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多走一步就是天堂 >

第8节

多走一步就是天堂-第8节

小说: 多走一步就是天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咖喱粉撒在富士山上    
     日本有一家SB公司,主要生产咖喱粉。有一段时间,这家公司的产品滞销,堆在仓库里面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破产了。公司要破产,大家都在想法进行促销,可是一切手段都施展出来之后,公司的销售量还是没有上去。公司的经理一个个都“下了课”,连续换了三任经理。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第四任经理田中走马上任,可是还是没有好办法。大家都清楚,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的原因是顾客对SB公司的牌子很陌生,很难注意到有这种产品。    
     公司的产品销量一天天萎缩,公司的资金一天天减少,眼看就要关门大吉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大量做广告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不拼死一博去做广告,那也无异于坐以待毙。    
     做广告,做广告,做什么广告呢?    
     必须做一个“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广告!    
     这不等于费话吗?哪个公司不想做这样的广告!    
     一天,田中经理正在办公室里翻报纸,一条新闻吸引住了他。这条新闻说:有家酒店的工人罢工,媒体进行了追踪报导,罢工问题圆满解决,酒店恢复营业,原先不景气的生意现在变得异常兴隆。    
     在日本,劳资双方的关系一般都比较和谐,一旦出现罢工的事情就会成为新闻焦点。    
     田中看着看着,眼里突然冒出了金星,大脑里突然有了主意:这家酒店之所以生意兴盛,就是因为新闻媒体无意之中给炒起来的……SB公司为什么不可以利用这种虚招进行一番自我宣传呢?    
     想着想着,一个巧妙的想法在他的大脑里形成了。    
     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出个名堂。他经过深思熟虑,偷偷叫来了几个干将,关上房门,如此如此地吩咐了一番。    
     几天之后,日本的几家大报,如《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刊登出了这样一则广告:    
     SB公司专门生产优质的咖喱粉,为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今决定雇数架直升飞机到白雪皑皑的富士山撒咖喱粉,富士山将只能看到咖喱粉的颜色了。    
     这是一条令全日本人都感到震惊的消息。    
     在日本,富士山是一大名胜,不仅在日本人心目中,在世界人的心目中,富士山都是日本的象征。在这样神圣的地方,居然有公司胆敢撒咖喱粉?    
     真是岂有此理!    
     SB公司的广告刚刚刊出,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很多人都知道SB公司在故弄玄虚,但是对如此的言词仍然难以忍受,纷纷指责SB公司。本来名不见经传的SB公司,连续好多天在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种新闻媒体上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有的人甚至放出话来,如果SB公司胆敢如此放肆,我们一定叫他倒闭!    
     在一片舆论的声讨声中,SB公司的名声大振。临近SB公司广告中所说的在富士山撒咖喱粉的日子前一天,原先发表过SB公司广告的报纸都刊登出了SB公司的郑重声明:    
     鉴于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本公司决定取消原来在富士山顶撒咖喱粉的计划。    
     反对的人们欢庆自己的胜利,田中和SB公司的员工们也在欢庆他们的胜利。这样一番折腾,全日本的人都知道有一家生产咖喱粉的公司叫SB公司,并且错误地认为这家公司是一家实力超群、财大气粗的公司。很多小商小贩都纷纷投到SB公司的门下,大力推销SB公司的咖喱粉,SB公司的咖喱粉一时间成了畅销产品。    
     田中经理的一招妙棋救活了一家公司。目前这家公司的产品在日本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50%。    
     当然,这样的招数不应该经常使用,并且,如果一旦使用,就必须把假戏做得比真的还要真,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第二章  规划是指引天堂的航标第一节  新奇多一步(4)

        直逼你的目标    
        据圣经记载,马太曾说:“这世界是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成功与失败也有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越成功越自信,越自信就越成功。拿破仑一生曾打过100多次胜仗,胜利使他坚信自己会所向披靡,而使敌人闻风丧胆。而失败会使人越来越失败,离成功越来越远。古语所说的“屋漏偏遭连夜雨”、“祸不单行”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所以你的目标确定以后,就一定要坚持,要找出办法来,将其实现。如果一味放弃的话,只能导致你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远离成功。    
        直逼你的目标,你会更加容易把握机遇,更加容易战胜怯懦的自我,在艰辛的劳作之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不可谓不辛苦,花的时间用的精力不可谓不多,但为何他的人生从来就没有成功过,始终未见成果?    
        其实成功也很简单,那就是直逼你的目标。坚持,坚持,再坚持。    
        现在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缺乏书本知识,抱怨自己没有开发新领域的机遇,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要知道抱怨是于事无补的。抓紧时间,勤奋学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千方百计,攻关破难,仍然不失为走向成功的一个好方法。这就要求:直接对准选定的创新目标,直接进入创新状态,建立知识输入、知识积累的有序性———即根据创新需要积累知识、补充知识,而不搞烦琐的知识准备。    
        爱因斯坦为什么年仅26岁时就在物理学的几个领域中做出了一流的贡献?达·芬奇为什么能成为“全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吗?可以说,许多科学家能迅速取得成功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过这种“直接法”。试想,当时爱因斯坦20多岁,学习物理学的时间不算长,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他的时间更是极为有限。而物理学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他不是运用直接目标法,就不可能在物理学的三个领域都取得一流的成就。他在《自述》中说:“我看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尽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而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运用直逼目标的方法有哪些好处呢?其一是可以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其二是有利于高效地学习,有利于建立自己独特的最佳知识结构,并据此发现自己过去未发挥的优点,使独创性的思想产生。直逼目标还可以使大胆的“外行人”毅然闯入某一领域并使之得以突破。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的发现就是有力的例证。这个被誉为“生物学的革命”的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最伟大发现的发现者是沃森和克里克,两人当时都很年轻(沃森当时仅25岁),而且都是半路出家。他们从认识到合作,从决定着手研究到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历时仅仅一年半。可以说,如果沃森他们不是直逼目标,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    
        人类知识的发展有着“可压缩性”与“可跳跃性”两种性质。学习不是把前人的路再走一遍。我们不需要从甲骨文,从矿石收音机渐次学起,而只需直接学习现代汉语与集成电路。中学数学中的那些千奇百怪的因式分解题足以使人神经衰弱,但如学了高等数学的罗必塔法则,一切则轻而易举。杨振宁教授认为有些知识不见得非学透、学懂,有个大概印象即可,用时再细学。美国心理学家雷亚德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论,多数人都是等到开始工作的时候,方才到处请教学习。”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直逼目标虽然是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好方法,但也要运用得当。对准创新目标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知识就可以进入创新状态,而是指只有在阶段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某一领域所必备的知识,才能较快地取得成功。


