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一步就是天堂-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从小就很崇拜英雄,不管是一个筋斗云就可以飞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三头六臂的哪吒三太子、佛法无边的如来佛祖,还是“前算五百年,后算五百年”的诸葛亮、“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都是我们儿时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总想长大了当一个这样的人。
人人都想成为英雄,却想得很盲目,也认为没有实现梦想的战场、环境和机遇。其实,人生便是战场,你的心就是战场,你的职场也是战场;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问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夺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觉得这些英雄人物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转而崇拜起专家教授和企业家等成功人士来了。心中时时在想,如果哪一天能够当面见一见这些人就心满意足了。
像所有拥有追求与抱负的人一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细心琢磨,成功者何以成功,失败者何以失败的关键之处究竟何在?
终于我们发现了那么“一点”,发现所有的成功其实离我们就差那么“一步”,区别仅仅在于成功者比失败者多走了这么“一步”。
经过长期的思考,认真的研究,我们获得了生命中最为关键的那么“一步”,这“一步”正是我们所说的“通往成功天堂之路的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已经点亮,本书就是我们向您隆重推荐的怎样走好这“一步”的经典之作。
与80%的失败者相比,成功者在心态上自信多一步、积极多一步、执着多一步、乐观多一步;在规划上新奇多一步、诱惑多一步、变化多一步、展望多一步;在行为上聆听多一步、观察多一步、表达多一步、思考多一步;在实干上胆略多一步、创新多一步、尝试多一步。
这15个地方的多一步,就是20%的成功者与80%的失败者的一步之遥。
阅罢本书,掩卷而思,您的心中是否会油然而生一种信心和豪情:我也可以做到这“一步”———这就是我们编辑此书的目的。
我们之所以强调“成功者只是比别人多走了一步”,其道理就在这里。这是人生的经济学,这是人生的运筹学,让我们好好地经营人生,完善人生吧。
第一章 心态是叩开天堂的大门第一节 自信多一步(1)
“信”的意思就是“信心”、“信念”、“自信”等。
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信念”、“自信”,他就会生活在畏畏缩缩之中,每天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的人,不要说“成功”,就是维持生存也会出现问题。
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提高“自信”,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办得到的。这是一种不需要任何本钱的无价之宝,只要善于经营,随时随地可以修炼好自己的“信”。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自信是人们心中的明灯。
自信的反面是自卑。
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一种因为过多地否定自我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格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自卑心理可能产生在任何年龄段和各种各样的人身上。
有些人虽然德才平平,但是生命中仍然可以闪现出“辉煌”与“亮丽”,可是他们往往容易产生“看破红尘”的感叹,常常表现出“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有的人甚至把悲观失望当成了人生的主调。有些人经过奋力拚搏,工作有了成绩,事业创造了“辉煌”,可是他们又常常担心“风光”不再,容易产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叹。
可以这样说,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如果从负面进行考虑,都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前不久,美国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男女40个人分为两组,每组有10个男人,10个女人。先拿大半杯水给这些人看,问他们水是多还是少。有的人回答“多”,有的人回答“少”。再给这些人10美元,问同样的问题,答案依然是有的人回答“多”,有的人回答“少”。
心理学家对这些答案进行分析后发现:两道题的答案都是“多”的人,一般都比较乐观,遇到事情都喜欢往好处想,对自己比较有信心;而两道题都回答“少”的人,一般都比较悲观,遇到事情常常往不好的方面想,对自己缺乏应有的信心———这就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这种自卑心理是压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锁,是一种消极、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志,软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锐气钝化,畏缩不前,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开始,以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告终,使人陷入悲观哀怨的深渊不能自拔,真是害莫大焉!
