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354-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

第10节

4354-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第10节

小说: 4354-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点再给我电话。于是我们两个人很郁闷地结束了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通话。    
    几个月以后,我从朋友那里得知,这个清华高材生开的公司破产了。朋友似乎对此非常扼腕叹息,我却唯有一语不发。当一件注定要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接连列举了好一些碌碌无为的北大、清华毕业生,我并不是存心要跟这两所大学过意不去,也不是吃不到葡萄来说葡萄酸。我只是想通过这些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让不知名大学的学生信心十足地去奋斗,同时让名牌大学的学生冷静地看待自己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有限优势,切不可因为读了所名牌大学就以为进了保险柜。对于奔波于人才市场的求职者来说,重点大学可能一点也不重。    
    事实上,很多用人单位宁愿要不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也不要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早在2002年的“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上,一些知名公司就对名校学生敲响了警钟。该年美国特路普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招聘条件上就打出了“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启事,公司北京代表处吴沁玫的理由是:“公司曾经用过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不成功。”    
    而根据最近进行的一项对中化集团、西安铁路、光通伟业等国内5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中对北大毕业生表示“印象非常好”的只有28%,但是表示“坚决不招聘北大毕业生”的企业却达到了34%。    
    对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进行集体拒绝的做法未免有点儿矫枉过正,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名牌大学毕业生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大学期间并没有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学些东西,但是非常自以为是,找工作的时候漫天要价,到了工作岗位以后态度孤傲,不能很好地融入工作团队,对公司和同事非常挑剔,稍有不顺就辞职走人……这些方面是重点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毕业以后应该注意的。    
    我有意弱化了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和其他一般院校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走入“学校虚无主义”的极端,认为反正学校好坏一个样,所以就干脆混日子。如果你们学校声名显赫,你就应该更充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让自己具备与学校实力相当的个人素质,这样的话你们学校的优势才可能成为你就业和创业的优势。如果你们学校毫无名气,你就更加应该笨鸟先飞。毕竟,我所说的“学校无高低”这句话是以你比重点大学的学生更加努力为前提的。    
    事实上每所大学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是不能单从一个整体上好与坏的角度来衡量的。所以,在校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自己大学的特色,选择考研报考学校的时候更加应该慎重考虑。不能仅从大学的综合排名考虑,甚至不能仅从学校本身来考虑,而应该综合考虑学校实力、专业特点、学校历史、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一部分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四、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无法逃离这样一个问题的拷问:社会需要的究竟是专才还是通才?十个百分之十和一个百分之百,究竟哪一个在社会上更受欢迎?    
    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前,很多大学已经为学生做出了选择。继上海交大、深圳大学等少数高校率先开始实行通才教育以来,通才教育正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找到知音,只按院系不按专业招生的做法变得越来越普及。甚至有很多学校将自己的优势学科强加给完全不相关专业的学生,譬如铁道学院让外语系的学铁路交通,地质大学让法学院的学地质构造,似乎这样一来自己的学生就全部是通才了。    
    可是,什么才是通才呢?要通晓多少个领域算得上是通才呢?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通晓一切,尽管李敖自称“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但他肯定有很多不太明白的地方。所以,通才的“通”肯定是有个限度的。但这个限度是什么呢?任何一所实行通才教育的大学都没有给出答案。    
    事实上很多大学在做出实施通才教育这一决定的时候未必经过了审慎的考虑,也可能他们考虑的出发点不一定是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很多大学决策层的人根本没有过校园围墙以外的工作经历,对于别人的这种经历又未必感兴趣,所以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是突然发现“通才教育”这个词语非常流行也非常适合用来捞取政绩,于是争先恐后地出台了通才教育的相关措施。至于什么是通才、学生能不能成为通才,这是他们来不及去考虑的。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大学生究竟应该按部就班地等着被学校培养成所谓的通才,还是应该自主地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呢?如果是选择后者,那又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几乎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专才”和“通才”这两个关键词,都能找出一大堆论述二者关系的文章,很多场大学生辩论赛也曾将这个命题作为辩论的主题。可是,这一切都并不能给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具体性的指导和建议。辩论赛基本上都是一个极端的错误对垒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无甚指导意义自不待言。而很多专门论述二者关系的文章却过于中庸,容易犯“各打五十大板”的毛病,说一大堆专才和通才各有什么优势又各有什么劣势,长篇累牍却只能让人云里雾里,看到最后发现什么具体性的结论都没有。    
