腮腺炎。这种病在儿童中间经常发生,是当地一种常见的小病。吃完了郎中开的药,再加上父亲的精心照顾,孔祥熙又渐渐地恢复了以前的活泼开朗。    
    然而祸不单行,孔祥熙的痄腮刚刚好了没几天,他的脖子上又开始生起疮来,并且这次乡里郎中来也不管用了。孔繁慈只好去请太谷城内著名的中医师来给儿子治病。谁知这一次药也吃了,热敷也用了,但都无济于事。脖子上的伤口渐渐地溃烂并一天天地扩大蔓延,痒痛难忍的孔祥熙明显地消瘦下来。看着儿子那痛苦不堪的样子,逐渐瘦削的身体,孔繁慈心痛难耐,要命的是根本找不到一个有效的医治办法,他恨不能由自己代替儿子的病痛!看着孔家一脉单传的独苗苗那日渐憔悴的面庞,孔繁慈在心里暗暗下了一个决定。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使得孔氏家族及四周乡里都猛吃一惊:他要送孔祥熙到太谷城内基督教会开设的仁术医院里去医治。    
    孔繁慈作为孔子的后代,一向是崇尚国学,笃信中医,骨子里有着中国士大夫传统排外心理。但孔祥熙是他的独生儿子,是他的命根子。为了儿子不至于受继母的虐待,当初他可以终身不再续弦。现在儿子重病缠身,他能眼看着病魔夺去儿子幼小的生命吗?无奈之际,孔繁慈只好有病乱投医了。想不到孔繁慈向洋人求医的举动,竟遭到了本家族人和乡亲们激烈的反对。中医本来博大精深,可以治疗许许多多的疑难杂症,虽然一时医治不好孔祥熙的病,但也不能丧失孔圣人的门风,读书人的体面,去向洋鬼子求医问药啊?尤其是做这件事情的人竟是身为孔圣人后代的孔繁慈,大家有着极大的反感和不理解。由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都是尊孔信孔的,并且把孔子尊为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认为只有用孔子的思想才能治理好国家,并进而推崇古老中国保留下来的一切传统,比如说中医。如果说连中医都治不了的病,洋鬼子根本就无能为力。这就是为什么孔繁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肯下决心去洋人办的医院为儿子治病,而且为什么孔繁慈这个有病投医的正常举动会遭到族人的指责和乡里鄙视的真正原因。可以说,它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    
    提起洋人在中国设教堂、办医院的事,说来话长。最初,西方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输入中国。但是尽管西方的基督教会都以文化形式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但因裹挟在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背景下,因此遭到中国社会普遍的强烈抵制。中国各阶层人士都视基督教为洪水猛兽而远离它。偶尔有好事之徒出于好奇进入教会,也会被大家视为异教徒。因为在他们的传统意识里认为信仰洋教就是忘记祖宗,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当年,基督教在太谷最初的传教活动,即遭到了乡民的一致抵制和反对。人们见到这些金发碧眼的不速之客,不仅有些畏惧也有些仇视。因为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30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传教事业作为侵略工具,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当然太谷的传教活动也不例外。但是为了消除或减轻人们对基督教的反感情绪,传教士们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改变了策略。他们除了建立教堂讲经布道之外,还在各地设立诊所,创办学校,供人们免费医疗,免费入学。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基督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还可以让中国人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和生活习俗,进而引导中国人崇敬这些思想和习俗,达到占领中国文化领域的目的。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礼俗、教育和文化的一种新的冲击和挑战。截至1890年,已有近百所教会学校在中国建立,有小学、中学、大学和女子专门学校等。在传教士眼里,学校首先是传教机关,其次才是教育机关。对于家境不好的孩子来说,教会学校可以免费为他们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学习英语和数学等知识而开辟一条通向财富和权势之路。教会还创办女子学校,开展医学和农学方面的研究。逐渐地,中国人开始把教会学校当作学习西学的基地,作为进一步出国留学的阶梯。教会办的学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确实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是在这些学校或者免费的医院里很少有一个上层社会的孩子,他们的福音基本上都是在平民百姓间传送。    
    孔祥熙父子要去求医的仁术医院开设在太谷县城南街,在当时是一座设备较为先进的现代医院。由于中国人吃惯了膏、散、丸、丹,不相信西医西药,所以生意一直很冷清。现在,孔圣人的后代主动上门求医,对那些洋教士来说意义可非同一般,他们认为这是上帝的安排。这些传教士认为传教给十个中国下层社会的贫民,比不上传教给一个有影响的上层社会分子。孔祥熙父子是圣人之后,又知书达理。争取这样家庭里的人来参加教会,那影响可就非同寻常了。眼下病重的孔祥熙既是他们的病人,更是他们值得培养的一个对象。从这个中    