自卑的对立面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
自信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中国有个成语叫作“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明”,既表现为如实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表现为如实分析自己的长处。
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表面上看起来是谦虚,实际上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应该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如果我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在认识缺点和短处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能激发自信心。
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真行”,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的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头,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
卡耐基说:“自信才能成功。”
实际上,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绝对自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只要偶尔遇到一点挫折,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相信自己。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成功的,就像没有脊梁骨的人要站得挺直那样。
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有一则西方谚语说:“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
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不愿成功,谁拿你也没办法;自己不行动,上帝也帮不了你。
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自己的感觉”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美国“国宝”杰斯特·哈斯顿。杰斯特·哈斯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黑人,但是他却是一个“国宝”,在美国境内所有的合唱团,都免不了唱上一两首他创作的歌曲,而在黑人灵魂音乐的创作上,他也是世界级的顶尖高手,无人能望其项背。
第一章 心态是叩开天堂的大门第一节 自信多一步(2)
有一次,别人问他说:“杰斯特,你有没有遭受过种族歧视?”
“噢,我这辈子一直都受到歧视。不过,我认为自己不该反应过度,因此,我尝试对别人的歧视视而不见。虽然,我无法完全释怀,但我从不记恨。”
有一次,在拉斯维加斯的万人演唱会上,杰斯特·哈斯顿用真情演唱了一首《我的梦想在你那儿》。
他在唱完之后,很动情地说:“我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热爱我们这个国家,但是我的肤色却使我和有些人不同,这没关系,你们都是欣赏力极高的听众,肯定了我的歌喉不是虚假的,而是为了你们的快乐唱出了一种梦想。”
他的话刚一说完,雷鸣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从此杰斯特·哈斯顿名声大噪,成为国宝级歌王。
我们可以由此看到:无论是什么人,即使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做事,才能坦坦荡荡地做人。
心态是自己的主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关键在于“心态”。记不清是哪个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心态就是他自己真正的主人。”事实上,一个人要么驾驭自己的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自己。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我们看一些具体的实例:
40多年前,在福建的一个乡村里住着兄弟两人。他们难以承受穷困的环境和艰辛的生活,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背井离乡到海外去谋一条生路。大哥似乎运气好一些,就像被贩卖的奴隶那样到了比较富庶的旧金山,而弟弟却到了比故乡更穷困的菲律宾。
时间过起来是很快的,转眼间40年过去了,兄弟俩又幸运地聚在一起。
他们的现况已今非昔比:
哥哥当了旧金山的侨领,拥有两间餐馆,两间洗衣店和一间杂货铺,已经子孙满堂,有些子孙承继了他的衣钵,有些子孙成为杰出的工程师或电脑工程师等科技专业人才。
弟弟的情况比哥哥好得多,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银行家,拥有东南亚相当分量的山林、橡胶园和银行。
从一般的情况看,经过40年的努力,他们都成功了。我们这里要问的是,为什么兄弟两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有如此的差别呢?
哥哥介绍他自己的情况说:“我到了一个充满白人的社会,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只有用一双手煮饭给白人吃,给他们洗衣服……一句话,就是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们华人就统统顶上了,就像现在的乡下人到大城市打工一样,生活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成就事业的愿望就不敢奢望了。我的儿子和孙子,虽然都读了不少书,但是都不敢妄想成就大事业,只是安安分分地去做一些技术性工作谋生。在我的内心深处,就从来没有想过进入上层的白人社会。我认为那样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看见弟弟的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羡慕弟弟的幸运。
弟弟却说:“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幸运。我刚到菲律宾的时候,干的都是一些低贱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当地有些人既愚蠢又懒惰,于是就做他们不愿做的那些事情。我就这样慢慢地不断收购和扩张,生意也就逐渐做大了。在我的心目中,虽然没有什么成套的成功理念,但是,我一直是这样想的,别人可以办到的事情,我凭什么不去做。就是凭着这种信念,我干到了今天这个样子……”
这两兄弟的真实故事,就是很多海外华人奋斗的历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心态是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心态决定着我们的视野、事业、成就等。
你自己就是一座金矿
许多年前,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
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挖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