    我不是身怀多年招聘经验的人事经理,更不是博学多才的专家学者,所以我无法动用五花八门的理论来长篇大论,我只能基于我有限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提出一点建议,难免浅薄,但也明确。    
    术业必有专攻    
    一个萝卜一个坑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也因此而越来越“退化”成一个工具。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都不过是在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对于流水线上的其他环节,他无从可知。一个鞋厂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年或许也不知道一双鞋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如果说工厂是一台大机器,每个工人就只是这台机器的一个零件而已,至于其他零件是如何运转的,他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写字楼里的白领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在机器轰鸣的流水线上工作,但他们却照样被精细的社会分工定格在非常有限的工作领域里。做产品的往往没有机会接触市场,做市场的则很难知道产品的策划和推广,做技术的更难有机会接触到技术以外的工作。在部门内部仍然存在细致的分工,做产品的可能只局限于某一类产品,并且只负责前期策划、品牌包装或其他某一个环节。    
    我曾经在一家外资企业任职。这家公司采取事业部的组织结构,每个事业部独立负责一块业务范围。我当时担任了其中一个事业部的经理,负责该事业部产品的策划、开发和维护。我的团队只有几个人,包括产品策划、文案、美工、音乐制作人等。这几个人都独当一面,每个人的工作相互关联却又彼此独立,分工非常清楚。文案不可能为美工设计图片,美工也不可能去为音乐制作人编几曲手机铃声。而我同样受到了分工的制约,不清楚其他事业部开发的产品,也不知道自己产品的市场推广细节,因为这已经是市场部的事情了。对于公司的财务、人事等方面的事情,除非公开,否则更是无从可知。    
    在这样一个跟流水线毫无区别的工作环境中,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最首要的只可能是他能否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美工就算没有任何文字功底,而且对于音律一窍不通,只要他能够做出非常精美的设计方案,他就绝对是一个优秀的美工。相反,就算一个美工既能帮文案写点文章,又能帮音乐制作人编些铃声,但如果他设计的图片不够专业,那他就只能收拾东西走人。    
    任何公司招聘的时候都是按照职位来招人的,决定一个应聘者能否被聘用的也只是他能否胜任这个职位。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必须先明确你要填的是哪一个坑,用人单位再来考核你是否适合这个坑。如果你不适合,就算除此之外有很多个坑适合你,你也照样只能被拒之门外。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美术系的毕业生,她应聘的职位是美工。因为她有过同行业的工作经验,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可爱的女孩子(当时我们部门的几条汉子早就给了我“最后通牒”:下次招聘一定要优先考虑美女),所以我在跟她交谈不到5分钟的时候就准备聘用她了。但出于招聘的起码原则,我要求看她的作品。她给了我一个U盘,里面有很多非常精美的设计作品。但是,尽管我是外行,我还是能感觉出那些作品风格不大统一,于是我让她当场给我设计一个宣传单张。本来我这样做只是为了万无一失,但她的表现却让我非常失望。她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并且设计的作品比较粗糙,距离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我向她表示了我的遗憾。她难过地对我说:“我承认我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美工,但是我有过同行业工作经验,除了做美工,我还可以参与产品的策划,而且我文笔也不错,适当分担文案的工作也没有问题。”我问道:“那你能够胜任产品策划或者文案的工作吗?”她看着我,摇了摇头。我能感觉到,迷茫和怅惘正从她的眼中轻轻地拂过,尽管她的双眼是那么迷人。如果她有任何一个方面的专长,我都会聘用她。如果她成为我这个团队的一员,大部分时候她的中餐将是免费。可是,我拿着她这个萝卜实在不知道该放进哪一个坑。    
    所以说,在用人单位的眼中,十个百分之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一部分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我刚来深圳的时候有一位上司曾跟我强调过这样一句话: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时过两年之后再来回味,堪知上司用心之良苦。这位上司曾从事过很多个行业,干过的职位他自己恐怕都数不上来了。一转眼10年光阴就在频繁的跳槽之中悄然流逝,而自己仍然不精通任何一个行业,当别人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自己也答不上来。干过那么多行业那么多职位,没有一个是自己精通的。在深圳,如果你不在某个行业认真地连续干上一年以上,别人是不会承认你有这个行业的工作经验的。    
    在频繁跳槽的这10来个年头当中,无数个机会与我这位上司擦肩而过。他曾经是一家著名厨具公司的“开国元老”,可惜没干多久就辞职了。当年他的同事当中一直留下来的如今早已成为公司的高管,每年的分红用来带着全家老小去国外潇洒一回绝对绰绰有余。后来我这位上司又进入了一家房地产策划代理公司。当时专业的房地产策划代理行业才刚刚在深圳兴起,而他当时工作的那家公司拥有多方面的资源,很多进入那家公司的人都在几年后自立门户并迅速发展,有的甚至后来居上“学生”超过了“老师”。所以很多行业内的人都把那家公司称为中国房地产策划代理行业的“黄埔军校”。可是,我的那位上司还来不及毕业就退学了。这是他后来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他应该也早已拥有自己的产业了吧。    
    后来,他终于决定回到地产行业安定下来长期发展,并再三叮咛我不要重蹈覆辙。可惜的是,我让他失望了。我很快就离开了那家公司并离开了地产行业,紧接着的是接二连三的跳槽,我从深圳的一个商务区到另一个商务区,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似乎经历了很多,可其实什么也没学到。一转眼两三年时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虽然我现在终于安定下来并有了自己的公司,但如果这两三年安分一点,或许我现在创业就要轻松很多了吧。    
    营销产品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便是“核心竞争力”,也称作“品牌核心价值”。而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营销的过程。为了让自己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必须让自己具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说白了,就是要让自己拥有一项有效专长。顾名思义,有效专长包括“有效”和“专长”两层意思。专长不限于所学的专业,只要是能够让自己胜任一份工作的专门知识或者特长都属于此处所说的专长。至于以本专业以外的专长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一个跨专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