第二章  规划是指引天堂的航标第一节  新奇多一步(5)

        不要让眼睛离开目标    
        是的,机遇就在目标之中。用眼睛盯住目标,必须用理智去战胜飘忽不定的兴趣,不要见异思迁。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的:“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我们常想,如果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那样的话那件事情一定是精品,或许会流传下去。    
        自然,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很多的耐心,要耐得住寂寞,要把眼睛死死地盯住你的目标。    
        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注重人生的理想、志向和目标。何谓目标呢?它犹如人生的太阳,驱散人们前进道路上的迷雾,照亮人生的路标。目标,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蓝图,又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支柱。美国著名整形外科医生马克斯韦尔·莫尔兹博士在《人生的支柱》中说:“任何人都是目标的追求者,一旦达到目标,第二天就必须为第二个目标动身起程了……人生就是要我们起跑、飞奔、修正方向,如同开车奔驰在公路上,有时偶尔在岔道上稍事休整,便又继续不断在大道上奔跑。旅途上的种种经历才令人陶醉、亢奋激动、欣喜若狂,因为这是在你的控制之下,在你的领域之内大显身手,全力以赴。”    
        那么,目标对机遇有何作用力呢?如果概括一句,可以这样理解,机遇就是对目标的控制,即对目标的内在控制力。    
        在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很多著名人士都是眼睛紧紧盯住目标,达到把握机遇的目的。德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这样劝告一些爱好广泛而收效甚微的青年,他用一块放大镜示意说:“把你的精力集中放到一个焦点去试一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这实际是他个人成功的经验之谈。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专攻“昆虫”,甚至能够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仔细观察昆虫长达几个小时。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帧是目标聚焦的践行者,观察记录气象资料长达40年,直到临终的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做了当天的气象记录。    
        怎样才能让眼睛不离开目标呢?    
        一是要确定目标,二是要考察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结合自己的情况,扬长避短。    
        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在他人生的艰难征途上走过83个年头。从192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做试验,小脑受到甲型脑炎病毒感染起,他同病魔顽强地斗争了整整60年。在1939年全身瘫痪之前,他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所拥有的较全面的医学、生物学知识,坚定地选择“科普”作为自己的事业。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和科普活动家。在全身瘫痪,手不能握笔,腿不能走路,连正常说话的能力也丧失,口授只有秘书听得懂的艰难情况下,从事科普创作50多年,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笔调、活泼的形式写了大量独具风格的科普作品。    
        目标聚焦,虽然方向正确、方法对头,但成功的机遇有时也可能姗姗来迟。如果缺乏坚韧的意志,就会出现功败垂成的悲剧。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很多成就事业的人都是如此。如洪昇写作《长生殿》用9年,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用14年,阿·托尔斯泰写作《苦难的历程》用20年,列夫·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用37年,司马迁写作《史记》更是耗尽毕生精力,等等。我国古代著名医师程国彭在论述治学之道时所说“思贵专一,不容浮躁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驰名中外的舞蹈艺术家陈爱莲在回忆自己的成才道路时,也告诉人们“聚焦目标”的际遇:“因为热爱舞蹈,我就准备一辈子为它受苦。在我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八小时’以内或以外的区别,更没有假日或非假日的区别。筋骨肌肉之苦,精神疲劳之苦,都因为我热爱舞蹈事业而产生。但是我也是幸福的。我把自己全部精力的焦点都对准在舞蹈事业上,心甘情愿为它吃苦,从而使我的生活也更为充实、多彩,心情更加舒畅、豁达。”    
        罗斯福总统夫人在本宁顿学院念书时,要在电讯业找一份工作,修几个学分。她父亲为她约好去见他的一个朋友———当时担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罗斯福夫人回忆说:“将军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