    国少年身上或许能打开与中国上层社会联系的大门,从而为基督教在中国太谷甚至更大范围上的传播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天地。出于这些目的,传教士对待孔祥熙格外地亲切和蔼。    
    当时不满10岁的孔祥熙在进入教会医院之前,接触的一直都是“子曰诗云”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乍一接触这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传教士兼医生时,难免有些局促不安,瞪着一双大眼,紧紧地靠在父亲的身边。当时一位洋医生高雅德大夫给孔祥熙做了诊断和治疗后,告诉孔繁慈,孔祥熙的病不碍事,如果住在医院里,经过他们的精心治疗,很快就会痊愈的。但惊恐未定的孔祥熙,看着那些金发碧眼的洋鬼子怎么也不肯答应。洋医生也怕吓跑这父子二人,最后他们商定,孔祥熙每天上午到医院进行治疗。    
    就这样,孔繁慈和孔祥熙父子俩每天一趟门诊,一连去了两个星期。孔祥熙的病情大大好转,溃烂的疮口已经结痂。随着病情的好转,孔祥熙的心情也渐渐开朗起来。和洋大夫接触时,他话也多了,脸上也有了笑容。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高雅德大夫婉转地问孔祥熙:“你可不可以到我们医院住几天?这样,你的病会好得更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孔祥熙现在已经感到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鬼子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甚至还很和蔼。为了能更快地治好病,也为了满足儿童那好奇探究的天性,孔祥熙同意在医院里住下来。作为父亲的孔繁慈为了自己的宝贝儿子能早日康复,当然更不会推辞。于是孔祥熙就在仁术医院住了下来。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一命运转机的时候(2)

    孔祥熙在仁术医院里得到了洋大夫的精心治疗和护士的热心周到的服务,这使孔祥熙的内心深处渐渐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他慢慢地已不再畏惧洋人了。住院期间,医院里的每一个人,包括医生、护士、传教士和有关人员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为这个中国男孩做这做那,忙个不停。特别是专门护理孔祥熙的那位看上去恬静文雅的女护士只要有空就拉着孔祥熙的小手,给他讲圣经故事和童话故事。虽然年仅10岁的孔祥熙还难以理解基督教义中的真谛,但基督教《圣经》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如耶和华、安息日以及十字架等已深深地印入了孔祥熙的脑海之中。在外国医生、护士的精心治疗和苦心照料下,住院一周后孔祥熙的病果然痊愈了。孔祥熙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医院里的传教士和护士回到了父亲孔繁慈的身边。但是,传教士们却知道对孔祥熙的福音传播才刚刚开始。    
    孔祥熙的平安归来,使得当初争论该不该去洋人医院而引起的风波自然平息,也使得孔繁慈对教会以及医院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当初送儿子去教会医院,实际上已是万不得已,没想到眼前的儿子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又欢蹦乱跳健康如初了。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孔繁慈特意备了一份厚礼,带上孔祥熙来到仁术医院对医生、护士和传教士表示酬谢。医院的洋人们一见他们的工作已经收到了初步效果,婉言谢绝了孔繁慈的好意,表示为了传播福音他们不收取任何报酬。非但如此,洋医生还表示以后每隔一段,就要到孔家看望孔祥熙一次,为他定期检查身体。这样一来二去,使得孔祥熙觉得这些外国人非常和蔼可亲,便从心里愿意和他们接近和交往,于是彼此之间成了朋友。    
    为了进一步引导孔祥熙热爱基督、信仰基督,传教士不时地邀请孔祥熙参加一些宗教活动,像踏青郊游等等。传教士们更多地还是领着孔祥熙到教堂、医院、学校和其他教会机构参观,让他对西方文化更多地耳濡目染。一边参观,传教士们一边为孔祥熙做讲解说明。教会中的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都对他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孔祥熙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以外的新知识,及至渴望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到后来教会学校招生时,孔祥熙毅然决定要去那里读书。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一转变信仰(1)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890年,孔祥熙已经10岁了。在与教会和传教士的密切交往中,孔祥熙跟随父亲也读完了4年的私塾。而此时的中国也正遭受着最深重的灾难,由于腐败的清政府软弱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已经又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远在山西太谷的孔家也感受到了国家和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